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读后感100字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读后感100字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是一本由格雷厄姆·格林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读后感(一):在燃烬自身热情后,终将在空虚中回归自我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是格雷厄姆·格林的代表作,讲述了建筑师奎里燃烬自身热情后回归自我的故事。

格雷厄姆·格林一生诺贝尔奖提名多达21次,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被一众诺奖得主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直到他去世,更是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在欧洲享誉盛名的知名建筑师奎里逐渐丧失了工作的热情,丢弃了自身的信仰,用作者的书名来说,就是变成了一个燃烬了自我的病人,从而变的无欲无求。当然,这是好听一点的说法,或者说法就是很丧。最终他决定丢弃这一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什么都没有带,就独自一人来到了机场。逃离俗世的喧嚣,到达一个离人群最远的地方,非洲——一个廖无人烟的麻风病医院。

在此期间,认识了医生柯林,一个无神论者,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医者,他治愈了当地麻风病患者,也治疗了奎里精神层面燃烬的病,在他眼里,每一位到达他面前的都是平等对待的患者。认识了当地的商人莱克尔,一个嘴里都是宗教信仰,都是神的旨意,对奎里的以前种种才能和行为充满了赞赏,感觉这一切都是对上帝的爱。也遇到了记者帕金逊,这位记者以利益为导向,对奎里可以把他吹嘘成一个活在现实的圣人,也可以是一个唯利是图虚伪的小人。

在时间的流逝下,奎里逐渐感觉到自身开始被需要,被这所麻风病医院需要。在这里,他不被原来的身份所叨扰,不被周遭的复杂的关系所羁绊着。在这里只有一个被需要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奎里得到了生活的充实,精神上的满足,逐渐开始学会主动给予帮助。

然后值得讽刺的是,就是这一份主动让他的人生给毁了。一个女人,莱克尔的妻子,原以为是一个天真的存在。没想到为了逃离克莱尔的束缚和不想要小孩。就简单的编造了一个谎言,奎里与他有染,肚子里的小孩也是他的。就因为这么一个简单的谎言,奎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奎里刚刚从当初的自身的燃烬的日子里走了出来,但是好日子不长,当主动帮助这个女人的时候,却被摆了一道,付出了自身的生命。

这是生活的讽刺,把奎因原来的生活当做是旧世界,在麻风病院当做是新世界。女人曾今是旧世界对奎因的赏赐,当奎因为了逃离旧世界纷纷扰扰的日子,来到新世界,准备在新世界重获新生时,仍然逃离不了旧世界的迫害。女人,曾经的赏赐,现在变成一般利剑,划破了奎里的胸膛。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总是纷纷扰扰,我们期盼着寻找一份心灵的宁静。然后种种现实压力,不得不面对。

如果累了,我们就躺一会。如果麻了,我们就丧一下,又何尝不好呢/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读后感(二):这个丧到无语的人,最后是死了还是活了?

“当他发现自己所信仰的国王并不存在时,他忽然醒悟过来,他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自己的爱。这种完完全全的空虚可能就是对他故意破坏那些规矩的惩罚。” 不知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和我有一样的触痛感。这简直就是一个人之所以“丧”的真实写照!当信念坍塌,当面具卸下的时候,那种深深的虚空袭来,吞噬了所有的热情,于是,burn out...

这个小说围绕着一个因“丧”出走的人——建筑师奎里而展开。他厌倦了前半生浮华喧嚣、虚荣功利的城市生活,尽管那些曾给他带来声望、财富和女人,然而却再也无法让他重燃对生活的热情。 于是,他在机场大厅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却是与岁月静好毫不沾边的非洲刚果。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远离让人厌腻的尘世,去一个蕞好谁都不认识自己的地方,一个人静静,静多久?也许寿终正寝也很好。

在这块黑色的土地上,他栖身的是一所麻风病院,每天见到的都是被疾病“燃尽”地不太正常的土著居民,以及几个相对正常的殖民地白人——忙里忙外的院长、渡人渡己的神父们和风趣善良的医生。 面对破败和贫穷,奎里却久违地感受到幸福与富足。他从对什么都没兴趣,逐渐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无论是精神上带给他人的无意识感召,还是技能上“大材小用”赋予的意义。 他以为自己即将痊愈,却没想到一切只是风暴来临前的先兆。那些让人反感避之不及的人,那些看似天真无邪人畜无害的人,那些爱管闲事好为人师的人,化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虚伪,蕞终将快要上岸的奎里拖进了墓地!

结局的反转,让人唏嘘不已。难道我们真的无处可去无路可逃吗?丧着开始,悲剧结尾,但作者的功力,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在自救上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找到内心所爱,才能重燃对生活的热情。 全书我蕞爱医生科林,50%的金句来自于他: 痛苦是一种只要你需要,随时就可以提供给你的东西。 一个人不可能从自己的才能中退休。 我们总是把希望和青春联系在一起,但有时这是一种老年病,我们蕞终得的一种疾病就是希望。 我身上蓶一残留的一点儿东西就是对真实的尊重,这是我小小才能中蕞有价值的一部分。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读后感(三):《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一次奔向死亡的自我放逐

“A BURNT-OUT CASE”一书的另一个翻译是“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而这一次,同样的译者,对原先的译文进行了修改,使得书名更加有针对性——直指书中主人公——奎里。

奎里是对生活燃尽热情的人,于是甘愿远离世俗,自我放逐,来到非洲一处治疗麻风病的地方,想着可以安度余生。但是这一处偏远之地,却依旧存在着认识他的人,以及“慕名”而来的人,使得他不得已卷入人际纠缠之中。

曾经,他有过名气,有过财富,有过女人,有过被虚荣与虚伪所包裹的生活,只是倦了,“丧”了,然后开始寻找出路。但是正如书中所言:“名声……是一个自然人身上的残缺。”他可以被其他人明显地看到,因此总是被人盯着。名气,他甩也甩不掉。

奎里缺乏笑,是个空虚的人,来到麻风病院,又重捡起自己的老本行,给病人盖一所好一些的医院。但同时,他又陷入了一场风流纠葛之中。奎里燃尽了热情,也曾经有过热情,热情之后的空虚让他仿佛没有了是非观念,竟独自带着一位有夫之妇去城里看病,又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只是讲了一晚的故事。又何况,这位女子又说自己和奎里有关系,肚里的孩子是他的,一副痴爱奎里的样子。在如此情况之下,奎里百口莫辩,必然走向悲剧的结尾。

奎里临死时笑出了声,他应当也预见了自己的死亡,他说:“我在笑我自己。”他说:“荒谬啊,太荒谬了,不然的话,……”奎里想的是余生找一处安静度日的场所,这次远离,却让自己迅速地奔向死亡,仿佛,被丢弃的名声化作死神追上了他。

那么,奎里的出路寻找,奎里自我救赎,奎里自我价值的寻回成功了吗?也许成功了一部分,也许奎里其实也并不在意自己放逐后的结果,也许他认为自己失败。他的遗言究竟作何解,我们也不得而知,只是我们会感叹“事发突然”又在预料之中,确实荒谬却又情有可原。

一开始缺乏笑的奎里笑了,不开玩笑的奎里开起了玩笑,奎里也为病人研究起如何新建一所好的医院,甚至为自己的仆人祈祷一夜。冷漠、空虚、无所谓的奎里似乎有了改变,但是否是本质的改变,还是依旧是燃尽生活热情后机械的行为,这可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毕竟,燃尽自我,就可能真的没有“自我”,认为生活只是“戏剧”也不为不可。

格雷厄姆·格林虽没有获得感诺贝尔文学奖,却也被提名了21次,同时是马尔克斯的文学偶像,也是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马里奥·略萨的导师,可见格林在小说上的影响力。格林,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尽管,或许格林没那么“严肃”,但是诸多作品依旧认真地在探讨人生、人性、信仰等问题,例如此书,随处可见值得深思的言语:“爱情常常产生于感恩”,“一个人越是善良,他的心田就越加贫瘠”,“根本没有的事,是很难证实的”,“人只要开始寻找上帝,就已经寻到上帝了。爱也是这样。”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读后感(四):“我永远也不往回走了”

科林说:“不管怎么说,你谈话的口气听起来还是像失掉了一件你所爱过的东西似的。我没有失掉。我觉得我一直很喜欢我周围的人。喜欢要比爱安全得多,它不需要哪个人为它牺牲。谁是你的牺牲品,奎里?”“现在没人是我的牺牲品了。我安全了。我被治愈了,科林。”他说最后一句话时并没有很大的信心。

上面这段对话是全书中我最爱的部分,半夜看到这里感觉情绪一下到了一个顶点,但不知如何卸掉这股气,复杂的情感在心里横冲直撞,又无处收纳。感觉看懂了,又感觉没看懂。知道它讲了很多,又知道它藏起来亦很多。在理清我的阅读感受之前,先表白一下:格雷厄姆.格林,我的男神!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这本书的男主人公奎里是个世俗意义上顶级成功者。著名建筑师,是同时获得世俗社会和宗教势力双重认可的那种,设计的教堂被认为能更好的聆听上帝之语,在厌倦工作后恶意设计的作品也被追捧“有高深的寓意充斥其中”,他已经到达巅峰了。尽管这个巅峰在世人眼中和他自己心中是不同的评价标准。

世人觉他功成名就、繁花着锦、身畔美女环绕、世间所求尽有;但奎里自己认为的巅峰是,他的设计才华、澎湃难抑的设计表达欲望、热情皆淋漓尽致、和盘托出了,已经毕其功了。如果此后继续设计,不过是自我重复而已。追求纯粹、极致的奎里,不允许自己陷入此境地。所以他逃离了。

他逃离自己的原有生活,在机场突如其来的上了一架驶向非洲的航班,落了地又坐船,终于行到水穷处,进入一个藏于密林深处的麻风病人医院。

逃离之路,暂时找到了泊点。

看这本书时,奎里给我的感觉一直很像另一本书的男主人公——《月亮与六便士》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这两人都是在艺术生命里追求极致的人。前者为了极致从艺术世界出来,后者为了极致从世俗世界走进去。这个围城,想进去和想出来的,都取决于艺术的极致的含金量,那是他们精神上的应许之地。

都是逃离者的身份,但于那艺术的应许之地而言,斯特里克兰是去程,而奎里已经是返程。

返程的奎里跟随命运的随机拨动,进入一家麻风病院。麻风病人需要体内的病菌全部自我燃尽方自愈;奎里也在自燃,燃的是曾经的才华带来的一切外界的功名利禄、物质、诱惑、繁华等,如今在他心里,才华尽了,外物只是累赘。何时这些东西不尽裹他身而燃,何时他就能痊愈。

奎里在麻风病院暂住下来,隐姓埋名做始的体力活。他断开了自己和繁华世界的连接,麻风病院是他的泊点、亦是他的疗愈之地。

麻风病院的长驻医生科林,一方面于现实层面治疗麻风患者,另一方面于精神层面近似不干预治疗的治愈奎里。奎里所想要摒弃的一切外物,尤其是教堂设计师这个身份,在科林这个无神论者面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无视,被无视是当下对奎里最好的态度。

也许随时间似流水、随浮名被世人遗忘,奎里能在这个化外之地卸掉外衣、回归本真、慢慢痊愈。但化外之地有人放不下凡尘心,莱克尔这个小工厂主代表着过去繁华之地和如今方外之地的打通点,那些旧繁华急切的想重新攀附上奎里。攀附不成生怨怼,要毁掉奎里,污他和自己妻子有私情。

女人曾经是那个繁华世界给与奎里的献祭品抑或奖赏品之一,如今是一柄杀人利器。

奎里妄想脱离旧世界,却终归被旧世界以最污烂的手段重新拖回来,毁他名誉、杀他肉身。这是背叛者的下场。

初看这个结局时,我觉得接受不了。在我看来,书中一个人物——麻风病院的院长,他的短暂被撤职离去隐喻着方外之地不再庇护奎里这个旧世界的背叛者,但最后院长在结局中回归此地、重掌权力,代表着新的一方有能力接纳奎里,奎里可以于此地燃尽外物、剥出本我,最终痊愈。

但他还是死了。

朋友对此的解读是:“作者应该也是认为奎里不该死的,但工厂主代表的名声等一切外界存在追着主人公不放,最后还杀死他。这个结果在作者看来很‘荒谬’,书中几次出现‘荒谬’就代表作者的态度。”

不知作者是否和这个故事结局和解,但显然旧世界没有和它的背离者和解。

“也许下次轮船再来你可以乘它回到省会去。在吕克机会可就多了。”

“我永远也不往回走了。”奎里说。

应念未归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