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摘抄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摘抄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是一本由许子东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一):杂文阅读

“我还真说不上,但是我个人的原则是,对你的老师用中国传统——以德,对你的学生用现代传统——按照契约形式,这样做是不会错的。”

跟對老師真的很重要!許老師的雙重標準值得學習!學習之餘,又不得不坦然在師生關係中有許多無奈!尤以我曾是別人學生來說,就有許多無可奈何,所幸這樣的經歷倒給了我一個很大的人生開示: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人!因而我也努力在成為優秀的自己和nice老師的路上奔忙!

“有时候你碰到了被人欺负、受到委屈、非常不顺利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或者是在雨中或者在坐车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值得回味的感觉,这到底是正常还是变态我也搞不清楚。”

常遇到這種自虐的情況!每遇窘困時,都會跳脫出另一個靈魂,她身外人般地嘲弄「好好感受並記住當下這個尷尬的感覺吧!」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二):书生之见

《书生之见》观后感 书中有提到医学上的“换头”“换身体”,这个争议其实一直存在,关于伦理的探讨,以及“你是否·还是你?”的追问,倒是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变身》一书,即是关于换头之后,主人公性情大变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本书作者提出的看法是记忆无法更换。的确,但我同时觉得其实一个人的思想不会变,思想是每个人最独特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想这种既不可与人共享,有时连自己也捉摸不透自己。 关于对于“北上广”的追求一篇,则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对于北上广的追求我们到底在追求些什么,其实也倒没有办法说清。情况相类似的还有天价的学区房,这种投入是否值得,是否不利于社会公平,是否会导致不健康的经济竞争,这些问题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而师生关系那一篇,说实话,中西方教师的区别的确让我有些惊讶,西方不体罚、不逾矩的那些教学方式其实在我们有资历的教师身上也有所体现,可能是经历较多的缘故,对于管理学生这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者还探讨了当今文学、电影方面,“我认为对陈忠实最好的纪念,就是重拍《白鹿原》,完整地重拍《白鹿原》。”对于当今电影,则谈及小众与大众,举了陈凯歌《霸王别姬》之例,还评论了一些社会现象,表达了独特的见解,当然,我不是全部赞同,但有些看法的确也与我的观点契合。 我是在咖啡馆阅读完这本书的,安静的环境让我有了慢节奏的生活的感受,只想沉浸其中,但看完书之后面对这窗外的细雨,我又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漩涡,在虚无短暂的一生中,人们到底在追求期待着什么呢? 我迫不及待地记录下阅读的书、看过的电影、去过的地方以及那些感受,为了证明我还活着。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三):毫无诚意之作!!!

《子东时间》 "对强者,我们讲平等,对弱者,我们讲次序。" 【不是新书】这本书是许子东以前的专栏整理,所有有个毛线价值???没有任何新增内容!!! 【诚意】这两年,好像有些新书出来就是这种套路,老内容新封皮……枉为读书人阿……那句话咋说来着☞天底下最不是人的,就是人 【自说自话】不一定是无用的废话,但都是些幻觉、夜郎自大式的幻觉、又有点像交往了三年的男朋友……不舍得扔!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四):也看子东时间

读完许先生的《书生之见-子东时间》,颇有感触。这是除了锵锵外,第一次大篇幅接触许先生的论述。

“子东时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许先生写这些文字花了不少“时间”;当读者在阅读时,这段“时间”由许先生主导。通读全书方才明白,“子东时间”意为许先生与读者共享一段时间,大家平等交流。作为读者,交流是内向而无声的。“书生之见”意思更为明了,一来许先生博览群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自信;二来自称“书生”,预先说明本书言论不能面面俱到,这是自谦;第三,本书所写,大多围绕文学,人生。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许先生以公民身份写作。阿伦特说,公民自由是能自由说话,政治自由是能自由出入政府。然而绝对公民自由并不存在。相对来说,自由说话,就是针对一件事情,首先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被群众意见裹挟;其次能不以自身为中心,能公允地剖析事实。许先生在本书中的论调不偏不倚,对比多方面事实,又不失其判断。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海德格尔回首十九世纪时,说“每一件事都是暧昧不明的。”在今天尤其明显。媒体成了“媚体”,他们不但不深入真相,反而远离真相,献媚大众。与此同时,他们抽走大众的精气,以便更好地控制大众来获利。这已经不是后真相时代,而是无真相时代。对于真相,人们没有渴望;对于无聊的“游戏”,人们趋之若鹜。接着,人们对于片面事实高谈阔论,但这些说法并无价值,它们只是为了臣服于利益,或者证明自身的优越性。正因为此,人们自带绝对正确性,容不下相左意见。当然,不必同意有悖自身价值观的论调,你可以批判这些说法,但因此进行人身攻击,牵扯家人,就是不敬。他们的论调不是夹枪带棒,而是抄起大砍刀迎面砍杀。失智者靠暴戾自证。相比起来,本书中的言论温和,始终给予读者余地。

另外,许先生的文章清通。清通即清简,流畅,通达之意。这样的文风不多,哲学界的冯友兰,社科界的费孝通,文学界的张爱玲,算是很好的例子。相比于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这更需要底气与实力。文字的节制能清楚描绘事情原貌,突出作者观点。许先生既续前风,又独成一派。在我看来,许先生的文字在认真之余不乏顽皮之气。这为本书增添了可读性。既然不是学术专著,何必愁眉苦脸?对于恼人现实会心一笑,潇洒待之,显得大气。

当然,我认为许先生可以更加犀利,不必顾及太多。

总之,本书所写贴近生活,微言大义,谁都能读。这或许是认识许先生的最佳途径。文格即人格。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读后感(五):除了文学,文学教授还能说什么?

对于许子东老师,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的常客。 这本《书生之见》和许子东其他学术性的文学书籍不同,是一本评论集。更确切地说,这本书源于许子东在搜狐开设的音频节目《子东时间》,由2015到2016两年间的节目文字稿集合而成。

既然是评论集,就免不了主观色彩,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在《书生之见》中,许子东只是负责给读者提供另一种观察社会的碎片化视角。 即便如此,许子东仍然展现了他作为媒体人和学者的专业素养,对社会各种现象有着独到见解。 全书根据内容分为《人生》《书中》《世间》三个章节,分别对应「社会现实」「文学」和「文化」。 在第一章《人生》中,许子东就谈论了就业、教育、买房、逃离北上广、师生关系等炙手可热的话题。 即便放在2022年的当下,这些话题同样具有深刻的可讨论性。 许子东谈到他曾经遇见过一位文学编辑。毕业后当过公务员,后来受不了部门里的官僚气,愤然辞职到了报社。可本来想要追求理想的他,却整天与八卦绯闻打交道。他问许子东,如果做不了「对」的事,是不是就应该转为「向钱看齐」?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义与利不可兼得是常态。既然做不了「对」的事,很多人就选择先赚钱。对此,许子东表明了他的立场,人总会找到对的事情可以做,赚钱固然是没错的,只要不靠批判他人赚钱。 但对于更多的现实问题,许子东自己并没有留下一个确切的意见,仅仅留下了一个引子,把思考的余地留给读者。 比如教育,他支持莫言提出的十年一贯制教育改革,教育是文化的基石,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谈到了教育对于社会还有更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一种阶级流动手段,根本目的是改变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但是否完全按照十年一贯制去改革,还是另有他法?改革后的教育制度会有怎样的成果?这个计划是否有可行性? 许子东并没有再去探讨,而是一再强调了教育改革必然是要以社会公平为基点的这一现实问题。

《锵锵三人行》许子东、窦文涛、马家辉

「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也是如此。许子东谈到他与一对编辑夫妇说起这个话题,对比了中美之间的差异,还说到了北京以外也有好的公司,但最终也不得不承认大城市比小城市更有吸引力。许子东总结说,全民迷恋北上广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过渡阶段,并不是城市化的目的和理想。 美国的大学,大公司大多分布在小城市,而中国恰好相反。 随着更多的人涌入北上广,但诸如户口、孩子的学位等现实的困境,让进入北上广的门槛越来越高。已经在北上广扎根的人,大多不愿意放弃这些更好的机会。许子东说:「有些生活习惯、生活理念,对于社会新的游戏规则的追求,都构成了他们无法从北上广逃走的理由。」 许子东对于其他社会问题的观察角度很有趣。比如当时曹云金与郭德纲的隔空对骂,曹云金接着甩出了一篇长文反问郭德纲。不知是故作调侃还是一本正经,许子东出于文学教授的职业习惯,给这次事件中添加几分幽默。他指出,曹云金的文学成就或许比相声成就要更高,因为那篇用第二人称写成的长文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质,横空营造了两人对峙的现场感。 随后话题一转,许子东又正经危坐谈起了师生关系。他说学生对待老师,应该用中国传统的「德」,兼具对家庭长辈的尊敬;老师对学生应该用西方现代的「契约精神」,双方平等相待。

《锵锵三人行》许子东、窦文涛、梁文道

第二章《书中》就是许子东作为文学教授该展现专业水平的文学领域了。除了对作家和文学作品的讨论外,有两个论题是许子东所关心的。 「中文系能不能培养作家」,这是许子东放出来的第一个问题。 作为中文系的毕业生,我身边能称得上是写作者的同龄人都算少数,更多的是当了老师和新媒体工作者。许子东提及了很多位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其中绝大多数不是科班出身。而当下高校作家班里的学生,原本也是作家。经过调查,全世界产生作家最多的职业就是医生和记者。医生是研究人的,文学也是研究人的。记者见多识广,而且有写作冲动。 当下有很多的线上写作培训教程,但这些教程是模式化的:平台、读者、定位、广告等。把作品当成了产品持续输出。许子东对这些产品化的写作颇有微词,他觉得文学是无关其他的,必须从自己出发,只有把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为他人而做的,只能说产品、商品。 但许子东也没有全然肯定中文系就不能出作家的说法。与其他学一年半载就知道自己能否入行的艺术门类不同,文学带给人的熏陶不一定在当下,或许在未来。有人十六岁成为天才,也要人大器晚成,只不过每个人的季节不同罢了。 另一个有趣的论题与巴金有关,也与写作有关。许子东先是在前一篇中说「巴老曹」的正确排序应该是「老巴曹」,老舍的文学成就应该是高于巴金的。随后一篇就是充分肯定了巴金对当下人们写作的预言。巴金曾说:「我写文章不是因为想做作家,只是因为我有一肚皮的话想吐出来,我在生活里有许多感受要写出来。我的感受,我的话只能由我自己写,自己说,不能找别人帮忙……」 而今天的写作,已经有了标准化的培训流程:一要生活化、信息化、专业化;二要文字活泼;三要政治正确。 一名出色的写手总结经验:不要当作自己在创作,而是要定位清晰,时刻想着顾客的需要。通过对比两个不同时代的写作者的经验,许子东在表达感慨的同时,也总结了文章的四种写法。第一种是作家为自己的艺术;第二种既包含了第一种在内,又寄情于国家民众;第三种是以娱乐大众为主的报刊连载写作;最后一种就是当今的网络写作,把作品定位为产品。 尽管许子东对商品化的写作保留了意见,但也客观地总结了一句:传统一直在,只是形式与时俱进。从前两章的内容看来,许子东是非常认可网络写作的,也认为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写作平台。 最后一章《世间》主要讲文化,许子东主要谈论了电影方面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许子东曾在电影《第一炉香》里面客串过。

对电影,许子东的感悟颇深。他认为中国电影现在进入了唯票房论的「娱民时代」,文化生态泛娱乐化。曾经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很难再出现了。电影工业缺少了多元评价的系统和机制,才会造成娱乐票房的结果。 在肯定了一部分高票房电影的同时,许子东也为《百鸟朝凤》的制片人向院线下跪请求增加排片而感到惋惜。许子东说,中国的电影票房已经是全球第二了,要是说那些票房极高的闹剧、喜剧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相比之下,好片却要跪着才能演下去,更是令人唏嘘。 因此,他认为中国电影行业放宽市场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是建设艺术院线。艺术院线可以让小众电影在庞大的工业生产线下有一丝喘息的空间,又能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趣味。 比如把《霸王别姬》这样的优秀电影重映,或者不定期公映一些经典影片或样板戏。其次是推行电影的分级制度。许子东觉得,不能因为电影在我国是文艺宣传工具的定位,就忽视了它本身的娱乐功能。推行分级制度对电影题材多元化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分级制度,往后人们都只能看儿童片。电影行业的发展不能仅从宣传角度指挥,而是要从真正市场的高度来研究。 最后,许子东还不忘调侃一下男足。他说国人孜孜不倦地看国足,就是在寻求屈辱感。今天的屈辱感才能激起明天的斗志。 总结一下整本书,《书生之见》是许子东为数不多的社会文化评论集。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熟悉的许子东,甚至在阅读间就能听到他在耳边悠悠朗读的声音。 作为一位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和名气的教授,许子东发表社会相关的文化评论,也被人质疑有「何不食肉糜」的嫌疑。 不过,与常见的「专家建议」不同,在许多问题上,许子东只是作为发问的人,没有做出具体的回答,或者只给一个简单的思路,让读者自行探索。 《子东世间》这档节目的音频现在B站仍可以找到。对于他在节目里说的这些内容,许子东在《书生之见》的序言里称:都是常识。 「只是我们正面对一个常识也会被人忘却、被人挑战的‘小时代’(或者是大时代重临)。」 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这本书的原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