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识与爱情》的读后感大全

《知识与爱情》的读后感大全

《知识与爱情》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与爱情》读后感(一):第一页-最后

翻译差得惨不忍睹,几乎毁了纳尔齐斯与歌尓德蒙;黑塞,德国浪漫主义,被译者毁成了恶心主义:“这株粗壮的栗子树干洋溢着高贵得气质:圆圆的树顶优美地耸立在路旁,绿叶盎然广阔地横亘在碧蓝的晴空…”

相比杨武能的翻译,简单通顺,优美如诗:“拱顶外边,紧靠着大路,耸立着一株栗子树—一位孤孤单单的南国之子,气质高贵,树干粗壮,是很多年以前一位罗马的朝圣者带到这里来的;它那圆形的树冠,柔软地伸展到大路上空,微风吹来,便婆娑地摇曳抖动…”

《知识与爱情》读后感(二):参悟、践悟

那齐士和戈特孟。理论和实践。压抑和放纵。反思和觉悟。抗拒与顺从。看似殊途同归,结局却令人唏嘘。有些人死了,有些人却没法死去。没有爱的人,如何能真正的了解人生呢?压抑着自己,还是放肆去爱呢?

不过静下来细细思考,文学作品中多少都是过于极端的人物设定,无论是潜心悟道的那齐士,还是放纵声色的戈特孟,平凡如我们那里有得如此选择,漂泊在这尘世,更多的是如倪克劳一般的朴实之人。做一个安享岁月消逝,最终不留痕迹的一个人啊。留恋过知识的丰满,也体验过情色的诱惑。中庸即可。

可人啊,很难学会满足,似乎太过平静的生活下,总是埋藏着风暴。毕竟肾上腺素给予的兴奋,安逸状态下很难得。

《知识与爱情》读后感(三):《知识与爱情》的简单读后感

有点深奥,整个小说的人和事都是有一系列象征意义的,所以是不能把它当成什么现实故事来读的。另外,作者的思想受宗教思想影响很深重,不知道西方思想方面著作都是这样,暂时还未读太多这类书籍,不好下定论。但整体还是一部蛮不错、充满智慧、引人深思的小说。目前的理解是,一个人在少年时期,被一个有智慧的长者指引,开启追寻自我之路,而这个追寻自我的过程通常是充满艰辛但也会充满快乐的,在不但的与自我、世界接触的过程找到自我,并逐渐成就自我。看尽世间的一切美与丑、生与死、爱与恨才能最终悟道,开出最美的艺术之花。感受的东西需要切身经历去领会,所以这也是与书本、文法不同之处。知识与感受是两种都很重要的东西。这本书应该是那种每次读都能有些体会的书。

一些不足之处:翻译不是很好,连书名的翻译也不太赞同,“知识与感受”可能更准确点,虽然没显得那么雅致。书中的很多价值观不太认同。有不少错别字。

《知识与爱情》读后感(四):感情认同法

161117

从没有哪个作家能这么高频地让我产生感情认同。一直以来,我都把《荒原狼》其中一段对友谊的描写摘在笔记本上,因为它已经不能更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内心对某件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或者感官,抑或只是飘然于脑海的抽象的念头,或者曾被自己用语言试图描绘,却竟然不如别人的文字更为贴切。只有在这种比较下,才知道什么是“写得好”。

看完《在轮下》后,以为上述感觉和反映只是一种“偶然”。看到第三本,也就是《知识与爱情》的时候,才真正认同,原来黑塞正是描绘感官的高手。这种同类感根本不是偶然,而正是黑塞对人心人性细腻把握的证据。尤其是当设这本书并非好的译本时,更加深了这个念头——单词、句式是很重要,但翻译的好坏似乎并不太能影响到黑塞所想传达的感官,这太厉害了!(我要认真想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儿,可能,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用语模糊,类比较多,会显得比较印象派)

“为了这一夜所体验到的幸福,为了要让这美妙的女人喜悦,就需要用他全部的生活体验,所有从女人那里学来的,所有的流浪与窘迫,所有雪夜里的徒步行进,还有与动植物——花、树木、水、鱼与蝴蝶的友谊与信赖。甚至还需要在快乐与危险中的敏锐感觉,失去故乡与多年来在心中孕育的想象世界。”

pending

《知识与爱情》读后感(五):湍急的水流

由于这些疑问,那齐士脑中盘旋着戈特孟的种种。现在他微笑与可悲地,回忆从青春时代以来教导他朋友的各种情景。他的朋友都曾感激地接受,始终认为他是优越与具有指导能力的。然而他的朋友却在百般静寂中,从鞭挞般的生活风暴与痛苦中跳出而诞生了他的作品;这不是话语,不是教训,也不是说明与警告,而是真正的高尚生活。相反的,他的知识,修道院的纪律与辩证法,相形之下是多么的贫弱啊! 这几年我都更多的过着那齐士式的生活。以后或许也是。书斋貌似占有着理性,真理,实则不然。更像是规整的日神精神,而不是酒神精神。不是生命的活力,冲动。要多说话,多笑,多跳跳,而不是静观。 当然也不是不要思考和静观。纯粹的快乐的猪,是无价值的。 总之人是那么的有限。时间和精神都有限。那最好的时光,应该用来做什么呢。 对我来说,这几年还是偏颇于读书了。读书依然不能解决我的存在,的问题。不能解决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一切还在晦暗不明处。 一说就是调和,一说就是一分为二的全面看问题。简单而纯粹的就是执于一端。能沉浸在日常或者生活在构造的理念世界中。 难的就是如履薄冰的调和他们。永远不会找到答案,直到与死亡错开时,都不会。 此刻不是天平的中间,不该随着两端起伏。 那水流本是混浊与急速的,然而结果是多么高贵与澄清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