绿林网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读后感1000字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读后感1000字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本由贾康 / 苏京春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读后感(一):噱头大于实质

贾康哥哥 也就挂个名字吧!

里面所有的部分都是概述!

介绍的东西倒是很多,不过都是寥寥几句,经济学的不用看,外专业的有些却看不明白

看到最后,看到了中国与 美、日、德、法等等国家的悬殊差距

至于怎么跨过 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并没有指出,

我的看法是 太难了 难上加难,我们的底子太薄了 ,三次科技革命都没赶上,哪有资本赶超发达国家呢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读后感(二):要点摘抄

由于美国的财政分配主体得到了实为同一主体的“世界货币霸权”的支撑,有条件在“量化宽松”的方略下制造美国税收、举债之外的第三项巨额收入,即货币发行收入而不中断其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所以美国所受财政分配之无悖论制约的空间,是比其他任何经济体都大为宽松的。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就是增长陷阱,而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条件是复合的,中等收入阶段凡是影响国际格局、工业化进程和稳定等的负面因子,都有可能抑制甚至综合地逼停一国经济增长,从而使经济社会较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驾马车”不能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根本动力的原因在于:对需求“元动力”的回应和传导,关键已不在需求侧。

消费供给、投资供给和出口供给,实际上构成了供给侧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带有非常明显地结构性特征。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的核心问题

现在所强调的“混合所有制”的内涵,实质上是一个个企业体内,以股份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形式,联结于公司治理结构,以最大的包容性,把所有的产权包括“公”的股、“非公”的股、“国”的股、“非国”的股都混合、涵盖在内,寻求多赢、共赢——更实质的追求,有效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民营企业如何突破“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问题。

“两只老虎的赛跑”:中国现阶段整体的形势就像有两只老虎在赛跑,一只叫“改革”,另一支叫“社会问题”。这两只老虎各自要素齐全,似乎也看不太清楚对方,但都在往前跑,哪只老虎跑得更快一点,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改革还要和新生代的主流诉诸赛跑。试观察社会上的80、90及00后们,他们可能已没有耐心听前辈们忆苦思甜和讲解主旋律,他们也可能大多不会有多少兴趣去深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发展阶段的得失,但他们是会有主流的诉求和以“人心向背”形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社会力量的。

所有制通常是指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对“所有制”进一步的认识应考虑把握两个重要维度:一是所有权。所有制的实质,是在一种“权力形式”下反映基于资源“稀缺性”与欲望“无限性”的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其本质就是排他的所有权问题。二是所有制结构。基于不同所有权归属,所有制被划分为不同种类,不同的所有制在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地位和比重,这构成该社会形态下所有制的结构。“混合所有制”是所有制的一种,但其生产资料所有权并不单一地归属于某一类特定个人或群体,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出现“公”的与“私”的所有权在一个主体内的混合。

中国在经历3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阻力前所未有,所有“帕累托改进”式的“只有人受益而不会有人受损”的改革事项都已做完,现任何一项深化改革的任务都会面临既得利益的“固化藩篱”形成的强有力的障碍,而且各项改革大都已经深度关联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在局部发力寻求突破就可以改观全局的空间,已明显收窄,更多更大的考验,正集中于“全面改革”这个基础概念上。

让我们把更多注意力集中于完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体制“两个转变”大方向上正确的“中国抉择”上来!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读后感(三):迫在眉睫 ——《中国的坎》读后感

迫在眉睫

——《中国的坎》读后感

读完著名经济学家贾康与苏京春博士合著的《中国的坎》这本书,充分了解了中国目前所处于的历史时期,这本旨在建议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书,不仅适合高层执政者参阅,对我们今天处于社会基层的普通民众同样适合,因为他给我们讲解的不仅有宏观层面的趋势,也有微观层面的方向,值得一阅,仅管文中有些许晦涩之语,但不影响通篇的领会。

作品开篇就介绍了我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上,正值处于跨越中等收入的历史阶段,如果不能很好地有效突破,我们接下来的日子将会和一些落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样,停滞不前甚至处境艰难。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民族复兴之梦,反过来,中国梦的实现又推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紧接着,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了从工业革命以来,各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者,他们的发迹史与核心竞争力。从英国到德、美,从一战到现代社会,这些成功跨越者们,无不在“规定的时间”快速发展,而免于陷落。相反,拉美和东南亚(特别是亚洲四小虎)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耗时太久,而错过成功跨越的最佳时期,同时,这也反映了这些失败者们的核心竞争力存在局限性,不能有效支撑稳健发展与民粹福利的能量。

回眸中国的现状,正和当年那些失败者所面临的处境颇有几分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中国强大的政治与军事体系,物质资源相对广泛,民粹主义相对薄弱。但不管怎样,中国的现在显然也已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未来的5-10年左右时间,如若不能有效实现跨越,也将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状态。或将陷入既无法在工资待遇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顶尖技术研制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

时间紧迫,迫在眉睫!

随后的两章篇幅,作者以大量的内容描述我国所处的严峻时代元素与基本国情,并专题式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常态和跨越之路加以阐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步走战略已基本实现前两步战略,目前第三步战略已经布局,到2020年全面小康,并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但目前的指标压力显然沉重,我们面临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同时,我们的产业革命加速需求与技术战略储备之间的不衡,加上位列第二大经济体区位压力,在能源与生态环境上的制约,人口红利的持续弱化,中式保守气息与“官本位”、“行政化”的影响,以及制度改革深入的压力、财政分配体制的短板等多因素构成我们的包袱,亟待我们去化并轻装上阵。

在上述诸多不利影响因素的制约下,我们要想顺利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时候扭转我们以往的经济发展思路,把对传统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这一需求端的刺激模型,调整至以科技引导、创新思维为推手的供给侧上来,未来的增长新动力需在供给侧上实现。然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配合,包括对政治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创新,科技升级,放松中等收入阶段供给侧要素约束,如土地流转、人口培育、金融改革、经济活力、健全制度等方面的推进。

在当今和平发展的主题下,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体一体”总体布局,告别GDP崇拜,倡导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战略,配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助推对外贸易与全球战略均衡新格局的形成。

这一系统工程的核心将是“全面改革”,破除既得利益阶层(集团)的阻碍,我们在这一跨越进程中能顺利过关吗?

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7年7月27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