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川端康成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川端康成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川端康成小说选》是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著作,3.85元出版的709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198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川端康成小说选》读后感(一):最近在读这本书

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发现的,这本书比我都大,呵呵。里面夹着张旧的借书卡,最后一个记录是1990年。看序言上讲的意思,当时大部分读者还未接触到这个作者。一直很喜欢他的文章,很细腻,透着淡淡的忧伤,恩…

《川端康成小说选》读后感(二):凄凉的悲,无可言说的美

看完小说《招魂节一景》,对于这种小说写法有点不适应。感到很虚无、伤感,却飘荡着若有若无的浪漫色彩。令人有点抓不到主题的无所适从和盲然。但同样一种感觉在吸引着我。美的冷酷,落莫又洒脱,让人不容忽略。凡是凄凉的悲,都泛溢着无可言说的美。我似乎看到一个沉默的男人在高高的山崖上吸着烟,忧伤聚集在面部,山风掀起他黑色的风衣,宛若一只在风中挣扎不休的大鸟……注重感官感受,如同诗般讲究意境,文字却朴素如水,潺潺而流。我想我会喜欢他的作品,一次更甚一次的。这该是他的文字魅力所在。

《川端康成小说选》读后感(三):美

我总对80年代的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所出版的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好感。大约是由于一种怀旧的情绪在作祟,总觉得过去的东西让人感觉如此纯粹,充满安静的美感。而现在书架上充斥的黄黄绿绿的出版物总是会晃花我的眼睛。这也许是由于能嗅到父亲书房中充斥着那个年代的油墨香味让我亲切,又或是一种单纯小资的怀旧情调。

尽管这本书是父亲的收藏之一,父亲总是说,他难以忍受川端康成过分缓慢的笔调,尽管优美,但作为小说总嫌太过乏味了。我听从了父亲的话,一直都没有阅读其的兴趣。

高一的时候实在觉得空虚而乏味,想起新课改中的语文课本删除了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心中多多少少觉得可惜,因为川端作为一个作家实在是让人无法忽视,于是把这本书找出来,妄图补上这一课。

我想,这大概是一见钟情吧。

透过火车玻璃的虚影观察到那个具有着令人不安的美貌的叶子,来到这洁白雪国寻找纯净驹子的岛村,观察着他认为极尽美好的两位女子。对于岛村而言。叶子美得飘渺,她对于师傅儿子悉心的鼓励是存在于岛村眼中,也许只存在于岛村的眼中。就像岛村第一次看见她存在于玻璃反射的破碎的剪影,她也只是岛村心中美好的剪影吧。只是游离于她的世界观察她,而从没有什么切实的交往。

但是驹子不同,驹子是活生生站在岛村的面前。也是为了驹子,岛村才来到这雪国。驹子每天陪伴他,告诉他她的生活,与他形成的奇异依赖的关系。这样的驹子对岛村而言就不是个幻影了吗?岛村看到的驹子,只是岛村的驹子,就连脚趾甲弯中都是干净的驹子,那么美好,尽管是个艺伎却有纯洁心灵的驹子,就是真正活生生的驹子么?

也许都存在过吧,也许也都只是个幻影。大约岛村虽然都介入了她们的生活,但是也从未真正了解过她们。最后的那场大火,更是烧成了灰烬。岛村只是个需要美丽的人。他只要看到他需要的美丽,几近纯洁的美好的两个人,不知是存在于岛村的心中抑或是川端康成的心中。

川端康成大约是个连血液里都流淌着优美的人。不论语言,人物,景色,情调,都是极尽优美,他大概是个对美有终极追求的人。而他的美也总是忧伤的,或许是他知道,这样极致的优美,极致的品性,极致的纯粹都是渴望而不可及的。

尽管外界对于《雪国》的评论一直最好,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最欣赏和喜爱的是《古都》,如果说《雪国》是冬天,最纯洁的雪花落到我的鼻尖上,微微的寒冷与恐惧。《古都》却是樱花掉落在了泥土中,有着美好的一霎,却终化归尘土,让人不知是该惋惜还是该祝福。

《古都》让我向往京都那个城市。

千重子那样的一个女孩子,她可以注意到家门口树洞里每年的开放的紫花地丁,她可以单纯的去寻找她失散的妹妹。她愿意看到妹妹带有那种新鲜的气息。不能不说,她既是一个美的集合体,又是一个审美的集合体。而她的婚姻,又实在是个奇异的结局。尽管那个男子也是个勤劳勇敢,对于千重子怀有好感的男子,却始终让人觉得,是一件精致的和服,没有穿到最美丽的女子身上,而是被一个丑陋的裁缝抓在了手上。尽管那个裁缝手艺很好。这样奇妙的感觉或许也是得益于川端式的审美体系。既给人最热烈的美好,却又有最无情的打击。清醒的令人害怕。

也许看了雪国,古都,名人,花的圆舞曲就都能知道,其实川端康成的这些创作每个都有一个主题。有他宣扬的一种日本文化。雪国和伊豆的舞女都是艺伎,古都是和服,名人是日式围棋,花的圆舞曲是舞蹈。看多了,反而觉得他是刻意在套用日本文化,似乎是在写扩充版的《我在美丽的日本》。但是,也许,我的词汇太过贫乏,出了“美”我想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这个男人。

《川端康成小说选》读后感(四):试论《雪国》中的人物关系

因为想找一个新角度写篇关于川端康成的经典作品《雪国》我去知网下了四五篇文章,其中有两篇论文关于驹子和岛村的关系的理解完全背道而驰。由是我试着写这篇《试论》来探讨小说《雪国》中的人物关系。 对许多读者来说,读不懂一篇小说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去豆瓣上找短评或长评来读读解析,而川端康成的作品获得的短评要么诉诸于情感上的喜爱,被感动于文字所营造的“异世界”的纯洁之美,要么则诉诸于理性,感慨“没读懂”的垂头丧气。确实,日本评论家伊藤整曾指出:《雪国》是一部“纯观念的”虚幻小说。那么,如何既用理性厘清小说故事的梗概,又很好地把握小说的观念呢?这正是这篇《试论》的目的。 《雪国》的故事叙述中确实布满了迷雾,这层迷雾叫“不可靠叙事”。川端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叙述者双重编码同一件事情,赋予叙事者双重的叙事声音,即使读者有了两种阅读视角,而这两种视角则形成“共谋关系”。由是读者在这两种模糊的形象中徘徊,无法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这种不可靠叙事主要提现在岛村身上。有形的叙事者岛村见证一些事情发生的同时,无形的叙事者则会加上一句评论,掩盖或回避这些事情的真相。由是,第一层叙事似乎是客观记叙,第二层叙事往往会给予否定。且看我引入的第一个片段,这是岛村第一次见驹子后的感慨:

“但是,他并不是想要说谎。不管怎么说,这个女子总是个良家闺秀。即使他想女人,也不至于求于这个女人。这种事,他满可以毫不作孽地轻易了解它。她过于洁净了。初见之下,他就把这种事同她区分开来了。 而且,当时他还没决定夏季到哪儿去避暑,才想起是否要把家属带到这个温泉场来。幸好她是个良家女子,如果能来,还可以给夫人作个好导游,说不定还可以向她学点舞蹈,借以消愁解闷。他确实这样认真考虑过。尽管他感到对这女子存在着一种友谊,他还是渡过了这友谊的浅滩。 当然,这里或许也有一面岛村观看暮景的镜子。他不仅忌讳同眼前这个不正经的女人纠缠,而且更重要的也许是他抱有一种非现实的看法,如同傍晚看到映在车窗玻璃上的女子的脸一样。” (引文选自叶渭渠译。下同) 从文本上看,形式叙事者岛村挑明了与驹子的关系,自己既不会与她纠缠,也“渡过了友谊的浅谈”。岛村似乎有着某种道德的自律性,把这段男女关系限制在“纯友谊”上。而岛村有这层确信,是用“暮景镜”中感受到的超越之美来证明的。 “奇怪的是,越是急于想把她清楚地回忆起来,印象就越模糊。……当他无意识地用这只指在窗玻璃上划道时,不知怎么的,上面竟然清晰地映出另一个女人的眼睛。…… 窗玻璃上映出的姑娘的眼睛,她反而显得更加美了。”

而仔细推敲会发现,第三段的“看暮景的镜子”的事情是发生在岛村第二次去雪国的火车上,而岛村第一次见驹子就不可能出现回想起“映在车窗玻璃上的女子的脸”。由是第一层叙事岛村的“认真考虑”过只是假象,他的“非现实的看法”也是假的。第二重作为第一重叙事的包装。岛村真的把驹子当作一个普通的良家女子看待么?这段关系真的限制在“友谊的浅谈”上么? 在岛村第二次和第三次与驹子的相会可以看到显然不是。岛村轻而易举地与驹子发生了性关系,很轻松地放弃了“我想清清白白地跟你交个朋友”这个承诺,似乎被动实则主动地与驹子保持着暧昧关系。 可惜的是岛村也没有对这一暧昧关系保持忠诚,他早已动了其它的心思了。这场背叛,早在第二次去雪国的列车上已经发生。 “特别是当山野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他只觉得这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岛村长时间地偷看叶子,却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对她有什么不礼貌,他大概是被镜中暮景那虚幻的力量吸引住了。也许岛村在看到她的呼唤站长时表现出的有点过分严肃的样子时,从那时起就对她产生了不寻常的兴趣。” 而驹子和叶子对待岛村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驹子是由浅入深地陷入在这段复杂的感情之中的,由第一次相遇时略带傲娇与羞涩到梦呓着哭诉“不行,不行呀!你不是说只交一个朋友吗?”到第二次相遇时“驹子也不再坚持在天亮之前赶回去了”第三次相遇时驹子在每晚喝得醉醺醺地时却自然地跑入岛村的房间,贴在他的身上“岛村想起她每天抽空来两次,都是在早上七点和半夜三点这样不寻常的时间,也就感到非同一般了”。而叶子相较于驹子而言则保持着冷冽的态度,在少量的几次关于岛村与叶子的相见时文字所描写的都仅关于她的声音与美丽的眼睛,她回应岛村的语言总是尖利的。 而岛村又如何回应驹子和叶子的呢? “驹子无可奈何似的无言以对,默默地闭上了眼睛,心想:岛村自然会把自己挂在心上的吧?于是她显出一副通情达理的样子说: 一年一次也好,你来啊!我在这里的时候,请一定一年来一次啊。…… 岛村心想:在不到三年里,来了三次,每次驹子的境况都有变化” 岛村早就点明了自己与驹子的关系是“徒劳”的,岛村从来没有爱上驹子,他的内心里对这段关系从来没有责任,对自己所做的约定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直到最后的火灾岛村才反省到自己与驹子共同渡过的岁月,其中有说不出的苦痛与悲哀。而岛村对叶子却大不一样: “……叶子这么说过之后,也许是精神松懈下来了,眼睛有点湿润。她仰头望了望岛村。岛村感到一股奇妙的吸引力,可不知怎么的,这样一来,反而燃起了对叶子炽热的爱情。他觉得同一个不明身世的姑娘近似私奔地回到东京,也许是对驹子的一种深深的歉意,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

象征着“肉”的具有生命力的驹子爱恋着岛村,但岛村却倾向于象征着“灵”的纯净而虚幻的叶子,这样的关系正相反地体现在两位女子与死去的行男上。由是“生”与“死”间,“灵”与“肉”之间隔着的则是永恒的“银河”。 “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苍茫的大地,真是美得令人惊叹不已。岛村觉得自己那小小的身影反而从地面上映进去了。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沙,明曦极了。 ……犹如一条大光带的银河,使人觉得好像要浸泡着岛村的身体,漂漂浮浮,伫立在海角天涯上。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某种神奇的魅惑之感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她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奥秘无穷又光彩夺目的银河不仅灌注着浪子岛村的心,我相信每个读者读到这儿都感受到了这股神秘地带着甜蜜的悲哀,但由此而生的情感不是畏缩,而是向上的憧憬,对美的生命的憧憬。川端康成在之后回忆道:也许有人感到意外,其实贯穿全文的是对人类生命的憧憬。而我要说,这种憧憬,体现每个人都不断渡过的与不断被注入的银河洗礼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