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国界病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无国界病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无国界病人》是一本由师永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48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国界病人》读后感(一):只是无国界,然而有贵贱

昨天刚拿到书,才看第一章,这次阅读体验就是我无比清晰地感到自己在两种完全矛盾的情绪里较劲:一边是少有看到中文书籍是由一个思路清晰的知识分子从一手经验出发冷静有条理地完成一个情感性和科学性相融合的作品(一般的医疗科普偏技术性)癌症治疗过程中,学习力极为重要,而作者无疑是学习力强大的代表,说实话这种记录堪称珍贵。但另一边是我主观对作者关于其经历叙述的深深厌恶,满篇全是特权的炫耀及对权力寻租的毫不自知或恬不知耻,尤其在亲身经历过这一切后再来读令我更加愤怒。协和东肿挂号有多难?凭什么作者找点关系说加个号就加个号?凭什么作者轻而易举遍识天下良医而另一些同样的晚期病人经常要承受医生的冷漠甚至怒吼?是机缘巧合还是命运眷顾还是这人世间就是不公平至此以至于命苦的人竟要付钱给好命的人买书以学习求医之道?叹息

《无国界病人》读后感(二):《无国界病人》:如何凭借一腔孤勇将癌症转化为持久战?

作为一名已故癌症病人的家属,对癌症的“致命性”给整个家庭带来的绝望感深有体会,大多数普通人可能还没有明白癌症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就即刻见识了“谈癌色变”的真实恐惧。作为一名编辑的师永刚先生将这份经历记录下来,对于有过、正在经历或者未来可能不幸的人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让我相信,疑难杂症不仅仅是一种恐惧、是一种倒霉,更是一场战斗。

每一个癌症病人的家庭在出现癌症病人之前和所有的家庭都一样普通,绝大部分可能都没有接触过癌症这个概念,再加上医学这门学科的专业性,如何能让一个连挂门诊都需要去导医台咨询的家庭或者个人迅速了解到“身患癌症”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到底该去哪一家医院、找哪一位医生,以及选择怎样的医疗方式。当这些问题由一个简单的诊断书发散成碎片的操作步骤洒向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时候,在巨大的患病悲痛的之后,他们所要面临的困境又是怎样的迷茫:到底该何去何从?

在师永刚先生记录自己治病的过程中,我仿佛复盘了曾经经历的种种,也在这种复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索,癌症病人的最终离去对于每一个家庭都是一种绕不过去的遗憾,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病人家属的遗憾感,是我选择阅读这本书的最初的缘由。

正所谓“得咨询者得天下”,“得医生者得生命”。我记得傅首尔在节目中有一个段子:如果你的同学里有妇产科主任、小学中学班主任等,那你同学会爬也要爬过去。对于癌症患者家庭同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患病之初,你在这个领域的所有空白都需要你日常积累的庞大的亲友团中的在这个学科的专业人士提供专业的医学帮助,就像作者在书中数次提到的仅仅是提供一条资讯,给他的治疗方向和道路展现了新的思路,成为他治疗的过程中关键性或者转折性的一步。

作为知名的编辑,师永刚先生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资讯渠道,事实证明,通过积极的沟通和资讯,在他选择手术医院、化疗方式、出国医治等,从医生的选择到出国医治的方式方法都获得了比较强大的讯息,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与日常癌症信息的普通人无疑是重大的帮助。在书中,作者对当前的国内医疗困境提出代表当前患者都要面临的困境:“我发现在国内看病,缺少一个专门负责转诊的机构。这个机构会告知你这种病的手术,哪个医院,哪个医生做得最好;去找谁,如何找,如同一个‘看病GPS’;把你的病情、条件以及相关资料输入,马上就会给你提供两到三个选择,找到你需要的医生与医院。”

“为什么是我?”记得在母亲在病情扩散以后因无力自己洗澡而由我帮忙的时候无助的问我,我想这其实是每一个癌症病人在内心深处问过自己无数遍的问题。过度的劳累和过量的精神损耗都可能是致病的诱因,其实我们很难将患病归结于某一项错误的行为方式,它缔结于复杂的人体构造和外界环境,就像单个人的承受力不同一样,或许对于同样的诱因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面对这种结果,除了警示周边人更好地爱护自己之外,并不建议过多地自责和懊恼。

在疾病突袭之际,还有一个共性的心理,就是试图逃离俗世或者企图尝试一切可能的神医技术,将这种可怕的降临盲目地依托外界因素都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做法就是正视它,寻求正确的帮助。当作者经历了术后病情的转移之后,通过自己强大的关系网、自身的沟通能力以及对于信息准确的检索能力,最终在经历了如“地下药市”等无奈之举之后,选择去美国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寻求生命的救赎。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命”。在师永刚先生整个的医疗过程中,他对于自己疾病的了解程度、获得讯息的渠道以及对于治疗方案的果断选择、申请免费的肿瘤药等等都让我体会到了这一点。即便到另一个医疗技术相对高超的过度治疗,他也没有完全的听信医生的决定,而是在整个过程中,继续观察自身情况和查阅咨询,及时做出自己的选择,甚至是给自己提前准备好备选方案。还有他在休斯顿的“中国癌症病人村”里遇到的一位太原某钢铁公司的老总——王总。

“王总在治病这件事上,充分显示了一个工程师的严谨与超强的自研能力。他时刻把控治疗的节奏,参与并主导了自己的治疗全过程。他制作了两个表:一个血液曲线表,一个CT检查对照表。这个有两张A4纸大小的表格里密密麻麻记满了每次血检后的数据,以控制几个主要的血象升降情况。”而王总的专业性让他准确的预知了自己的耐药、肿瘤的进展,甚至为自己准备了免费的新的临床实验,成功的展示了“知识越多,你活下来的机会就越大”。

打好绝地反击最重要的环节是癌症患者本人要拥有“一切肿瘤君都是纸老虎”的信念。尽管我们知道“同药不同病,同病不同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奇迹的发生,更有癌症村小广场茶话会的落寞。但师永刚先生终在这场战斗中学会了“要为眼前的胜利而庆祝,不要为遥远的可能的失败而恐惧”,在被诊断罹患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癌症的魔抓下度过了八年的时光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其实在母亲离世以后,我曾思考过万一我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选择,因为我体会了整个治疗过程中的种种痛苦,除去治疗对于病人本身的摧残,曾遇到在化疗失败后寻求放疗方案时对母亲说“你的内脏都一塌糊涂了还来找我们”的让我们更加绝望的医生,以及当家有癌症病人以后周围人的种种关于经济困顿的猜忌和远离,还有对于现有医疗体制下对于治疗过程的繁琐、临终关怀缺失的等等顾虑,所有这些都让我作为一个癌症病人家属觉得我可能没有办法去抗争如此之久。

但是在读到最后的时候,我突然感受到以师永刚先生为代表的一群顽强的癌症病人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渴求和尊重,在一次次的试验过程中,更是对人类医疗技术进步的不断贡献,它让我们相信,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不再会谈癌色变,也许癌症会渐渐成为一种慢性病,也许未来就是希望的远方。我想,这也许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

最后,愿人间无病。

《无国界病人》读后感(三):无畏的孤勇者,你屹立在前方

人类世界发展至今,一方面缔造出了地球文明史上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塑造了自诞生以来与疾病共生的社会环境,如果说前者代表了飞速攀升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昭示了未来可供幻想的广袤蓝图,那么后者这片未知的社会环境中,或者可将其比喻为在与自身健康作斗争的无声战场上,人类似乎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群体的庞大性与个体的差异性,共同影响和作用在对抗疾病的历程中,我们既感叹于无数从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与付出,同时也会为那些依旧在与疾病相抗衡并为追求健康目标的人们而由衷肯定。作为今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本关于癌症疾病治疗方面的纪实性作品,《无国界病人》所带来的故事性以及所引发出的种种思考,理应成为当下我们深度了解癌症这类顽疾以及思考生死主题的一次契机,对于作者与亲历者师永刚老师而言,他征战十年的抗癌之路,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平凡人在阻击癌症上的毅力与勇气,也奏响了他用希望与人性渴求健康的命运交响曲。

作为一名在三甲医院工作的从业人员,我常常会走过医院大楼内的某个楼层,东侧坐落着手术室,西面则是ICU病房,每天临近忙碌的时候,那里总会聚集不同的人群,新生儿的出世让手术室外等待的亲人们倍感喜悦,处在危重抢救时期的患者则总会让ICU病房外的家属们掩面哀伤,人生悲喜相隔一个走廊,泾渭分明却是不同心情,如果初生象征着开始和希望,那么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那些不可预知的死亡。

对于师永刚老师来说,2012年9月通过体检查出的肿瘤肾上腺皮质癌,彻底改变了他眼下以及未来的人生轨迹,人到中年,本应是身体年富力强、事业蒸蒸日上的合适年龄阶段,但疾病像是开关总闸瞬间掐断了他对于日后生活的美好希冀,妻子、孩子、亲人、朋友,每一个与他相关的人都将因为这场变故被卷入其中,关于身患这种罕见癌症本身,他从最初的质疑、迷茫、焦虑等等的复杂心情,到开始正视和认清楚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跨过这些心理与思想上的“山川险阻”,是常人所能表现出的最符合情理状态,也是重压与残酷面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面对亲朋好友的支持和鼓励,他开始为自己的生存展开一次肉体和心灵上的救赎之旅,这样的结果不是靠着妥协而换来的怜悯,也不是身不由己的飘零孤独,更像是一位奔赴战场即将投入战斗的士兵那种毅然决然的精神。

最开始的治疗阶段,是他靠着人脉关系周转与北京多家医院,朋友间的关怀帮助架起了沟通联系的桥梁,各大医院的名医专家成为了他所依托的支撑,一次次的检查,一场场的问诊、一段段的治疗,无论是中医西医还是偏方秘术,都成为身患重疾之中的他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抛开疾病上的疼痛不说,癌症患者前期所要面对的是心理上的折磨与考验。每次带着期待投进去希望,但总是一次次的铩羽而归、无果而终,人生在兜兜转转之间像是回到了初始,他经历过的种种心情可想而知。期间走入云南西双版纳像是疲惫旅程上的休憩站,解脱了心灵上的束缚方能够更好地前行,但随着病情的持续延续,这样的努力令他无法接受那种可能出现的结局,在后来接触并尝试仿制药的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到了全球顶尖的癌症治疗机构——美国MD安德森癌症治疗中心,在几经权衡与考虑下,他远赴重洋开始了异国治癌之路,也许不曾料到的是,这一去就是很长的一段漫长求生之行。

癌症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是几乎可以与死亡划等号的重大疾病,作为全球共同攻克的难题,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正在逐步提升,随着相关诊疗标准以及药品方面对接国际化体系,未来在癌症方面的诊疗将会日趋成熟,但中国庞大的人口群体注定了平均患癌人群高于其他欧美国家,癌症的多发性和多样性也是对我国癌症研究领域内的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是十分现实的摆在面前,当国内暂时无法寻求到合适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时,转而投向美国寻求更高层次的治疗手段成为了他的首选,但异国治病所面临的诸多障碍加上巨大的花费负担,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实际因素。我们向来推崇以人为本的生存理念,在维系生命健康的过程中,其他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困扰这一主线的障碍,书中的作者选择了卖房举债、消耗积蓄的方式,力求通过这样的尝试换取一条生命新通道,作者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媒体人,可以说通过多年来的付出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在金钱换治疗的过程中较之那些普通甚至贫困家庭而言无疑是幸运的,书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游走于单一治疗与现实生存之间的各种态度,既有着对于治疗过程的各种复杂反反应,又包含着对于生存依赖的考量(这里重点是指治疗花费所带来的压力),同时还要遭受母亲离世、女儿别离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纠葛,但无论如何,这种罕见疾病加之诸身的事实也注定了治疗的过程是可想而知的曲折漫长,可谓是从内到外对于一个人的严峻考验。

既然他注定选择了治疗,那么在这条道路上就必然会一往无前,甚至会带来以“求生”为前提的种种努力,在赴美治疗的过程中,作者体会到的不仅是中美两国治疗领域的差异与不同,更随着治疗过程的进展体会出了各种苦辣酸甜,人生百味浓缩在了治疗中心与所住社区首尾两端,来自五湖四海周围人不同的经历构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其中不乏遇到一些好心人提供的很多帮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他的支持与鼓励。异国他乡谋求健康,人与人的互帮互助成为了维系关系的关键纽带,在癌症这种重疾的映衬下,人性所带来的种种深层次表现往往是最轻易所要面对的那一环节,所幸身边人特别是爱人的陪伴,使他能够一直地坚持下去。人是兼具坚强和脆弱的结合体,不同境况下所呈现出的外在状态受制于内心的意志意念和价值导向,在群居状态下寻求族群同类之间的安慰和理解,在承受疾病折磨中又试图通过自身力量化解痛苦,走在治癌之路上的每一步,可以说都是异常艰辛的沉重,而师永刚老师所要做的就是为了生命延续不断地走下去、活下去。

我的父亲于去年秋末冬初之际通过一次体检检查出了肺部问题,从发现到联系专家进行手术,中间用了很短的时间,手术过程进行了局部病变切除,术中病理的分析结果不尽如人意,仍是符合早期癌症的指标。作为亲属我们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作为同在卫生系统的从业人员我们也深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虽然对各种情况有着预期、设想和考虑,但当你真正面对这种境况时,还是会因为巨大的冲击产生心理上的纠缠与波动。术后的父亲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从确定靶向用药到开展放疗化疗,市内的技术不行就去省内知名医院就诊,听说某位中医专家所开药方效果不错,于是第一时间挂号问诊,兜兜转转奔波之间其实是在与生命赛跑、与疾病较量,我们或许从专业知识上比普通患者更具理论基础,但面对这样的疾病时,也会有些许的无可奈何和难以决断的境地。父亲的精神状态只能说是一般,走过大半个人生的他原本乐观开朗、不拘小节、饱含热情,然而肺癌这两个字已然束缚了他过去的精神状态,就像《论死亡与临终》里面列举的那五个阶段,在他身上切切实实地表现着每一个步骤,对现在按部就班,对未来闭口不谈,也许在日复一日的治疗与康复中他才能够慢慢地找回原来那个积极的自己,而身为家人的我们也会在这段旅程上与他相伴守护。

发生在自己亲人身上的这场相似经历,使我在阅读《无国界病人》这本书的过程中几度沉思,当癌症来袭时,我们一定在试图弄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仿佛是人生到此阶段的必答题,就像师永刚老师在书中所描述和期望的那样,中美医生在处理病情的过程中秉持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如果能够告诉你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相信大部分美国医生应该是属于不厌其烦、耐心解读的那一类,我在这里并不是说国内的医生做得不够好,然而国内确实是因为国情以及个人素质方面的特殊情况与差异方面,使得我们有待于在探讨和解读病人所关心关注的层面上继续钻研。因为对身处在孤独、痛苦甚至是黑暗之中的他们而言,旁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可能都会成为给予其希望的援手,这就是一个涉及到人性化关怀的问题,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还是需要更多的投入与付出。

阅读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师永刚老师善于以平常的语言尽可能凝练干脆的呈现出他所遇见的每一件事情与事物,叙事脉络延续了最基本的时间线,中间穿插了大量的心得与感悟,几乎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他的情感状态,也十分真实地还原了其在每一个场景之下的具体表现,能引发读者在阅读与理解上的强烈感触和共鸣。对于涉及病情专业术语的描述是各个阶层读者所能通俗接受的方式,丝毫不会带来认识上的障碍和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一本提供了专业领域内指导和帮助的生命指南,因为他知道,也许就是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够帮助和影响到每一位同样身处险境的患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为他们带来象征着希望的火焰,事无巨细的列举和介绍已在悄然之间为其他人打开了生命通道和命运之窗。对于这类跨专业的医学知识以及异国治疗经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体现了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流畅感,文字的魅力化为了作者心灵最深处的动力和源泉,在十分细腻地顾及诸如友情、亲情、爱情这类情感的同时,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样一段不非凡且特殊的人生故事,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说从内到外都值得每一位渴求通过阅读获取收获的读者所喜爱。

闲暇之时,我会经常翻看一下师永刚老师的微博,看看他现在的生活状态,对国内时事的关注与评论,依旧出于一位资深媒体人的敏感和专业,头像切·格瓦拉的目光桀骜不驯的注视着前方,谁能想到微博的主人是一位曾接受过十年癌症治疗、60多次检查、两次大手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患者。我很庆幸地看到作者将“稳定”(stable)定格在了最后,这也是每一位心怀善意与感动之人所能带给他的祝福之情。回看这本带有沉重色彩的书,我仿佛翻阅了师永刚老师十年间的人生履历,他不需要光彩夺目的成绩,也不需要别人对他过度的怜悯与同情,在与癌症治疗的征途上,他一次次的努力化为了对于生命的承载,体现了一位意志坚定之人为生命、家庭乃至周围人的执着奉献精神。透过这样一本书,无数有相似经历的人都能看到他以血肉之躯屹立在抗癌一线的身姿,衷心地期望他能够一直沉着而又稳健地站下去,就像身处黑暗、但又追逐光明的孤勇者那般——生命可贵,命运不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