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人的和平读后感摘抄

一个人的和平读后感摘抄

《一个人的和平》是一本由[美] 约翰·诺尔斯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和平》读后感(一):伤害不言于表 铭记于心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清澈的友谊,外人眼中的完美伙伴,相互互补,相互吸引,果敢的尝试只是对方习以为常的事情,吸引着对方。赞叹却不炫耀对方的优秀,包裹着的嫉妒之心在作祟,悄然的指引着做出出格的事。

嫉妒在作祟,善良在尝试抚平那个永远抚不平的伤口。

心不舒服了,不论什么理由,会让人永远铭记。

《一个人的和平》读后感(二):过去之“恶”

非成人世界是否有恶?恶,如果定义为知道后果而有意为之。那么在儿童、少年的行为中那些懵懂冒险的部分,在对结果未知的状态下,是否应该称为恶。是不是称做“过”更为合适。

犯过的孩子,知道所作所为无疑归于坏的事情。至于如何坏法,就像他们在想象中理解战争一样,有一种不现实感觉,甚至以为是成人编造出来限制吓唬小孩子的事物,从而不愿意面对。

当他们观察各个方面对犯过行为的反应后,对于所作所为的认知逐渐真切,真切得就如同军队开进了德文的校园。那一刻,“恶”之所以为“恶”的概念从心底突然产生,对它的概念具体而实在,让人时刻注意保持与它的距离。

明晓“恶”之后,可以说“一个人最理解的人生阶段是刚刚过去的那个阶段。”于孩子,基本上可以说他已经知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已成年,青春期成为了回忆。

菲尼让人感觉是个象征:活力四射,富有创造力领导力,那个世界完美无比没有消极的因素——童年视角里的外界。菲尼的死,不妨看做童年的消逝。为菲尼的落泪,不妨回想告别菁菁校园时的悲情。人想起过去的那个阶段,不管是童年的结束,青年的不在,壮年的寥落,都是良辰美景奈何天叹息时不我待。

只是在对于过去发生的“恶”,乃至“过”,如何面对如何解读。那个过去世界里发生的一切,是否能够坦然地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如实地陈述出来,就如同作者在文中毫不掩饰地和盘托出。

那一刻,平和在心中,“善”也被“恶”雕琢而出。

如何做,美国人也有自己的理解:“你们只需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弄明白,要做哪些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眼下看似正确。你们的战争记忆将永远伴随着你们,战争结束以后,你们将会被成千上万遍地问起你们的战争经历。”

人活着,战争就不会结束。

《一个人的和平》读后感(三):令人难忘的、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校园小说

看完约翰·诺尔斯《一个人的和平》(15万字)。感觉这才是令人难忘的、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校园小说。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优秀的校园小说,既能让读者沉浸在小说的情境之中,又能够在心底追忆起自己的校园时光,从而产生阵阵共鸣。当然,淡淡的忧伤、青春的怅然、一些必要的幽默等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这部小说讲述二战时期,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美国一所中学里两个十六七岁男孩吉恩和菲尼亚斯的刻骨铭心的友情。作为同学和室友,他们的关系非常单纯而亲密,且各有所长(吉恩门门功课都是A,菲尼亚斯是难得一见的运动天才),但菲尼亚斯的某些行为曾经让吉恩产生过一些猜疑,认为他是在有意影响自己学习,而此后菲尼亚斯率真无邪的行为让一切猜疑都烟消云散。少年之间的信任和依赖,特别是菲尼亚斯对吉恩自始至终的无条件信赖,很让人感动。不过,这部校园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读者目睹了年少轻狂所能引发的最坏后果:生命的消逝。因为一次“短暂的恶意”、“鬼使神差”, 吉恩让菲尼亚斯从树上失去平衡跌落下来摔断了腿,葬送了这个极有运动天赋的同学的未来。内疚的吉恩想说出真相,但最好的时机错过之后,两人都在有意无意间回避事故的真相。令人感慨的是两人的友情并未受到影响。后来,在一次由同学们组织的寻求菲尼亚斯摔断腿真相的“审判”中,宽容大度的菲尼亚斯不愿破坏与吉恩的友情,在仓促离开现场时情急之中再次摔断了腿。在病房里,两人敞开心扉,彼此取得了彻底的谅解。但接着就是菲尼亚斯在接受接骨手术时的突然死亡。这成为吉恩一生中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菲尼亚斯死后,他所拥有的可贵人格更加令人怀念:“他拥有超乎寻常的活力、不断增强的自信,以及一种平静的爱的能力”,“只有菲尼亚斯从不害怕,只有菲尼亚斯从不仇恨任何人。”亲手害死了最好的朋友,吉恩的魂魄也被带走了,他没有为菲尼亚斯哭泣,因为他“无法摆脱一种感觉:这是我自己的葬礼,人在自己的葬礼上是无法哭的。”甚至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吉恩也无所谓,“菲尼亚斯已经吸收了它(指愤怒),把它一起带走,我永远不再有愤怒了。”基恩只是在麻木中准备参战。天真纯洁的菲尼亚斯生前几乎从来不肯相信有战争这回事(书中有很多相关情节的描述),他死了,也就远离了战争,并且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种种人性异化,此之谓“一个人的和平”。

约翰·诺尔斯对校园时光的描写营造出真实的画面感和氛围感,在借景写情方面特别可圈可点,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自然、深刻而细腻,透露着对青春往事的无限缅怀、对无法挽回的旧事的无尽怅惘与自责。他的文字充满了艺术性和感情色彩,在冷静与温情之间游刃有余,微妙而丝丝入扣的语言始终沉浸在一种特殊的色彩与格调之中,宛若意味深长的电影镜头伴着感人的旋律,生动婉转地展现出美好中学时代一段令人唏嘘的少年友谊和沉重的丧失之痛。

《一个人的和平》读后感(四):一场为自己举行的葬礼

我是在读这本书之前,先被其中的一句话震撼了的。那是去年夏天,我在家看老电影《杯酒人生》,结尾处,保罗·吉亚玛提扮演的衰男加酒鬼麦尔斯,在听学生朗诵一段忏悔词。这段文字寒气逼人,像极了古龙笔下的西门吹雪,孤独而决绝,将生命化为一个拔剑的手势。

“当时和后来我都没为菲尼哭。甚至当我站在波士顿城外他家那极为古板的墓地,看着他被放入墓穴时,我都没哭。我无法摆脱一种感觉:这是我自己的葬礼,人在自己葬礼上是无法哭的。”

这段文字出自《一个人的和平》。作者是约翰·诺尔斯,一个并不熟悉的名字,据说他因为这本处女作一举成名,被称为“塞林格第二”。这真是个乏味的比附,要夸奖一个作家的方式很多,为什么全世界所有写校园文学的人,都想和塞林格扯上关系?不过,只需认真读完这本书,就可以发现,它的确是可以与《麦田守望者》相媲美。

小说的英文原版问世于上世纪50年代,作者将视野放在1942年夏天的一个校园内。两位主人公吉恩和菲尼亚斯都很优秀,前者是学习尖子,后者是运动天才。16岁的菲尼亚斯是“一个少有的能在1942年夏天自由快乐的男孩”,身上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那年夏天,菲尼亚斯别出心裁地想出从树上跳水等几个游戏。吉恩也一直参与其中,他还见证了菲尼亚斯悄悄打破学校的游泳记录。在漫长的人生中,这些都微不足道,它们本应像风拂过水面一样,不留任何痕迹。因为青春一向如此。

但是,一件事改变了这一切。吉恩在菲尼亚斯从树上跳水时暗暗晃动树枝,致使对方跌落致残。阴谋气息在剩下的大半本小说中弥漫。吉恩为什么这样做?原因似乎是嫉妒,他嫉妒自己这位最好的朋友。但实际上,吉恩自己也无法说清。一切就在懵懵懂懂中发生了。他一再忏悔,寻求原谅,然而,命运已经马不停蹄地奔向死亡。最终,菲尼亚斯死于骨髓顺血液流入心脏。

这本书最初的译名为《独自和解》,它点明了菲尼亚斯从未记恨,所以吉恩只是要与自己和解。修订后的书名改为《一个人的和平》,这说明除了吉恩和菲尼亚斯两人的关系之外,本书还在探讨二战阴影笼罩下的校园生态。菲尼亚斯认为战争只不过是一群胖老头编造的谎言。这是他拒绝成人世界的明证,而吉恩同样如此。正是在战争的阴影之下,这本小说明显呈现出灰色,里面没有女生,也没有爱情。这在校园文学中极其少见。

约翰·诺尔斯是把学生当真正独立的人来写的,没有一厢情愿把他们写成赏心悦目的“宠物”,让他们上演纯真的暧昧,表面的团结以及虚假的奋斗。而这些,正是很多中国内地作家所最擅长的。也正因为这些,我们一直没有像样的校园文学。

菲尼亚斯的葬礼是一个隐喻,作者想以此说明吉恩的成熟。在步入成人的世界时,他埋掉了自己的青春,那些美好、残忍以及死亡中的隐秘故事。这样的葬礼,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你也许不愿承认,但心头永远压着一座坟。

文章来自胡兰成网

http://hulancheng.com/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