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的读后感大全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的读后感大全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是一本由【日】加藤谛三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读后感(一):文中写的很好的句子 自留

文摘自存 1.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爱并不是对拥有个性的独立人格的肯定,而是产生于满足对方要求的行为之中 2. 抑郁症患者和他人的关系是以奉献做为媒介。患者无法无条件接受别人的东西,受人恩惠之后最起码要还以同等乃至数倍的东西回去。他们没有办法欠别人人情,不愿意背负别人的恩情生活–《忧郁症》 3. 当父母觉得自己负担过重的时候,会将这种负担转移给孩子 4. 人无法从内心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只能借助他人来逃避自己 5. 所谓误入歧途,并不是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架起桥梁,而是在自己周围筑起壁垒,让他人保护自己 6. 弗洛伊德认为,夸张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在压抑心中的某种匮乏 7. “后退后退”包含以下两种意思,不再隐瞒自己缺乏爱的能力。不再用虚假的笑容去迎合他人 8. 苦于自我评价低而四处讨好他人的人会渐渐丧失明确的感情认知 9.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

10. 一个人最幸运的是得到父母真正的爱,其次是不爱。最糟糕是在所谓爱的名义下对父母言听计从。

11. 很多时候,让人不寒而栗的不是人的冷漠,而是那种明明很冷漠却假装出来的热情

12. 过于刻意的快乐和开朗,都是由于人们妄图逃避人生基本问题上的挫折而表现出来的假象

13. 人对自己失望又用意志力压抑失望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去责备他人。

14. 越是对自己失望的人,越会流露出对他人的失望

15. 他们的父母亲手用墨水在他们心里写上了“我不行”这几个乌黑的大字,从此以后他们就只有在讨好别人的时候才觉得有价值。但是当他们讨好别人而喝下自己最讨厌的酒时,心里那几个字就变得更加明显

16. 只有重新认识自己过去坚信不疑的东西,才能走出人生困境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读后感(二):不为他人的关注而努力,寻找“我没用”背后的真实原因

書叔旧书店第117期免费送书活动

“你喜欢自己吗”这是开篇序的题目。在序言的最后,作者告诉大家“我希望大家读了这本书之后,能够喜欢上自己。当别人再问你’你快乐吗?’时,能坚定地回答’现在,我很快乐’。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享受快乐,才是充满自信,真正喜欢自己的人。”这也是赠书介绍。今年的我,正在学习接受自己,改变自己,突破自己。这类书正是实用必备书籍。

作者在序言提出,人们为什么如此在意别人怎样,总是非得跟别人一较高下?这是因为,很多人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期望。也就是说,没了他人的关注,人们很少发自内心地想要做什么事,没了周围人的关注,就没了做事的动力。

人们总是鼓励别人,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了你,你也不能放弃自己。然后现实总是,在世界刚刚有点下陷时,先放弃的是自己。大家所有的努力都像是为了赢取他人的目光,而不是从自身出发,所以在世界开始转移目光以后,就偃旗息鼓,毫无斗志。少数人因为身边人的忽略感到自尊心受挫而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事业,也是为了重新赢得注视;大部分选择放逐人生,忽略自己的梦想。思考过往平庸的人生,没有身边人的期望,演变成自己对自己也没有期望,从此过上“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淹没了自己那份对精彩世界的渴望。

作者在“选择正视,还是自欺”篇章中提到,如果坦然面对自我的人清楚地意识到“真实的自己没有价值”,那么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这种自我贬低和自己本身可能没有关系的。习惯自我贬低的人,不妨坦然审视自己,试着了解“我没用”背后真实的原因。

30岁了事业未成,还大龄未婚。坦然面对现实后,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是“真实的自己没有价值”。没有事业,没有婚姻,夸张些,可能会有人觉得自己没有幸福,一无是处。现在认真思考,这种自我贬低和自己本身没有关系。事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在什么年龄结婚?这些都是周围人对待它的一种成规,进而以这种标尺去衡量你,潜移默化所造成的你的错觉。你自身的价值不是只在创事业和嫁人。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在这本书中,我描述了心理扭曲所造成的种种压抑。一言以蔽之,作者著写本书的目的倾向心理治疗方面。书中大篇幅的书写了自卑、依赖心理、自大、八面玲珑四类心理扭曲者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自卑,他认为自卑者即抑郁症患者,大部分的篇章都是抑郁症状况分析;比如依赖心理,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某个家庭有位寄住的阿姨,一家之主白天上班晚上兼职,辛苦工作到体力不支住院,寄住的阿姨每天悠闲自在;二是女性打节目热线控诉丈夫将收入交给其他女人,给别的女人买奢侈品,但并不和老婆离婚,开始就不理解作者所说的依赖心理,看到两个例子后更加无法理解。最后,我以为“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应该是帮助分析现状,从现状出发怎样更好的向前努力。可是自卑,抑郁症,自大这些还要继续喜欢嘛!

虽然书中大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没有指导性,开卷有益,它也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几个新观点。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读后感(三):你所看重的面子,不过是别人眼里一粒沙

“为了让爸爸妈妈放心满意,让亲戚邻居看得起,为了自己和家里人有面子,必须要出人头地才行”;

“同学朋友的工作都不错,我绝对不能输给他们,必须要好好努力工作,职位薪水都要高过他们,这样出来聚会时才能抬起头来啊”;

“他们希望/觉得我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我必须要活出这个样子,才不会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不然对不起别人也对不起自己”;

……

你是不是也曾经闪过这样的意念?

或者是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这样的意念中度日?

父母七大姑八大姨满意了,同学同事朋友满意了,你活得就有价值了?

“只有别人觉得自己好,自己才是好的”,这是理所当然的还是纯粹的谬论?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评价、别人的期望……别人的一切,成为了困住自我的重重枷锁。总是让“别人”压顶度日的人,多半是根本意识不到我们身体当中最重要的那个自我。即便是觉得生活难过,觉得身心俱疲、愤懑压抑抬不起头,也很难意识到根本问题出在哪里。自我意识不唤起,那么它就会一直沉睡下去,像死火山般地堵在心底里,无法喷薄而出,点燃真正的自我。

你以为别人总把目光投向你,总在盯着你的一举一动,总期望你吐气扬眉,但其实,残酷的真相是,并没有。

抱着这种错误的认知生活的人,多半是对自己毫无自信,自然也缺乏自我认同,终日从别人的嘴里眼里寻找存在感。

就如本书作者说的那样,人们时常感到自卑和无力,是因为真实的自己和别人期待中的自己存在差距。这些人从一开始就认定他人对自己怀有某种期待,觉得自己如果变成这样,恋人肯定会喜欢吧;或是变成那样,肯定能和同事处好关系、能和学生时代的朋友愉快地来往吧,总之,就是自己一定要为别人做出这样那样的改变。

为了他人竭尽全力却什么都做不好的人,大多都极度压抑自己的本性,过着不自然的生活。为了喜欢的男生,一味地付出,恋情却总不顺利;对孩子百般疼爱,甚至牺牲自己的人生,可孩子成人后却对自己拳脚相加;作为教师,对学生们尽心尽力,连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但却没有一个学生将自己放在心上;对邻居一直客客气气,招呼一次不落,但是却无法建立亲密的邻里关系;对下属关怀备至,可下属却对自己的话充耳不闻……到最后,除了委屈、气愤、失望,也剩不下什么了。

为了满足别人,只好拼命压抑真实的自己。

可是实际上呢?

真相是,并没有必要那么为了别人,因为很多时候,别人对我们的期望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这本书里面说,一个人,只要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就不会活得潇洒自在。

不如从今以后,抱着“你想我怎样是你的事,我活成什么样子是我的事”的态度生活吧,即便可能有人对你指指点点,有人对你不屑一顾,有人对你百般不解,那又何妨?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了真正的自己而活,忠于真实的自己,不委屈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然后你就会发现,活着本身就是件再快乐不过的事。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读后感(四):做真实的自己比做伪善的好人更重要

去年有个朋友针对一封读者的来信,约我做一个简单的采访。这位读者讲诉了自己的故事,小时候,有一次他为了和表弟出去打电子游戏,偷拿了家里储蓄罐的钱,他们在电子游戏厅被姑妈抓了个正着。因为他一直以来在大人眼中是个特别乖和听话的小孩,于是一大家子人一直在说表弟带坏了他,问他钱从哪里来,表弟一边哭着否认一边被打。而害怕的他在旁边一句话都不敢说。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小事,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放不下了,心中有自责和羞愧。并且他继续走在所谓的“好孩子”“乖孩子”的路上。

他说:“我依然扮演着一个乖小孩的角色,不断接受来自长辈们的夸奖和表扬。我掌握了一门特殊的技能,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只要我愿意去扮演一个对方喜欢的样子就能很轻易地获得对方的青睐。和一个内向的人主动聊天,对一个外向的人做倾听者,无往而不利,就像一个出色的变色龙,越来越得心应手。

有时我觉得自己很假,因为我只是在投其所好。但有时我又觉得这又有什么,因为在那接触的瞬间,我和对方都是真心地愉悦,至少我没想过伤害别人,我只是想获得喜爱而已。

这种看起来具有应对性的生活方式虽然让日常生活简单,却也引发了更大的问题。我渐渐地发现,自己失去了自我。我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我和A聊偶像歌手,也和B聊独立摇滚。我和C聊颠沛的自由,也和D聊家庭的安全感。但是真实的我喜欢什么呢?”

我看到一个因为长期讨好他人而失去真实自我,内心充满痛苦的孩子,令人感到难过和遗憾。他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但是似乎因长期以来形成了讨好他人的模式,而无力改变。

讨好者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活着似乎就是为了讨好别人。在萨提亚的交流模式中,讨好者被描述的身体姿态是:“单膝跪地,身体有些摇晃,伸出一只手做乞讨的姿势。”“如果你保持这个角色五分钟以上,你就会感觉恶心,想要呕吐。”

你呢?你是不是也是一个讨好者,活在讨好他人的虚情假意中?连自己都觉得自己恶心?

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这本书的后记中说了这样几段话:

“现代人的心理之所以扭曲,并不是因为单纯的利己主义,而是因为伪装成利他主义的利己主义。

现代人的心理之所以扭曲,并不是因为直白的敌意,而是隐藏在敌意之下的惺惺作态。

现代人的心理之所以扭曲,并不是直接的憎恶,而是虚情假意背后的深恶痛绝。

现代人的心理之所以扭曲,并不是简单的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假装成为他人着想的自私自利。”

他说的正是为了讨好他人,让他人觉得自己是个好人而隐藏真实自己的讨好者。他们压抑并远离真实的自我,迎合他人的评价,做一个道德上的伪善好人,使自己陷入自卑与恐惧中,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讨好者之所以讨好别人是因为太害怕别人对自己做出不好的评价,他们太希望别人说他“好”了,太希望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了。

往更深处分析,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其实是因为自己没法确定自己是好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常常也是“我不行”“我太差劲了”“我不够好”,即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对自己缺乏正面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认识,他们的内在是缺乏力量的。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卑,自我评价低呢?极可能在幼年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以及周围的人的认可和正面的评价;或者得到的好评价都是因为自己做了某事成功而得来的,是有条件的,比如考了高分,父母就爱你,就认可你,而考不好父母就打击批评你,甚至对你冷嘲热讽;再或者得到的好评都是自己假装出来的,比如自己明明很喜欢玩耍,却在父母面前假装很用功读书,勤快做家务,讨父母欢心,让父母喜欢自己。

长期以往,他们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只有“我好”,才能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认可,被赞赏和认可的美好感觉让人上瘾,一旦“我不好”或者“我犯了错”,就会受到父母以及周围人的指责批评,而这感觉简直比地狱还难受。

于是他们非常害怕“自己不好”,努力要打造“好我”,剔除“坏我”,同时也觉得真实的自己是不好的,不被他人接纳的,于是越不敢暴露真实的自己,最终只好活在自欺欺人的恶性循环中,而且变得虚伪、自卑又懦弱。

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好我,也有坏我,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丑陋不堪的另一面……因为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世界的真相。如果我们能够统合这两者,我们就会成为完整而非分裂的自己。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被爱只因为我们真实的自己就是可爱的,我们本身就是值得被爱的,而不是附带着那么多条件,比如乖、听话,比如考了名校,比如赚更多的钱,那我们将会多么有信心和勇气啊。

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的内心痛苦正来源于讨好他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为了维护与他人的关系,为了外在的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形象,或者为了一些经济利益,他们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并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生活中处处 “求好”,而不是“求真”, 结果生活越来越压抑,内心冲突和痛苦越来越大。习惯讨好别人的人,容易失去真实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最后受伤还是自己。

加藤谛三给出了讨好他人的自卑者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首先是了解真实的自己,进行自省和自我觉察,然后接纳真实的自己,停止讨好他人,将他人的认可与自己有没有价值剥离开来,慢慢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做真实而快乐的自己。

所谓真善美,有真,才有善与美。做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伪善的自己更重要。“求真”先于“求好”,以自我为轴心,表里一致地生活,不仅自己会身心舒畅,同时也能够吸引到那些真正欣赏和喜欢你的人。

请做真实的自己,因为真实的人才是有力量的,真实的人才能拥有真实的人生,而只有真实的人生,才能够令人感到内心真正快乐和充实。

微博:meiya慢慢来

微信公众号:meiya (ID: OneStepUp)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读后感(五):不要一味讨好别人,忠实于做真实的自己

生活和工作上,我都是高度敏感的人。我会因为他人的评价瞻前顾后,生怕得罪了谁,生怕谁误会了我。我非常敏感,跟任何人在一起都特别容易产生负罪感。如果别人有个不开心,我就会想“我是不是说错了话?刚才她跟我说话,我是不是表现不热情,她生气了?”我觉得别人的不开心,我负有难辞其咎的责任。因为过于敏感,我变得唯唯诺诺,整天闷闷不乐。在大学时,有个隔壁寝室同学要去理发,想找人陪,结果找了一圈大家都不愿意。于是找到我,我就答应了。其实我也不想去,因为我要复习功课;但我又担心拒绝了她,她会不开心。于是我就只能勉为其难陪同去理发店。闺蜜知道后,对我说:“你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干嘛要活得这么累!”

我明知道很累,可问题是,不太好改变。一个将喜怒哀乐建立在他人期望之上的人,如果让她不再去在乎他人的看法,她就不知道改怎么生活了。因为,在她看来,别人期望的自己,就该是自己最美好的样子。

学习心理学后,我意识到自己的这一性格缺陷,便有意识去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从本科到硕士后,我有意识培养自己在研究生生活的独立性和主见。毕业开始工作后,我再次利用全新的生活圈里,去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而我也渐渐发现,当我给自己与他人之间划好界线,让身边人懂得我的原则和喜好,我的生活反而轻松了好些。

但改变自己是一场长久的战役,现在的我没有大学时面对人际关系如履薄冰,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如开始提到的辞职焦虑。

我相信,像我这样太过重视他人评价的人有很多很多。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我们或许压根没有能力清楚辨别哪些是自己想要的。既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于是,我们喜欢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把别人的期待和评价作为一件件事情开展、继续的依据。

我们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期望。少了他人的关注,我们就不晓得想要做什么事情。没有了周围人的关注,就没了做事的动力。

《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这本书,就是写给跟我一样有相同性格问题的人:不自信甚至有点自卑、他人评价重于自我评价、强烈依赖心理、容易产生权威崇拜的人。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加藤谛三的作品,一共分为四章:自卑、依赖、人际关系空虚、改变。每章很多很多的小节来说明。整体内容比较碎片,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吸收这本书的内容:

一个不自信的人会有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大家可以自查自查:

1) 不喜欢自己,总拿自己跟别人比较。

“不想输给别人”“觉得自己特没用”“为什么老板偏心眼”“闺蜜有了新朋友,真郁闷”这些都是不喜欢自己的表现。当你内心有某个想法,不自觉把自己跟别人做比较,那很可能你并不怎么喜欢现在的自己。

2) 典型工作狂,自我要求特别严。

一个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的人,整日马不停蹄地向前冲,别人看了都觉得紧张。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缺乏自信的人总是会将一次偶然的失败夸大,再次遇到类似事情时,就会无法放松心情面对。这样的人对自己要求高得离谱,对自己的期待大到不现实,结果只能让自己累得喘不过气。缺乏自信的人隐约感觉到对自己的失望,觉得真实的自己没有价值。所以努力塑造一个特别充实的自己,去找寻意义感。

3) 强烈的自我否定。

对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容易将倒霉的事与自己联系到一起。就是典型的“恶犬一定会向我扑来”的心理。大学毕业时,毕业论文需要送审,每个班级有两个人的论文要送外审。都知道,外审审核严格,谁都不想摊上这种倒霉事。寝室一同学,一开始就叨叨“怎么办,我的论文外审,老师会不会给我枪毙掉。”我说“还没有公布谁被抽到呢,你怎么就知道是你啊。”“肯定是我。从小到大,不好的事都会轮到我身上。没错了。”她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我安慰道“不会的,概率太小了。上次你担心舞蹈课挂科的是你,不最后也不是吗”“那次是侥幸了,这次肯定的。”她就这么把自己搞的神经兮兮、茶饭不思。最终得知自己并没有被抽中后,她并没有丝毫的开心,反而又担心道:“如果招聘会都没有要我的,我该怎么办。”

虽然我并非自信的人,但身边有一个如此压倒性自我否定的朋友,也够倒霉的。因为即使你有足够多的乐观,也终有一天会被她吸光。

4) 不愿示弱、不会求助。

习惯于把周围人的期待放在首位的人,也是出于这样的动机,总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满足他人的期待,时时感受着沉重的压力,甚至有人为了不负众望,将自己压垮,自杀而亡。要知道,越是心智不成熟的人,却会希望别人完美,也越会要求自己完美。没有谁会成为完美之人,不要期望别人,更别期望自己。

不会求助,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不会求助的人,会以为别人喜欢自己、重视自己完全是因为自己可以为别人做很多事,即:有用的人。而向别人求助,别人会因此讨厌自己。于是他们不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会自然地请别人帮忙或者邀请别人做事。

缺乏自信的人,都是内心没有长大的孩子,缺乏独立的人格,过分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当我们为了他人努力成为被期望的样子时,可曾想过,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喜欢你呢?当我们为了讨好别人,忙得团团转时,终有一天会发现,全世界只是把自己抛弃。在无意识中觉得自己不行的人,已经不知道除了讨好别人还有什么其他的生存方式。如果你的唯一精神支柱就是要得到他人的夸奖,这种扭曲的优越感随时会转化为自卑感,腐蚀掉你生活的动力和热情。

怎么办?怎么让自己活得更真实?这本书第四章也提到了:改变,不给别人改变,而是为自己改变。

1) 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他人的眼色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而不是他人的期待去思考。

大胆告诉自己:你的建议我虚心听取,接纳不接纳我得掂量掂量。不要着急去附和他人,也别着急讨好别人马不停蹄去执行。试着让自己的手脚跟着自己的脑子行动。

2) 累得半死时,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待自己处境。

刚开始我提到的自己为内心声音和现实工作、人际关系所累,我需要做的应该是静下来,想想:这些事情有多重要?非我不可吗?真正把我放心上的人是谁?他们会以为我做出改变而生气吗?

或许这么思考下,原本坚信不疑的很多事情,就是另一番样子了。

3)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相比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觉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更合适。最完美的,往往是童话;最真实的,才是生活。我们没有必要将完美主义作为奋斗目标,更没有必要为了便得完美而压抑自己的无能为力。我觉得认识到自己面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并非软弱。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软弱。

从这一刻起,不再讨好别人,为了真实的自己,充实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