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水天地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山水天地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山水天地间》是一本由渠敬东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2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水天地间》读后感(一):轉調踏莎行·觀郭熙《早春圖》

霧鎖深山,溪分瘴翠。有無人跡杳、淹如蟻。傾身照眼,又漁樵迤邐。臨崖嘆畫外三千世。

碾夢和塵,揉砂成滓。早知身亦是、紙中子。潛空錦鯉,楚門頻曳尾。更吹落綺恨都休矣。

(作为一个外行人,我感觉这本书没有评论说的那么不堪,但也绝对算不上精彩。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拆解画作结构,其实方法本身还蛮有意思的,但也很容易陷入“固哉”、“深文罗织”之病。渠神最后接连两番叩问“当代艺术家不读书”的现状,意难平也。另外,看插图的一个最大感受,是中国山水画往往能让人陷入其中、置身于画,是一种沉浸式冥想体验。西方的风景画呢,观者更像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在疏离感中进行凝视。嗯,冥想与凝视,两种不同的观看体验。)

《山水天地间》读后感(二):山水精神

终于读完了,感觉自己干枯的已经被这山水林泉滋润了。 山水之大,是天地之大,是天地气韵之大,是心灵游观于天地之大。 如何欣赏山水的这种大呢? 观物取象,欣赏山水,要看山水的气势神韵“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也要看画中山水背后的天地,内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看高远的辽阔乾坤,看深远的茫茫无限,看平远的置身天地间观万象的聚散充盈,“高远的天穹,深远的地极,与平远的全景意域,从三维的向度上构成了一个无限的世界”,人用心关照,领略无限。 进一步参悟天地世界,可以从“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从三大领略山与松的风范,同时“以大观小”这种理念蕴含着天人作合的,诸象关联的合宜的生气和韵律,也提到了人在这样的大中的路“人之行旅,是从最微小处通连山水木石的线索,也是从最边缘处趋向大山宗主的痕迹,从而形成一条曲折连接画面中心的回路。这是一条探索之路,并非完全与山势水流相重叠,而是在山水之间,去寻得一个可以永寄心灵的神圣居所”,到神游神思的天地,到“含道映物”的自我世界。 也可从笔墨技法中见品格,从决、爽、圆、齐之四法见开阔的气象、绝决的心志、庄肃的景仰,从笔墨的骨气墨韵中看人的宏大清练和刚直,这是山水的风韵,是文人士大夫的品格呀。郭熙正这样的品格——圆融通达,有庙堂之志,也有青林之心。 前面主要讲山水的精神,后面的论述就深入到社会文化思想方面。 山水是反社会的,且是中国独特的反社会的方式,其有其思想渊源(佛道儒的融合),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精神“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人的品格上心性上,就是一种独立的出世的内生的超越的精神。 同时,对于现在的艺术,山水渐渐没落,我们要反思西方的文化,同时,从传统中找出路。

《山水天地间》读后感(三):从一幅山水画,走进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

公元1117年,是宋徽宗在位的政和七年。这一年的三月份,曾备受宋神宗喜爱的画家郭熙之子郭思进京述职,在垂拱殿谒见宋徽宗。郭思站在宋徽宗榻前,还没有站正身子,宋徽宗就回头问他:“你是郭熙的儿子?”郭思回答说:“是的,先臣郭熙曾服侍神宗将近二十年之久。”还没说完,宋徽宗又说:“神宗非常喜欢你父亲。”郭思说:“我的父亲郭熙二十年来服侍神宗,十分受恩宠,当时和他同龄同行的人没有比得上的。”宋徽宗又说:“是啊是啊,神宗实在是太喜欢你父亲的画的,就连现在的禁宫里也都是你父亲的画。”

这一段看似家常的对话,讲的是一个家族的浮沉故事。所围绕的,是郭熙之荣耀及荣耀之不再。宋徽宗再三诉说“神宗极喜卿父”,等于再三强调自己对郭熙的漠视。这些话,听在郭熙之子郭思耳朵里,所造成的巨大心灵冲击可想而知。根据学者的推测,很可能就是从此时起,郭思大量搜集散落民间的郭熙作品,且大力赎回自禁宫流出的郭熙画作。而此前,他已将画论部分编订齐备,其中就有《早春图》。

这幅山水画是郭熙现存为数不多的画作之一,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是郭熙晚年作品,因此颇能代表郭熙的绘画风格和主旨意趣。北大教授渠敬东用一本书的篇幅细细赏析了这幅《早春图》,于是有了《山水天地间》这本好书。

作者通过“物象与心观”、“近质与远势”、“天高与地远”、“人际与神居”、“笔墨与品格”几个主题,分析了《早春图》的方方面面,使读者真正明白鉴赏一幅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门径和郭熙作品的独到高妙。无论绘画领域的行家里手,还是对艺术充满热爱之情却经验不足的普通读者,都有启发意义。

作者提醒我们,看山水亦有不同看法,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矫侈之目临之,则价低。”山水、茅舍、小溪、村落、一松一石,如何画出,好在哪里,《山水天地间》都巨细无遗娓娓道来。山水画,如果仅有山水,还远远不够。作者特备把“人”的存在和“人”的痕迹放大给我们看。按理说,山水画重点不在于人,但若没了人,山水之灵气便去了大半。纵使日月叠璧、山川焕绮,也要有作为天地之心的人参与其间,方能让整个山水都灵动、雀跃起来。人是山水画的点睛之笔。观者借由画中之人,置身山水之中,万物光华才得以入于胸次。所谓“人在画中游”,此“人”既是画中之人,亦是画外的观者。画中之人是观赏山水的主体,亦是被画外人观赏的客体,如此便形成一种“你在看风景,看风景人在看你”的格局。如此,我们作为观者,既在画中又在画外,获得的双重乐享,怎不令人陶醉?

更为深刻的是,作者指出《早春图》不只是纯粹的笔尖技艺,还是与人心息息相关的精神命题。“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像苏东坡、黄庭坚这样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对郭熙的绘画作品都爱不释手,究竟为什么呢?作者渠敬东指出,山水画中蕴藏的精神气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重大。在书的后记中,作者写道:

古人讲什么叫胸中丘壑,什么叫胸中气味,什么叫胸中磊落,讲的都是人的境界。倪瓒“逸笔草草”中的“胸中逸气”,今天人的心里怎会盛得下?把自己挥洒在整个世界里,浸没在整个世界里,山林中的那份自然,是士人全心的构造,是超越性的,是纯粹精神性的。他们永远不会只在现实里去观照,中国人没有了这种内生性的心意心境,我们的文明便早就覆灭了。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中国山水画内在的精神作用十分清楚,也对现代人万一丢弃此种精神怀抱忧心。没错,艺术有力量,它关乎善恶,关乎社会,关乎生活,关乎记忆,关于文明的传承。艺术的力量如此之大,所涉如此之广,一旦被遗忘或滥用,后果严重。“它既能美化和提升给予其生命的文明,也能削弱和破坏文明。” (雅克.巴尔赞《艺术的用途和滥用》)汉王延寿形容鲁灵光殿内的壁画:“上及三代,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曹植谈绘画,“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是知存乎鉴戒者画也。”《论语》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艺,是一个人过正当生活的必备教养。艺术不仅与道德有关,而且天生与道德有关。无关道德的艺术,不能叫艺术。绘画乃艺术之一门,无关道德的绘画,不是真正的绘画。艺术,绘画,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教育功能。在一幅好画面前,欣赏者、评判家、审视者,首先是受教育者。

《山水天地间》一书,是一位谦卑求教的后人对前人伟大作品的欣赏、评论,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郭熙《早春图》以及一切美好艺术作品的喜爱之情,但作者的表达又十分克制,用精准地分析献上自己的敬意和爱意,这足以让一个盲于中国山水画的人深受感染,对伟大艺术悄悄然睁开眼。读罢,不仅获得了欣赏山水画的角度,而且对真山真水、自然万象,有了更深远的理解和意会。同时还读到了大美山川如何落于笔尖,读到了一个匠人追求美好的苦心孤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