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摘抄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摘抄

《张爱玲私语录》是一本由张爱玲 宋淇 宋邝文美 著 / 宋以朗 编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一):我很想读这本书。。。

我很想读这本书。

就像我很想读Jane Austen所有的信函一样。问题是,Jane Austen 可能并不希望人们读到她每时每刻的思绪。(如果卡桑德拉是公正地按照妹妹的想法作出决定的话。)于是所有关乎Jane Austen 复杂的两个创作段间的心路我们只能揣测,难有实据。出于对妹妹的尊重,信函被擦桑德拉烧毁了。无论对读者我来说,是多么遗憾,至少Jane Austen一定安然无遗憾。

张就没有如此的幸运。张叮嘱不可公开出版《小团圆》。宋邝夫妇并没有想到这个满心悲凉的朋友,可能也有柔愫狭情并不想让世人都读都考量。

如今又把私信都公开列印。张要是有灵,毕难安稳吧。。。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二):我的人生不需要他人来解读

同时买了三本关于张爱玲和友人的通信集,宋淇邝文美夫妇是她一生的挚友,所以迫不及待的先看了这一本。

两天就看完了,这几百封书信前后跨越四十年,正是一个女人从成熟多姿的中青年走向终老。掩上书的那一刻,有一点点感伤,(不是因为张爱玲的晚年凄凉什么的,我完全不赞同这样的解读)感伤是来自这些书信让人直面一个事实--人生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但每一步并不是为死亡而走。人生其实是一场个人体验,这正是生的含义。在其他人眼中是热闹纷繁还是清冷孤寂,是积极丰富体面还是无聊乏味不堪,真的是不准确也不重要的解读,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对生活真实的感悟和体验,就算你愿意拿出一些与人分享,无论是爱人还是知己,你的感受终归是你的,你的分享收获的友爱共鸣纷争也仅仅是你众多体验的一部分而已。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你过的生活正是你自己的选择更重要的了,因为这才我们的人生唯一能掌控的部分,哪怕有时候会失控,哪怕都是走向唯一的终点,而走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上,那所有的体验才是属于你的私人定制,真的无需他人的解读。从这一观点出发,如果一定要对张爱玲的人生做一个解读,我觉得是自我的丰富的真实的值得的。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三):confidant

每忆别时语,喉头似凝火。 闻君腹中鸣,共感无力坐。 同哼大悲咒,隔断犹传音。 一伞寄心事,绵雨不绝情。 莫道将来事,无息胜有息。 愈读至后,悲从中来,涕泪难抑。

深知张的小心翼翼和不在乎。遇到这种能肝胆相照,心灵相通的朋友,就是全然交出的赤诚。 讲虱子的两处,胸腔里流泪,鼓到眼睛上冒出来。 她早年看到菲律宾母女抓虱,心底生惧,谁料到晚年“孤军奋战”。 便回忆到那时给卓玛挑虱子,在头发里拨来拨去,眼拙怎地也找不到。Luna却能一个个挑出来,放到我指甲盖上,两个大拇指就那么一挤,噗得一声爆裂:百分之一的任务就完成。有卵更是了不得。 于是读到她临终前最后一封信——是没有力气哭的。 张是不怕死的,在她一再表明对于生死的淡然时,就已经替必然的结局叹过气了。 她在59年谈到面对命运感觉渺小无助,觉得“没有宗教或其他system的凭借而能禁受这个,才是人的伟大”。晚年邝、宋信仰天主,张未提及“不信宗教无法祈祷,不然一定天天祷告Stephen快点好”时,夫妇俩也从提及信仰,从未试图游说,更可见那种心照不宣、从不强加的“自觉距离”。 人生能得一知己,无憾。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四):书事

这是一件不好做好坏评价的事。或许有人看出了图书市场的“欣欣向荣”,好书烂书一摊儿地出,泛滥成灾。

而我总觉得这一摊儿的书当中,好书并不多。这在逛书店、书市的时候,我所能感受得出的一个现象。那些实用型的书籍,应该无所谓好坏评判标准的。“电饭煲维修大全”、“iPhone使用秘笈”等等一类的书,真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最近在看的书,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版的《张爱玲私语录》。从《小团圆》面世以来,“宋以朗”这三个字作为一个人的名称符号,迅速地成为了我最不喜欢的几个名字之一。

《张爱玲私语录》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全书前言”全是宋以朗的文字。接着的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之前,都有宋以朗写的“引言”。正文中更是时不时地冒出来翻译注解一番,包括最最简单的“not myself”、“Outline”、“bedroom scene”、“natural”这一类能被我这类中文系毕业的人轻易“破译”出来的单词或词组。

宋淇、邝文美夫妇被宋以朗强调成两个“不愿以与张爱玲的深交而得利、想出名”的人。但是宋以朗越是在书中出现次数越多,越让我产生相反的印象。

这个糟老头子。

乱七八糟的书,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是否有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选书,原来是一件看书更费时费事的事!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五):只言片语。

有人问我在读什么书?

我说,张爱玲。

人说,张爱玲挺悲的哦。

我嗯了声,继续读。

人生的底色本是荒凉,张爱玲显然是过早的知晓这一点。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她是悲情人物。

从前读到她说自己在书摊前假装读者,问老板这书的销路如何,我就体会到她其实是个颇为有趣的人,但也不由怅惘斯人已逝。

此书由三部分构成,一为宋淇邝文美夫妇写的评论张爱玲的文章,二为张爱玲的点滴语录,三为张爱玲与宋氏夫妇之间的部分往来通信。

宋氏夫妇评论张爱玲,也不过是为了造势,文人的口碑关乎销路。张爱玲的零星碎语中英文夹杂,但也难掩她的灵气,就如胡兰成所说,近乎巫。往来书信呢,则显得私人化了。

“大多数人都拿自己看得太重要(例如怕别人看他们的信……)——别人可能根本没空,或没有这份好奇心,如果不是这样,活着更没有意思了。“张爱玲这么说。信笺没有化为灰烬,昔日的私密交谈公布于世。

我读书信部分的时候,已经凌晨,有些恍惚,对信中内容都为逐字去读,只觉越往后他们谈论的竟是某某病某某病,的确,时光飞逝,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烦恼的问题都会变。

很多人都说晚年的张爱玲是孤独的,可是,我却认为,她或者一生都是孤独的,或者,从不孤独,因为她还有众多的属于自己的小乐趣。

正如这本书的装帧,破碎的信笺,我们每个人注定看到的都只是不同的一部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