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钢铁之路》读后感100字

《钢铁之路》读后感100字

《钢铁之路》是一本由[英] 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铁之路》读后感(一):铁路发展简史

作为一个入门级的火车迷,以前关注的中心都是在铁路机车、机车模型和铁道摄影等层面,对铁路的发展历史和社会意义鲜有涉及。这本书就是一本世界铁路发展简史,弥补了自己对于铁路发展史的知识空缺,了解到铁道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变革,更对之前沉迷的铁路机车肃然起敬。放眼复兴时期的伟大祖国,更是不得不承认铁路车辆才是大国崛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国之重器。

《钢铁之路》读后感(二):辣鸡翻译

local翻译成“本地”——真的就机翻呗?翻译成“各停”都好啊!更不用说可以译为“短途列车”“慢车”之类的……

地铁建设“挖与盖”——比机翻还烂,明明有“明掘法”一词

“制动缓解”是什么搭配?用“解除制动”之类的不好吗?

Penn Station叫“佩恩车站”吗?

“东西伯利亚首都伊尔库茨克”——我是在TNO世界线吗?

印度人的罚款是“卢布”吗?

盾构机翻译成“隧道掘进机”……超无语

东海道本线和东海道新干线相混淆,这能忍?

“西藏省会”?????什么时候西藏设省了?

译者究竟有没有在翻译上花心思?还是仅仅只署了个名?根本没有了解铁道术语!

制图也是错漏百出,沈阳标成辽宁,法国南锡写成南茜,梁赞写成罗藏……

《钢铁之路》读后感(三):铁道迷的春梦

一段铁路一段记忆,相信每个人都有乘坐火车的经验,但不是每个人能够把这段记忆保存在非常重要的地方。我总是在想,为什么日本会有大量的铁道迷,而中国似乎缺少了什么,要么是因为发展速度太快,铁道进入百姓生活才半个世纪,积累时间太短,要么是因为中国人行色匆匆,没有把对铁道的功能当回事,就觉得天下老子早就拥有这样的速度,要么我们已经把这种情感转移到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身上了。无论如何,每种托词似乎都不能完全成立。或许真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别人的幸福感比我们强,所以爱屋及乌到了铁道这里,别人会享受生活,知道这来之不易。

速度的获取并非是人类一夕成就的,对速度的热爱却是与生俱来。如今的互联网把全球缩小为一个村庄,但这依然不能削减铁道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承载着天然的家族情感和对远方的向往、对异域的渴求、对美食的难以抗拒。当然铁道更多地保留了人类活动的记录,或实体或虚拟,站点的竣工总是伴随着人类的经济繁荣,站点的衰落也意味着荒芜的开始。或者这样说也可以,铁道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喜欢铁道的民族本身是喜爱折腾的,他们会为原本线性的铁道路线设计出各种花样,让人们沉浸在机器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让各种票据成为另外一种经济生活的起始。

就像20世纪20年代的汽车崇拜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摩托车爱好,对速度、力量、运输能力的癫狂式的迷恋,本质上是对时间逝去和不确定性的恐惧。统治者如希特勒也知道这其中的奥妙,铁道上的列车一方面是对固定性的限制,另一方面却是对移动性的限制,把密密麻麻的人群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整齐划一,犹如一个整体孤独地达到被指定的目的地,这是多么有权威和权力的一件事。铁道也被一次次提速升级,似乎没有极限,科学力量的规划整合让铁道一次次实现了人们对于克服时空延宕的梦想,那些落后的铁道和机车,则成为人们欣赏废墟一般的道具,做着一个个与自己相关却永远回不去的悠久的梦。

《钢铁之路》读后感(四):铁路,通南北,连东西

据说爱因斯坦、霍金、马斯克等科技天才都对钢铁之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物理学的教材中,距离等于时间乘以速度,而距离和时间总是客观的,速度是主观的,时间某种意义上等于生命,等于金钱,要让生命更加延长、要让金钱更加丰足,我们就要提升速度。农耕社会中,我们从此地到彼地是十万八千里,有可能需要步行三年五载,但是在工业社会呢,由于铁路的出现,只需要三天两夜,这已经是很高效的了,暂且不说后来的飞机、飞船,我们一般人可以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相对便捷交通方式,莫过于铁路了。

高铁是中国新四大发明,它提高了效率,缩减了距离,丰富了人们生活视野。以前,人们总是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人生的修炼,但是行万里路,也是需要工具的,仅仅凭借着肉体之躯,我们就很难在有生之年达到万里的距离,当然读万卷书也是夸张,要是能静下心来读五百本、一千本,也足以拓展视野、遥望苍穹了!

一带一路,是战略,还是规划,其实只是用词的差异,但是这路,无论是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都是异常重要的,有句俗语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没有路,我们很难加强文明的交流和物质的交换。我们都知道,有一群人是成天与路打交道的,正如自己的父母、祖辈都是在铁路工作的,我小时候还经常在铁路边行走,看着南来北往、轰鸣的火车,心中的梦想也随着它在奔腾,尽管目前从事的工作不再与铁路相关,但每当想起这段美好的童年回忆,我就无比的开心、无限的迷恋。

《钢铁之路》是一本良心之作,它从技术篇、历史篇、创新篇三个角度条分缕析了我们的铁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虽然铁路的历史到今天只有二百余天,但是在铁路的沉浮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富有雄心、创见和魄力的创新者,这不仅是民心的向背,更是国运的兴衰。我们从一部铁路史中,看到了现代文明进化的影子。

无论如何赞扬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都不过份,他的好几部作品都是与铁路相关的。在这个世界,不是缺少力量与美,而是缺乏发现,在这个相对小众的话题能够深耕细作如此,也是一种精神,我们的视角可以入微,也可以入宏,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一位有心之人,并将这颗上帝赐予之心化作一首首动听的乐章,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钢铁之路》读后感(五):钢轨上的历史车轮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为后世带来了许多变革,史称第一次工业革命。随后这些蒸汽发动机被改造成可以安装在车轮上的小型设备,变成了蒸汽机车,后面再挂上车厢,火车由此诞生。然而今天的火车与最初发明时已有天壤之别。

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作为著名的英国铁路历史学家和知名记者,对于铁路相关知识可谓信手拈来,他长期为为铁路工业领域的机构和企业提供咨询。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铁、血与金:铁路如何改变世界》《战争的引擎:铁路如何改变现代战争》《烈火与蒸汽:英国铁路史》《地下铁道:伦敦地下铁路史》等。

《钢铁之路》是沃尔玛尔的又一巨著,该书秉承了dk出版社的特色,用诸多精美的图片和贴近大众的语言勾勒了自火车发明以来的铁路史。从经济、文化、技术、战争等多角度入手,展现给我们一副清晰的铁路史画卷。

火车刚被发明的时候并不被人看好,人们甚至把蒸汽机车和马拉车的速度来做比较——短时间/距离内马的速度是要比机车快。当时的人无法预料在一百多年后,铁路网遍布全球,轨道运输成为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铁路建设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海拔高度、冻土问题、机车动力、隧道建设,无一不是科学家及工程师们需穿破重重阻力克服的障碍。从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修建中国首条自己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到后来的青藏高原铁路,都蕴含着他们的智慧与执着。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某些地方还可以看到齿轮火车和铁轨,这些火车可攀爬坡度48%以上的陡峭斜坡。如果你有机会去参观欧洲第一高峰——瑞士的少女峰(Jungfraujoch),依然有幸可以乘坐这种齿轮火车。

铁路带来的经济影响也是难以预料的,在铁路穿过的地方,尤其是在建立车站的地方经济总会被带动、得到极大繁荣。而车站、交通线路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的重点对象。美国早期铁路的建成,连接了中西部与东部海港,南北战争爆发时已几近三万英里,美国从此也摇身一变成为工业强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车也从最初浓烟滚滚的蒸汽机车到更加清洁环保的电气机车,再到耗油更少运行成本更低的柴油-电力机车,火车跨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在高速铁路成为重要客运手段的现代,欧洲各国着手于建立自己的高速铁路网,日本也不甘落后建成了新干线。而中国则后来居上,和谐号研发的成功让实际运行时速达到世界最高:350公里!

钢铁之路一书,带着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虽然运输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铁路的作用也今非昔比,货运被卡车陆路运输抢走大半。但客运对于火车来说仍然极为关键,因为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火车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在未来翻开铁路史的新篇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