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通往战争的公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通往战争的公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通往战争的公路》是一本由[澳] 克里斯托弗·科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5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战争的公路》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一部关于印度支那战争的杰出小说,是我所读到的自格雷厄姆·格林的《文静的美国人》以后最好的小说。科契精妙地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情绪和气氖。他以不可思议的准确笔触描绘了当时的人物、地点以及事件,对此我也有过亲身经历。

《通往战争的公路》读后感(二):别致的视角和精巧的叙述

关于战争的小说已经很多,但是这本小说却有着别样的结构和视角。通过对一个战争摄影记者的追述,在历史复现之中,重现了曾经的越南战争多面性。小说选取了录音、回忆、采访、不同人物述说等多样化的方式,构成了一个立体型的人物塑造过程。叙述精巧别致,语言简练细腻,思考深刻睿智,让这本小说达到战争小说的高度

《通往战争的公路》读后感(三):民族国家的逻辑

“欧洲的毒花在亚洲结出的恶果”

这种说法形象地表明了一种观点——即近代科学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入侵是导致二十世纪人道灾难的重要原因,如果具体到印度支那冲突这个案例,适用该观点则未免高估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水平(不论是从物质基础还是上层建筑来判断),这一冲突是历史问题的延续和扩大,而某些大国出于各种考虑的介入使得冲突对于当地民众的破坏性被无限放大,众多非主体民族的命运在不容辩驳的情况下被决定了。

前现代:

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发源于古代百越,从被中国秦朝政权征服设郡开始实际统治直至五代,越人政权与中国脱离隶属关系,向西、西北、南三个方向进行了数百年的拓殖和移民,与是现在老挝、柬埔寨前身或属于越南领土的土著政权(琅勃拉邦王国、占城王国、吴哥王国等)之间展开战争,由于实力差距,原为后者控制的大片土地被越人政权实际控制。

“在工业化时代之前的农业时代,决定政治实体实力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土地与人口。”

“无论是在没有主权概念的前现代还是引用现在的国际法,以历史上曾经据有某区域而主张现在对该区域拥有领土主权的说法显然是荒唐的——因为承认现状才是一切规则的基础。”

——以上加引号部分是个人对印度支那冲突实质认识的核心观点(对第一个观点有所修正,即不是由于近代科学主义衍生的所谓自由世界极权世界两种意识形态的搏斗或冷战代理人战争,而是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与亚洲落后社会形态的合流——前提是在前现代的儒家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内没有民族和国家观念)

殖民时代:

事后来看,法国的入侵对于越南而言是一笔意外的礼物——不但原属于柬埔寨王国的富饶的九龙江平原以南圻的名义构成了日后现代意义上的越南领土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其它两个为安南地区和北圻地区),法国构建的印度支那联邦的政治版图也让在当地影响力最强的越南在殖民体系瓦解的时代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身是这一殖民时代产物天然的继承者。

但是对于独立的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而言,(即使不考虑因为历史问题而引发的民族情绪)越南的这种观点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小的现实性的威胁,尤其是对于那些受到从十九世纪到一战后到二战后出自所谓科学理念(即人生而平等,所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应该被他者统治的)或政治权衡产物(比如肢解奥匈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的民族自决运动高涨而影响的本民族“精英分子”而言,对抗输出武力、商品、生产方式、价值观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沙文主义敌人,民族主义是天然的有力武器,他们首先是民族主义者而不是其它意识形态的代理人。

大国介入印度支那冲突:

二战后,为什么美国会冒着支持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这种逆势而行的恶名承担法国在印度支那事务中的防卫开支,进而继法国之后被卷入印度支那冲突越陷越深?

吸引美国涉足印度支那事务的最初原因是以此换取法国在重建欧洲中以及确保北约内部政策一致性的支持,后来出于在两极格局核恐怖平衡世界大战不可能爆发的考虑,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对抗模式(即针对向亚洲输出意识形态革命的北方大国革命模式),印度支那尤其是南越就成为了试验场——这种新型的对抗模式在马来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不具备普适性,在印度支那就遭到了失败(后来在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和萨瓦尔多却取得了胜利);由于不能接受失利的挫败感,美国不断在印度支那追加军事投入以挽回自尊心,其行动完全与初衷相背离(如果美国在越南被打败,就意味着它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被打败)。

由于美国的政治短视,不但扶植由中情局控制的越老越柬边境的旨在自治的山地部族武装,支持以南越为基地旨在南越领土基础之上实现下柬埔寨(南圻)自治同时反对柬埔寨王国君主制的自由高棉运动,而且策划了南越入侵柬埔寨并颠覆柬埔寨王国政府的政变——之后声名狼藉影响柬埔寨二十年历史的民柬在政变之前不过是偏处马德望不得人心被王国政府完全压制的反政府武装,正是借助南越的入侵,竖起民族主义旗帜,一呼百应,同时引起北方大国注意并予以支持,终于在几年中发展成为足以决定政治格局的政治力量。

美国这些自相矛盾的政策和措施非但无助于印度支那局势的缓和,反而把无数的当地民众卷入灾难之中——战争扩大到柬埔寨和老挝(如果不把之前的“秘密战争”算在内),高棉共和国政府与南越政府之间爆发边境冲突,双方都驱逐虐杀对方的侨民。

没有美国的介入,印度支那冲突不会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因为农业经济缺乏持续长期战争的能力),因为改变各方的力量平衡,印度支那冲突才会进行得那么残酷(日后实力今非昔比的越南政府会同老挝政府动用战斗机和化学武器把西原地区与主体民族早有间隙的要求自治的山地部族武装称为美伪帮凶驱逐到泰国成为国际难民;统一之后的越南政府将工商业者和有产阶级剥夺财产并驱逐到新经济区从事体力劳动;掌握国家政权的民柬政府将国内的越裔和越侨全部消灭),如果没有法国、美国、苏联等一系列国家的军事、经济支持,以上政府就是有心也无力做出这些行径。

越柬战争必然爆发:

处于对抗中的北越、南越和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他们的目标都不止于争夺越南一境,将控制力及于原印度支那联邦乃至整个印度支那半岛才是其最终战略目标——没有什么是比在战争中假道伐虢和顺水推舟更好的(印度支那共产党、三国联合抗美统一战线、入侵柬埔寨和老挝、胡志明小道、庇护所莫不如此)

战后,越南军队仍大量留在老挝,随后便直接控制了老挝的各个权力部门。

在西哈努克时代,还能对“秘密战争”中南越走火和侵犯领空的挑衅事件保持容忍(同时也会通过庇护对南越当局的政治异见者和叛逃的南越军官来强调自己的立场),但是到了民柬政府时代,挟胜利之威的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已经不可能通过相对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从岛屿冲突、大规模的边界战争、全面战争到越南全面入侵柬埔寨。

没有苏联、美国、泰国等一系列国家的介入,越柬战争也必然会爆发,只不过战争的规模会大大缩小,战争持续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关于民柬政府政策的分析:

有观点认为,民柬政府之所以推行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自绝政策是因为其践行激进的意识形态理念所导致。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越柬战争是原教旨意识形态分子同修正主义分子的斗争,只不过这场斗争不是通过辩论方式而是暴力方式进行的?

事实表明,真正作为两国政府之间的军事冲突,是从1975年4月的岛屿争夺开始,而不是因为意识形态观点的分歧而引发——所有争议的焦点,都在于领土(而对于原教旨意识形态分子而言,国家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依据主权高于人权的观点,民柬政府的这个行为确实是在代表柬埔寨的国家利益,即使它面对的是一个人口和领土面积都远胜于己的地区强国都毫不退缩;依据攘外必先安内的观点,柬埔寨国内异见者(包括亲越派、柬奸、中情局特务、苏联特务、党内叛徒等)基本失去了合法性。

所以,唯一可被指责的,就是在于它没有抵挡住越南的入侵,导致丧权辱国——如果牺牲200万人全部消灭6000万越南人的计划可以实现的话,柬埔寨还有600万人;所以依据敌我不两立的观点,所有从1975年4月到1979年1月之间被民柬政府消灭的国内人口,应视为对越战争的战果,因为他们是越南的第五纵队。

尽管如此,柬埔寨还是不可能取得相对于越南的人口优势,所以,战败是必然的,而一系列国家的“无私援助”的唯一结果就是让当地民众的伤亡数量不断累积上升。

回到原点:

在《巴黎和平协定》签订之前,越南基本实现其战略目的,扶植了两个亲越政权并保持了对其施加影响——这与法国殖民之前当地各势力平衡的格局差不多(可能越南又有所扩张)

持续近半个世纪,耗费几千亿美金,死亡数百万人口,造就近百万难民的国际冲突就这样回到了原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