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读后感锦集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读后感锦集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是一本由(法)让·让热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膜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读后感(一):严肃的外表 闯荡的内心

勒•柯布西耶拥有着严肃的外表,然而在这严肃的外表之下,是一颗闯荡的内心。他就和“后现代建筑”的风格一样,不断地创造,也不断地摒弃。就如他十分讨厌自己的出生地——瑞士,“奥古斯都,这里令人忧郁,天气又阴又冷……我厌恶这座城镇,厌恶这里的人……在这里,我的理想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必再向您重复在这里无法搞现代作品的理由,我除上设计小客厅就是设计小客厅,而当要建造的时候,又得考虑经费的问题,结果是归于陈腐和平庸。”他感觉“在瑞士受压抑”。于是现在我们看到他的国籍是法国。

让我们以时间顺序来看看这些信的内容吧。

柯布的早年,放弃了建筑学的4-6年的正规训练,在他致夏尔 拉普拉蒂尼尔先生的信件中,他说到,既然如此,就要“笨鸟先飞”了,必须竖起耳朵,聆听一切有用的建议,记下每一条术语,留心每一次交谈。他喜欢法国胜于德国,而且在法国他能学到石材的艺术,而德国只不过是用贴瓷片的方法来体现凹凸感。柯布决定在一个法国城市,一边上学,一边在一个大事务所打工,每天五六个小时。

在给怀特先生的信中,柯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又一次体现了。他对周围的很多同学怀有不满与不屑,这些没有艺术细胞,没有活力的建筑师根本不算是建筑师。柯布为了寻求更多的经历,他选择去旅游。与其结伴的是一位画家的儿子,一位26岁的充满活力的小伙子。

游学是多么令人向往。柯布想要到东方,到坦布尔,到希腊,再取道罗马。君士坦丁、阿陀斯山、卡拉卡拉大浴场……有意思的旅行对于一个事业刚刚开始的年轻人来说,就好比给他初展的翅膀上添上许多强有力的羽毛。

回到巴黎后,他在这里认识的许多企业家、银行家、艺术收藏家等朋友日后成为了作为建筑师的他的甲方,在本书里可以看到很多他们之间的沟通信件。柯布的事业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他接任了SEIE公司(工业生产及研发公司)的董事一职。

作为一名建筑师,工作压力总是很大的。在1921年的一封给父母的信件中,柯布诉说了在巴黎的生活的艰难,竞争压力的巨大。每天都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忙个不停。“我变得不再感情外露,我变得沉默寡言。我过着一种您们曾不予理解而艰苦的生活。我开始追逐大胆而崇高的目标。我开始自我封闭,不再关注细枝末节,我不再是一个喜欢交际的人。”

在事业的成熟期,柯布西耶设计了数不胜数的建筑,并被后人以现代建筑大师予以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柯布后期与父母 、朋友的通信中,涉及到了他所崇尚的现代派与学院派建筑风格的争锋。一次国际联盟宫p.d..N的竞赛中,柯布团队的方案最终获胜了,这也是现代建筑对学院派建筑的一次伟大胜利。人们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好消息,而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旧的历史已经翻过,新的历史潮流不可抗拒地到来!

P.S.读完这本书后,再一次感受到了柯布西耶作为现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倡导了现代精神,并提出了现代建筑基本构思与模型,他是一个真正的建筑界中的思想家。赶着时间读完,内心里确实不能马上平静,反而在回想中被作者的宽广的雄心、前进的意识激荡着心灵,不由得产生一种敬意。会感觉,梦想会永远地保存在内心中,也许会找不着,但决不会被夺走!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读后感(二):随想

柯布原是瑞士人,在德国和法国中间,选择了后者作为自己的发展平台。

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法国依然作为一个多视点文化交流的据点,给予巴黎那些天才巨擘们自在的空间。也许有时候其中有些人譬如柯布也会抱怨几句,认为没有得到更多的支持。回头去看看,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将人的潜力挖掘到极致:“巴黎从来都只会用脚踹我的屁股,但这恰恰标明法国的伟大。一粒种子落在法国的土地上,不畏风吹雨打,而且恰恰因为这样,它的根越扎越深。”

而这个时期,柯布、毕加索、马蒂斯、赵无极、布列松……法国不乏照耀人类文明的群星。

法式建筑、园林中奢华之后,存在对事物本质的最求,不断精炼抽象分级归类赋予秩序。骨子里可以找到对人本身的关注。有意识的人从这两个基点出发,发展出后来现代建筑的原则,也就顺理成章了。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可以从中看到新思想的发展可能性,可以从中间看到房地产开发的闪光点,大家各取所需。只是有的能一直发展下去,有的不得不面临新的选择,成为一个还魂的短暂过程而继续在文物库中游荡。

柯布以为,他的创造代表着法国思想。也许他希望成为法兰西精神的旗手来获得更多业务上的支持:“尽管15年来,在法国思想向外扩张的战役中我从来都毫无保留地做着努力。”可法国的官老爷们的并不在意,反而促使他有了更大的发展动力。而本以为是法国本土的建筑创造,在外面建造得多了,模仿的人多了,最后竟然成为了“国际式”。荣耀和光辉以一种奇怪的方式给予了柯布。

柯布不知道最后顶点的高度,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价值。他如同瑞士银行家一般,关注着自己所有的绘画手迹雕塑建筑,早早地通过建立基金会予以保护。所谓自知,不过如此。甚至于对于日后的归宿,也有一种穿过时空般的预知:“设想死亡突然而至……”,“死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一扇出去的门。我不理解为什么人们喜欢把它描述得如此残酷。它是垂直线之于水平线:补充的,自然的。”不看前后的书信则已,看过觉得这个人应该知晓许多,他的降临的使命是带来划时代的建筑思想,将建筑归于普通大众。

他的那些言语,妙不可言:

“人与人之间,应当存在最崇高的精神的交融……(p241)

让我们为幸福而喜悦吧,非凡不幸的就是幸福了。不要去奢望奇异的事,那并非事物的常理,那最多不过是一时的好运罢了。要学会保持心智的健康与真实。做我们该做的,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智慧!(p248)

安静、清澈、明亮……(p311)

朋友不企求回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遇到类似事情,我将为其他朋友做您今天为我做的事——作为对您今天所做事情的感激;生命之河向前流淌,永不折回。(p379)

设想死亡突然而至……(p405)

神圣的情感激发了我们的力量。(p413)

我每天早上醒来钻进一副傻瓜的皮囊中……(p447)

死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一扇出去的门。我不理解为什么人们喜欢把它描述得如此残酷。它是垂直线之于水平线:补充的,自然的。(p463)

我们是一粒沙,一个球,一颗星,一个整体。它滚动,它摩擦,它碰撞,它一面是喜欢,一面是愤怒。我们在各自的球里,每个球都有它自己的轨迹,命运!(p477)

然而需要终其一生的抗争,才能知道我们是否完成了一件有价值地作品(包括我们自己)。(p488)”

可以看到佛,可以看到道,一时以为建筑只不过柯布的修行。

如果他老人家活到他老妈那个年纪,应该能刷新建筑师年龄的记录。也许老天不愿意看到一个百岁老人还满世界飞行操劳,才让他归身于大海的宁静。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读后感(三):他的伟大与失败

——《勒• 柯布西耶书信集》

2008-3-27

从历史的角度,勒•柯布西耶绝对是现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最先倡导现代精神、提出现代建筑基本模型的思想家。他认为新建筑五要素是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长窗、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每栋现代建筑上都能找到这五要素的影子。武断地说,任何一个声称自己没受他影响的现当代建筑师,都在说谎。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从他的4000多封信中选出了329封编撰成书,它们寄向亲人、朋友、委托方、政府官员,全像单方面发报,没有回答。勒•柯布西耶曾认为自己是“作家”,他善于让文字连绵激荡,生动有想法。他的信情绪鲜明、神经质,喋喋不休,反映了作者从1907年不到20岁起到1965年去世前的生活。这是一沓自画像,一张张翻过去,透着一个大大的“我”,诉说着一个思想家、建筑师、艺术家的成长,他从自负的男孩变成了孤独的大师。

勒•柯布西耶不到四十就写成了有影响力的著作《走向新建筑》,很快就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欧美各地出版流行,被称为“现代运动的先驱”。在群雄辈出的年代,他都是最受关注的。人们曾以为他的孤高、傲慢底下是打不垮的自信。可在信里,显露出盛名之下,他只是一个怀着艺术家之心富于责任感的卑微的建筑师,想做设计想到了成痴的地步,甚至寄希望于星相。

他著书立说传播思想,只有“无法建筑”成了他人生最大的苦恼。年轻时代,他希望父母以他为荣,炫耀自己的理想和成绩,为没能出现在“镇上小报的荣誉栏”里羞愧,可“人们不允许我盖房子”,“熄灭小小的火苗(1913年)”。中年之后,他颇有名气,却得不到作为建筑师的信任,“人们目前不承认我除了制造‘居住的机器’还会干些什么(1927年)”。由于他当时的“前卫”,不断地受到质疑、诋毁、诽谤,“我全部的努力都集中在实验性的工作上,我的学说传遍全国,然而我接手实际工程的范围却仍十分有限(1935年)”。他不在乎政治立场,不惜通过各种方式取悦各种人,只是希望能够接到委托,结果却是没有人真正接纳他、认可他,甚至为他在战时的胡乱投诚而鄙视他。他一再希望能受到法国政府的重视,却总不如意,“另一件足以令我感到难过的事。我65岁了,我只获得过一项国家的委托(1952年)”……后来,他的萨伏伊别墅(1931年)在他生前就列入了法国的历史文物,而1952年的马赛公寓和次年的朗香教堂都让他成为争论的焦点,载入史册。他一生的建筑作品并不算少,他自己却不满足,不快乐。

对于像书信这样即时又纪实的文体,不容易评价它写法的好与坏。作为名人书信,无非包含了多元化了解这个人和那个时代的双重价值。作者有着不凡的见解,可信里,勒•柯布西耶并没讲思想和理论,从中能找到的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启发并不多,实用和研究上的意义远不如《勒•柯布西耶作品全集》;他也并不常描述周遭的事物,不大思考身处的时局,大多数时候,他整日画画、设计,只关心自己的事业、追求,想着怎么才能取得竞赛的胜利,得到认可,盖起建筑,甚至连家庭生活都不太提及,不能指望他的信更多地表现时代。

在我眼里,这些信构成了一部完全主观视角的现实主义小说,描写了 “我”光彩的荣耀与阴暗的孤独成正比的一生,光环越发亮,活得越不如意。似乎没什么可抱怨的,“外表坚硬,内心柔软”的主人公越期盼越想得到的东西离他越远了,像一个猎人身上背满珍禽异兽,却仍没法射中他给自己画定的红圈,总是感到没能以他所希望的方式得到认可与尊重。他的骄傲,削弱了他对别人诉说的冲动,在信中露出一分的难过,那背后可能潜藏着十分的痛苦,同时,骄傲却又增加了他的愤怒。以柯布西耶所处的位置和他的性格,又没人会觉得他真的需要或值得宽慰。作为人生,大概没有比这更糟的了。甚至那未出现的结局,勒•柯布西耶的死法——在他熟悉的海域游着泳溺水而亡,都显得这么戏剧性的孤独无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