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读后感100字

《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读后感100字

《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是一本由梁启超 著 / 王德峰 编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读后感(一):这是梁启超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发出的呐喊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一百多年前维新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以此为座右铭,并且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饮冰室”,在这里他写下了诸多求索中国出路的著作,后来汇编成了《饮冰室合集》。

本书由著名哲学家王德峰老师从《饮冰室合集》中选录了梁启超的多篇名著集合而成。这些著作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究竟是什么”。在当前这个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社会里,讨论精神和信仰问题似乎已经过时,但是也正因如此,王德峰老师才更想要提醒读者们重读《饮冰室合集》的必要性。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少年中国”和“道德大原”。“少年中国”部分主要是梁启超写给年轻人的启迪之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梁启超的这篇《少年中国说》曾经被多少孩子响亮地背诵。

然而相信大多数孩子是无法理解梁启超当时的良苦用心的。当时的中国正面临被列强分食的危险局面,然而正如梁启超所说,大多数人仍在“皇然为一家一身之计”。他将自己比作“新思想界的陈涉”,破旧立新是他的宏愿。

梁启超愤愤地写道:“服从者天下最恶之名词”。他无情地指出了当时中国人的劣根性:只讲私德,不讲公德。何为“民族精神”?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应当以儒家立身处世之道为本,为民德之根基,再采补公德而新之。所谓的公德即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梁启超号召国人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不能只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个人,只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世界。

在“道德大原”这部分中梁启超的超前思想展露无遗,他的思想是先锋性的。比如他尊重儒学,但是却反对以老师康有为为首的“保教”思想。他认为儒学统一有着非常严重的弊端,他提倡思想上的百花齐放;比如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即“有系统之真智识”……

正因为过于超前,所以才无法实现。但是饮冰室中呕心沥血写就的醒世名言并不会付之东流,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以及梁启超等革命者的爱国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读后感(二):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穿越百年时光的《少年中国说》,时至今日每每读起,总能激起那股挺起胸膛、扬帆起航、意气奋发的热血之情。 1900年,梁启超先生27岁。这位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的“天才少年”面对山河破碎、动荡乱世,依然坚守此生救亡图强的求学初心,《少年中国说》诞生。 《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是由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选编并做序推荐的关于梁启超的文选,全书共分2个主题24篇著作。梁启超先生结合毕生所学所知,围绕“少年中国”、“道德大原”两部分,论述了在当时时局之下如何重振精神、重拾信心、重构道德,以及两千多年中国思想文化中关于道德的发展及其内核,深深被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所折服。《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是介于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文字流畅、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并不是大家想象的文言文晦涩难懂, 但实话讲,也是需要稍许的阅读基础的。 在《中国道德之大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有之义,故能使现在社会与过去社会相联属;有之义,故能使现在社会与将来社会相联属;有之义,故能使现在社会至赜而不可乱,至动而不可恶也。”梁启超先生回顾考虑思想文化中关于道德的发展及当时国人的心理观念,总结提出了专属于国人的“道德大原”——报恩、虑后、明分。报恩,即于父母、家庭、社会要心存报恩之恩;虑后,即我们活在当下、看重现实的同时,更要考虑以后和将来;明分,即职业有无数,但需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报恩、虑后、明分的“道德大原”,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当下大家习惯于挂在嘴边的“佛系”、“躺平”、“内卷”等问题,都值得大家去认真借鉴思考。 透过对梁启超先生及其著作的了解,深刻感受到那种生逢乱世却不堕落其志、袖手旁观的热血初心,折服于屡屡碰壁,却仍四处奔走、竭力呐喊,几乎付出全部心血的不屈不挠品质。无论是“少年中国”,还是“道德大原”,都带给我们以感动和启示。

《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读后感(三):《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

近日读了近百年前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与道德大原》,颇为感动。过去这么久了,书中理论知识依然崭新可供借鉴,甚至今日也难写出这样的书,足可见其经典与价值。看书看背景,梁本身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是典型的少年英才。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思想觉醒并给予很多人启发的领袖。编者王德峰在序言写道“人民有信仰,是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前提。”我深以为然。梁启超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和学术贡献是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的。他出生的背景是乱世,在涉及到民族存亡之际,他的著作围绕寻找民族之出路不足为奇。前言把贯穿他一生思想的主线简括为“国性”与“民德”。这也为后面的正文阅读提供了一定方向。国性指民族在历时漫长的共同社会渐渐形成的精神传统,这传统是民族自立之根本,也即民族精神。民德则是指个人人格。在他看来,民德是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在文中节选的《欧游心影录》里有一篇中国不亡的文章提到“感觉现状不满足自然生出努力,这努力便是活路。”他认为这是改变万恶社会现状的办法,认为“有病应该去医”“办法多着哩”感受到了他想要改变社会的信心与决心。他写国民运动着急不得,需要二三十年,事实也是如此。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他相信可爱的青年人,也即他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谈思想解放,需要研究学习西方。还有需要组织能力和法治精神。不得不说这些思想放在百年后也不过时,确实是很智慧的思想。在个人方面,他认为要讲科学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还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有“公德”。特别喜欢文中摘录的他的《国民浅训(节选)》,他提爱国“国家即我命根,我若不爱他、不管他,无异不爱自己、不管自己。”可见爱国之决心。在一个慵懒的周日午后我喝着咖啡翻开这本汇集作者思想的文集,突然心生感动,因为在谈及我国之前途问题时他写道“要之今日之中国,诚为存亡危急之时,然绝非如志行薄弱者流之所想象,谓已绝望而无可自救,其前途实有无穷之希望,令我等可以自壮。”“要在我全国人民去其私心,振其惰力,广求世界之智识,发挥自己之本能,于以努力向一番,渡过目前之难关,以入此后之坦途,则国家之福,与天无极矣。”他认为少年中国,可以改变很多,这是振奋青年人的言论,现今青年人同样适用,这是寻求进步之心的正能量,百年之后仍能共勉之经典语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