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100字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100字

《青春当远行》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一):【读书】“青春当远行"毕淑敏

青春当远行,很喜欢这个书名。在我们青春年少时,就应当北起行囊,去远行。

人在年轻的时候,远离城市,孤独地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你会在大的恐怖之后,感到大的欣慰,你会感到一种力量,从你脚下的大地和你头上的天空,从你身边的每一棵草和每一滴水,涌进你身体。

读这本书,感觉自己的脚步在绽放着光芒,背着行囊在远行,每一点一滴的美好都渗透在心里,就好像在生命的远方,有一种力量在招手。

《抱着你,我走过安西》《为了雪山的庄严和父母的期望》对这两篇很是感动,对父母的爱浸润在每一个字上。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二):放下忧愁,带着灵魂去旅行

挺喜欢的一本书。感触特别深的地方是毕淑敏说到关于旅行的三个要紧物件。第一,时间。现在的我大三下,课很少,我有挺多的时间,但是我没钱,毕淑敏说没有钱或是只有少量的钱也可以旅行,这就是传说中的穷游,但是,我找不到与我一起穷游的伙伴,我不敢自己一个人去旅行,胆小是其一,现在社会很多黑暗面,新闻上时常出现关于女大学生的各种丑闻,是我的担忧更加深切,之前游玩附近的一些景区,出发前父母再三叮嘱注意安全,因此,现阶段对我来说,一个人的穷游不现实。第二,放下忧愁。毕淑敏说的忧愁的思维:把这笔钱省下来可以买多少斤米多少缕菜,过多长时间丰衣足食的家常日子。不知为何,还没有赚过钱的我,现在把金钱看的相对还是很重要。第三,带着灵魂去旅行。其实,我不知道什么叫带着灵魂去旅行,大学,出去旅行过几次,不多,但是给我的感触并不多,我希望哪天,我也能够爱上旅行,放下忧愁,带着灵魂去旅行。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三):阅读即是一种感悟

大年初三,王先生早早回家上坟去了,我睡到自然醒。一睁眼,10点多了,透过卧室窗帘的缝隙就知道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没有立即起床,拿起床头的这本书开始读。毕老师的文字,我果然很喜欢,没有华丽的辞藻,25个朴实的旅途小故事很是让人读进去出不来。索性没起没吃没喝(边看边吃了一点零食)在阳光的沐浴下一口气读完了。

说到感悟就是觉得好,很好,就像洗了个热水澡很舒服。可能是作为资深宅女,看着别人的游记就如同跟着作者看世界。就如同李宗盛在《致匠心》里所说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走算数”。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带着自己的灵魂去感受山的雄伟、海的广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顿悟出“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自然的博大与森严。

在作者环游世界所见所闻中,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然而,在《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中所谈到亲情的话题,无论东方和西方,长辈都一种共同的期盼---常回家看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的感觉到,再没有比能常常看看忙碌的我们令他们更开心快乐的事了。愿我能克服自身懒惰定期抽出时间看看亲爱的亲人们。

在这本书中看的最入迷的还是作者家庭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悟。字里行间让我敬畏。让我看到了在这个年代被人遗忘了很久的品格---作者父亲的无私和担当,更有母亲的坚韧和奉献。其实我明白,正是苦难和委屈这些磨练,才会让人透着岁月的沉淀而愈发芬芳。而内心的奠定和从容,只怕是一个个的坎给撑出来的。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四):青春当远行

初读这本书时还是高二,那已是三年前了。那时流行文艺,怀着青春的躁动之情,我也买了几本台湾作家的著作,其中,毕淑敏,林清玄占大部分。时日已远,热情已退,今次再翻看这本书时,陌生感不觉扑面袭来,内容早已忘却大多。却也还有几分熟悉,循着文章标题,也能回忆起那时的情境。若说,仅以此来写下这篇书评心得,不免太过粗浅。但为了完成计划,不免借这本书入手,若以后再有时间,理应深读。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以青春散文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于西藏服役入伍,后回北京转为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医生。毕淑敏的文字总是温和柔软,对事物缓缓道来,抒发情感之处,直触心底,让人产生共鸣。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旅游的鲜活与新奇,就像与你讲述一次次的旅行趣事,让人沉浸其中,其乐融融。 《青春当远行》是毕淑敏进行一次环球旅行后所作,是一本关于远方,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书。这本书有着欧洲的破碎峡湾,古怪精灵;也有着南美洲的奇异面具,喷火巨龙;还有中东的莎草纸,印度的火葬场;也讲述了西藏冈雪山的雄伟壮阔,庄严凝重,,,,,正所谓青春当远行,世上有如此多的美好事物,壮阔山河,我们应当抓住青春,抓住时光,去看看我们的世界。无论是北欧的绮丽山河,还是南美洲的异域风情,或是西藏的严肃雄伟,都没有好坏,没有高低,都值得我们一看。 我们应当从任何一件事中得到领悟,一首歌也好,一部电影也罢,就像写书评,我们在旅行之后必定也会有某种体会与想法。毕淑敏则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命的淡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往事的留恋与淡然。毕淑敏的感悟是一个凝重的话题,她对事物的感悟,非常的平凡,却是如此的深刻哲思。当阅读这些文字时,心中先是产生激荡,最终也演化为平和。 尤其记得《德冈仁波齐的秘密》一文:前文通过大篇幅的侧面描写,描绘世界上他处关于冈仁波的关联,层层铺垫。当描写到冈仁波齐的整体的外貌形状时,笔锋一转,文风凌厉,气势磅礴,令人心生震撼,不禁折服。 去旅行吧,来一次关于自然的感悟。正如第二辑序言所说:你必须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危,时间之贵,死亡之近,自然的博大与深远。

《青春当远行》读后感(五):是啊,青春当远行

我第一次看毕淑敏的作品,是她的《预约死亡》《阿里》和《雪山上的少女们》一口气从图书馆借了三本全是毕淑敏的作品,在这之前,我从没读过她的几乎任何作品,大概是有一次看到央视《读书》栏目有采访她,看过之后觉得我应该看看毕淑敏的,也是在看完那几本阿里系列之后开始关注她,陆续选择读一些她的作品,了解了她的过往经历之后,我想很多人该是羡慕她的吧,起码,从事写作的人会歆慕她的经历,十几年阿里戍边、与死亡咫尺、20年医生,这本《青春当远行》又是她环球旅行的一些记叙。我常常唏嘘,她这半辈子已然是平常人的好几辈子。

《青春当远行》通过毕淑敏的访问、经历、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生活方式、有那么多的信仰、有那么多的冥冥之中,也有完全背离我们的价值观的存在,而这些存在,既然存在,便是合理。

在《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里,她写到一位美国老奶奶,戴一条非常别致的项圈,项圈上有十一块宝石,颜色形状各不相同,但每一块都很名贵。“老奶奶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向着她的项圈倾斜着,你在看到她的那一刹那,必会注意到她的项圈,因为她的表情,体态和所有的肌肉,都像指针一样指向了她的项圈。”“每个人在寒暄之后,都要夸奖她的项圈,她就如愿以偿了,情绪高昂地说着什么。”老奶奶说十一块宝石代表她的十一个孙子和孙女,老奶奶更想向人展示的其实是自己的孙子孙女吧。后来“我”问老奶奶,“您的这十一位孙女孙子常常来看您吧?”“老奶奶的脸色黯淡下来,喃喃地说,是啊,他们来过,可是已经很久不来了……”。这是美国风俗文化自然而然的产物,美国的老人,没有和子女合住的习惯,风俗里没有这个东西,大家都觉得子女一旦长大,就理所应当地脱离父母的羁绊,远走高飞。

毕淑敏在这一篇里还写了另外的老人以及他们晚年生活的方式,老人竟然可以没见过不认识已经长到20多岁的孙子,可以不知道儿女的消息住址。在养老院里,给残疾人的洗澡装置利用洗衣机的工作原理,老人的洗澡像洗衣服一样变成了一到工序,刻板,机械,没有人情味儿。文章读下来,我觉得不管是毕淑敏的写作,还是我的阅读,都是带着一种东方视角在审视西方的文化道德以及风俗观念,我看得压抑,而毕淑敏说“我总是在那些老年人浓墨重彩的脸上,看到若隐若现的凄凉。”或许我们这样的唏嘘与他们的价值观是严重偏倚的。不能说他们冷酷,只能说各自文化观念的不同罢,我们有我们的文化孝道,他们有他们的理论根基,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毕淑敏的书写,我们的认识得以更深。《青春当远行》通篇多是这样的书写吧,总能让我们看到更深更远的东西。

想了想,还是要说说关于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虽然我并不懂。看到毕淑敏的书是有些花哨的设计的时候,我有些抗拒。因为我刚看过她的阿里系列不久,我认为毕淑敏的文字是自带严肃深刻冷凝气质的,这本书这样的设计,不好。但当我看到《会吐火的龙》,讲治疗精神病医生和治疗癌症医生的一对夫妻的故事。因为他们职业的性质,关于他们的话题一定会带有死亡和无可奈何。妻子是治疗癌症的医生,她重感情,跟病人建立深厚的情感,但是那些癌症病人,一个个离开,她怕极了那样的离别。也因为她重感情,记忆长久,她背负不了那样沉重的担子,为了健康,她只能辞去最好的医生职业。这样的话题看着会让人自觉沉重的,但是当我突然翻篇,在下一页,赫然一副红花绿草色泽鲜明的图片,这种视觉的冲击极力地缓和了话题文字带给我的沉闷不适,我突然觉得这样的设计真好,说这些,是想告诉你我,一定不要凭借刻板印象错过一些美好的事物!《青春当远行》就是我差点因刻板印象错过的一本好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