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锦集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锦集

《上海的风花雪月》是一本由陈丹燕著作,作家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一):莫名的怀旧

那些让人怀念的风花雪月,让我们这些对那个年代一无所知的人不禁充满了好奇,无端的也开始怀旧了。

以前,我只知道上海是一个被西方国家欺凌的城市,只知道上海的帮派、黑社会,只知道上海有弄堂。

现在,上海是金融中心,国际大都市,是很多人都想去的地方。

即使读过王安忆的《长恨歌》,了解了点儿上海女人,却也一点儿都不了解上海。

也许,我也开始怀旧了,怀念上海的那些风花雪月。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二):上海,是每个人的上海

这是一座属于每一个人的城市,上海,是每个人的上海。怀旧,何曾需要理由,从乌鲁木齐南路复兴之路的那幢公寓到常德路南京西路的那段传奇,走过的是一段漫长的路,收获的是一段历史的悠远。

淮海路的风向标指引了几代上海潮人,时代咖啡馆的变迁证明了这一切物是人非的沧海桑田。后来,是襄阳路,是陕西南路,是定西路,是福州路。一条条马路的变迁,一代代上海人的追忆。

此书笔触细腻,陈丹燕确实也为此花费了不少时间去考察,去取证,去领悟,去消化。这些上海的往事,就像一个个肥皂泡,轻轻飞向空中,然后幻灭。

上海十年记,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三):弄堂里的生活画卷

上海的老洋房有许多都改成了餐馆,还有许多分割成了大杂院,住满了好几户人家,但历经沧桑,旧貌依然,虽然门窗破败、楼梯歪斜,但那一份神秘的贵族气息仍旧还存在。

上海的石库门老楼房,正门永远关闭着,后门开在黑乎乎的公用厨房边上,通向后街的弄堂。从后门进去,穿过厨房,要侧着身子爬上狭窄的老木楼梯,楼梯的拐角处生着炉子,火上炖着砂锅鸡汤。

后街的自来水龙头旁,小姑娘在用施芬洗发水洗头发,平日上班头光面净的女士,再弄堂里,踩着低跟红色拖鞋出来接邮差手里的挂号信。

老洋房宽大的阳台被用来做男主人的书房,背阴的阳台上晒着自家制作的腌肉,撒了花椒,盖上了一层油纸,防雨淋湿,油纸在风中哗哗地响。

上海的西洋风情融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弄堂里的人们放下面具,舒适自在地生活着。

老三轮车夫指着旧时法租界的红房子西餐馆,回忆往日的繁华。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四):那个人和那杯咖啡

一直希望能够留下有印记的东西

比如曾经某人写来的东西

发黄的纸,略略印湿的笔记,还有那个简易的笑脸

因为无论是email,qq,或者MSN终究是毫无感情的

这点就像是PARTY上妖艳的面具

后面的表情你永远也猜不透

最近在看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

老书,增补本

本来很久不买书的

可是拿到手里,终究还是放它不下

谁知道呢,也许是放他不下吧

幼年模糊的好感

到眼见着那份繁华越来越不可玩味

于是

初见的那一霎

失而复得的窃喜是任人都不能体会的

是夜

你牵着我的手

走在那条忘记了名字的街上

淡紫色的光打在不知名的植物上

路边白色小楼上的露台上,酒杯里闪出狡黠的红色,月明,美人,还有,希翼

空气中润润的气味

淡淡飘散在空中似有似无的歌声

还有手心里的你

只一分钟

就想起了那个人和那杯咖啡...

《上海的风花雪月》读后感(五):不是书评

夜阑人静之时,偶尔会想起半个多世纪前,那个风花雪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上海。依稀间仿佛看到在十里洋场,万国建筑的背景前,一个个摩登女郎款款行来:烫着时髦的**浪卷发,身穿一件黑色天鹅绒,或是月白色蝉翼纱,亦或是玫红或深紫底色绸缎绣花,剪裁合身,长及脚踝的高开叉旗袍,高高的领子包裹着纤长挺立的粉颈,盘扣总是花样繁复,做工精致的,每一粒都被仔细地扣好,雪腕上一只小巧的细带手表,玉指上一枚老凤祥的银戒,脚踩一双细高跟鞋。她们可能是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可能是乘坐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上下班的百货公司女职员。可能是久居深宅大院,花园洋房的大家闺秀,名门千金;可能是在娘姨的陪伴下出入弄堂,天井,亭子间的小家碧玉,沪上淑媛;也可能是不经意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女寓公;甚至还可能是百乐门的红牌。还有那些地标:外白渡桥,黄浦江畔的轮渡码头,漕溪北路上的旧联华片场,长乐路上做旗袍的老店,霞飞路两侧的法国梧桐,还有大世界游乐场,大光明电影院。如今的上海繁华依旧,却少了那层浮华,于是就没有了那股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风情,想起《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金大班嘴里的那一句:“就算是百乐门的厕所也要比夜巴黎的舞池大些。”我不由地也心生感慨,想问一句:“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