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100字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100字

《铁道游击队》是一本由知侠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一):微山湖上静悄悄

知侠笔下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发生在枣庄,微山湖畔,从我的家乡驱车到哪里也不过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在小的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家里的长辈讲当年铁道游击队打鬼子的故事,我们最早会唱的歌就是“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因此,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对于我来讲不止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更是代表了我的一段珍贵的童年记忆。 知侠在《铁道游击队》中塑造了一系列的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如老洪、王强、芳林嫂等。在这些人物形象的背后,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这些都是有具体的人物原型的,而且因为创作的需要,知侠与他们也都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比如老洪的原型是铁道游击队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与第二任大队长刘金山,知侠在创作时将两个人的事迹合成了一个人,至于为什么要如此,作者也曾经对此作出解释,洪振海在战斗上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是却在一次不该进行的错误战斗中牺牲了,如果如实的写出来,则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上有所瑕疵,因此,知侠选择将洪振海与刘金山两个人物合二为一,加工制造出了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而王强的原型则是时任游击队副大队长的王志胜,芳林嫂则是当时被人称作二嫂的刘桂清。芳林嫂在抗战期间曾经为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以后,也曾经机智的保护过惨遭迫害的王志胜与知侠。为此,知侠还曾经专门创作了名为《芳林嫂》的纪实中篇小说来纪念芳林嫂在十年动乱中的斗争事迹。我想就是因为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有人物原型,描写的战斗也都真实发生过,《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才能够经久不衰的流传下来,成为人们口中的经典之作。 作者在描写铁道游击队同日寇英勇作战的战斗经过的时候,基本上也是做到了忠于事实,而少艺术加工。故事中所提到的那些我们极为熟悉的战斗故事如血染洋行、微山湖沦陷、掩护过路等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精彩战斗场面。这些故事由原铁道游击队成员叙述给知侠,然后知侠再将其进行文字与艺术的加工创造,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铁道游击队》,事实上,真实的战斗场面远比我们看到的文字叙述要残酷的多,壮烈的多。游击队第一次打洋行,是借着王强的嘴说出来的,此时铁道游击队还没有完全成形,参加战斗的也只有老洪、王强与积极分子彭亮三个人,一把枪,三把刀这就是他们全部的装备,战斗结束,两个鬼子被砍死,一个鬼子重伤,虽然战果看起来不如现在的某些神剧那么辉煌,但是对于老洪他们而言自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到了二打洋行的时候,铁道游击队的规模已初具雏形,这也是游击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集体作战。二打洋行相对于一打洋行来说,从组织性上就要强得多了。事先王强有侦查,然后在分工上也更细致,人员也更多,当然战果与第一次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战斗后,也依然暴露了此时游击队内部良莠不齐的弱点,因为某些不靠谱的队员,游击队不得不早早的便放弃了自己的第一个栖身地点,分散活动。洋行之战,在游击队数百上千次的战斗经历中,只能算是非常小的一次,不论规模还是战果,都不能够与他们后面的战斗相比,但是他们却是年轻的游击队第一次在民众与日寇面前的亮相,中国人依然在战斗!!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伴随着悠扬悦耳的歌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看到刘洪们飞身跃上火车,拿着长短枪,拿着大刀同日本鬼子英勇作战的场景。。。。。。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二):为不能忘却的纪念

恰逢日本投降76周年,时间刚刚好,我捧起这本书,书上的文字印着那段艰苦岁月。为人民群众斗争的队伍多如繁星,他们更是沧海一粟,可是渺小的他们,照样激起了惊涛骇浪。 这支队伍就是铁道游击队。 故事发生在枣庄。这里盛产煤矿,人们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了煤矿工人,整天搞得黑黝黝,所以都叫他们“煤黑”。可是,战争爆发后,一切就都变了。日本占领枣庄后,夺取了煤矿,工人们要么放弃了,要么在鬼子的鞭打下继续从事煤矿工作。以性格坚决勇敢倔强的刘洪与性格灵活机动的王强为首,两个人率先吹响了反抗的号角。 刘洪和王强看着自己同胞每天饱受摧残,辛苦劳作却全给日本鬼子打工。鬼子夺取了医院,拿中国老百姓做实验,用车子把普通老百姓拉去让他们的人练枪法,犯下无数残酷暴行。刘洪与王强不忍直视,就想到了扒车。用刘洪的话说——“凭什么咱们辛辛苦苦挖煤,要便宜他小日本鬼子!”又正好王强在脚行,通晓各个火车班次,他在鬼子底下工作,但胜在灵活变通,表面上敷衍鬼子,暗地里把这些信息偷偷传达给刘洪,为刘洪扒车做了充足的准备。 老洪小时候就是在铁道上长大的,对铁路上的事物司空见惯了,从小养成的扒车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疾驶的火车飞奔而来,眼瞅准了,随手一扒,就扒上车了。让我不禁想起了杂技演员走钢丝的样子。刘洪扒车搞了煤卖了换钱,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工人认清了现实,向刘洪靠拢。于是,由刘洪王强领导的铁道游击队应运而生。 然而,这样一帮有些小聪明却没有什么大局观的土老帽儿组成的队伍,小打小闹还是可以的,真正要扛起抗日的大旗还是不行的。由于他们打票车把枪送给了山里有组织的正规部队。部队领导感念老洪一帮人的好,特意叫他们到山里参与活动,老洪受益匪浅,还给他们拍了一个政委李正。李正初来匝道,也不熟,也没人认识他,相处下来却觉得他有大局观,一身正气。先让他当公司的账房先生(开公司为了革命的经济基础),后来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业之中。 然而,进行革命事业却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的团体就能成功的,它是依靠着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的。学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但是形成这个战线的过程是艰难的。因为这群人在对付日本鬼子的同时,不仅仅要防着鬼子,还同时要防着反共的GM党顽固派。而且这种临时的团队缺乏凝聚力,许多成员有明显的个人情绪,冲动行事,到最后导致的就是不可挽回的结果。有些人的行为更是让人引以为耻。 铁道游击队兄弟们打票车,抢棉服,粉碎了鬼子的小队的事件被人们广为传颂,老百姓渐渐理解了谁才是真正为他们好,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参与革命的百姓,比方说年迈的老爷爷还肩负给他们传递信息的作用,重中之重的就是芳林嫂。芳林嫂一方面他的丈夫抗日死了,于是恨死了日本鬼子,下定决心参与革命事业,另一方面,刘洪的个人魅力也深深影响了她,每次见到刘洪或是谈起他,都是面带红晕! 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时时刻刻感觉到一股坚定的力量从文字中喷涌而出。铁道游击队同别的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始终坚信这抗战最终会取得胜利的,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很多贫苦老百姓宁可忍受皮肉之苦也不将革命人的信息暴露出来,相比较而言,顽固派与伪保长等人就低人一等了。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它确实存在过;虽然这本书是小说,但是它也是基于一定的历史史实的改编。岁月在变,但发生的事情过了多久都依旧存在,存在于老一辈的脑海中,存在于书本纸张上。任何抹去历史或者扭曲历史的都是可耻的,记住这段故事,为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三):《铁道游击队》:传奇有趣的故事,让孩子读红色经典的最佳入门书

我们绝大多数人听说《铁道游击队》,一定是在电视上,这个发生在鲁南临枣铁路沿线的抗日故事,曾被数次拍成电视连续剧,也曾引起很轰动的观看热潮。而《铁道游击队》又以其故事性强,极具传奇性,让观看者热血沸腾、津津乐道。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他的作者知侠就曾亲身前往铁道游击队的根据地,和故事中的原型有着亲密的接触,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战斗过。因此书中的故事,有很多看似有传奇性,但就是真实发生在抗争中的故事。他们在敌人控制的铁路线上搞机枪、撞车头、打票车,闹得天翻地覆,这些战斗,在当时就发生在现实的世界中。这并不是现在所谓的抗日神剧那么的离谱,想想三四十年代火车的速度,虽然危险,但趴上飞驰的火车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危险也一直存在,被火车压死的情形也在书中也有描写。恐怖无法阻挡人类生存的本能,无法阻挡中国人战斗的欲望,无法阻挡抗战者打击日本鬼子的决心。

《铁道游击队》虽然是由真人真事所改遍,但不是说我们按图索骥就可以找到书中的那些主人公们。虽然有很多人曾经试图去寻找过,也有人亲口承认他们就是书中的原型。但这就是一本小说,必然有小说的浓缩、创造、选择和取舍。为了制造更强烈的冲突,把几个人的事迹压缩在一个主角身上,或者把别的时间的故事合并创造,也都是必须的,这也是小说能够树立典型人物的要求。这样一本创造于文学对于典型极致追求的时代,书中有着非常典型人物也就有情可原了。彭亮、刘宏、王强、李正、芳林嫂等等人物就这样被我们传扬并记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人好酒、有人鲁莽、有人爱恨分明,但都无法阻挡他们勇敢、坚强、为了抗日而不惜付出一切。

《铁道游击队》已经被创作了70年,而这70年中,他的读者遍布各个年龄段,这是一个全民都会喜欢的小说。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那些抗日故事已经很久远,久远到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一点点的概念,这也许就是孩子们阅读红色经典的障碍随在。但这本书决对没有问题,这首先是一本以传奇故事为主的小说,它的故事性可以掩盖曾经的距离感。如果想让孩子阅读红色经典,从《铁道游击队》开始,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四):《铁道游 击队》:神出鬼没

山东人 民不屈不饶的斗 争精神,在抗 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自幼我就是读红色经典长大的,各类小故事伴随着我的成长。我也时常讲述好多革 命故事给小伙伴听。铁道游 击队故事,此前也是看过电影片段,没有深入了解,最近看了此书感慨万千。

好的小说是时代的活化石,反映了整整一个年代的生活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

本书就是这样的一部好作品,它全面展现了抗 战时期,鲁南、枣庄一线的铁道游 击队广阔的斗 争画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事性。

作品的结构比较新颖,有点类似古代章回的特点,作者在自己的后记里也说明了这一点。刘知侠创作本书之前特地研究了一下水浒传,可见作者用足了功力和心血。

故事的取材非常有时代性和典型性,全篇故事几乎都有真人真事的原型。刘知侠也深入到一线参与战 斗,所以本书内容想得非常丰富,有血有肉,且有深刻的感染力。热情了歌颂了以铁路工 人为主的游 击队抗 击侵 略的顽强意志、机智勇敢、英勇战斗精神。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扣人心弦、神出鬼没的斗 争传奇画卷。

故事是长篇小说,不仅仅展现了游 击队的故事,以及那个时期的群 众生活全貌,敌 人活动规律,等等,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可谓波澜壮阔,史诗般的呈现,让人受益良多。

正因为有类似与章回体的故事结构,每个篇章独立起来看,也相对完整,同样有趣。可见谋篇布局手法的不一般。

当然故事也讲究环环相扣,前面的篇章也是后面篇章的伏笔,比如非游 击队员李九,不愿依赖组 织和群 众,被日 军捕杀,而后章节自然过渡到dang 的领导。

作品高度发扬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据作品的后记叙述,游 击队里很多人都有弱点,这样的那样的,比如个人英雄主义,封建残余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叛徒。但是故事进行相应了浓缩和升华,去掉了无关宏旨的枝叶,我觉得作品在这方面是非常的成功的。

作品非常善于环境描写和细节描述,以此来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作者充分发挥了长篇小说的篇幅优势。

此外语言描写也相当的传神,比如芳林嫂的出场的描绘,以此揭示人物的不一般。

如果和王愿坚的《党费》、李心田的长篇小说《两个小八 路》、《闪闪的红星》相比较,本书故事情节比较不错,具有吸引力,但是节奏不是很明快。

总之,本书立体式、全景式展现了那个时期铁道英雄们以及所在根 据地的战斗生活全貌,非常值得阅读!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五):十年潜心创作,终成铁道经典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怕日寇的袭击,不怕铁丝电网铺设下重重的阻碍,不怕狼烟四起的壕沟,不怕三里一碉,五里一堡,只为阻断日寇侵略中国的物资、运送日军兵战,他们撞火车、炸桥梁,克服3米宽3米深的壕沟,越过重重电网,突破囚笼式包围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他们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抗日武装——铁道游击队员。

《铁道游击队》是由著名作家刘知侠于1952年至1953年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曾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以电影、电视剧和话剧,还有连环画等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该小说已纳入教材供所有6年级的小学生诵读,旨在让更多的后世之人牢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刘知侠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近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铁道游击队》《芳林嫂》《沂蒙飞虎》《战地日记》,短篇小说《红嫂》等。《铁道游击队》虽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其文笔凝练,对人物的刻画、作战过程及时代背景等描述尤为深刻,让人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铁道游击队员抗日救国的热情以及勇于突破阻碍的决心。

如此精彩的小说离不开作者对故事原型人物细致的揣摩,作品中大队长刘洪的原型是人称“飞毛腿”的洪振海和继任大队长的刘金山,刘知侠将其合二为一,塑造出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刘洪大队长。而另一位大队长王强的原型为王志胜,与洪振海相同,常年与火车打交道,自小练就了一身“扒飞车”本领,二人身怀绝技,在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部好的作品通常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1943年在创作《铁道游击队》之初,刘知侠曾二度亲临山东战区,与战士们一同生活,了解他们多年来与日军作战的英勇事迹。他们热情、爽直、机智、勇敢,与敌人斗智斗勇,不怕艰难阻碍,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日寇小队,让日军闻之胆颤。

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岗村、微山湖化装突围,游击队员们打票车、夺枪械、撞火车、搞物资,所有重要战斗过程都成为刘知侠笔下一幕幕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抗敌大战,战友们生动而形象的描述也成为刘知侠笔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抗战画卷。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弛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生动的人物形象、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刘知侠赋予了那个战场上英勇奋战的铁道游击队员鲜活生命的展现,亦赋予整个时代一部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经典抗战小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