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精选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精选

《消失的真实》是一本由金观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元,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一):全书

《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观念史研究》,《历史的巨镜》,《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乃至《赛先生的梦魇》,《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最爱的几本其实还是《系统的哲学》和《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和这本《消失的真实》

常常我也不敢想象这就是目前科学哲学的最终归宿,它那么通俗与简洁,又具有那么强的解释力。

金先生的思考是一种“人间哲学”,没有那么多抽象的概念,离形而上学远远的,但同时又有一种力透纸背的深邃,令人赞叹不已。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二):期待金先生的续作

金先生认为,现代性的基础是轴心时代形成的真实心灵,现代社会作为轴心文明的独特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心灵的解体,我们如今正面临这样的现实。他试图在此背景下,以建立一种新的哲学观来对抗这种坠落和消失,以便得以在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形成的哲学革命后的“真空”状态下,重建真实的心灵。这个“新哲学”金先生称它为“真实性哲学”,就是在深层结构上认识经验和符号(包括数学和自然语言)真实性的研究。本书是金先生论述“真实性哲学”所设置的宏大构架下三部分中的第一部分,即“历史篇”,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随着现代社会的建立,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形成,真实的心灵会一步步的瓦解,即通过历史研究揭示真实心灵解体的逻辑。另外未面世的两部分是:“方法篇”和“建构篇”,是在现代社会重建真实心灵的方法论和分析人文世界的真实性与对现代价值基础的再论证。

我个人认为目前是大宇宙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极重要的更新,有些一定会被解体,有些也一定会浴火重生。

期待金先生的续作。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三):哲学革命加速意义消解--《消失的真实》读书笔记

20 世纪的三个大事,世界大战,科学革命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21 世纪正在发生什么?反全球化,民族主义,科学乌托邦,技术压倒知识。人类社会进入后真相(post-truth)时代,对整体的真实性失去了判断能力。很多人认为,过去的信仰和道德,包括宗教,都是假的。

为何人类会失去对整体真实性的判断能力?这要追溯到哲学革命。维特根斯坦重新定义了哲学家的工作,即语言分析。

哲学革命之后的哲学家,弱化了符号的意义,只看重经验的真实性。他们认为,科学陈述之所以为真,是因为它被经验证明,且符合逻辑。跟经验无关的事物就没有意义了,单独的符号没有意义,整体的真实性研究也没有意义。思想朝着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渐渐靠拢。

哲学陷入了一个语言分析的牢笼,哲学革命摧毁了一切宏大叙事的真实性。

哲学革命只有否定和消解,没有重建。

哲学革命没有用新的符号真实来为现代社会构建价值基础,这样一来,要构建现代社会的价值,就只能依托科学,但是科学对价值构建无能为力。因而,除了科学技术外,宗教道德和人文都失去了真实性。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四):真实性的重新构建

作者立意宏远的一部著作,此为第一部,讲什么是真实性,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数学。后续书籍将讲人文真实,以及如何重建心灵真实和终极关怀。 本部书亦可单独作为一本当代科学哲学批判来读。作者提出对真实性的最新哲学诠释——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 人类发现“自然法则为真”,其实质是发现某个“自然法则”遵循了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这一结构。如若不是,只能望空兴叹——道可道,非常道。所以这一结构的发现,始自爱智慧的古希腊文明。 而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这一认知结构,恰是人类理性所具备的底层结构,伟大数学王国的产生即是此结构不断迭代扩张的结果。自然数是该结构的萌芽,欧氏几何是该结构的绽放,以至当今宏伟数学世界是该结构的万紫千红。 该认知结构是人类确认“真实性”的信念来源。此一眼在,再一眼不见了,这叫幻觉,不是真实。正因为该认知结构的存在,人在发现“自然法则”的时候,才产生出一种信念——此“规律”可把握,可预测,因为信念告诉他下一次还必然会如此。 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这一认知结构,顺理成章的成为发现经验世界之规律或法则的源头,也是发明数学符号世界的源头,科学经验真实与数学真实同构也就不言而喻了。只不过,数学不依赖经验,却可为经验提供同构的符号模型。 因为同源,而且同构,所以可以用数学符号来为科学经验世界建模,此谓科学,作者称之为拱桥。科学家自然就是桥梁建筑师,使命就是发现和匹配经验与数学二者,并在受控实验中无限扩张拱桥的规模。 当然,科学家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是悬置的,以此确保普遍客观之科学真实。 然而, 如果科学要研究主体自由,根据科学经验世界与数学符号世界之间的拱桥理论,需要在数学世界找到描述主体意识的数学符号系统。 但是,数学符号系统遵循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的结构,数学家在发明数学符号系统的过程中,自我主体亦是悬置的,如此才能满足数学符号世界的这一结构要求。 于是,不可能存在关于主体意识的数学符号系统。所以,研究主体自由的科学家也就找不到拱桥另外一侧可以支撑的数学真实。 结论:主体自由不可能是科学的研究对象。 至此,作者完成了对康德理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将人的行动、道德价值、终极关怀从科学真实的领地中剥离了出来,放入人文世界进行研究。而这一研究与科学研究最大的区别就是,主体不再悬置,我在其中探索真实性的来源和演化。

《消失的真实》读后感(五):关于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超越突破

我个人对金先生所述的中国古代有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超越突破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上一本《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一书中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次,金先生在本书中,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证明中国有超越生死的终极关怀,我对此仍然觉得不合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的话,而孔子是讲“未知生,焉知死”,他是避谈生死问题的。说到底,孔子所追求的就是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伦理秩序,然后向外推广到整个社会的礼制。所以他的中心就是“克己复礼”,礼是最终目标,其他都是为之奋斗的手段,在礼实现后,不再有关于生死的探讨。相应的,孟子说的话,只是为了实现礼制的核心,并没有要超越生死的意识。实际上,儒家回答的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存在超越性的东西。此外,使用道德这个词也容易让现在的人产生误解,以为和现在的道德是一致的。实际上,古今道德本质上都是来自内心的善意,但儒家的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内涵是不一样,所以与其用道德,不如用伦理作为儒家的终极关怀为好,儒家提倡的其他行为规范看似与今天的道德有相似性,但实质上,那些规范都只是服务于伦理秩序,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人人有等级差别的礼制社会。金先生说要走进去,再走出来,我认为对儒家的看法,金先生有点“中国人情结”的潜意识,导致他不能像对西方思想那样,有种抽身与外的中性评判。

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有涉及超越生死的思想家只有庄子,但是他的生死观其实是一种逍遥,甚至接近逃避,这种超越性与古希腊的靠认知理性超越生死,是一样缺乏效力的。因此,只有救赎和解脱才是真正能给人超越生死的执着。这也是为什么,在佛教传入后,古代中国有很多人都转向佛学的原因,因为原本的儒家根本提供不了超越生死的思想。同样的,道家发展为道教后,也让有些帝王痴迷于求仙长生。

此外,我对金先生对于德沃金关于个人权利不能道德化也持有保留态度。其实,正向黑格尔所说的,中国古代只有一人是自由的,那就是皇帝。只不过当时并没有人说这种现代词汇或者说大部分人没有这种现代意识。我们现在可以问,为什么他能自由,别人不能?不是应该要么大家都不自由,要么大家都自由,才是平等吗?所以个人权利可以当作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基础道德,而以发自内心的善作为一种高阶道德,并不妨碍两者的共存,具体我在前一本《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中的评论中也有阐述。当然,关于古代中国的终极关怀和个人权利能否道德化,这两点都不影响金先生之后对人文世界真实性的论证,我非常期待金先生的第三卷,也希望能给个人权利自由更坚实的普世基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