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花事》的读后感大全

《花事》的读后感大全

《花事》是一本由卢晓梅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事》读后感(一):女人是花

每个女人都是一种花,十九种花,十九种姿态。

早上,露珠落在花瓣上、叶子上,阳光照在上面,里面映出人的笑脸,绿叶的鲜翠和花朵、花苞的娇艳。

花开了,是艳丽的,抑或是内敛的,最美的时刻来临,让人不忍摘,只想静静的看,在旁边看着,闻见淡淡的清香。

花苞是娇俏的、花朵是艳丽的,花时过了,最美的一刻也随之结束。花美一段,至此而已,过了就完了。每在这时便有淡淡的忧伤。赏花人走了,关注的人走了,很多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只留下一朵朵凋谢的花。

花一样的女人、女孩是最美的,但是稍有不善,就会被动物踩过,被人摘走,被大风刮倒,冰雹打坏,她们是娇气的,需要好好呵护的。很多略带忧伤的故事会出现。这时候不禁会感慨:曾经我看到过,看到过她的美好。

《花事》读后感(二):花事,了了

老实说,我一向不是很喜欢读小说,除了公认的经典。好的小说看了会有收获,坏的小说读了就是在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比较喜欢诗词文学评论类的文章。小说看过的也不多,让我觉得好的小说也不多。 看卢晓梅的这本《花事》纯属偶然。在同事那里看到,封面很精致,淡淡的花。冲着那句“读了,才知道像不像张爱玲!”,我找同事借了来看。因为喜欢张爱玲,张的小说我看的也不多,但是确实喜欢的。张的描写深刻,生动,最喜欢她的比喻,永远都那么贴切而华丽。于是,我花了两天的时间看了这本《花事》。 失望透顶,看了才知道一点都不像张爱玲!根本就比不上张爱玲,甚至不及张的十分之一。或许这样说对作者来说太苛刻,无论写得是否真如我说的那样不堪,毕竟每一篇小说都是作者的心血。可是不老实地说出我的感受,我也对不起其他的读者。让别人也和我一样浪费时间或者金钱,我会不安。唯一值得肯定的是书里的插画,每一种花的图片都那么美丽,至少是我喜欢的。 每篇文章都以花为题,写一个小故事。其实,有很多篇,根本就和花不着边,只是作者在里面生硬地安插了一种花,然后在结尾又让那朵花开得艳丽、开得悲伤、开得忧郁、开得颇有深意……给人很生硬很刻意的感觉,其实,每篇文章抽去那几朵花,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影响。 文字也不是我喜欢的,或许是我太苛刻,总是可以读出很多的疑问。也有很多地方总让我怀疑是自相矛盾的,是与事实不符的。人物呢,似乎只是换了个名字,一次次地出场,没有差异。而且,似乎所有的人物都是主角,又似乎所有人物都是配角。根本就看不到轻重。 讨厌那些不负责任的策划人,打着张爱玲的旗号,那么大的噱头,骗取读者的钱不说,更浪费他们的精力! 总之,这是本不值得读的书!

《花事》读后感(三):现代意义的花列传

《花事》以花为题。一朵花,对应一个女子的身世传奇,一朵花,演绎一个女子的悲欢情爱,因此,它是现代意义上的《花列传》,是带着古典情结的《群芳图》。

当然以花喻人已不新鲜,古往今来,太多的文人伤花悼花,聊托身世之悲,太多的女子因花下泪,怅叹红颜成空,“江南陌上,强半红飞”,红楼一梦,葬花成冢,一部《花间词》写尽了花神花态,一部《海上花》道出了女子的苦泪酸辛,“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是谁家幽人在低声喟叹?

“幽花佳处似佳人”,“飘谪人间得自名”,花是女子的精神魂魄,花是她生命的诗意形式。因此,金钏跳井,落花辞条,黛玉夭逝,芙蓉垂泪。然而,正是这些构成了《花事》写作的障碍和难度。是袭人窠臼?还是翻点新意?自然,智慧的卢晓梅选取了后者。正像波伏娃从历史和生理的双重角度,来揭示女性灵魂的隐秘和男权卵翼下的人格屈从,晓梅是以一种亚古典的视角来观照她们的情感世界和人格走向。她崇尚落花独立的人格高贵,崇尚情爱如玉的默默相守,一切都如一首歌中所唱:因为惯看,所以心伤,因为难求,所以珍爱。于是,她笔下的人物无不打着古典主义的印记去歌哭悲笑。她们宁可花殇玉碎,也要人格独立,宁可抱香枝头,也不愿污陷泥沟,因此,一本薄薄的 《花事》正与“红楼”的精神相通。它们都是灵魂意义上的花殇花祭,都是对一种诗意人生的悲悼悯怀。

《栀子》是一个情爱轮回的故事。主人公玫雯,是个旧式舞女,前半生卖歌东市陪人欢笑,后半生则在流言讥辱之中讨着生活,“”中她胸挂“白鞋”游街示众,终因不堪凌辱摧折,而上吊自尽。玫雯的死,显然是对人世悖谬的决绝反抗,是对她人格尊严破碎的绝望逃离,晓梅用催人泪下的细节,使玫雯这个“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灵魂一下子凸立眼前,为了尊严,她不惜碎玉摔琴向死而飞,那一刻,她就像一支误落尘间的花朵,在“历劫”之后又回到自己灵魂的故土,她的淡妆轻抹她的嘴角含笑无非是要恢复自己本来的面目。

作者晓梅笔下的另一类人物往往是“闺中”深愁的少妇和气质高华的美人,这些人物出身世家,有着桃李之艳,亦有着冰霜之冷,但她们往往感情落空人生受挫,一番阴差阳错世相颠倒,她们忽忽便到了美人迟暮,但即使如此,也依然保持着自己高华的人格和对往事的深情怀恋。

《玫瑰》、《腊梅》等篇,是着眼于情爱温暖一面的精彩篇章,这种温暖是劫波历尽的淡然相守,是红尘意冷后的真水无香,“倩萍温柔地去拉韦师傅的手,虽然她知道,那只手,是残缺的”,仅此一句,便成点睛之笔,晓梅就是用这样的笔触道出了人生真相,命运无常。

也许是由于身世有着惊人的相似,也许是灵魂深处产生了共鸣相印,晓梅一直对张爱玲的作品推崇备至,她对张的文字简直做到了化血入骨的熔炼,并对她笔下的人物有着特别的心解。尽管如此,她的人物却截然不同于张的世相刻薄,更缺少她们的精明算计,她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散发着清明的气息和诗意的芬芳。这也许应该归因于江南的恩泽浸润,归因于异域漂泊的羁旅乡愁吧。“高情诗格,酿成冰骨”,她不愿去写世相的阴污刻薄,她要写的是残缺中的人性高华。纵然是写情爱酷烈的一面,她也不愿把她们写成侵满毒汁的恶之花,《茶花》里,“小菁拿起这把剃刀,朝盖瑞最致命的地方猛力一扎。盖瑞只翻了一个身,便轰然地倒下床去。”这是一个被凌辱者反抗复仇的故事,它的深刻意旨便是对男权世界的深深失望,是对一种肉欲人生的酷烈报复。但这个做了杀人犯的小菁灵魂却是那样的美好,她就像哈代笔下的苔丝姑娘。不同的是,前者秉有浓浓的现代气息,后者则具有基督式的善良忍从。

其实,用二十篇精美的“花”章,晓梅旨在建构一个女性的情爱画廊。这画廊里,都是些贬落凡尘的天使,在寻找自己疼痛的翅膀。是一群花精花灵,来对应自己留在人间的名字。“东园余花迹”,“梅子应有恨”。晓梅恨否?《花事》尽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