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国牧歌》读后感摘抄

《美国牧歌》读后感摘抄

《美国牧歌》是一本由[美国] 菲利普·罗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牧歌》读后感(一):也许需要的是不一样

看了这本美国牧歌 ,感觉到一个人老老实实的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子承父业,离开风光的运动场,娶漂亮的妻子。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女儿疼爱 不去伤害她 ,可是结果却是那样的不如意。 那些表面风光的人 背后是那么的无奈,慢慢感觉到了无助。

《美国牧歌》读后感(二):看着有点儿累

看书名就知道这小说看起来会有点儿吃力。。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怎么说呢,它是美国二代移民在美国历史中的缩影,个人的经历在历史中的放大。。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生,我们向命运不管是低头还是抗争都显得那么悲壮和孤独,“是不能原谅,却无法阻挡”,人生无法复制,历史却好像可以轮回。。自由是什么?完美人生又是什么?这些我们向往的都是什么?我们可以得到吗?

对作者超有敬意,其中对手工皮手套的制作细节及历史可以入百科全书,从选料到手套上的每一道褶富于美感的描述。。敬佩!不过读完心情并不好。。人生无望。。

《美国牧歌》读后感(三):不得不说

前两天尝试再读下这书,念了一页就发现根本没法进行下去。

这本书翻译的实在是太令人沮丧了,连起码的顺溜都达不到,你如果没力气没能力来表达原本排山倒海式的内心独白,你起码把它说成顺当的中国话,古得摸您瑟?

不过也没关系,再怎么样,罗斯原本要表达的东西在那儿,再走味,牛肉也成不了胡萝卜。

再例如《赫索格》里面也有一堆充满人文知识分子气的愁,一被宋翻译也走不知哪儿了。也没关系,用吃着猪肉想象肋眼的味吧。

尽管我还是没想清楚这书到底怎么发挥作用,但还是推荐

这段时间上下班争取再翻一次。

《美国牧歌》读后感(四):反美国梦

美国梦是众所周知的了。不过批判美国梦的作品也挺多的。比如《美国悲剧》。这部书从另外的角度对这个梦提出了批判。 利沃夫先生是美国梦的出色代表。他是瑞典犹太人,经过三代人努力后,成功在美国站住了脚,而且过上了令人羡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拥有一家上百万美元的企业(上世纪六十年代),自己体育出色,做人成功,妻子美丽(新泽西小姐)能干(自己创立农业公司)。这是多么的美国。可是结果怎样,撕裂“漫情默默”面纱的越战爆发了。一切的一切都不同了,女儿成了反战者,用炸药杀死了四个人,然后逃离了家。而把这个家给毁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有着太多太多的东西,宗教的、民族的、社会的林林总总。利沃夫的妻子是天主教徒,而他是犹太人。两者本身就是天生的“对头”。结尾处写的在结婚前父亲与妻子的谈话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重点是孩子怎么办,是犹太人还是天主教徒。其实两者在美国社会也是少数派。这点对于我们来说没什么。但在美国社会可不是小事。 还有社会问题,反战的青年人多是有产阶级的后代。他们为什么会反对父辈的生活。反对优越的生活而奋起反抗,甚至采用暴力手段。因为这“美好”的社会有着太多的不公。看看主人公父亲在后半部聚会的谈话,你会想到《巴比特》的谈话。多么大公无私,多么思想正确。可是多么虚伪。那些有色人种,那些穷人们会怎么想,怎么做。是他们不辛苦,不劳累,想不劳而获吗?显然不是,当主人公的出生地变为贫民窟和罪恶地时。我们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当人们失去希望之时,也就只有绝望了。可人们的希望也是美国弄破灭的。

《美国牧歌》读后感(五):祝你新年快乐

美国牧歌每一个字都写着普利策奖,普利策奖。这是一本高度美国风格化的小说。这是美国文坛这几年流行而且占据主流的严肃文学。

总体来讲就是美国人民的史诗。类似阿甘。只有美国人才能真懂这些小说,并且对它抱以热情。

小说怎么写实?当然写实肯定要真实。但如何表达真实,如何书写真实,其实有不同的途径。固然细节是最真实最可靠的落脚点,但写哪些细节?写到什么程度?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美国牧歌和其他得过普利策奖的作品一样,它们有着完美无缺的细节,细节涵盖了小镇、跨度几代的人、房屋、内饰、政治、流行歌曲、报纸、棒球,等等等等。细节之丰富,之详细,之细节,让你对它的真实性不容怀疑。但这些细节描述得越多,其实结果是只有真正接触过这些细节,并对这些细节真切了解的人才能对这些细节所承载的上层,即精神,即故事情节里包涵的内容,才能真正了解,才能体会,才能有更多的交流。但这世界上美国人只有3亿。它远不是整个世界。

这几年读的小说里,John Banville是更好的例子,他在小说里也写细节,就像其他英式作家一样(当然他是爱尔兰人),他们的细节表达更符合我的审美。细节需要写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都能看懂的,都能感受的细节,即情感的细节。而不是那么多物质的细节。物质要不要?当然需要。不然它会让整个故事脱离实际,不踏实,不牢靠。虚的。但物质的细节并不需要那么渲染,那么大段大段的铺陈。这容易为了细节而细节,反而让精神的东西出不来。

另一个问题是怎么在小说里表达情感的时候,能够做到克制。优雅的,有内涵的,东方式的表达是克制的,隐忍的。美国人从来不是这样的,他们小说也是同样如此,表达到10分的,他们会往15分的方向努力。小说里情感的部分变得不像是述说,而是咆哮。马景涛的表演。不过,这也是我自己在写作时很难克服的一个问题。怎么表达,才能不过头。写作的时候书写者都在投入感情,会不自觉地过了那个线,变成过度地表达。怎么才能留白,把空间让出来给读者,这需要更高的技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