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說課Ⅱ:偷故事的人读后感锦集

小說課Ⅱ:偷故事的人读后感锦集

《小說課Ⅱ:偷故事的人》是一本由許榮哲著作,國語日報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94.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說課Ⅱ:偷故事的人》读后感(一):三分钟学会讲故事,你也可以试试

学生时代的我有一个作家梦。脑子里经常会跑出很多故事情节,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在上下学的路上跟故事里的人一起经历一些奇怪的事情。

更何况我还是一个漫画及小说的爱好者,渐渐地我想把片段式的情节串联成完整的故事跟别人一起分享。

于是,我开始写小说。

刚开始并不顺利,没有写作技巧的我只会把自己想象的片段写下来,所以没多久故事就夭折了,我不清楚故事该往哪个方向去,人物的命运也随之停留在某个瞬间,成为一个滑稽的休止符。

写小说的事情被一个朋友知道了,他是一个邻居大哥,自认经历丰富的都可以出书了。

“你还写小说?你怎么可能写的出呢?”他知道后给我这样的反应。

支离破碎的故事片段以及那句伤人的话,让我得以专心的投入高中繁杂的课业中,不再做那个不切实际的梦。

恰巧大学时网络文学兴起,网络小说在同学间泛滥了。

为什么我不能写呢?

看到那些不过如此的作品在网络上流传,也有不少厉害的作家写到一半就停更。这才明白,思路的枯竭并非能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创作故事。

重新码字让人兴奋,日复一日的敲打着键盘,关注着点击量。

认识了一些人,互相鼓励,相互投票,只为了能在榜单上多停留一会儿。

真正厉害的人是不需要依靠刷榜单获得荣誉的,自然有粉丝为他的作品吹捧宣传。

顺利的是我成功与某个网站签约成了驻站作者,不幸的是我开始帮别人写故事赚钱。

枪手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名誉,回报少得可怜。可是我却可以看到自己写的故事在网络上叫好卖座,虽然挂着别人的名字。

现在,我已经彻底自由了......

----------------------------------------------------------------------------------------------------------------------------------------

简短的写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书很好看,2册中有重复的故事内容借鉴,但是运用在不同的框架中。

作者是个博学且经验丰富的人。他看到了故事的本质,以及用所学所得将内容剖析给我们。

就算是当成书单都可以,几十篇故事依次看下来,依靠他的七步教学法,普通人也可以学会讲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故事。

是最近看过最实用且有趣的读物~

《小說課Ⅱ:偷故事的人》读后感(二):好的作者用偷的,坏的作者用借的

文/刘西楚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好的诗人用偷的,坏的诗人用借的。”

这句话被我“偷梁换柱”后,用来总结《小说课2:偷故事的人》这本书。——“好的作者用偷的,坏的作者用借的。”

这里的“偷”,不是让你去剽窃他人的成果。而是看透“事物的核心”——小说创作技巧。笨拙的大段的抄别人的作品,无异于饮鸩止渴,迟早有一天是要“还”回去的。而领悟到作者创作的套路,并把它“偷”过来,运用到你自己的作品中,它就是你的了。

许荣哲的《偷故事的人》是本很薄的小册子,认真看的话,一顿火锅的时间就能看完。且我敢打包票,你会欲罢不能的从第一页一直看到最后一页。看完后还会goole下,找找看有没有《小说课3》,《小说课4》……因为真的很好看,尤其是每篇的开头和结尾。

全书一共分为28个小章节,每个章节都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且以每个生动鲜明的故事为例,带你剖析故事好在哪里,以及你可以从中“偷”到什么。

许荣哲经常在讲课的时候,称自己是天才。这固然是他的一种幽默,但就剖析文学作品而言,他确实有才。

我在《莫言最喜欢的小说创作秘诀 仅一句话》中曾提到过,为什么我们看文学作品时,看过就忘?那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发现问题的“天赋”。这里的“天赋”指的是一种意识。

许荣哲就拥有这种“意识”,他特别擅长从文学和电影中发现“问题”。他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翻译,一种对人类情感的翻译。

例如,一个电视广告微片,平常人看过就看过了,但许荣哲会对此提出30个问题,哪怕只回答了15个问题,你的文学实力也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改变。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能从一个理科生,变成一个小说家的诀窍吧。

在这本书众多的故事里,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让我印象最深。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唐山大地震》。

故事梗概是:地震发生后,一对五岁的双胞胎小姐弟,被压在水泥板的两端。救一个另一个就会被压死。这就抛给了母亲一个堪比“你爸和你先生同时掉入水里,你救谁”,还要两难的抉择。因为都是自己的亲骨肉,且都还那么小。但若不及时选择,两个孩子都会死。最后,母亲选择了儿子,放弃了女儿。

虽然后来女儿并没有死,但比死亡更令她痛苦的是母亲的那句:救弟弟……从此,对母亲的怨恨和感觉被抛弃的痛苦,日夜折磨着她,成为她生命中永不停止的“余震”。这也是小说取名为余震的原因。

《唐山大地震》上映的时候,我只看了个开头。正好看的就是母亲两难的抉择。当时觉得这对母亲也太残忍了,相信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母亲更愿意代替其中一个。就是这种“两难抉择”才让小说拥有了吸引人的魔力。

最后,作者巧妙的避开两难,给出了第三种出人意料的结局。相当于给姐姐和读者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即“救弟弟”不是母亲不爱姐姐,重男轻女,只是因为他是弟弟,她是姐姐。并且通过母亲对女儿一系列爱的证明,最终解开了姐姐的心结。

许荣哲说,面对这样高明的结局,向它致敬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刻理解之后,把它偷回家慢慢转化,日后变成自己创作养分的一部分。

这看起来貌似是一种投机倒把,但却是最好用的方法。

《小說課Ⅱ:偷故事的人》读后感(三):能得到多少全靠缘分~

本书分1、2两本,但是实在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都是非常务虚的,能获得多少感悟全看读者的创作经历和缘分,而我正好没有什么创作经历,一切都靠缘分了。

最开始买本书的目的非常单纯,我认识到在公开演讲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插入几个小故事能够极大提升演讲的效果。但买回来后发现,本书是教别人如何创作小说的~并不是在演讲中讲述一个小故事,胖子骗我!好在美好的东西总是意外相遇:

1.平庸的诗人用借,优秀的诗人用偷,因为借来的总归要换,但是偷来的可就是自己的了。一个真正优秀的创作者一定是擅长从生活中偷故事的人,创作小说如此,演讲也是如此。最动人的故事都是自己身上的事情,或者从别人身上偷来的经历,无论哪一种,都有不可阻挡的魅力;

2.谁来说故事最好:是主角?大反派?还是上帝?还是那台电冰箱?我想起之前知乎上很火的一个提问:从反派角度来看,现在流行的打怪升级网络小说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其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第一是不同人看待同一个问题完全是两样的,这无关对错,只是视角问题;第二,我可以通过跟尽量多的人接触,越来越接近事情的本身面目,过程中我也就拥有了跟不同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我变成一个可以在心中放下非常多相反观点却依然活得很好的人;

3.小说的信息传递:所有的优美的描述,都不会直接说出作者要表达的那个意思,一定会选择一个比喻。信息传递有的时候需要一个载体,有的时候这个载体被称作意象,如果载体选择得好,甚至全篇都可以不提到你真正想要提到的那个词,但是却能准确让读者意识到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小巷又弯又长,没有窗,我拿着一把旧钥匙,敲着静静的墙;

4.有各种可能性的小说:有的时候故事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开放性,不给你一个确定的结果,读者会自动脑补非常多的细节。同时,为什么书永远比电视剧电影吸引人?另一个角度来看,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的,又是人物的,有的时候可能人物已经脱离了作者的掌握,自己向着未知的可能前进了,一个优秀的作者可以把读者带到书中的某一个人物中去,让读者自己去探索未知的结果;

5.梦想板的故事公式:知道了这个故事公式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以后没有人可以出乎我的意料了,忧的是也没有人可以出乎我的意料了。其实这个故事也是经典好莱坞电影三幕戏,有兴趣的自行检索,这里不做透露,否则我不确定你知道之后会不会过来打我……

6.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像你报信的人:一切创作者都是本质上就是这个报信人,他带来了一整个世界,是这个世界唯一一个向你报信的人,你要么选择相信,要么选择不相信,但是你没有办法从别的途径了解这个世界。创作者同时具有了权利和义务,当你要操控别人的情感,那么运用你的权利;当你要客观转述这个世界,那么旅行你的义务。其实不同比例的权利和义务不就是不同程度的创作吗?纪录片和文艺片是两种比例的极端;

总结一下:如果有丰富创作经历的人,这套书还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一看;如果你既不是创作者,又没有打算细细品味这本书,只是打发时间,那么就不建议购买了。这本书基本都是非常务虚的东西,能抓多少全看缘分,属于那种看完之后没办法出去吹牛的书籍~请自行思考。

ps:这套书里面用了65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做案例剖析,倒是给我非常好的阅读清单~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