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经典读后感有感

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经典读后感有感

《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是一本由河合俊雄著作,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的2014-1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读后感(一):筆記2 - 豆瓣version

– 這本書去年差不多時間讀過一次,當時的動力是榮格。但因為對《1Q84》已無甚印象,當時的閱讀變得不算很享受,印象中寫下的筆記也是真的是應付式的。

– 昨天早上把書重新拿起來讀,主要是想看看在讀完《1Q84》後會不會有所不一樣,發現果真如是,而且讀著頗有興味,便又快快的把這書再讀一遍。

– 雖然仍然由於沒有讀村上的其他小說而影響了理解,但因為《1Q84》的情節記憶猶新,讀來這次就爽好多了。

– 第一個strike中我的,是作者談到十歲對小孩子的重要性,不管是小說中的天悟、青豆,還是他作為心理學家所掌握的資料,十歲左右都是孩童建立自我的一個重要時間點。書中提到孩子的繪畫,在更小的時候不會有遠近、大小,更不會有透視,而是與繪畫對象融在一起。到了自我意識開始建立後,就會學會了透視,與「我思故我在」的意識是同一回事。這種講法好有趣呢。

– 在閱讀時努力回想自己十歲左右的記憶,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了麼?(我倒是記得早上媽媽上班後,爬過去跟爸爸睡一會兒的溫暖感覺,那是當時年小的我、難得與父親獨處的時光。我也想起了三四年級暗戀過的女孩(們),思考著作者的話說、出現類似的對象意味自我進一步的確立,與父母的關係的改變等。

– 女兒快踏入類似的年紀,好緊張呀。

– 另一個是有趣的,是關於主角所呈現的現代、後現代主體的狀況。疏離,逃避責任/關係,原子化的生活狀態,身體的重要性等,都好能捉緊某種時代的況味。

– 關於超越性,這邊、那邊,宗教的意義等,作者都有很精彩的論述。後邊他以「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來比喻《1Q84》中,對超越性的尋找與超越(包括在後現代的狀況下,山不是山而是可被置換、替多的任何符號),我也覺得特別精彩。天悟與青豆的「愛情故事」當然讓人人讀得舒心,但作者這些解讀卻令人更能明白那種力量的來源。

– 他提到對於現代、後現代的人來說,我們的挑戰不再是擺脫傳統的枷鎖(因為最已打爛了),我們早已從過去迎望天空的視角變成為俯視大地的視角(神的視角)。對我們的挑戰反而是,怎麼找到落腳點,從觀念、概念落入現實、關係、覊絆之中。而在天悟及青豆的情況中,則是進入了1Q84這樣的軌跡中,在超越性及現實分離、對抗的場惑中重新中尋找這種可能性。我覺得這個講法(起碼我這樣解讀)也是超過癮的。

– 在讀這一段時,我也想起了當年農民達芬奇展覽的那一句:不知如何降下。現代人的困境,實在是太奇特有趣了。

– 作者利用榮格的《移情心理學》中的概念,演譯領導、深繪理、天悟、青豆的四位一體性,也是相當有解釋力,讓人對小說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這一次的快速重讀,收獲甚豐。重讀是個好東西呀。

《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读后感(二):《1Q84》与意识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

村上春树曾说,作为小说家,最好是避开对自己做自我分析,否则有可能会对创作这件事造成破坏。我想,这或许便是“理性”对“直觉”的一种干扰。思维是很容易就落入评判的,而创作者必须掌握不评判的功夫。因此,村上春树的夫人的书架上摆着荣格分析师、日本沙盘疗法引进者河合隼雄的许多著作,而村上春树则在跟河合先生交谈过后,以之为知音,但却没有读过这位心理学家的著作,他说,他和他夫人的阅读取向大异其趣。

然而,作为心理学家的河合隼雄,和作为小说家的村上春树,却应该说是通过不同的道路,抵达了几乎同样的心灵深度,所以他们才可以成为知音。

这本书的作者,河合俊雄,就是子承父业的,河合隼雄的儿子。作为一名荣格派心理治疗师,河合俊雄采用心理治疗、心理分析阅读来访者的方法,阅读、解析了村上春树的一系列小说,本书以对《1Q84》的分析为主线,并把这本书之前的著作作为分析的辅助脉络,穿插了对其中几本的一些分析,用这样的方式解读了村上春树小说之“梦物语”——从潜意识角度的解读。

一个主要结论是,这本小说里面所展现的意识层次,主要是后现代的,也有前现代的部分,却并非现代的。

作者指出,现代意识的特征,包括自我意识为独立而做的抗争、自我意识的各部分之间为统合而做的冲突与纠葛等,而且它对前意识是否定的。后现代意识则具有原本就是单独的、可替换的、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与超越性重新整合等特征。作者就这几方面而言,论证了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特征。

同时,作为荣格派心理分析师,作者套用了荣格的神圣配对、四位一体等理论,来解读村上春树的小说,将之与这个理论做了一一对应。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有下面几点。

“写小说也跟这很像。就算收集了很多骨来,制造出多么壮观的门,只有这样还是没办法成为生动的小说。所谓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东西。真正的故事为了结合这边跟那边,必须要有咒术性的洗礼。”

这段话是村上春树一篇小说里的文字,是主人公“我”对另一个人说的话。里面的“骨”、“门”是指,中国古代用沙场尸骨磨成粉涂在城墙上,以此来起到防护作用。

实际上故事创作正是一种通灵,作者如果足够诚实的话,他便可以进入所谓“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次元,从而成为连接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媒介,而不是只作为个人发声。

所以河合俊雄将《1Q84》这个故事,形容为以故事做成的一个冥想——

“《1Q84》可以说是经由故事,进行了一个壮观的冥想。如果我们以佛教用语来思考冥想,首先它是从现实走向超越的‘往相’,之后再从超越返回现实的‘还相’。”

关于后面这句,作者又有这样的观点:

“前现代人与现代人的追求,是如何从地面上各式各样的羁绊解放,到达神性与超越性,成为‘个人’;后现代人的课题,则是从抽象的、由上而下的视点出发,如何降落到地面、成为个别的事物,如何进入羁绊之中,到达现实。”

所以作者论证了,《1Q84》解决的正是如何从神性之爱,“下降”到人间之爱的问题,从超越性又回到“现实”之中,而这是村上春树之前的作品都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说句题外话,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1Q84》便是村上春树当时的最新一部作品,而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读过了他在其后写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了。而我认为,《多崎作》这部作品,比之《1Q84》又更进了一步,里面的从神性之爱所降落下来的人间之爱,又更加落地了一些。

《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读后感(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间地下室

我从小学时开始看《红楼梦》,大学时看《1Q84》,不知道为什么很符合别人眼中“小资”或者“文艺青年”的形象,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把这两本书当做美食书来看的。无论是茄鲞、螃蟹宴,还是天吾做菜的段落,都让我欲罢不能。我相信总有人和我一样,不是老老实实从头看,而是断章取义、囫囵吞枣。但是只要它们安安静静躺在书架上,某一天,你忽然想到:“这本书就这样?还有别的吗?”

这就是你打开另一扇门的钥匙。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当然不会只把这些书处理成美食书,而它们,也绝非仅仅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么简单。在无数个人生的拐角处,我总会不期然想起书中的若干个片段和句子。为什么它们好像“预言式”的出现,或者它们本来就是一部人生的寓言集。于是重新开始认真地阅读,自己想不出,就借助别人的论著来去理解它们。5月份的时候,在成都的“方所”,我邂逅了河合俊熊的《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挺薄的一本台版,价格不菲,翻了五页左右就决定买下来,今天想和大家聊的就是这本书。

入题有点慢,大概是因为我越长大越爱絮叨地讲故事。

河合俊熊是日本京都大学的教授,他的父亲是村上君的好朋友,心理学家河合隼熊。这两位都不是文学家出身,所以是用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去解读村上。大概村上君也会说“妙极”吧,因为几乎所有文学专业毕业的人都很怕看到自己的著作被支离破碎地分析遣词造句(在中高考里这叫做阅读题)。《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里涉及了很多概念,比如现代意识、前现代意识、后现代意识、原型等等,比较好地梳理了村上春树小说中一些晦涩的情节,也会让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位“万年诺贝尔文学奖陪跑员”:村上春树幽默的、奇幻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众人群,但是揭开这层面纱,我们会看到故事里隐藏着一间不透光的地下室,那里,是村上春树严肃的叙事主题。

我们经常看到,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的两个对立世界,现实和虚幻,但往往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不论是主人公是爬下了消防阶梯,还是进入了一口深井,向下位移之后就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界。创立于现代的深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意识”,当我们试图中“自我与意识”来接近“潜意识”时,就会遭遇到阻抗。穿越过重重障碍,层层下潜的我们,越趋近于底,见到的是越广博混沌的图景——从属于自我脑海中水下冰山似的意识,到属于全人类共同的原型潜意识。

让我们看看村上的《1Q84》是如何在各种地下室之间穿梭的。青豆从消防阶梯来到了1Q84年,那个拥有两个月亮的世界,在此经历了杀戮、潜逃、思念和团聚。曾经的她实际上在这个世界并无羁绊,纵使麻布老妇人和Tamaru也是随时可以告别、永不相见的人,她锻炼身体、注重饮食,但实际上近似乎完全舍弃了自己的人生。天吾也是如此。明知彼此是内心中最深切的回忆,但是始终不愿意去相见,绝非仅仅是人际关系关系疏离的问题。实际上,青豆和天吾代表的是一种生存状态:完全对自己无法负责,完全无法爱自己,从而从根本上,也无法爱别人。这种“后现代意识”,所有和别人的关系,都是直接突然,甚至莫名其妙的产生的(特别是青豆、天吾的性伴侣),人生的意义完全被消解。而这,在麻木生活的现代人之中,并不在少数。

在村上的小说中,描写很多具有仪式感的画面,比如先驱领导与少女的交合、小小人的通道,在书的前半部中,这一定是“恶”的存在,是一种迷信的象征。但是到后半部分,我们就会模糊了这种行为的道德界限,因为难以理解的现象真实存在。其实,在“前现代”的世界观里,彼岸超越性的世界正是要通过神话或宗教仪式呈现的,而现代的文明,是否正面临集体信仰的缺失呢?这值得我们思索。也许我们总奇怪,村上春树又不是恐怖小说家,为什么总是在书中出现惩罚、屠杀、犯罪、头盖骨之类的元素,这是因为在人类文明中,野蛮与单纯、暴力与活力、宗教与信仰本来就同属一个维度。

如果真要探讨起来,《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中细枝末节值得深入的观点实在很多,这正是一本好书值得反复阅读的趣味性所在。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只有透过对那些不知不觉体验到的事情产生自觉,我们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下的体验,体验才得以深化。”有时候,阅读故事并不需要回溯人类的整个文明史,抑或是侃侃而谈各种学术观点,但是于一线光亮之中,看到我们内心那个被遗忘的地下室,在渐行渐远的人生旅途中,找一个最初安稳的所在,于心足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