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蓝色棍子·蓝色箱子读后感精选

蓝色棍子·蓝色箱子读后感精选

《蓝色棍子·蓝色箱子》是一本由[波] Iwona Chmielewska 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色棍子·蓝色箱子》读后感(一):此书不错。诚意推荐!

绘本很适合儿童阅读,因为它文图并茂。作者波兰作家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致力于绘本创作,相信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通过故事、修辞、美术及历史知识等,绘本可以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并可以承担和世界沟通的一种重要的工具。这本《蓝色棍子.蓝色箱子》是作者在韩国时用韩语写成的。

译者高文丽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朝韩语系,精于韩语。她用准确、优美的语言精心翻译了此书,为中国孩子们带来了这个优美的绘本故事。收到此书后,我一气读了一遍,感觉很不错。然后让孩子读了一遍,问他的感受。孩子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也想要个这样的箱子!

箱子是家族的男孩子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棍子传于女孩子。收到者,觉得“它神秘,自己也仿佛成为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这种心理同样契合我们中国人的心理。它带着一种家族的温情,带来一种“孩子想知道”的童趣与期待,完成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很自然,又富有高度与品质。

无论是书中的孩子,还是读者,都会感觉“它居然传承了这么久,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有一些孩子办的事情,我们的孩子也做过;但有一些孩子办的事情,我们的孩子却没做过,或没有想到。这便引起孩子的较大兴趣。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与新鲜感。

此外,此书中的大量的插图实在是太精美了!带给我们极大的美的享受。每每看此书,我都在想,要是我的孩子能画出这样的插图,仅凭这个便可以成为一流的插图、绘画师了!

《蓝色棍子·蓝色箱子》读后感(二):那些与我们有关的过往

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我经常想,自己究竟希望给孩子留下些什么?当他长大,回忆往事,有哪些瞬间是会被他铭记在心的?

这不是我提出的问题,甚至在我意识到这问题之前,就已经先听到了这样的发问——那时,我自己也是个孩子,还是90年代初,我在电视里看到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身为三个孩子的母亲Maggie问孩子的父亲Jason:如果有朝一日我们不在了,孩子们会记得有关我们的什么?

是啊,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转中,身为父母,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即便没有做母亲的时候,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Maggie的这个问题都实实在在地印在我的心里。

于是多年之后,当我独自一人在家,给尚不具备语言能力的儿子换尿布时,在一次次地捡起他丢到地上的食物碎屑时,这问题像个阴影,笼罩在我心头。我上了很多年学,却从没有人告诉过我,会有那么一天,我将守着一个事事都需依靠我的小人儿,那些书本上的一切,在他嗷嗷待哺呜呜啼哭的时候,都派不上用场,一切都需要我从零开始、化繁为简地出手相救、亲力亲为。

这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我在第一次看到《蓝色棍子·蓝色箱子》时,就被它吸引住了。但是关于父母责任与使命的发问,这本书赋予了我新的思考和洞见。

能装下一百个人的蓝色箱子

《蓝色棍子·蓝色箱子》读后感(三):返璞归真的责任感

“物化”这个词语,似乎已经占据了这个世界的边边角角,物质富有不是坏事,真正的破坏力在于没有一种精神财富可以平衡物质财富的膨胀,如果有超过一半的人开始认为,亲情可以靠物质来衡量,那我们的亲缘就会陷入一种物化的沼泽地,稍有不慎,任何一处泥潭都会要我们的命,亲情一旦死了,爱也就油尽灯枯了。没有爱,我们还敢谈富有?

华中科技大学版的《蓝色棍子 蓝色箱子》装帧及印刷都很精美,无可挑剔。文字很简练,语言很平实,插图不绮丽,风格很波兰,至于定价……紧跟市场潮流(做为平民读者,我实话实说。台湾聊经版的,在亚马逊上要售人民币81元)。《蓝色棍子 蓝色箱子》是一本传递爱、沟通爱、启迪爱的绘本,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噪耳的说教,也不是靠苦情的诉说来催泪感化。很多人喜欢把把爱说成责任感,仿佛“责任感”这个词比“爱”这个字更为真实,更方便谈论和触摸。那我今天也用这个词语,概括一下这个绘本带给我的感受吧:它启发读者领悟返璞归真的责任感。我没有用“领略”,而用“领悟”,就是这本用半小时就可以仔细浏览一遍的绘本,却能带给你很长时间的思考,我以前喜欢用“大道至简”来形容一种可以引发人深入思考的哲学箴言,但很难用它来形容这个绘本,因为这个绘本没有在讲道理,他就是简简单单在叙说,你可以安安静静地读完,也许中途会报以会心的微笑,但不足以让你停下来蛾眉紧蹙掩卷深思。读它简直太轻松了,就像一朵蒲公英悄悄飞落在你的掌心,就像一只萤火虫在你的夜空里发出一道美丽的微光……

再折回到“物化”的沉重话题,社会在制造过量的商品,在消费享受思想的鼓励下,人心也被侵蚀 了,甚至生命,也在“物化”中被塞满以至于窒息,人们鲜有反观内心、思考生命的时间与空间。我最想呼吁的是:我们成人自作自受,但是孩子是无辜的!我不想贬低当下流行在书市上的绘本,真正宣扬传统教化启迪智慧的绘本还算好的,那些隐含甚至充斥着语言暴力或者肢体暴力的呢?简直是在戕害孩子的心灵啊!孩子的心如同一张底色单纯的白纸,它的面积是有限的,混乱的东西涂多了,底色可能就会变,当你在乌七八糟的颜色上再绘画彩虹时,可能会发现美好东西已经难以辨别了。我们过多地把自己孩子私有化,自己的大笔一挥,蛮横地画满了孩子的心纸……这是不公平的。

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先知》中的关于孩子的开示吧: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

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以爱,却不能给他以思想,

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的灵魂,

因为他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的梦境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一样,却无法让他变得象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不会停留在过去。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射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用神力将你拉开,让箭飞得又快又远。

让自己能在射手的手中弯曲而感到喜乐吧,

他爱飞驰的箭,也爱静默的弓。

我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给他们穿上盔甲防身,给他们穿上跑鞋,甚至亲自上跑道拽着孩子抢跑飞奔,于是孩子变得很累;他们要什么你就给买什么,可他们仍感觉不快乐;你告诉他们一二三该怎么做,可他们却常常不知所措;你给他们画好了通往成功大门的线路图,可他们却面对前方感到无所适从。正如纪伯伦所说的:“你可以给他以爱,却不能给他以思想……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一样,却无法让他变得象你一样。”你以为这样才是有责任感的父母,可他们却往往不知道责任感是什么。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谶语:富不过三代。是啊,多少父母把多少金山银山给了宝贝儿女,于是有了无数儿女的坐吃山空。这不啻为一种悲剧!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责任感去养育孩子?

《蓝色棍子•蓝色箱子》当然不是避免悲剧发生的行动指南,读者不该把这个使命强加给一个温馨的绘本。但是它却带给我们很多启迪。两位九岁孩子的生日不是变形金刚和芭比娃娃,也不是迪斯尼和九寨沟,而是那是一根刻有美丽花纹的蓝色棍子、蓝色箱子。但这个礼物是家族代代相传的。问题在于这两份神秘的礼物却沒有说明书,唯一的线索在一本旧笔记本上,之前的继承者在本子上留下的使用记录。小男孩和小女孩在看过这些五花八门的记录以后,不约而同地想:在传给下一个孩子之前,我也要在笔记本上留下有趣的故事!这是一个连结不同世代、不同孩子的故事,在箱子和棍子的传承中,不仅可以了解祖先们童年时的想法,探寻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时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教育口号我们喊了很多年,但是教育的现状让我们懒得吐槽。轻轻翻阅这个绘本,反而很快让自己冷静了下来,家庭教育的传承,才是教育的根!箱子和棍子尽管历经多年,却依然完好如初,顏色还是那样蓝,这本身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责任感……

关于这本书为何要将比重相同的两个故事,以正反两面的设计方式来分头展开呢?为何女孩得到的礼物是棍子,而男孩的是箱子呢?为什么礼物继承的年龄限定在九岁生日?要如何解读这些问题,大概是读者的自由了。本书没有做赘言和解释,我想正是作者的责任感:因为谜底一旦单一化地昭示,本书的思想性、可读性以及启迪意义就无形中受损了。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一定不要用自己的理解去帮孩子解读这本书,不要跟孩子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内涵,那个图片的寓意是什么。请和孩子一起静静捧着这本书,偶尔抬头对视一下,或者轻轻拍拍孩子的肩膀——那是繁星与萤火虫的絮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