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理动力学疗法读后感精选

心理动力学疗法读后感精选

《心理动力学疗法》是一本由Deborah L.Cabaniss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动力学疗法》读后感(一):非常好!

全书非常通俗易懂,但满满都是干货。

作者带着对人尊重的理念来写这本书,把咨询技术、咨询阶段的作用、起源、操作方法都讲得清楚明白。

读的时候,常常发出“oh,原来是这样”的感叹。精神分析不再晦涩难懂~

之前所读理论书籍中提到的一些概念,在这本实操书中得到了印证。

还有自己咨询过程中的困惑,也在这得到了解答。

顶半个督导~哈哈,如果有个人督导的话,结合这本书,效果应该更赞。

《心理动力学疗法》读后感(二):结构清晰,很有启发

这本书结构清晰,阅读体验非常流畅。

我是本着了解自身,增强沟通能力的目的来看这本书的。本书中大量的案例给我反思自身很多启发。

之前看《心理治疗中的依恋》时,我学会更多的感受自己的感受。现在看着本书的时候,我开始学着把握他人的感受,关注两人关系上的移情,反移情。

应该说这本书在“无意识意识化”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出色的。和《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类似,他们的观点都是“看见即是治疗”。不过除了看见自身的无意识幻想和无意识冲突,我还希望看到更多的如何改善。这个方面书本着墨不多,或者说跟多的依赖于治疗师的长期纠正。

也因此在这个方面,这本书对于个人成长的帮助较小。

本文翻译整体非常流畅,但偶尔有几处复杂句子的翻译叫人莫名其妙,感觉像是机器翻译后校对的。

《心理动力学疗法》读后感(三):那股流动的清泉

《心理动力学疗法》这本书陪伴了我差不多2个多月,读读停停想想,眼下读完时,却有种不舍,因为过程中它有让我不安,有引发思忖,有产生移情...…

“思维起于疑虑,源于不安”,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思维的点滴。

很喜欢“心理动力学”这样的叫法,就像水在心田流动,为心灵带去了一股动感且轻盈的力量,这样的感觉,可以用“清泉石上流”来形容。太多的时候,人们受到凝固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使得无法感觉到内心那股水流,它柔软而灵动,却不为我们所知。心理动力学,或许就是试图让我们感受到内在的水流,它的流向、它的温度、它的形态,诸如此类……借助水流,来让那个隐藏颇深且具神秘色彩的无意识显露出来,让人们有机会触摸它,感受它,让它借助水流的力量,与意识保持动态的平衡;这样的过程或许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使无意识意识化”。

“年轻的天神宙斯不想再受制于泰坦神族,就将之囚禁在称为塔尔塔罗斯的地狱里。在深深的地下,泰坦神族无法再威胁宙斯的统治。是这样吗?虽然泰坦神族存在于视线之外,但是他们毕竟没有消失,并且他们的活动还被认为是造成地震和海啸的原因。”

无意识的情感或思想,暗流涌动,撞击、震动着彼岸,岸上的人们不自觉地遭受到连带反应,或大或小,或深或浅;那种感觉,可能是晕晕的、无力的、焦躁的,试图竭力逃脱,却又无处可逃……

3

被情绪吞没的时候,你习惯于选择怎样的应对姿态?转移?发泄?或是默默承受?那时的你内心有何感受?如果给你的感受取个名字,你又会叫它什么?无助、生气、委屈或是其它你能想到的……这种内心的失衡感一定让你很不舒服,你想挣脱,却又觉得无力……情绪就像是一种信号,提醒你需要停下步伐,关注自己的内心;当它来的时候,尝试着去体验它,辨别它,主导它……

我眼中的共情式倾听(empathic listening):我努力感知你的感知,以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不仅关注你的感觉,也不断审视自己的情感与判断,深深去体会你所经历着承受着的种种,还有那不曾表露的内心。

原生家庭和早期的客体关系深深影响着我们与他人关系的建立,以及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期待。

隐性梦境是隐藏在梦背后的无意识内容,通过搭乘白日遗思的顺风车,偷偷溜进意识的闸门。

自动化的模式陪伴我们太久,就像穿在身上的盔甲,不允许外部对我们有丝毫的“侵犯”,可是有一天,,我们发现盔甲太重了,反而使我们动弹不得……很喜欢这句话“发现即改变”,虽然卸下这身厚重的盔甲不易,但至少我们努力在尝试,我们也相信改变意味着更高的飞翔,更远的奔跑……

《心理动力学疗法》读后感(四):心理动力学疗法与精神分析疗法的关系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是精神分析的派生物。

在精神分析中,病人会以每周固定频率去见精神分析师(每周4到5次),这个治疗可能会持续数年。在每次分析中,病人躺在躺椅上,而精神分析师坐在病人身后(此时病人是看不到精神分析师)。一开始,精神分析师指导病人开始做“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指病人需要尽可能地将他脑海中出现的想法不加删选的说出来。这实际是一个很难的过程,①因为病人会因为觉得自己的想法幼稚或者无关紧要(或者病人认为与分析无关)而选择不说出来;②他们也会因为害怕精神分析师会不赞同他们的想法和观点而不说出来;③一些想法是跟一些会令他们不舒服、难过的感受联结在一起的,病人会因为要躲避这些不适的感受,而避免讲出这些想法;④因为一些想法是跟精神分析师有关,所以他们会避谈。

病人会努力地去自由联想,此时各种各样的阻抗(resistances)就开始出现,令分析过程举步维艰。(注,阻抗是阻止病人去自由联想、去触及潜意识的表现。)而当精神分析师发觉这些阻抗时,他们会用澄清(clarifica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来对这些阻抗进行工作,来帮助病人克服阻抗,继续自由联想。而这些工作的意图都是为了加深分析进程,继而通过渐进的咨询进程来完成潜意识意识化的目的。

移情(transference)在精神分析中被视为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探讨平台。而为了使得病人能够容易地将自己的情感、感受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分析师必须保持自己的一个中立位置,他必须限制自己在澄清或解释中的带评论性的话语。而分析师在中立的同时,仍然要温暖,共情,并关心病人。

躺椅、自由联想、中立位置,再加上会谈的稳定频率以及强度,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强烈的移情逐渐被建立起来。病人在一个退行的状态里,将自己过去孩童早期指向重要客体(父母/抚养者等等)的感受和想法,转移到分析师身上,这就是移情。而移情不单单是感受和想法,还包含了对这些感受和想法的防御,且移情不仅仅是基于过去病人在现实层面上的体验,幻想层面的体验也是内容之一。

病理性或者非病理性的人格特质、症状,这都来源于病人心灵内部的冲突,而这些都会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被激活,并成为移情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对移情的工作正是精神分析治疗有别于其他治疗的地方。

分析师会开始跟病人没有意识到的移情进行工作,特别是当其作为一种阻抗出现在分析的进程中时。分析师会把咨询中的移情跟病人现下与重要客体的关系和互动,做联系;或者跟病人童年时期的重要关系和互动做联系。

通过这样的方式,分析师帮助病人获知自身无意识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是跟病人在生活最难于应对的困难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病人拓宽了他们意识领域,并获得了对自身的洞察,他们会逐渐地能够在心理病理学、人格和生活上做出相应的适应性调整。经典精神分析将这种调整性的改变称之为“结构性的改变“,这是说,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关系和排列上的改变。而分析的过程往往并不顺利,持续伴随着阻抗,一阵进展一阵又退回,但总体上是逐渐往前迈进。

精神分析包含基本的三个方面:①分析师的中立性;②移情的发展,以及依靠移情来工作;③强调以解释作为治疗干预。

虽然经典精分仍是一个好的工作方法,然而在现如今,一些新的视角是有别于传统精分的。譬如在过去,分析被视为:病人将他的感受传输到一个“空白的屏幕”上(空白的屏幕是指分析师),而在现在,这个过程被形容为一个更为互相作用的、人际间的以及主观上的互动,在分析师和病人交流之间混合着移情和反移情。

***

上述是经典精神分析的简单描述,那么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是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分析,我个人觉得它在实践上包括三块:a)分析性取向的心理治疗;b)动力性取向的心理治疗;c)支持性心理治疗;

《心理动力学疗法》读后感(五):新手治疗师入门必读(编辑中)

自《心理咨询中的依恋》读到一半,感觉对很多基础理论还是理解不够,调整了阅读顺序,先读这本入门书。。

心理动力学治疗:以心理动力学为基础的任何治疗。是一种谈话治疗,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受无意识的思想与情感的影响和驱动。它的目标是在与治疗师的关系背景下,通过帮助人们了解到更多关于自己的心灵如何工作(揭露法)或直接支持他们的行动(支持法),进而帮助他们改变惯有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心理动力学意为:动态的心理。弗洛伊德提出,他意识到和早期的静态心灵观点相反,心灵是一个时刻变化的系统,混杂着动荡不安的元素,无意识的元素能够变成有意识的,反之亦然。强大的愿望和禁令相互制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治疗作用原理是试图解释心理治疗如何发生作用的理论。治疗作用原理:1、使无意识意识化。2、支持薄弱的自我功能。3、使发展再现生机。

为什么将无意识意识化具有治疗作用。1、挑破脓包,有一个观点是禁闭的思想和情感是有害的,关押的情感需要被释放出来,这称为发泄。(心智化里认为这是部分没有整合的感觉和情感,因为未被整合,所以我们无法言语无法调节它。)2、防止黑暗中繁衍。当我们把一件事说出来就不会觉得那么可怕啦,如果不,则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恐惧。3、更好地了解我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出决定。

如何将无意识意识化?通过语言。无意识受所谓primary process首要过程控制,是非线性非言语的(梦),而意识是受所谓secondary process控制,是线性且言语性的。当我们队一个想法和感情有很多词语时,我们就可以讨论它,让它接受意识的检阅,也就更能了解我们自己。

ego function自我功能,id本我:愿望和需求。super-ego 意识和个人理想,ego自我则管理着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为了做到这点,自我需要有很多功能:冲动抑制,内在和外在刺激管理。承受焦虑和强烈的情感以及启动防御机制。如果这些自我功能衰弱了,人就可能在各方面遭受痛苦。

心理治疗有助于发展再现生机,发展出思考自身和调控自尊的新方式。发展出与他人交往的新方式。发展出更灵活、更具有适应性的应对机制。

1、评估;2、引入(开始);3、中间阶段(治疗的主要工作时段);4、终止(结束)。

评估阶段一般需要1-4次面谈,这个阶段,治疗师需要:1、为病人畅所欲言创设安全的环境;2、以开放问题开始,力图查出病人的首要述求;3、彻底清查病人的既往精神病史,以及发展史。4、评估,以DSM-5为基准的多轴诊断,病人的自我功能,包括特征性的防御,超我功能,优势和劣势。

为谈话创设安全的环境。心理治疗师总被描述为被动等待病人先开口的人,事实远非如此,在评估阶段,我们有两个主要任务。1、为病人创设一个感觉舒适的环境,使他们能够谈论极为隐私的事情;2、试着去发现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现在为什么要来寻求帮助?帮助病人在无指责的氛围里体验到安全、被倾听和被理解的感觉通常称为提供一个扶持性的环境holding ecvironment.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创立。1、站在共情、无指责的立场;2、注意个体的身体舒适度,为病人提供整洁安静的场所来面谈,舒适的座椅应该靠近拜访,但也不能近到治疗师和病人能够进行身体接触。3、强调保密性;4、表示理解;5、设置框架和边界;6、专业而周到,话语应温暖而克制,克制进行自我暴露。

进行评估。在第一次面谈中,可以直白地讲出自己将要进行评估。通常,要和病人说:你能告诉我今天为什么来这里吗?如果病人表现的非常痛苦,可以先放一放,主抓最主要的问题。DSM诊断,询问病史。1、目前的病史,最近一段时间个体的心理和情绪状态。2、既往的病史,过去曾发作的病症;3、发展史,早期的气质类型,童年症状,早期人际关系和依恋的特点,个人现在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人际关系。病人的自我功能,要知道病人是否能与治疗师建立关系,承受强烈的情感和焦虑,准确地认识现实,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还有对超我功能的评价。对自我功能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以揭露还是以支持为主。心理觉察:有些人承认他们的心理受到无意识的影响,有些人不承认。评估病人看待他们心理功能的方式对于判断哪种类型的心理治疗最合适非常关键。所以进行试解读trail interpretations是很有用的。自我反思能力,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判断来访的自我反思能力。你会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你认为你的爱人可能会如何形容你?在你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你认为什么是最容易的或者是最困难的?你对于今天到这里来有什么感想吗?在你来之前对我有什么想法或期待吗?你的切身感受和你想象的有什么不一样吗?问题优先级:潜在的暴力问题(对自己或他人)位列其他所有问题之上。动机:问一些问题看病人的动机:你想象中的心理治疗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你应该多长时间来一次呢?你感觉到心理治疗对你有帮助了吗

自我功能指人们管理内在心理活动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自我功能包括现实检验力、判断力、人际关系能力、刺激管理、感情或焦虑承受力、冲动控制、娱乐能力、自我意识、自尊管理、认知功能以及防御机制。超我功能主要管理内疚感。评估自我功能和超我有助于确定什么类型的心理治疗最有帮助,想我揭露无意识内容对病人起到帮助作用,病人的自我力量必须足够强大,发现薄弱的自我功能是选择自我支持技术的指标。

11种基本自我功能,1、现实检验力与对现实的感知。分辨出什么是真实的直觉,什么是妄想,错觉,幻觉或对时间的知觉严重扭曲。2、判断力,能够意识到一个有意行为的恰当性和可能发生的结果(可能的危险、社会意义以及法律后果)。其行为是其意识的反应。所以对结果的认识并不能代表拥有良好的判断力,比如一个人知道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是危险的,但是如果他们还是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他们的判断力是有欠缺的。3、人际关系(客体关系)形成和维持关系的能力,更是获得稳定。亲密、爱恋、分享和共情关系的能力,与他人是融合还是隔阂。包括需要保持很大人际距离独居的人,无法忍受分离需要常吃定心丸的人,缺乏同情心的人。4、感官刺激管理,外部刺激(噪音)和内部刺激(疼痛)刺激管理功能好的人,可以自动过滤掉不重要的刺激(如教室外面的噪音),集中注意力在重要事情上。(听老师讲课)5、情感或焦虑承受力,承受和管理焦虑及其他强烈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能力。(愤怒,嫉妒,绝望,渴望或爱恋)差的人很容易被情绪所扰,或在两种心境之间快速而剧烈的摇摆。

6、冲动控制;7、娱乐能力,放松、沉浸于幻想和白日梦以及平静且毫无焦虑地体验无意识情感和驱动的能力。具有娱乐能力的人能够从他们的幻想和白日梦中激发出创造性,也能帮助他们触碰更深层的情绪。8、自我意识和心理觉察: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有好奇心,拥有准确认识自身情感的能力,拥有理解他们自己及他们无意识动机的能力。9、自尊管理或准确的自我评价:一个人的自我遭受打击时管理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主观感觉与其真实或客观能力的相符程度。它与自信和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有关。10、认知功能;智力、记忆、注意、线性思维等,利用内在过程连接不同经验、识别模式、调和不一致的态度和情感、解决问题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11、防御机制(详见101心灵面具);心灵对压力和情绪冲突做出无意识和自动化反应的方式。它们限制了一个人对焦虑、抑郁或嫉妒等负面情绪的觉察。适应性较高的防御主要靠压抑,适应性较低的防御主要靠分裂。一个人的防御机制主要基于压抑还是分裂和一个人是否拥有客体恒常性有关。(客厅永存性指知道消失在视线之外的物体依然存在,而客体恒常性指好坏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人身上)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好坏情感都可以共存在他们自己或他人身上,就会主要使用压抑,从发展角度说,分裂在小孩子身上是正常的,但当一个人想要保留对虐待或忽视他们的父母的美好印象时分裂就会持续下去。根据适应性高低,主要的防御机制有分裂,投射,投射性认同,病态理想化和贬低化,否认,解离,行动宣泄,退化。适应性较高的有:情感隔离,理智化,合理化,替代,躯体化,撤销,反向形成,认同,过度情绪化,外化,性欲化,压抑,转向自身;适应性最高的:幽默,利他主义,升华,抑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