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Marshmallow Test》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Marshmallow Test》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Marshmallow Test》是一本由Walter Mischel著作,Little, Brown and Company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9.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Marshmallow Test》读后感(一):忍住,别吃那颗棉花糖

1

你面前有两组棉花糖,左边是一颗,右边是两颗。有人告诉你,如果你决定现在就吃的话,你能得到左边那一颗。你也可以等上15分钟,吃到右边那两颗,你会如何选择?

也许棉花糖对你诱惑并没有那么大,那么请想象你是一个3岁的小孩,面临这个测试你会如何选择?如果左边放着你偶像本周末的演唱会门票,右边放着6个月之后往返新西兰旅游的机票,你会如何选择?

在50多年前,一个叫做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的人发明了这个棉花糖实验,用以研究人们意志力,尤其是满足感延迟会对我们的人生带来哪些启示与影响。此实验的对象为年幼的儿童,因为他们是“无自控力”、“需要即刻满足”与“冲动”的代表。

沃尔特出生于一个奥地利犹太家庭,后因战争跟随家人前往美国生活。他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异。他曾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授课,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任教。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哥伦比亚大学网站上下载他的简历。

2

我读的这本书名叫《棉花糖测试》(The Marshmallow Test),其实棉花糖只是诱惑道具的一种,在实验中使用的诱惑有糖果、巧克力、玩具、现金等。棉花糖测试并不是一场一次性的实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实验人员会每隔几年对参与研究的儿童进行追踪,而实验本身也发展出许多变形。

《The Marshmallow Test》读后感(二):为什么你那么自律

相信棉花糖测试很多人都听过,而且大多知道的是一个简单粗暴的版本。六十年代,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给一群四五岁的孩子一个选择,选择现在吃一块棉花糖,或者等15-20分钟,就可以吃到两块棉花糖。

让这个实验普及的是媒体,他们需要的也只是可传播性的有粘性的信息。告诉人们很优秀的学生似乎都是实验中忍住没吃糖的孩子。

作者就是当时做这项实验的心理学家,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为了呈现报刊怂人的标题省略的事实:棉花糖实验真正说明的是什么?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天生的?这种能力如何习得?它的不利一面是什么?

作者说,虽然媒体把这个实验叫做棉花糖实验,但实际上当时的奖励多数用的还不是棉花糖,而是选择孩子真正喜欢吃的东西,比如奥利奥之类

进行实验之前研究人员已经跟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只要孩子按铃,工作人员一定出现。这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因为一个不安全的环境,很多人会选择当下的奖励.

还有一点就是,研究人员最初做这个实验并不是为了哪一类人会更优秀,他们只是为了了解孩子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延迟诱惑.

因为作者的两个女儿也是在当时参加测试的那个学校,所以随后的几年,作者只是在饭桌时询问她们同学的情况,后来确实是发现的这么个趋势,才进行后续的研究.

这个研究告诉人们,延迟满足是可以习得的,不是通过一项测试证明你是有自制力或没有自制力; 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人更容易抵制诱惑,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不会考虑未来的结果,只想满足当下的欲望; 在一件事上有自制力不代表在另一件事上; 没有选择延迟满足,不代表没有自制力,很大的因素是你是否有动力.

很重要的一点是,满足当下和延迟满足是贯穿你的一生. 如果事事选择延迟满足,那和完全没有自制力的人一样悲哀. 智慧就是知道何时享受当下,何时延迟满足

有一点值得思考,之前看到的一些实验表明人的意志力是有限资源,作者有提到一些实验,证明并非是有限的,只是激励不大,而且相信意志力并非是有限的人更能坚持. 这点上我有点混乱了,因为我之前就是相信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能不用的地方尽量不用.

《The Marshmallow Test》读后感(三):从棉花糖看人生

中国有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是看小孩子的举止,真的能预测未来?从心理学家瓦尔特•米舍尔(Walter Mischel)著名“棉花糖测试”来看,似乎还真有点道理。

“棉花糖测试”是米舍尔在1960至197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内的幼儿园做的实验,每次实验时,屋子里只有一名学龄前儿童和一名实验者,孩子坐在小桌子前,桌子上只有一个盘子和一个摇铃,盘子里有一块棉花糖。实验者对孩子说自己要到隔壁屋子“干活”,如果孩子想吃这块棉花糖,就摇铃,实验者马上会回来,孩子就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忍住不吃,一直等到实验者“自己回来”,那么孩子可以吃两块棉花糖。当然实验者其实是在隔壁通过单向玻璃观察这个孩子独自面对棉花糖的诱惑时,如何在“立刻满足”和“延迟回报”之间选择。

米舍尔和他的学生们发现孩子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拒绝诱惑,有些成功地等到了大人回来,有的则忍不住摇了铃,实验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就已经在抗拒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上有一定差异。但这还不是“棉花糖测试”的关键,这个实验的重要意义来自米舍尔对部分参加实验的孩子(共有超过五百人)的长期观察,从学校一直跟踪观察到成年,发现这些人当年在“棉花糖测试”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与今后在学习工作上取得成就之间,在统计上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根据这些人的自我评测和学校老师的观察,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在面对压力时更能保持冷静专注。米舍尔在他最近出版的新书《棉花糖测试》(The Marshmallow Test)中,对这个实验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的意义作了详细的阐述。

自我控制能力还能弥补其它性格方面的不足,米舍尔等人在纽约贫困地区做类似实验时,同时记录了参加测试孩子的拒绝敏感性,即是否对周围人接受自己很敏感,拒绝敏感性高的孩子不容易合群,还可能造成行为带侵略性。长期的跟踪观察发现,比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可以弥补拒绝敏感性高的不足,在学业工作上取得较好成就。

这样说来,是不是每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是天生带来、贯穿始终的呢?米舍尔并不这么认为,他相信个体之间确实生来就在自我控制能力上有一定差异,但这是一种需要主动发挥的能力,也就是说小孩子首先必须想吃第二块棉花糖才会想办法控制自己不去摇铃。他指出历史上有许多在某些方面自制能力很强的人却会在其它一些事情上放纵自己,比如克林顿总统和高尔夫球手伍兹的婚外情丑闻,这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不愿意控制自己,或是自大到认为不可能被发现。

更重要的是,米舍尔把“立刻满足”和“延迟回报”的斗争称为大脑的“热”与“冷”两种认知过程的交锋,而每个人都可以训练自己如何让“冷”的认知战胜“热”的冲动,其中一些办法就是从观察那些参加“棉花糖测试”的孩子的行为后总结出来的。比如可以通过预设场景和对策的办法,一旦出现某种诱惑,马上执行另一套动作转移注意力,形成习惯之后可以达到不需要主动控制的境地,这里的诱惑还包括某种可能引发过度反应的外部刺激、本身的不良习惯等等。

作者强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未来成就之间的关联,是一个统计学的结果,并不是说你的孩子如果通不过“棉花糖测试”就前途黯淡,但是家长是可以在这方面帮助孩子的,通过训练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学校也可以提供类似的训练。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确实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但重要的是孩子的未来是可以改变的,而家长和老师都可以协助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从棉花糖看人生》稿件

桃花坞: http://taohuawu.net/2015/03/07/uk-book-charts-and-new-books-11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