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毒巧克力命案读后感锦集

毒巧克力命案读后感锦集

《毒巧克力命案》是一本由Anthony Berkeley著作,遠流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 25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毒巧克力命案》读后感(一):说是多重解答有些过了

这部推理小说,说是七重解答,其实并不准确.应该说是伪多重解答.

真正的多重解答,起码应该先把各种破案的线索罗列齐备,让读者和侦探来拼图.

但是这个小说,从警察厅嘴里所获知的线索并不多,然后侦探又各自寻找加入新的线索.

所以准确说,这部小说是以几个侦探各自的推理来罗列线索,让最后的侦探把前几位的线索进行拼图.

《毒巧克力命案》读后感(二):数学式推理教案

某日,尤斯特男爵在“彩虹俱乐部”收到一封厂商赠送巧克力的邮包,并不屑一顾的将其赠送给另一位俱乐部常客班迪克斯先生;班迪克斯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品尝,结果两人氰酸中毒,班迪克斯太太因此身亡。伦敦的“犯罪圈研究协会”对此展开调查分析,六位会员的见解竟无一相同,推断出六名凶嫌。真相究竟是……

一案六破,历来评价极高。然而我个人不怎么喜欢,因为读者掌握的线索实在少的可怜,阅读时有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比叙述性诡计还可恶——作者一点没骗你,而是根本没打算带你玩。

当然,伯克利以极其缜密的思维提供了一份数学式推理教案,演示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回顾全书感觉很好。《毒巧克力命案》对得起它获得的所有赞誉。

《毒巧克力命案》读后感(三):稍显苍白的解答

开放式结局让人意犹未尽,最后一位的讲解貌似集百家大成,却显得苍白无力。

不同侦探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出发分析案件,一层推翻另一层,层层推进,这不同于我们往日所看的推理小说,更像是日常真实的案件:琐碎的线索,或有用或无用,不同的方向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推理小说无论精彩与否,都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与挑战,而只给出有用的线索,这在现实中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部小说更像是我们茶余饭后,对于报纸上的某桩悬而未决的杀人案进行无责任的臆测,争辩,最后而不了了之。

《毒巧克力命案》读后感(四):源于强大的自信

对于如饥似渴地想看他严格意义的本格作品的人来说,本作堪称久旱甘霖。全书废话没有,闲笔没有,感景伤怀没有,上来一点必要篇幅交待案情,然后进入彻彻底底的推理“清谈”剧,一案六破,也许有上乘下乘之分,但都分量十足,论据充分,反复逆转,纠结纷乱,最终纵观理清案情,留下震撼结局。英国煮名博学型作家赫胥黎曾经写过一本著名的清谈小说《旋律的配合》。即使是现代文学爱好者中也是久仰的多,真看的少,但是要搞清谈式的推理,担心曲高和寡,没人捧场倒是不必,对作者本身的功底和野心的探究,倒是一种极大考验,谁敢这么写?谁有真有本事这么写?伯克莱做到的,足以让我们致敬。

本作就是这样,不是不愿写,而是不敢写,不用讲什么公平线索,毕竟这个故事所该关注的并非封闭空间下的解密,而是开放空间中的拓展与想象,西人喜欢动辄”不可能犯罪”,与不可能相对的,便是一切皆有可能,不是要证明“凶手是谁”,而是要推测“凶手可能是谁”。本作一方面是推理小说,一方面更像演绎分析示范教材和逻辑学理想模型,每个环节都可单独提出来把玩,构造这样令人快乐而赞叹的“巨型迷题”,也只有数学家背景的伯克莱,才有这种强大的自信。

《毒巧克力命案》读后感(五):推理小说与现实侦破的距离

没有所谓的一案六破,只有关于同一件毒杀案的六种推理,事实上基于作者反思嘲讽推理小说的出发点,没有一种推理是完美的,包括看起来似乎最接近真相的第六种推理。

拥有颇具代表性身份的律师,剧作家和推理小说家都按照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强烈个性运用福尔摩斯的证据流、动机流、心理分析流、归纳法、演绎法等等侦探推理手法,得出了看似完美其实根基薄弱的推理,轻易就被后来者用事实击破踩在脚底成为笑谈。

案情的线索是通过前面4个人的陈词中层层递进逐步呈现的,所以前4个人的推理基本都是明显的炮灰,从第五个人开始读者才基本掌握了足以向“真相”靠拢的所有信息。

最后一个人集前人之大成的推理,的确达到了推理小说追求的意外性,也的确是作者给出的线索明显指出的方向,可是仔细推敲起来,也是建立在很多猜测和偶然上面,可操作性极低。

然而这样的开放式结局,其实正是作者的本意。现实生活中的案子,每一项证据每一条线索的背后都有着无限的可能,绝不可能如推理小说中根据作者既定的结局唯一确定。所以现实中的案子侦破更接近于CSI,依靠DNA指纹匹配等科学手段,而不是逻辑推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