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班牙帝国》读后感精选

《西班牙帝国》读后感精选

《西班牙帝国》是一本由[英] 亨利·卡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9,页数:6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班牙帝国》读后感(一):西班牙帝国崛起之路

前几天刚看了《哈布斯堡王朝》,了解到一个王朝的霸业兴衰,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唯独一个王朝靠着结婚联姻就扩张成了横跨五洲四洋的世界霸主。这次看的这本书则向我们展示了西班牙帝国走向全球霸权之路,让我们从中了解到西班牙帝国的扩张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或者仅靠一己之力,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本书回顾了1492—1763年西班牙的帝国之路。从1492年开始,西班牙走上了大国崛起之路;到16世纪,西班牙同时在旧大陆和新大陆大举扩张,它在各地获得了很多殖民地,同时它的商船将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连为一体,西班牙帝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但到了17世纪以后,帝国开始面临一系列的危机;七年战争后,西班牙帝国已经走向尾声。这是西班牙帝国的兴衰历程,从书中我们能了解到西班牙帝国时期的景象。同时也能窥视当时世界各地的变化以及全球贸易的发展。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作者持一种独特的反西班牙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西班牙帝国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比利时人、葡萄牙人、菲律宾人、美洲印第安人乃至中国人共同开创的事业,不是西班牙创造了帝国,而是帝国创造了西班牙。同时,西班牙帝国能够成为当时的“日不落帝国”,是通过征服、联姻、贸易和传教等多种方式缔造的复合型多元帝国。作者通过这种全球化的视角,向我们展现西班牙帝国崛起的真正原因。作者还通过社会史的角度分析不同社会人群在西班牙的扩张事业中的角色,他把西班牙海外殖民地视为“边疆的社会”,特别谈到妇女在开拓事业中的作用,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探讨这些美洲妇女意识的觉醒。 本书不是一部讲西班牙的通史,而是主要关于西班牙帝国历史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直率的语言,各种各样生动的例子以及批判性的理解,同时还基于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写出这么一部“不以西班牙为中心的西班牙帝国史”。不仅仅适合专门研究西班牙历史的人读,也适合喜欢历史或者想要了解历史的人读,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西班牙帝国的扩张史。同时也为我们观察近代早期西班牙帝国及其海外殖民地、欧洲以及亚洲其他相关地方的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和贸易联系时提供较为广阔的视角,也是本书很有特色的一点。而且还花了很多篇幅谈到西班牙帝国的文化对各地的影响,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使命,是与其它书专门从政治角度来讲是有很大不同的。 看完此书,发现之前对西班牙帝国的崛起和所想象的是不一样,刷新了我的认知,收获颇丰。

《西班牙帝国》读后感(二):曾忆否?曾记否?殖民霸主今在否?

说到日不落帝国,许多人脑中都会浮现出近代殖民主义时期以海上霸权疯狂扩张殖民地的大英帝国。

实则不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并非有史以来疆域面积最大的大英帝国,而是16世纪崛起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帝国,比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的大英帝国早了三百多年。

时至今日,拉丁美洲除了巴西及其他一些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依然沿用世界第二大语言西班牙语,这恰是昔日鼎盛时期的西班牙帝国遗留下来的殖民痕迹。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殖民国家之一,我们今天已很难考证全盛时期的西班牙帝国具体的疆域面积。

有据可查的是,自新航路开辟后,鼎盛时期的西班牙帝国曾占据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绝大部分土地,其中包括北美洲的墨西哥以南大片区域,皆沦为西班牙帝国殖民地。

直到1810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爆发前夕,西班牙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一度扩张到约1370万平方公里。这也就是说,海外殖民地的疯狂扩张恰是早期西班牙人建立日不落帝国的重要基础。

在《西班牙帝国:走向全球霸权之路 1492~1763》一书的导读部分,特别指出“西班牙帝国史的重要篇章是其美洲殖民地的建立。”这也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主要内容之一。

书中一些与殖民扩张相关的词汇,譬如“委托监护”制度、“边疆的社会”、“亚马孙女战士”、“王家保教权”等,都是那个时代独有的产物,饱含着浓郁的殖民主义色彩。

事实上,早期西班牙帝国的崛起,与收复失地运动(即轰轰烈烈的西班牙光复运动)的结束不无相关。

我们知道,欧洲各国王室之间联姻的传统由来已久。于是乎,当伊比利亚半岛的卡斯蒂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联姻后,自然形成了典型联邦形式的西班牙王国。

不止如此,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西班牙人通过暴力手段征服了半岛上最后一个穆斯林王国,将伊斯兰残余势力彻底驱逐,西班牙由此实现大一统。

15世纪晚期,作为哥伦布航海事业的支持者与资助者,卡斯蒂亚人将希望寄托于哥伦布能够到达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个传说中黄金遍野的宝地。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

这次航海的结果今天已广为人知,就是哥伦布一行人在海上迷失了方向,意外发现了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岛。自此,西班牙人以统治者的姿态开启了在拉丁美洲长达300多年的殖民时代。

最初的半个世纪里,骨子里流着冒险血液的西班牙殖民者不甘在西印度群岛偏安一隅,他们陆续向美洲大陆疯狂扩张。

从哥伦布第一次航海发现的西印度群岛到古巴,再到墨西哥、秘鲁、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当时间来到十六世纪中叶,除巴西之外的几乎整个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都被西班牙殖民者收入囊中。

就这样,西班牙帝国的铁蹄伴随着统治者越来越大的野心开辟了更遥远的航线。南达潘帕斯平原,北达加利福尼亚,直冲大西洋彼岸。基于此,西班牙帝国的版图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新大陆国家开始了噩梦般的被殖民史。

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作为西班牙问题专家那浓浓的人文关怀,除了血和泪的殖民史,书中把相当一部分笔墨放在了西班牙的历史文化遗产,即西班牙文艺复兴(Spanish Renaissance 1492 – 1700)。

从早期的西班牙文艺复兴运动来看,这一阶段尽管西班牙上层人士文化素养普遍都比较低,且对外来文化较为抗拒,但由于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西班牙文化的推崇,尤其一些英文作品中关于西班牙的记载,一度引发了英格兰人与其后的荷兰人对于西班牙文化的追捧。

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班牙国内有识之士的思想,他们一改之前的排外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加以改良,尤其在国王腓力二世、腓力四世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当时的西班牙上流社会盛行收藏欧洲艺术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于西班牙的印象除了四张名片(毕加索、高迪、火腿、橄榄油)之外,似乎就只有足球、斗牛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当昔日的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照进现实,今天的西班牙国民面对历史又该有着怎样的深刻反思?

《西班牙帝国》读后感(三):“反帝国核心族群中心论”的新叙事模式:从西班牙史的西班牙中心论、全球史的欧洲中心论到内亚史的中原中心论的共性!

本书是一部西班牙帝国时代的译著,对于国内西班牙古代史著作并不多的现状而言,本书可以使国内读者充分了解西班牙从中古史(1492)跨向近世史(1763)的历史脉络。是为本书的特点之一。

不过,填补国内西班牙史著作不足的空白却并非本书最大的亮点,开门见山来说,本书最大的特地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模式——即作者独特的“反西班牙中心主义”。本书作者、英国西班牙史学者——亨利·卡门在1492~1763年西班牙帝国兴盛衰亡的回顾中,不再用现代的“民族中心视角”来对西班牙帝国史进行叙述,而是同样关注了帝国境内除本族西班牙人以外的其他族群——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比利时人、葡萄牙人、菲律宾人、美洲印第安人甚至是中国人,这些群体在以往的西班牙史研究中是容易被忽略或者被边缘化。而作者则认为西班牙帝国并非西班牙人自己的功劳,而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意志人、比利时人、葡萄牙人、菲律宾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等帝国境内的不同族群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缔造了一个通过联姻、征服、贸易和传教建立起来的复合型海洋商业帝国。可以说,不是西班牙帝国创造了这个帝国共同体及其从属于它的不同族群,而是帝国共同体下的不同族群创造了西班牙帝国!可以说,作者在西班牙帝国史上开创了全新的叙事模式。

作者的叙事模式也让我想起了先前我读过的一些蒙古史著作和奥斯曼帝国史著作,像是杉山正明的《蒙古帝国与其漫长的后世》和林佳世子的《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

蒙古帝国与其漫长的后世

7.3

杉山正明 / 2020 / 北京日报出版社

奥斯曼帝国

7.8

林佳世子 / 2020 /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不论是早期的蒙古史学者勒内·格鲁塞、丹尼斯·塞诺,还是如今的杉山正明等日本蒙古史学者和欧美的蒙古史学者,都曾关注到游牧民族群在早期农耕帝国的作用。在杉山正明、冈田英弘的著作中,13~14世纪的蒙古帝国也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共同体”,“蒙古”并非我们当今所看到的蒙古族的族群名,而可以代指“蒙古帝国共同体”下的所有族群。帝国的兴盛衰亡也是为“帝国共同体”下的各个群体所影响的,而不仅仅是只和当时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时所统领的属民有关联。随着蒙古帝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族群被吸纳到帝国的共同体之中,成为了“帝国共同体”的一部分。

而在清史研究中同样有这样的叙事模式,大清的君主不仅仅扮演着汉地和汉人的皇帝角色,同时也是满人和蒙古人的博格达汗(内亚游牧民群体的可汗),清帝国也同样是一个由多个群体组成、影响和决定的帝国共同体。这一点与蒙古帝国类似,不再赘述。

而在日本奥斯曼史学者林佳世子的笔下,同样将奥斯曼帝国比作一个“帝国共同体”。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张和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帝国的属民也不再单单是14世纪初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原住民(包含最初的奥斯曼人),东罗马帝国的属民、保加利亚人、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库曼人和鞑靼人等族群也逐渐被纳入了奥斯曼帝国这个庞大的“帝国共同体”中。多元的文化与族群共同铸就了奥斯曼帝国的盛世。奥斯曼帝国并非近代土耳其人独有的帝国,而是属于帝国共同体下的多个族群。奥斯曼帝国在近代之所以被归结于土耳其人的帝国,是由于近代巴尔干半岛各个族群受当时西欧传来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自觉原则的影响,依据宗教、语言进行划分,奥斯曼帝国也在民族主义的浪潮和一战的溃败下土崩瓦解。奥斯曼帝国史不为巴尔干诸国所接受,最终只能将这段历史归属于近代的土耳其民族和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对于巴尔干的统治史也成为了巴尔干诸国认知中“被土耳其人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才让人们心中一度有过“奥斯曼等价于土耳其”的错误认知。

由此可见,无论是西班牙帝国史、奥斯曼帝国史,还是蒙古帝国史、满清帝国的内亚史研究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一点共性,那就是从最早从20世纪初就出现的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模式——“反帝国核心族群中心论”的叙事模式。不论从西班牙帝国中传统的西班牙中心论,或者世界史和全球史中的欧洲中心论,还是中国史传统的中原中心论,都曾经是史家和历史学者进行历史叙事的固有模式。“帝国核心族群中心论”只会让我们按照现代社会的民族主义对于古代的复合型帝国与“帝国共同体”进行不切史实且想当然的联想与思考,让我们错误地将现代的民族主义机械地套用在古代的帝国上,显然是荒谬的。而“反帝国核心族群中心论”的历史叙事模式则更合理得还原了我们对于古代帝国与“帝国共同体”的想象与思考,也给予我们不得轻易将现代社会的思维套用到历史研究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