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凡尼亞舅舅・三姐妹读后感100字

《凡尼亞舅舅・三姐妹》是一本由契訶夫(Anton Chekhov)著作,桂冠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凡尼亞舅舅・三姐妹》读后感(一):人应该有信念,才不至于空虚

“我觉得,无论怎样沉闷无聊、死气沉沉的城市都不可能不需要你们这样的人。在你们的一生当中,渐渐地,你们不得不让步,隐没在那十万人当中,生活把你们压倒了,不过你们仍旧不会消失,你们不会不留下影响;你们死后,像你们这样的人也许会出现六个,然后十二个,到最后,像你们这样的人就成了大多数。过上二百年到三百年,人间的生活就会不可思议地美好。人类需要这样的生活,要是这种生活现在还没有,人就必须预先体会它,期待它,渴望它,为它做准备。”

“我常常想,要是重新开始生活,而且是自觉地生活,那会怎么样呢?但愿头一次的、已经过完的生活是所谓的草稿,而第二次的生活则是眷清稿!到那时候,我们每个人,我想,都会首先极力不重过老一套的生活。有花,有大量的阳光……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终于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得合乎你们的愿望,大家都会像你们这样生活,然后你们也会衰老,比你们更好的人就会诞生。”

“活着而又不知道仙鹤为什么会飞,孩子为什么生下来,天上为什么有星星……要么知道人为什么活着,要么一切都不值一谈,都无所谓。我们痛苦是为了什么……要是能够知道就好了。”

“生活下去,必须生活下去。将来总有一天,大家都会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这些痛苦是为了什么,可是现在呢,必须生活下去。”

(《三姐妹》契诃夫)

《凡尼亞舅舅・三姐妹》读后感(二):心比天高者常常命比纸薄

《三姐妹》#三姐妹#比《万尼亚舅舅》更厚实,人物的情感也更容易理解。有点小红楼梦的意思。心比天高,才貌双全,可惜命比纸薄、蜗居小城的三姐妹,母亲死的早,军官父亲也死了,只剩下三姐妹飘零小城,心心念念能回到莫斯科去,有点林黛玉的感觉。莫斯科就是理想生活的代名词,永远没有实现那一天啊。

小城里父亲的旧下属,驻军的军官们还会来陪伴他们,捧他们,围绕他们,爱他们,让三姐妹在落寞寂寥中有一些安慰。第一幕是最漂亮的小妹妹伊利娜的命名日,权当生日吧,来了不少人,挺热闹的。有个一直爱慕他们母亲的老军医旧情难忘,一直租住在他们家。

然后这戏就大跨度的往下走,第二幕里大姐当老师了,二姐结婚嫁给一个庸俗的中学老师了,小妹妹当了电报员,叫苦不迭。想当大学教授的哥哥则娶了厉害的庸俗的娜塔莎,混着去做个区议员了。第三幕是一场席卷半个小城的大火之夜,三姐妹尽力救人,哥哥安德烈赌输了连房子都抵押了,试图跟妹妹们解释,嫂子娜塔莎施压大姐奥尔加要赶走老女仆,依旧单身的奥尔加已经做了中学校长,二姐玛莎与少校军官有了私情,只有妹妹伊利娜虽然到市政厅工作了,但还抱有回到莫斯科的念头。

第四幕是告别的一幕,部队撤走了,军营解散,三姐妹意识到他们会更加寂寞。姐姐奥尔加已经搬到学校住,小妹伊丽娜在姐姐奥尔加的劝说下终于答应嫁给长相很丑的男爵军官,然后搬出去住,最终希望回到莫斯科。虽然男爵爱了伊丽娜五年,但清楚她不爱他,不管这婚姻对三姐妹意味着什么,就在结婚前一日,也就是部队撤离之日男爵死于决斗。

三姐妹不知道生活有何意义,不知道为何过的这么苦涩,只知道没人会记得他们。有点大观园解散,直落得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意思。只是作家契诃夫不如曹雪芹悟到了四大皆空,他还硬撑着,无力的说要活下去啊,坚持活下去,要用工作填充这空虚和无聊的人生,未来一定会好的,下一代会好的。

这戏是经典名剧,看过几次学生演出片段。但很怀疑他们是否适合。我甚至反对初学者演出没有本土化的外国剧,名字读出来就拗口出戏。故事年代久远,有特定时代背景,对白也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翻译腔更是东施效颦。我甚至担心让学生们排这样的戏会破坏他们的专业兴趣。早些年,那些绝望中的找不到出路的人们读这个戏,演这个戏或许会有共鸣。今天要演一定要有个本土化过程。日本人这一点做的比我们好。

《凡尼亞舅舅・三姐妹》读后感(三):《三姐妹》:人如何抵御生活的庸常

——简评契诃夫的四幕戏剧《三姐妹》

1⃣️作品主题

作品围绕俄罗斯边远小城中军官家庭出生的三姐妹失去父亲后的生活,讲述了不同的人面对梦想与现实之间鸿沟的反应,探讨了人如何抵御生活的琐碎、无聊与空虚。剧本结构松散,人物的对话与场景也比较生活化,与《海鸥》的风格相近。

“将来人们会坐着轻汽球在天上飞,衣服会变了式样,也许还会发现一个第六官,而且发展了它,可是生活还会照旧是这样艰难,这样充满了神秘和幸福。一千年以后,人类照旧还要叹息着说:‘啊!生活多么艰苦哇!’同时,却也正正和现在一样,人们还是怕死,还是拼命想活着。”

“我觉得人应当或者有信念,或者去寻求一个信念,不然他的生活就是空袭的,空虚的。⋯⋯或者,不明

白仙鹤为什么飞;不明白孩子为什么生下来;不明白为什么天上有星星啊……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然,一切就都成了一场空,就都是荒诞的。”

契诃夫借人物之口不断诘问着生活的意义。

2⃣️ 关于人物

三个姐妹对生活抱有自己的美好梦想,并且她们始终想回到精神的家园——莫斯科去。在剧本的最终,即使他们遭遇了重大的变故,熟悉的人都将离开,但姐妹们都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哥哥安得列似乎是与三姐妹对立的一个人物形象。在事业上,面对自己教授理想的破灭,他虽则苦恼烦闷却最终接受了小职员生活,更是放纵自己去赌钱来抵御内心的空虚;在家庭生活中,他夹在在三个妹妹与自己的妻子中间,无法做出抉择;当婚姻与自己的想象变得不一样,甚至当婚姻的危机出现时,他选择自欺欺人。

三姐妹的嫂子娜妲莎像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小城市的普通女性的缩影,生活全部都围绕着家庭转,也与三个姐妹形成了对比。

除三姐妹一家之外,剧本中的其余人物都是军官父亲的旧识——军人与军医。这些角色当中较为鲜明的是老军医的形象,展现了人到晚年时期无力实现抱负之人的苦闷——他的倾诉或许也是作为医生的契诃夫的一种自我披露。中尉威尔什宁则无力应对琐碎的婚姻与家庭生活,苦闷之下与二姐玛莎发生了婚外情。在我看来,这种情感可能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一种同病相怜罢了。对于其他角色,起初我有些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

在读完剧本后,小伙伴们对时代背景的补充让我对这些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为动机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当时的俄国,旧贵族空有理想却不知如何生活,是当时社会中的“多余人”。

三姐妹、哥哥以及男爵等人应当都是当时的“多余人”,他们拥有良好的教育,但失去了父辈的庇佑,不知如何靠自己达成理想的生活,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因此,他们才会在剧本中反复强调要去工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索列克才会讽刺男爵空谈哲学。

尽管他们的苦痛与忧郁与当代人的苦痛有些许不同,但对于生活的思考是有相通之处的。正如奥尔加所说,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完结,我们要活下去,稍等一会儿,我们就会懂得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