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建筑师之眼:科拉布建筑摄影的魔力》读后感精选

《建筑师之眼:科拉布建筑摄影的魔力》读后感精选

《建筑师之眼:科拉布建筑摄影的魔力》是一本由[美]约翰·科马齐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20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师之眼:科拉布建筑摄影的魔力》精选点评:

●Korab坚称自己是会摄影的建筑师,但从他早年在巴黎美院的作业到后期实验性的摄影+绘画表达,其实都更应该说他是一位用艺术家。他的建筑摄影很好地平衡了建筑、人、环境。这可以是一本好书,如果它不把彩色照片印成黑白的,不把中画幅翻译成中型,用可以平摊的装订方式而不是胶装的话……

●触及灵魂的建筑影像

●科拉布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摄影培训,起初想做画家,青年时却学的建筑(曾在柯布西耶巴黎工作室担任绘图员)。他更愿意被称为“一个会拍照的建筑师,而非一个懂建筑的摄影师”。他偏爱手持式35mm相机能所提供的快速和敏捷,近乎孩童般的迷恋流连于拍摄现场,仿佛在寻找某种难以捉摸的东西。 基于建筑图纸的线条沟通模式,在摄影媒介对传统建筑介绍的反思性实践里,可以更加清晰、具体的传递信息。 他的摄影法则: ⒈不确定怎么拍时,就垂直或纵向拍摄。 ⒉从较高或较低的有利位置拍摄,不要让水平线居中,在前、中、后景中使用框景元素。 ⒊取景只取房间的三个侧面,采用单点透视。 ⒋拍摄对象不要逆光。 ⒌向上移动露出更多天空,向下移动露出更多地面,注意水平线的位置。 ⒍照片里的单一人像提供了人性的温暖,也凸显了建筑的宏伟。

●有名无实。建筑没介绍透,摄影也没介绍透。

●私藏最爱的一本摄影集了,每次翻阅的时候总能获得不一样的灵感。

●建筑和摄影,危险的关系。

●如果你是一名专业建筑师or摄影师,可以多阅读科拉布的生涯及其"从建筑结构层面去进行摄影"的理念;如果只是如我的普通读者,更多是欣赏其黑白照片所带来干净的、有视觉冲击力的震撼和仰慕吧。

●一个会摄影的建筑师 看他前面的建筑作品感觉没有那么强烈 他喜欢在高大冰冷的现代建筑前抓拍一个人 有种人性的温暖。 但到了后面他去其他国家拍摄的作品瞬间喜欢了 一张1966年佛罗伦萨洪水,一间屋子里堆满了都是从洪水中抢救回来缺胳膊少腿等待修复的雕像,诡异又感动 他们把珍贵书籍手稿文件在火车站供暖设备上挂着晒,感动。 罗马屋顶密密麻麻的天线

●镜头下的人们有各自的身份和活动,却不展示相互链接的可能,非常“妹岛小人”了。用建筑设计思维搞摄影怎样都像效果图

●大美无言,你必须安静观看。

《建筑师之眼:科拉布建筑摄影的魔力》读后感(一):发现美的眼睛

有人说建筑是固化的音乐。建筑,特别是倾注设计师大量心血的建筑,是富有灵魂和美感的,的确就像美丽的音乐一样,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有些著名的建筑,比如中国的长城、悉尼歌剧院、法国凯旋门等等,都向世人呈现出建筑独特而迥异的气质,让人惊讶、让人感叹。

但有一些建筑,在建筑圈子里名声很响,在普通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并不是说这些建筑物不好或者有所欠缺,相反它们都是精品,都曾让建筑设计师呕心沥血,它们缺的只是一份推广,一份有专业人士介绍的推广。《建筑师之眼》就是这么一本非常专业推广建筑的书,作者科马齐是一位大学建筑设计学院的副教授,他写书的素养和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而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位叫科拉布的摄影师,而这位摄影师特殊之处是,他不仅是位画家,而且还是位正宗的建筑设计师——他曾参与过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竞赛。所以说科拉布用专业建筑设计师的理论基础做铺垫,再用摄影师的眼睛去呈现建筑最美、最有力度的角度,真是相得益彰。

书中的图文都以黑白的形式表现,不仅画面干净,而且有一种深度表现的张力。比如拍摄的马塞尔设计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用一个非常优美的建筑弧度,把天空和建筑一分为二,甚至天空比建筑占比更大,但就在这广阔天空的映衬下,那一格格的窗户和一条条的楼层,把建筑师所想要表现的宽广和大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黑白的颜色,加以过度的灰色,又在很大程度上把“科教文”的内涵“泄露”了出来。懂建筑师的摄影师,没用一句话、一个字,就将建筑师的意图非常完整地告诉了大家。我们也相信,读者从这幅照片里,可能了解到作为联合国一个非常重要组织的工作内容和象征意义。原先建筑师马塞尔已经通过砖石让看到实体的人们部分了解了,现在科拉布又通过镜头,在科马齐的书中,让更多没到过现在的人了解到至少部分了解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真是一群有意思的人,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以一位专业摄影师的眼去发现建筑的美和人类对建筑艺术的理解,的确,科拉布的摄影作品是具有超凡影响力的,他在题材创他上的敏锐被称之既有摄影记者所需的广度,又有纪实摄影师的敏锐眼光和坦率,还有艺术摄影师的风景视角,以及早期前卫派所代表的动态形式主义。而这些,又在科马齐画龙点睛的文字介绍中,让读者更为清晰了理解和掌握。

这也许是很多建筑师和摄影师的案头书之一,但对普通人而言,也是可以收藏慢慢看的,那一幅幅照片,就像一段段固化的音符,给我们讲述这人世间的美好。

《建筑师之眼:科拉布建筑摄影的魔力》读后感(二):建筑师之眼

建筑摄影与现代建筑的浪潮兴起息息相关。但拍摄建筑又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将三维的空间铺展于二维平面,需要的是对空间和距离深刻的洞察。也许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一名身为建筑师的摄影师。巴尔萨泽·科拉布便是这样一位摄影师。

这本书名为《建筑师之眼》也有了双重含义,一方面是通过摄影师的照片去理解建筑,一方面是通过建筑师的角度去理解摄影。

建筑在先,摄影在后,科拉布总是喜欢说自己是“一名会拍照的建筑师,而非一个懂建筑的摄影师”。或许他更为骄傲自负的是建筑师的身份,在巴黎美术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了埃罗·沙里宁事务所,在这里,他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受到早期建筑教育和实践的影响,科拉布创新了传统建筑呈现的惯例,并将摄影作为了表现工具。科拉布进入沙里宁工作室的时候,也正是沙里宁试着用等比模型来传达设计理念的时候,最终,科拉布的摄影才能在这里引起了注意,从此开始了他建筑摄影之路。顺便说一句,据说大摄影师萨尔加多也是因为给身为建筑师的妻子拍摄建筑模型而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之路的。

科拉布并未放弃对建筑师的执念,他与老友参与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竞赛,并且还获得了特别的奖励,并且在比赛结束后成立了自己独立的摄影工作室。科拉布很快与建筑师们之间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山崎实、密斯·凡·德罗、威廉·凯斯勒、韦尔顿·贝克特等等。基于科拉布对于创新设计和新材料的感知力,他能够很好地传达现代建筑师独树一帜的建筑理念,这也让他跻身著名摄影师之列。

但是科拉布并不仅仅对建筑本身充满兴趣,他也同样关心建筑背后的人文力量,以及建筑在时代变迁之中所承载的历史分量,1966年,旅居意大利期间,正逢千年一遇的阿尔诺河洪水泛滥,这是佛罗伦萨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科拉布拿着他的哈苏中型相机和5卷黑白胶片,去记录这一事件,他拍下了被冲垮的堤坝,拍下乌菲齐美术馆、国家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地被损毁和待修复的文物和艺术品、书籍,以及人们奋力抢救这些珍贵物品的努力。

事实上,科拉布对于文化的热情甚至超越了建筑本身,在美国密歇根州,他被它的本土建筑和工业景观所吸引,他既受到委托,也出于兴趣,对密歇根的建筑、景观和基础设施进行了广泛调查,而他的拍摄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自然资源与国家生产,对于人类生存与地貌的改变的思考和忧虑。他意识到,人类的活动不可遏制地改变着地球的样貌。

科拉布在拍摄著名的建筑之外,对于无名的建筑同样兴趣浓厚,1994年科拉布受到美国国务院委托,整理拍摄美国的城市风土图片,作为赠送给匈牙利总统的国礼。科拉布将这批作品命名为“这片土地上的人物印记”,而这些照片展现出他一直在探索的主题:美国非凡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乡村生活为代价的。他所展现的这些照片,是一系列时刻变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城市环境,而不是一些现代建筑照片。比如,这些照片中有正在建设的芝加哥摩天大楼旁的小巷,有密歇根州乡村建于1878年的废弃校舍,有前麦当劳时代的白色城堡快餐店,有建于1837-1839年间的橡树街种植园。

正如《建筑摄影》一书中提到的:摄影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批评技巧,能够对新秩序进行连贯的陈述和深刻的洞察。科拉布对于现代观念的体现是复杂的,它既英勇且有抱负,又有缺憾和不完美。

这本《建筑师之眼》中既有科拉布的个人小传,又有他的若干案例分析,还有大量的作品图片(他还拍摄过60年代的北京街景,80年代的京杭大运河),使我们能够全方位地去理解这位建筑摄影师对于现代建筑、对于现代性,对于人文、历史的观点、以及他如何将他的思考通过摄影传达出来,或许拍摄的角度比拍摄对象更重要,一名好的建筑摄影师并不仅仅在表达建筑本身,他也一定在思考着建筑中的人、建筑与时代、建筑与环境的连结,以及建筑在时间中的存在。

《建筑师之眼:科拉布建筑摄影的魔力》读后感(三):静止与定格

建筑与摄影似乎密切不可分,大概是因为两者都需要用线条、光影、布局来购造一个理想中的场景,或者幻想中的理想场景。因为职业造就的敏感力,和对事物那种与生俱来的感知与捕捉,建筑师和摄影师眼中的景致更带了天然的穿透力与感知力。同一种事物,普通人可能看到的更具现实感的物件,而在这些常和线条与光影交道的人的眼中,看到的是常人捕捉不到的美感与力量。

身兼建筑师和摄影师的科拉布,他看到的建筑世界可能更具双重性。他在沙里宁建筑师事务所做过设计师,后来转行做摄影师,拍摄建筑作品。这种转行,有突兀的一面,也有顺其自然的一面。从打造一座建筑到拍摄建筑的建造过程,甚至深入其中,拍到常人无法感知的建筑肌理,科拉布总能捕捉到意想不到的片断,这种放大了的片断通过固定的影像呈现到读者面前时,常令人惊叹不已。

混凝土的桥柱经常能看到,在水泥森林的城市里,这早已习以为常。巨形的柱体承载着交通与出行。科拉布有一幅照片聚焦于正在建筑中的柱体,他选取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刚好能看到柱体的一个正在建造中的侧面,弧形的柱面似一面弯刀,柱面上贴满了细长的木条,木条与柱体的孤度恰到好处地吻合在一起,就算弯曲处和拐角处,木条与柱体仍是紧密地贴合在一起,驻体蓬勃外张,伸展的柱臂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令观赏者不禁秉息。这显然是通过摄影师科拉布的眼睛呈现出来的影像,这是他眼中的建筑工地。

科拉布是建筑师,但他拍摄建筑作品时,从没试图从一个专业者的角度定格画面。如果是那样,拍出来的画面肯定是呆板的、无乐趣的、更无法引起广泛的共鸣。他总能从意想不到的视角来审视一座建筑,加进去他自己的理解,又能让这种理解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到理解与支持。许多照片都能令人凝视许久,先是整体带来的冲击与震撼,后又回归到照片本身,关注到每一个细节,像是看画作的每一笔的描绘,或轻或重的笔触里蕴含了当下与拍摄那一刻的心情与信息。

有一幅照片,他是从快抵达机场的汽车里拍摄的,在局限的空间里拍到一个更广阔的机场布局。在这种看似狭小与宽阔的矛盾空间对焦里,最终呈现出的照片像是有某种力量要喷薄欲出,机场的类贝壳型建筑像仿佛正在做某种暗示,指向另一个更深邃的远方。天空中飘浮的云彩,在宁静中静默,又似有某种游动,静与动在悄无声息中转换。整幅照片都像在激发,激发某种情感,激发某个过住片断的回馈。

书中许多都是黑白照片,相比彩色的照片,黑白照片能带来更大的想像空间。虽然彩色照片更俱还原事实的能力,但真实性提高的同时,失去的是想像空间。黑白照片在一某方面剔去了色彩的干扰,更能让人专注于照片本身,它蕴含的是一种静默的爆发力,这种爆发力更纯粹,也更有情感的感染力。所以,在许多书黑白照片的页面上,更能让人凝望许久,而一些彩色的照片大多一翻而过。

科拉布无疑在用照片赋予建筑另一个生命。这让建筑能暂时脱离于功用本身,复原成另一种样子,这种样貌是科拉布捕捉到的,观赏者共鸣后得到的。这像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情感共鸣是第一张牌,如果缺失情感,这套骨牌总也不会倒下去。

除了拍静止的建筑,科拉布总能抓到一些人与建筑共存的片断。有时建筑成为背景,有时人是背景,但因为有了人的加入,让一座本来习以为常的建筑生出了许多灵动与活力,科拉布说,这具有了情感。在一幅中学校舍照片上,一个拿着冰淇淋匆匆赶去上学的男孩,他侧面的背景就是一座严谨、线条刚硬的教学楼,男孩行走的速度与教学楼的坚实宏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让本来呆板的教学楼焕发出了一种生气。除了这幅,书中的许多处照片都意外地有人的观照,这应不是科拉布的事先设计,而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巧合,恰好出现人与建筑的场景,科拉布恰好按下了快门,在几分之一秒中把某个存在一瞬间的巧遇固到了照相机中,成为永久的保存。

尽管有建筑师的身份,科拉布最后还是坚定地成为了一名摄影师,他把在建筑中无法实现的理想,通过镜头定格下来,变成了另一种珍藏。不管是一座建筑,还是一帧照片,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有震慑人心的力量,总是与众不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