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獨的價值读后感锦集

孤獨的價值读后感锦集

《孤獨的價值》是一本由森博嗣著作,時報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28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獨的價值》读后感(一):创作者的孤独

所有观点都非常赞同,比蒋勋先生写的关于孤独的文章要深入许多,只是后半本感觉只是横向地论述,不过瘾。

另外,我觉得还是优越感强了些,或者说这本书只适用于精英阶层。比如,作者说聚会的作用大概只能是认识异性吧,这难道是一个无聊的而低级的目的?在适龄青年为了相亲而大把付费的时代,这难道不是一种实用而有效并且必要的手段!作者发问“为何非要投身人潮?”我的天!对于普通人,孤独是是奢侈的,为了生计,不得不按时按点和一大群人处于同一空间和地点,不得不告别家乡蜗居城市,享受孤独需要资本,在生存都没有解决的时候,焦虑的心啊,如何能感受到作者所说的极致的美?

作者似乎多少有点高高在上的语气会让人不舒服,用鸡羊之类的家畜来比喻成群结队的人们,可是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自愿热闹,也不是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去接触真正的孤独,孤独需要教育和学习,也许钱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在孤独面前也并非人人公平。我希望作者可以写写被迫迟钝热闹的人该如何享受到孤独,别一句“尝试写诗吧!”读到这句很懊恼,虽然我曾经也算半个创作者。过去上学的时候,也信奉作者所说的那一切,也曾无数次在寂寞孤独的时光里觉得无比充实,可毕业以后,曾经习惯于孤独的我开始觉得不知所措,我并非归罪于寂寞孤独,我依然相信它的力量,依然珍惜它是创作的良友,只是我不希望若非在某一领域相当有才华的人让自己看起来太孤独,并非都有机会成为创作者,人人都逃不开生活,我们也需要花时间培养与孤独相反的一些能力,让自己有能力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孤独。

有能力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或者有信心创造条件做自己热爱的事的人当然可以忽略或者不屑我的埋怨。总之,这是一本有益的书,我珍惜这本书的观点,不过感觉他只是为创作者而写,所呈现的只是孤独的一部分,所提出的接受孤独的方法对于与创作离得较远的普通人不见得有效,对于被迫迟钝热闹的创作者来说,算是安慰却并无作用吧。

《孤獨的價值》读后感(二):繼《安靜,就是力量》 之後又一本強大自慰書

《安靜,就是力量》 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By 蘇珊.坎恩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by Susan Cain

但值得商討的事 內向者似乎是被定義的 雖然沒有覺得的數值或是一頂帽子告訴你說葛來芬多! 但是這個說法可以就這樣披在你身上 而孤獨是可以學習的 而且還是會去想 咦 這真的好嗎? 我真的是嗎? 我這樣好嗎?

我熱愛書裡破除的迷思就是例如 有人自殺啊或是哈生甚麼不幸 這個社會會找一個點來責難 而孤獨常常成為目標 「他就是一個人宅在家沒有朋友才會去幹這樣的事呀」 而沒有人會說 「這個人每天跟家人生活在一起下班也會跟同事去喝點酒,就是這個原因他才會殺人呀!」 而事實上獨居者的犯罪率並不會比較高 但讀著又會想 討論這些有甚麼意義呢? 孤獨本質上是否就有與群眾對立而相抗的落差 這大概也是種迷思吧 好像你覺得你懂孤獨就很了不起是不是 比我們厲害高人一等是不是 看我們一群人怎麼修理你! 而這現象就是不理解孤獨而成為恐懼或蔑視的一方人 覺得人是群居動物你孤獨就是不自然 進而演變成霸凌與受害的事件 (有沒有很像性別議題) 這是可以解決的嗎? 我不知道 甚至不確定這樣的論點是否成立

孤獨當然有價值 並且可以是哲學題與應用題 若從科學角度上去研究 確實聽過有人實驗把安於孤獨的人放在地窖中給她食物與書與一切生活所需 最後發現神奇的是她以為自己待在地窖的時間比實際上少一半 也就是說例如她以為在地窖一年實際上已經兩年 想想這不就是青春嗎

我一直知道自己是安於孤獨的人 而最低等的投射就是「你不需要家人沒有朋友」 那實在就沒話好談 (剛剛不小心按到別的東西,嚇死了以為寫的東西都不見了才發現anobii有即時儲存真是感謝我愛你) 但我更想延伸的觀點是 這世界時常鼓吹人要看到自己的價值 但我想說這也同時強調我們要明白自己的普通與平凡 當這樣的一體兩面在你內心成型且平衡了 不管孤獨與否 都不會成為生命裡的難題吧

叫我雞湯男

《孤獨的價值》读后感(三):《孤獨的價值》部分書摘

文|森博嗣

譯|楊明綺

正因為孤獨一事難以拍成戲劇,難以令人感動,所以我們長年忽略宣導孤獨的重要性(尤其對於孩子們)。打造人氣吉祥物、採用當紅偶像明星達到宣傳效果、創造各種娛樂話題,任何一種方式都是強調「關連性」,因為這麼做才能創造商業利益。無奈現今時代的孩子們就是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也就自然被洗腦了。

孩子們被灌輸必須和大家做同樣的事,必須在學校結交朋友,集眾人之力成就一件事有多麼美妙,就連感動也是大家一起創造出來的東西,這就是現今時代造就出來的「好孩子」。無奈絕大多數孩子對於感動的反應,卻是像小雞般張大嘴,完全不明白自己腦中湧現出來的「感動」究竟為何,更遑論他們能在沒有半個人的地方,一整天只是靜靜地觀察一隻蟲,感受這種美妙體驗。

於是,被洗腦的孩子們「恐懼孤獨,渴求與別人有所連結的感動」,成了只會購買「大量生產出來的感動」的「乖乖牌消費者」,而企業要的就是這樣的普羅大眾,而且愈多愈好。唯有社會變成這樣,企業才能將消費者當作小雞飼養,賺取利益,這和飼養家畜有何兩樣。可嘆的是,絕大多數人彷彿睡著似的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

若從極度赤裸裸的觀點來看,就是這麼一回事。但就某種意思來說,家畜或許很幸福,因為當事者要是沒有半點認知,也就不知「寂寞」為何,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只是我無法苟同。有極少數的御宅族被視為家畜,還被嘲笑:「那傢伙肯定很寂寞吧!」與其說嘲笑者的見解有誤,不如說他們滑稽得令人可笑。問題不在於哪種人比較寂寞,順從自己的心意而活,才是最重要的事。

也許我的主張有些偏激,但要是不下點猛藥,無法吸引更多人注意我提出的質疑。因為這世間的潛規則就是多數人總是否定少數人,少數人被迫認同多數人,我只是想點出這樣的謬誤。

從商業觀點來看,「寂寞」與「沒有賣點」劃上等號,也是攸關經營死活的問題,這就是商業生死感,所以必須盡量演繹「一點也不寂寞」的感覺。

或許舉這例子不太妥當,好比運動選手為了贏得勝利而努力,本來就是極度個人化的活動,必須面對孤獨。但當選手贏得勝利,接受採訪時,卻不會說:「我是靠自己的勤勉努力,一路挺過來的。」而是表示:「都是拜大家為我加油打氣之賜。」於是,聽到這番話的孩子們,囫圇吞棗地將這番話解讀成「感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受到大家的矚目」。畢竟運動選手的背後潛藏著莫大商機,只能說出如此吸睛的宣傳性說詞。但別忘了,隨著年歲漸增,不明事理的小毛頭,也會有不吃這套的一天。

商業虛構的價值觀VS普世價值觀

「只要努力,總有一天會贏」、「只要相信自己,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現實卻是就算再怎麼努力,也不見得能贏,就算相信自己,離夢想還是很遙遠,所以將這些口號奉為圭臬的人,只覺得不知所措。尤其是想得到大家認同的人、想成為受歡迎的人,一旦事與願違,內心的失落感相對越大,搞不好還會覺得孤獨。那麼,究竟是哪個環節與現實脫節呢?

因為發現自己不適合、沒有才能,而修正方向的人是幸運的。

然而,從小被教導「要相信自己」的單純孩子,卻無法輕易面對自己的不足,而且愈是深信這句話的人,愈容易陷入死胡同。

我認為,大人們應該教導孩子更坦率地面對現實,老實地告訴他們道理就行了。大人們之所以無法做到,是因為陷入「想給孩子們更多夢想」這個商業口號的陷阱。

我想談論的不是誰造成這番假象的問題,而是必須有人告訴孩子:「那些只是虛構出來的口號」。腦子靈光一點的孩子,自己會體悟,無奈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信以為真,這就是人云亦云的可怕之處。

也就是說,在捏造「寂寞是多麼不堪」這個概念的現今社會中,最強大的幕後推手莫過於每天傳播這個概念的媒體業。就某種程度來說,因為攸關商業利益,反覆操作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商業是以賺錢為目的,當然要選擇效率高的手段,塑造良好形象,才能達到宣傳效果,所以就算對這種手段滿腹牢騷也沒用。

但我們必須清楚告訴從小被這些概念洗腦的小孩,這些只是一種宣傳手法,因為保護孩子是大人的責任。我想,期望政治與媒體教導這種事,無疑是緣木求魚,況且兩者都不是能夠從容教導這種事的媒介。為人父母必須守護自己的孩子,我就是這麼教育我的孩子,在他們能夠明辨是非、理解事理之前,絕不讓他們看電視。

被這些概念洗腦的結果,就是腦子裡萌生妄想的孤獨,搞不好與霸凌心態來自同一根源。因為沒有具體資料可以比對,所以無從斷言,但是就成因的機制與引發的條件來看,的確容易讓人聯想。

如同前述,因為霸凌者一方的心裡存著稱為「羈絆」的情愫,才會興起霸凌別人的念頭,也就是藉由犧牲某個人,鞏固自己掌控的小團體。此外,霸凌者為了得到團體中其他人的認同,霸凌某個人遂成了「最有效」的手段。結果被霸凌的一方,不但遭受嚴重的心理創傷,甚至覺得自己被霸凌一事很丟臉,試圖隱瞞。

被霸凌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就是因為從小被灌輸「友情」、「伙伴」等,這些被美化過的虛構價值。霸凌者亦然,以此虛構價值為基準的反抗意識,成了他們霸凌別人的動機。

前述談及的對象都是孩子,接下來稍微拉高年齡層,像是職場新鮮人、年輕族群等,幾乎都有同樣傾向。

我之前寫過一本關於工作的書,個人想表達的看法就是,什麼「從工作找到人生的價值」、「打造充滿樂趣的職場是人生應有的態度」,這些都是虛構的價值觀。愈來愈多人因為認真接受、看待這樣的價值觀,反而陷入理想與現實差距過大的陷阱,為此煩惱不已。意即當他們進入職場,才發現工作只有苦字可言,一點也不有趣,根本無法從工作得到成就感。該書中收錄一些讀者來函,不少人都有「職場氣氛很沉悶」、「總是做些制式化、無聊的工作」之類的苦惱,足見不少人是因為世間美化工作的宣傳功夫,而對工作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與誤解。

我在那本書裡坦然寫道,工作本來就很辛苦,正因為辛苦,才有報酬、才有錢賺,不是嗎?意外收到不少讀者的迴響,像是「這麼想,就行了嗎?頓覺恍然大悟」,或是「看了您的書之後,心情輕鬆不少,又有繼續奮鬥的動力了」等。

這道理如此理所當然,卻又不是這麼回事,因為藉由商業宣傳打造的虛構價值觀,竟然成了現代人的普世價值觀。始終充滿活力,面對工作的人,當然沒問題,但對於工作抱持莫大期待的人,一旦現實與理想有著極大落差,勢必煩惱不已,甚至覺得自己被孤立,深為孤獨感所苦。

有些年輕人覺得一個人窩在房間裡,不與任何人往來的工作很「寂寞」,一點也不有趣。因為他們認為看到客戶的笑容,贏得別人的認同與評價,才是工作的價值,這和「伙伴」、「朋友」意識可說如出一轍。於是,工作這玩意兒透過各種虛構的價值觀,被過度美化。結果就是讓許多年輕人對於工作,抱持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想,關於這議題就到此為止吧。但為求慎重起見,容我再囉唆一下。我並非要抨擊交遊廣闊、與伙伴一起愉快工作,這些樂趣都是虛構的。若你真的從中感受到樂趣,那你的人生真的很幸福,表示你是個人品很好、很有魅力的人,我們也不該嫉妒這樣的人。但人生不是只有這麼一條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所以有些人只想從事能獨自靜靜完成的工作,而且完全不覺得這樣的工作狀態很「寂寞」,所以不該恣意批評這種人是「寂寞的傢伙」,這就是我要強調的事。

若說寂寞的定義是獨自一人,表示有些人就是非常喜歡寂寞,寂寞也不是那麼不堪的事。寂寞一事不犯法,也無從論罪,雖然我說的是理所當然的道理,卻感受到許多人根本忘了這道理。

(本文為《孤獨的價值》部分書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