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锦集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锦集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是一本由王国华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76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2-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一):别开生面的历史细节

在最初了解本书的信息时,猪猪侠提醒我们,这本书并不是正式的历史,而可能更适合儿童少年的历史普及,我便信以为真,想着可以将之留给孩子阅读。

但在收到书的第一刻时,我翻开书,却忍不住被完全迷住了。

而后,坐在沙发上一口气将本书阅读完全,并继续发挥自己热爱朗读的特点,又将故事读给夫君和儿子听。

本书可以说是历史类的八卦小故事,但是从这些小故事中,又可以看出,作者实在是一位博闻强记,精通古典文学的读者,能从各类庞大的古典小说、传记、文献中,翻出一个个另类的故事,再得出自己独特的结论,这本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的文笔极佳,于淡然中透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平静中又有引人发笑的笔调,实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在阅读中,来自古代的各种令人发指的黑暗、不可思议的怪诞故事,古今皆有的可笑又可气的政治故事,还有各类奇闻异事,都被罗列其中。虽然有一些内容自己也读过,但作者新颖的观点,以及别开生面的写作方式,既有助于自己重温典故,又提醒自己可以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本书按照时间来划分,分别为唐朝以前、五代十国和宋朝、元明、清朝四大部分,内容中有从各类志怪小说、野史中选择出来的平民故事,也有身居庙堂之高的达官贵族,乃至各代皇帝的轶事。在阅读时,我儿听后极度骇然,连声说:“古代太恐怖了,绝不去古代。”我在一旁偷笑,想来他此后绝对不会受到穿越剧的毒害,而幻想着穿越吧。

由于自己终日埋首于书中和稿中,对外界认识不足,这还是第一次看作者王国华的书,也因此,有一种惊艳之感,并非常遗憾于本书之薄,实在看不过瘾。我认为,真正的书评人也应该如作者这般,博览群书,又不高深晦涩的故弄玄虚,将深奥的书讲成通俗的故事、引人思考的主题,引导他人热爱读书,乐于去专研古典书籍,这真是一件极有功德的事呢。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二):书写和阅读:由心而发以及直抵人心

读《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一部有趣的历史小品文合集,读来常常情不自禁地哑然失笑,但是此笑并非如我在看过情感类节目《非诚勿扰》之后的一笑了之和娱乐一下而已,它的引人一笑之后有发人深省和出其不意的效果。

我是王国华一直关注的“平稳着路了吗?”的那个七零后的你,我在极尽努力地着路的过程中,也不忘享受着对阅读有所期待和汲取的快乐,所以对于如王国华一样值得阅读者不断期待的作家们不断超越的文字阅读和汲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人生的一大趣事。我爱读历史,但不是《史记》那样艰深难啃的大部头,因为被忙碌的工作纷繁的世事早已分崩离析的凌乱思考,容不得我有大块的时间以及空间去沉下心来研读它们,发现其中深奥的教义。于是我更愿意看那些历史读本的再加工品,它们来源于历史,却又完全高于历史。

其实,它们不过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又一个微乎其微的细枝末节,而且它们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但非常有趣的是,它们被有心人的作者赋予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教义,于是它们不仅仅成为普通阅读者用以了解历史、探究某些历史细节和奇闻轶事的最好选择,而且也为现代人以史为镜反甄现实提供一个可考的理论依据。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中,作者一方面以幽默诙谐的文笔探讨了树买猢狲、抓大放小、打死乞丐不犯法、大必有异…….的大道理,其中无处不在的四两拨千斤的气派令人拍案,另一方面以灵睿的视角锐利的笔触一层层剥开了那些古今相通的被自杀、买官卖官、自费打工、奴才主子……等故事渊源,彰显了写作者对影射幕僚黑暗直击时事现实的勇气与决心令人褒奖。于是,他发人深省地发出“古代的悲剧现在看来不再那么悲了,今人古人,谁更悲伤?”“我们今天想到的,有些,古人似乎早就做到了”和“历史离我们真近啊,真近啊”的无限喟叹。

这样的喟叹是有心而发的,也必将直抵人心。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三):笑读细品王国华《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

笑读细品王国华《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

怀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读完王国华的《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后,禁不住又看了第二遍、第三遍。

由唐及清,国华先生用他特有的幽默诙谐的语调讲述了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片花,读来常常令人不禁莞尔,抑或有恍然大悟之感,不禁佩服国华先生扎实的历史积淀。我们在教科书上所学到的知识,经过编纂者目的纯一的剪裁加工,往往不符其原来面貌。虽然编纂者的用心良苦,但我们读来确觉面貌雷同,有时还颇莫名其妙。国华先生则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来还原了一些东西,突破了一些禁锢,提供了一些足供参考的历史谜题选项。

但凡当代人读历史很少为读而读,大致还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国华先生在写罢一个个匪夷所思的历史片段后,往往笔锋一转,对照今生现世嬉笑怒骂,读来很有会心之感。这几年以现代人的思维戏说历史的书籍数不胜数,国华先生的《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应算一部,但又有着显著的不同。同样在正史之外挖掘出不少平民百姓或者达官显贵的蝇营狗苟,却以严肃的戏谑口吻娓娓道来: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讲述、细致的剖析跃然纸上。国华先生的语言现代化感极强,让人在品读历史的同时,没有了历史的距离,仿佛在聆听隔壁老哥给我们讲的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

看国华先生的简介,作为一名书评人和专栏作家、媒体人,也许是他的责任感迫使他孜孜以求地不断去探究历史的更多细节,并以同样负责任的态度介绍给终日忙忙碌碌的读者。这顿历史快餐我们吃的还不错。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四):《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小角度,大历史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有社会的地方就有记录,有记录的地方就有历史-----古往今来,记载下那早已逝去的历史类书籍其实有很多。其中不乏成名之作,诸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而我们今日的人们更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教科书学习相关的历史。

然而,我这次却更是耳目一新地读了一本非常独特视角的历史书籍。《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通过一种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历史题材作品非常独特地吸引到了身为读者的我的关注。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以往读到的历史作品中,历史内容颇多,但是细节不详的更多。毕竟所谓的历史是描述已经过去的事实。当时的人,当时的事又谈何那么容易地去拿捏和捕捉呢?解读相关的历史细节无疑让众多历史爱好者们好奇和向往。毕竟,这也是历史;毕竟,这同样意味着历史背后的那些也许不为人知的前因后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猜测及推敲-----如此难能可贵的历史解读何尝不是我们今日所期盼和苛求的呢!

当然,读这样的史书我们暂且不要太过于拘泥于形式或者内容的真正真实与否。相反的,身为读者的我们唯一所需要关注的是去欣赏一番独特的细节角度讲述的那些我们或许以往不曾知晓的史实。所谓的细节,自然是一个又一个曾经我们或许从庞大的历史角度忽略的话题。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这样一本分门别类的特别题材的历史书作中领略精妙。

以不同的朝代为分界点,以不同的历史剖析为着眼处,以不同的剖析面为分析源,我们读者可以尽情地在这本《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书中见证到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历史故事。虽然历史那时那段历史,但是书中的某个小故事却是包含和融汇入了当代人的分析眼光和见解。也难怪乎,这本书作被定义为了是最新历史小品文结集。看似枯燥的大历史在这些原本可能只是一笔带过的细小角度下瞬间熠熠生辉。我们一边看着这些原本熟悉的历史,一边却更可以品味到简明扼要的适时点评,更可以由此及彼地引发联想和引申。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历史讲解和记录。这更是可以让我们发散性思维地由此及彼,展开历史和现实相互关联的有关尝试。

通过《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这本书,我们可以感知到来自于作者那种以自由调侃的方式讲述的历史。轻松自在之下,我们更是可以对如此的历史产生那种别样的领悟和感悟

《教科书里没有的历史细节》读后感(五):我能不配合么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义愤填膺的段子,大意是管移民的大官问申请移民的人对国家有什么不满意的,申请人说样样都很满意,大官又问那为什么还要移民?申请人答:因为我要去的那么地方,允许我不满意。

那么大家都生活在不允许不满意的环境中,该怎么办呢?读笔记体小说

笔记体小说的由来已久,经过《春秋》《史记》滥觞开始的修史风潮,千年来,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等基本上已经将所有能够用上的体裁全部创造了出来。当人们愈来愈为枯燥的历史记述方式头疼的时候,笔记体小说横空出世,立即获得了各阶层知识分子包括贩夫走卒的喜爱,因为它篇幅短小,生动可感,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良品,不论是历史类还是学术类,都能让想从中得到乐趣的人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83版扬州古籍刻印社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就收录了N多的作品,其中有清一代占了三分之二,可以想见清代笔记体小说发展已经到了何等繁荣的程度,扳手指头一数,个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纪晓岚、俞樾、徐锡麟、袁枚、王韬、昭梿等等。王国华先生的这部作品,大多数内容都是借笔记体小说中的故事来“评述”一把我们的社会现实,为此我要狠狠的和王老师握个手(不仅为是本家也是同行),因为笔记体小说,实在是太可爱了。小说,作为稗官野史,数千年来一直都是出于不入流的地位,笔记体小说的出现,所说将帝王家的墙有茨货与百姓做口舌谈资,但不能否认的是,通过口口相传的讲述,后来的笔记体小说其实已经有了不低于曲艺的传播能量,而王国华老师的这本书,本身也可以被视作是一部笔记体小说,如韩少功先生的马桥词典一般,是新生代的产物。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不时的就爆发出一阵悚人的大笑,有得意而忘言之感,有欣然忘食之感。这种读书有一样想法的事自离开大学后就已经很少再发生了。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不断的有“不愧是比我多活了那么些年的人”,同样的片段,我曾在上课时给学生也讲过,但一看书中的分析,觉得自己还是差了不止一个台阶,譬如书中对中国人“我都把自己作践成这样了你还好意思说不满意么”的心态,作者比我更加辛辣尖刻的进行了嘲讽,读的实在是爽快。不过对于学生群体,我不大推荐,因为这本小书看着薄,凝聚的却是一个多年独立思考的人对历史对人文的深刻意见,对大部分生活在语言垃圾世界里的孩子,叙述与反讽的语气恐怕都不太能辨识的时候,读这样的书,有点儿危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