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鼹鼠摩尔的彩色冒险》经典读后感有感

《鼹鼠摩尔的彩色冒险》是一本由[捷] 特雷莎·谢迪娃著作,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3.00元,页数: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鼹鼠摩尔的彩色冒险》读后感(一):65岁大妈离婚后骑行治愈自己,8年时间骑行12国

65岁的大妈离婚之后,一度患上了重度抑郁症,甚至还住进了精神病院。 但是最后竟然忘了自己是抑郁症的病人,慢慢的治愈了自己。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离婚之后,为了疏导自己的情绪,尝试着做公益,参加一些活动,但是都没有改变她的状况。 2013年,她开始了骑行,八年间一共骑行了12国。靠着自己每个月3000块的收入,穷游了这么多个国家 参加了很多的公益活动,也重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当我们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离开了以前的舒适区,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的时候,要怎么样调节自己呢?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是关于失去和重新寻找。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小鼹鼠,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色和白色。他的胆子很小,经常活动的范围只有他自己的洞穴。 虽然他住的地方阴暗潮湿,但他还是不愿意走出他自己的洞穴去外面看看。作为他唯一的朋友,家里的粉红色萝卜灯,经常劝他要出去看看,发现外边彩色的世界。 鼹鼠尝试着去寻找洞穴以外的事情,却被一条小虫子吓得重新跑回家。 这样他日复一日的待在自己的洞穴里面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的朋友粉色萝卜灯不见了。 鼹鼠伤心地哭了从早到晚他一直哭泣着。 忽然他想起了好朋友给他的建议,他应该去寻找彩色的生活,找遍了洞穴的每个角落,都是黑白的颜色。彩色的东西并没有在他的洞穴里。 他决定出去看看,外面的夜晚原来并不是黑色的,有月亮的光亮,房子里的灯光……和他想得一点都不一样。 白天的景色和他的朋友说的一样,而且他还认识了新的朋友。 现在他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外面有很多朋友的彩色世界,一个自己的彩色的家。 鼹鼠失去了和他分享外面美丽世界的好朋友,这是资料特别伤心的事情,但如果伤心持续下去,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 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发现更多不同的事物。《鼹鼠摩尔的彩色冒险》这是一本薄薄的绘本,作者,特蕾莎.谢迪娃描绘出了鼹鼠摩尔在失去了自己最好朋友之后,决心走出自己的小小黑白世界,到外面去看看的心路历程。 当我们为了寻找光而来到隧道尽头,当我们冒险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正在等待着我们。 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经常会发一些这样的感想,我打算……,我想……,我计划……,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想要去做什么的想法?而是迈出自己舒适区,去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发现另外一面的自己。 你准备好去实现自己一直想去做,又没有行动的事情了吗?

《鼹鼠摩尔的彩色冒险》读后感(二):孩子别怕,改变并不意味着原先的美好会消失

书名:鼹鼠摩尔的彩色冒险

作者:[捷] 特雷莎·谢迪娃 译者:张慧哲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荣誉:2022年德国白乌鸦奖书目

内容简介:胆小的小鼹鼠既贪恋自己温暖的家,又憧憬外边五彩的世界,在经历了尝试又退缩、萝卜灯的鼓励和引导、因萝卜灯的离开恐惧大哭、冷静后积极采取行动等过程,最终走出了洞穴。

这里最打动我: 1.“他拥有了最美好的两个世界:一个是他温馨又色彩斑斓的洞穴,一个是上面挤满新朋友的新世界。”

黑白的洞穴和地面上彩色的世界,并不需要去做取舍,这是少有的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并不是必须二选一的绘本。

我真的非常感动,是那种越思考越感动

可能孩子还不懂,但每一个大人的心里难道不是也住着一个“小鼹鼠”吗?在背负所有勇气的去探索全世界的时候,谁不想能够永远有一个可以全身而退的小窝呢?

2.颜色的变化是本书很大的亮点,上翻书的样式,更好的呈现这一点。从黑白,到上彩色下黑白,到几乎全彩,给予很大的视觉享受和感官冲击,实现颜色对文本的支持最da化。

3.封面上的小

《鼹鼠摩尔的彩色冒险》读后感(三):是时候了!看看洞穴外是什么样子

上次到舅舅家吃饭的时候,发现平时总爱在屋里闹腾的小表弟一直安静地趴在窗户上往外看,舅妈看出我的困惑,解释他是在看离小区不远的幼儿园——九月初,表弟将会在这里入学。

我问他:“你不害怕离开爸爸妈妈一个人上幼儿园吗?”

表弟睁着大眼睛回答:“怎么会害怕呢?幼儿园里有好多小朋友,还有很多好吃的零食和好玩的玩具。”而且越说越激动,好像下一秒就要拽着我冲到幼儿园一探究竟。

表弟的反应让我有些不解,因为这和我脑海中小朋友上幼儿园总是大哭大闹的印象(也许是刻板印象)不同。

直到最近读到了浪花朵朵的绘本《鼹鼠摩尔的彩色冒险》,我找到了答案。

这书还得了德国白乌鸦奖,听说评审很严格。

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吗?

鼹鼠摩尔生活在地底下深深的洞里,这是一个由黑色和白色组成的世界,唯一的一抹亮色来自摩尔的朋友:粉色萝卜灯。

有时摩尔也会想扒开泥土向上爬,可他太胆小,只是遇到一点困难就吓得躲回洞里,他甚至还没有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就认定那是不安全的。

当面临入园,升学,搬家等情况的时候,很多孩子也会化身“小鼹鼠”,躲在自己的“洞穴”里,不愿轻易往外踏出一步。这并不是小朋友的专属,事实上,很多大朋友也擅长给自己画圈,把自己困在一个安全区内止步不前,我们习惯将之称为“舒适区”。

当我们在某个地方待太久了,一旦要离开就容易没有安全感,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恐惧。所以在萝卜灯为小鼹鼠介绍洞穴外草木繁盛,阳光普照的时候,鼹鼠总是持怀疑的态度:

彩色世界一直存在吗?

太阳落山后一切也会变回黑白吧?

单一的思维模式让他一直在原地打转,但后来当他走出洞穴,才发现夜晚不是只有黑白,银月和灯火会把世界装点得五彩缤纷。所以,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不给自己设限,是战胜不安全感,走出舒适区的关键。

人无完人,坦然接受成长的过程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走出“洞穴”,适应新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故事借小鼹鼠细腻地刻画出了当小朋友要面临新环境时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尝试离开洞穴时,鼹鼠扒开泥土往上钻,可刚刚碰到一条虫子,他就吓得回到了洞里。

书里写道:“这条虫子,就是他知道的一切。”这时的他胆小退缩,就像刚准备到新环境里还只敢躲在家长身后的小朋友(很多时候也像是我们这些找借口的大人)。

所以当萝卜灯鼓励摩尔时,他的潜意识里还是在尽力抹黑洞外世界的美好。有一个细节是,当萝卜灯告诉摩尔太阳会下山,夜晚最终来临时,摩尔突然感觉心满意足:

看!不管一开始多么五彩缤纷,一切最终都会变回黑白。

此时摩尔的心其实已经开始动摇,他知道自己该做出改变了,所以才会需要一些借口来进行自我劝说,以便继续留在洞穴里。

而发现心爱的萝卜灯消失不见,摩尔也没有马上采取行动,他感到恐惧并开始大哭,最终哭得眼泪都流干了。这不正是很多孩子在被突然送到幼儿园,找不到爸爸妈妈时的第一反应吗?有时哭得停不下来直到睡着,或者老师招架不住只好联系家长。

冷静下来后,摩尔四处搜寻,最后鼓足勇气从朋友留下的小孔钻出了洞穴。

读着这一段,我突然有些释怀,人无完人,成长是需要时间和适应过程的,又想起妈妈在我消沉拖延的时候说过的话:可以慢,不要站,慢慢走也是在前进呢。

小朋友们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件事,一开始闹脾气想退缩也属正常,保持耐心一点点鼓励他们,等待一个契机,也许只是一个玩具,或是一个新朋友,就能让他们鼓起勇气,大胆迈出第一步。

当你变成“萝卜灯”时

在这个故事里,萝卜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代入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成为别人的“萝卜灯”。

萝卜灯挡住了来自外界危险对洞穴的侵袭,一直默默陪伴在鼹鼠身边,会给鼹鼠讲述世界的精彩,缓解他对未知的焦虑。

这也让我想到,家里的小表弟之所以不害怕上幼儿园,是因为舅舅舅妈会带他到幼儿园提前体验,告诉他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什么游戏,老师每天会发些什么好吃的,自然就勾起了他对新环境的好奇心。

当我们知道离别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这似乎也变得不是那么糟糕。

不过,萝卜灯总有一天会离开,不管面对家人还是朋友,当对方正挣扎于“走出洞穴”的困境时,陪伴和鼓励非常重要,但也要把握分寸,防止过渡保护,不然挡住了风雨的同时也有可能挡住了阳光。

一堂精彩的美育课

除了故事,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吸引我的地方:独特的绘画方式和夺目的颜色对比。

这个绘本采用了油毡版画(lino-cut)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因此画面充满了肌理感。

色彩的使用上,彩色的部分都是荧光色系,在黑白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绚丽,洞内的单调和洞外的多姿多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翻开每一页都会给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尤其会给小朋友们带来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感。

翻页的设计也很巧妙,打破了以往从左往右的阅读习惯,上下翻页不仅能让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跟随着摩尔完成从地下世界向上探索的过程,也让画面变得更有延展性。

在摩尔看到夜晚灯火闪烁时时,整个画面各种颜色堆叠自下而上延伸,最后归于黑暗,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世界被奇迹填满”的惊奇!

写在最后

走出洞穴后,我们就不再回来了吗?

这个故事最让我触动的一点是,摩尔见识到洞外的世界后并没有抛弃自己的黑白洞穴。

恰恰相反,他捡起五颜六色的东西,把它们带回了自己的洞穴,从此他拥有了两个世界:

一个温馨又色彩斑斓的洞穴,

一个是上面挤满朋友的新世界。

出走的意义也许就是,看过世界的五彩斑斓后,我才能拥有更多的色彩装点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