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桂林米粉读后感锦集

桂林米粉读后感锦集

《桂林米粉》是一本由张迪主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63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桂林米粉》读后感(一):一碗乾坤

一碗吃食,代表了一座城市;一本书,包含了桂林米粉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本关于桂林米粉的书,也是关于桂林文化的地图,同时还是一个可以检索美食的网站,阅读的时候可以放弃所有,专心体会其中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本书唯一要求:不能空腹阅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笔者去过多次桂林,也对米粉情有独钟。印象比较深刻的是07年的时候去的那次。那次时间比较充裕,行程不是很紧张,因此也游览了许多名胜之地。但是除了山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外,就是桂林的米粉让我欲罢不能。记得当时住在一个叫做“金嗓子”的酒店,酒店附近就有一家米粉店,店面不大,不管早、晚,我总要与当地人一道坐在那里,来上一碗米粉,有时候来两碗,那次也真的好好的体会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桂林米粉。出差回沈阳之后,公司附近也有一家“桂林妹”米粉,几乎成了我们公司中午聚聚餐的地方。

除了关于米粉的起源、故事、制作方法,还有更多的关于米粉的记忆,当然也为那些正宗“吃货”们准备了按图索骥的店家。没有任何一个城市,一种食物可以代表了这个城市,除了米粉之于桂林。

夜来愈羡桂林人,每日狂啖兴安粉。

《桂林米粉》读后感(二):桂林米粉情

书摘:據說桂林米粉產生於秦朝,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因秦軍的思鄉情結而將米粉的製作技術由黃河流域傳播到珠江流域,桂林先民得挖靈渠的便利,成為百越(廣西)地區最早掌握米粉製作技術的人。 一、碗中如夢微瀾,揚波千里之外 樂山樂水樂米粉 白先勇《少小離家老大回 我的尋根記》 花橋 因為江兩岸山花遍野,這座橋簇擁在花叢中,故名花橋。現在這座橋是明清兩朝幾度重修過的,一共十一孔,水橋有四孔,橋面有長廊綠瓦紅柱,頗具架勢。花橋四周有幾座名山,月牙山,普陀山,從月牙山麓的伴月亭望過去,花橋橋孔倒影在澄清的江面上,通圓明亮,好像四孔浸水的明月,煞是好看。 榕樹樓前有千年古榕一棵,樹圍數人合抱,至今華蓋亭亭,生機盎然,榕湖因此樹得名。黃庭堅謫宜州過桂林曾系舟古榕樹下,後人便建榕溪閣紀念他。南宋詩人劉克莊曾撰《榕溪合詩》述及此事:榕聲竹影一溪風,遷客曾來系短篷。我與竹君具晚出,兩榕猶及識涪翁。

书评:桂林米粉是种神奇的東西,從小就知道有這種食品,殊不知會來到它的原產地,更近距離地接觸它。白先勇先生回到桂林尋根,念念不忘他認為的天下美味—桂林米粉。他三餐都去找米粉吃,一吃三四碗。他說那是鄉愁引起原始性的飢渴,是填不飽的。也許先生吃的不是米粉,是鄉愁吧,是五十六年來對故鄉的思念,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悲哀,是重返故鄉的欣喜,總之,他把對家鄉的思念深深寄託桂林米粉裡,所以會吃不飽,吃不夠,這是多麼深的情呀! 桂林,這座令我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初來時,並沒有發現它有多麼地可愛。但漸漸融入這座城市後,卻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思縈繞在心中,揮之不去,讓你不得不去感受這份美好,直到最後愛上它。通過白先勇先生的視角我又對桂林有了更深的認識。原來白先勇先生的老家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幾公里的會仙鎮上,原來花橋是這麼有歷史的人物,原來曾經有如此多名人在榕湖邊高聲合唱過。這美妙的人事物其實離我並不遙遠,只要我願意,我隨時可以搭上公交去感受先生之感。岂不妙哉!2016.3.12

《桂林米粉》读后感(三):对桂林米粉的执念

一直想为这本书写点什么,却只是一直胆怯。总担心自己的文字不够朴实,玷污了这本书做朴实的初衷,又担心自己的文字太浅陋,轻薄了桂林米粉承载的绵密悠长的历史分量。

终于,在这个略显燥热的夏日午后,一杯清水,一本书,舒缓的钢琴曲,如天边闲适舒展的白云,行云流水般的宁静了整个午后,桌角闹钟咔嚓咔嚓的走着,缓缓的将时间流成沙漏里的一道细沙,手指在浅粉温暖的封面上摩挲,根根刻镂的米粉牵起浓浓的思绪。

《桂林米粉》是第一本为桂林米粉正名的书,从张迪主编口中得知这本书的分量时,是在三月的某个下午,桂林不改初春的绵绵细雨,而当这本厚实的书拿到手上时,已是八月夏末,热烈灼炙的阳光,仿佛是在为这本书的诞生赠以热情的温度,蒸腾的汗水淌过,又恍然经历了太多。巧的是,同样是在三月末的某一天,我第一次来桂林,就遇见了这个简单质朴的食物,从热烈的初识到现在平淡的相依相伴,转眼之间,已是两年有余。电话里,微博上,签名中,都挂满了它的痕迹,形影不离。当得知可以为它做一件正名垂史的大事时,内心底的欣喜可见一斑。

写作之初,穿梭在隐藏于桂林市区及周边县市大大小小的米粉店里,感受着老店的百年陈酿的独家记忆,听着新店破旧创新的新鲜故事,纵使一路风尘与颠簸,却总会小小的满足于一碗美味饱腹的米粉带来的温暖感动,我不知道这份厚重独特的米粉情结,对于其他异乡人会有多大的触动,但是于我而言,它就是一份最朴实原味的温暖,总会在最脆弱的时候伴随我。埋头扎进林林总总的关于桂林米粉的资料之中,却发现对桂林米粉的考证记载,历史故事,百年老店更迭都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想要走得更近,却问路无门。心底里更坚定了将这本书做好的信念,这是给内心这份执念一个交代。终于,功德圆满。期待它能为更多人熟知,喜爱。

最令我倾心感动的是白先勇为此书题的书名及赠字。这是位羞涩拘谨的可爱老人,慈祥而温暖的笑时时绽放在饱经岁月的脸上。喜爱他的文字,更倾佩他的重情谊。生于桂林,长至八月便举家迁徙,而故乡却并未从他心里褪色,故乡的味道早已渗进血液,进入灵魂,化为浓浓乡愁,倾成笔下文字,字字带情。虽人不能时时守候故乡,至情至义的文字却流转千里,为故乡的人所喜爱。这是一份何等难以割舍的祈望!离家大半辈子,仅仅回家五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这短短几字,却是如此令人疼痛心酸!此去经年,下一次回家,又是何年哪月?无处安放的乡魂还要经历多久的飘零?

于是,有些孩子般贪恋的食物,他顿顿必吃,还要吃到饱吃到撑,“米粉是吃不饱的,满满的都是乡愁。”“桂林米粉,天下美味”,苍劲有力,蘸满浓浓乡愁,饱含深情,挥笔而就,这份评价,是何等得浓烈而执着!多少离家在外的桂林人,日日月月吃着的米粉,已经成为身心的一部分,却残忍的从身体里被撕裂抽离出去,这份思而不得的疼痛与难过,是任何其他食物都替代不了的!伴随着这本书的问世,越来越多的人稍稍聊以缓解乡思之苦。值得令人欣喜的是,保鲜技术的进步和运输的迅速,已经有能力让这份独家味道流转千里,解解世界各地“粉丝”中的桂林米粉的毒!

桂林米粉是属于每个喜爱它的人的,是桂林这块土地的水土生产的独特美食。作为以山水甲天下的文化名城,桂林米粉就这样委屈的被隐埋了千年,现如今,它完全可以作为桂林走向世界的另一张名片。市长李志刚深感桂林米粉于整个桂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精心为此书作序,作为桂林的领头人,此举必定会将桂林米粉文化传播得更广,也必将对于桂林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重大作用。

我们所有人都难以预测《桂林米粉》的问世,将会带来多大的轰动,我们心心念念的是,终于填补了桂林米粉无传的空白,这个简单质朴的食物所承载的温暖感动,也终于有了一个安稳踏实的归宿,正如主编张迪在后记里说的:欠一座城一个交代,终于对这座城,有了一个完满的交代,这便足矣。

《桂林米粉》读后感(四):《桂林米粉》|一道美食,而成一本书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桂林的好山好水,也孕育出了独特鲜香的桂林米粉。 白先勇先生有一句名言,“吃桂林米粉是一份填不饱的乡愁。”在《桂林米粉》第一辑中,白先勇先生写到,“我回到桂林,三餐都到处去找米粉吃,一吃三四碗,那是乡愁引起的最原始性的渴,填不饱的。” 在我们桂林,米粉可是一绝,是市民必不可少的餐点,从小吃到大,有时甚至一日三餐都是它。 《桂林米粉》一书,由张迪主编,是第一本反映桂林米粉历史文化的书籍。 《桂林米粉》全书分为六辑,记录了桂林米粉的历史,也记载了游客和桂林人品尝桂林米粉后的切身感受。 《桂林米粉》中,每一辑的主副标题也做的别具特色。如第一辑主标题“碗中如梦微澜,扬波千里之外”,副标题“乐山乐水乐米粉,名士食经”。第二辑主标题“不因花前月下,寻香欲往何处”,副标题“桂枝香里说米粉,米粉简史”。第四辑主标题“记取今天滋味,曾经昨日楼台”,副标题“相逢尽是饕餮客,米粉旧事”等,都别具匠心地概括了该辑的内容。 关于桂林米粉的历史,从书中摘录,“据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桂林米粉产生于秦朝,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因秦军的思乡情结而将米粉的制作技术由黄河流域传播到珠江流域,桂林先民得挖灵渠的便利,成为百越(今广西)地区最早掌握米粉制作技术的人。” 桂林米粉主要有卤菜粉,原汤米粉,牛菜粉,马肉米粉等,但正宗的桂林米粉的吃法是“干拌”,搭配锅烧,牛肉等卤菜,再由店家浇上特制的卤水,香油,配以炒黄豆,酸豆角,酸萝卜干,酸笋,油辣椒,葱花等拌匀就成了一碗鲜香味美的桂林米粉。 桂林人吃桂林米粉一般都是拌好不加汤的,等吃完粉或者还剩一点粉再盛上一碗骨头汤喝,那才叫一个舒坦,拿到粉就加汤那是外行吃法了。 桂林米粉,可口弹牙才够味,正宗的桂林米粉用的鲜湿米粉,但鲜湿米粉不易储存,制作桂林米粉的原料也都取之于当地,别处难寻,这是桂林米粉难以走出去的原因。 当时在南宁读书的我,想念的就是这口桂林米粉,南宁也有桂林米粉店,但是吃到口中就是没有那份味道,没有地道的“桂林味”。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属喀斯特地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过桂林来游玩,赏美景,品美食。 桂林米粉好吃不贵,二两才五元,个别品牌连锁店,二两六元,真正的味美价廉哦!

桂林米粉

7.1

张迪主编 / 2012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林米粉》读后感(五):桂林米粉与难以言尽的素朴情怀

文/陈诗艺

这是一本在深夜阅读时让人猛咽口水倍受折磨的吃货宝典,是一本关于桂林60、70、80几代人温暖记忆的心灵鸡汤,更是第一本为桂林三宝之一的桂林米粉立言的散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的《桂林米粉》一书,封面是今年最流行的裸色,一只捏着筷子挑起长长一排米粉的手,冒着热气卷着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满篇细腻到柔软的文和质朴到惊艳的图,能融化每个看过此书之人的味蕾和灵魂。

《桂林米粉》不管是版式、插图还是每辑的名字,都非常精巧,别具特色,可以说在同类书籍中是前所未见的,让人一打开就耳目一新。比如第一辑主标题 “碗中如梦微澜,扬波千里之外”副标题“乐山乐水乐米粉,名士食经”,以及第四辑主标题“记取今天滋味,曾经昨日楼台”副标题“相逢尽是饕餮客,米粉旧事”,都贴切地概括了该辑的内容,并且别具匠心,赡朴中有淳古雅致之气。书中有数个围绕桂林米粉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仿佛被精心烹调,萦绕在字里行间的味道,便是一种难以言尽的素朴情怀。

这种情怀,许是白先勇先生笔下的“乡愁引起原始性的饥渴,填不饱的”,许是作家叶倾城笔下的“米粉端上来了,扑我一脸热气,是食物的舌吻”,许是王布衣口中如数家珍的桂林米粉掌故和传说。这种情怀,唯有浸润于这座极具山水灵气的城市中的人方懂,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米粉记。

最近热播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不但记住了美食,也记住了那些劳动者的汗水和他们的笑容,让观众思考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桂林米粉》这本书里米粉店家的故事给读者带来“震撼”,有人说“以后吃米粉一点都不敢浪费”。也许很多人对米粉的认知是:米粉店里一分钟做出来的一碗粉。但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从食材的选择、食物的加工方式到卤水,都经过米粉厂、米粉店的人的辛勤劳动。聚香和米粉店老板老易十六岁开始跟着家人卖米粉,从一开始害怕别人问自己是做什么的(“卖米粉”这三个字让自己觉得掉价),到习惯每天起早摸黑穿水鞋从菜市场开始又在菜市场结束亲自监控原料和制粉工艺的每一环节的生活,后来米粉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他内心的信仰,努力让聚香和调制出最纯正最地道以使人齿留余香的卤水,并以卖米粉为自己自豪的事业。灵川肖记米粉肖奶奶那句朴实的话语:“祖辈的手艺,不想断了”,四代人在食途里的山水迢遥。在这些故事中,桂林米粉所承载的不是仅仅只是美味,亦是记忆和情感,还是一种观念,一种宠杂的联系,被物化与虚化的传统文明。文字不但足以调动我们的味觉神经,善意和感恩,还有桂林人血管里流淌的一丝骄傲。这些桂林米粉店家传承着祖辈留下来的桂林米粉传统技艺,并将这种技艺发扬光大,福泽后辈。书里无处不体现桂林人的温厚与质朴,他们可以在收摊之后还重新起火为一位陌生客人煮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可以给予忘记带钱的异乡人一个微笑摆摆手说不用给了,他们把米粉当做事业来做,共同的愿景是让桂林米粉走出桂林,让桂林人在全国各地都能吃到家乡的桂林米粉,让未到过桂林没吃过正宗桂林米粉的当地人,也能品尝到什么叫做真正的桂林米粉。他们谋生,亦谋爱。从这些故事里应该可以看出,主编张迪编著这本书是有隐隐的倾向性的,其情怀的幽微曲径直接触动了阅读者敏感的心弦,那就是桂林这座小城原生态居民的温厚,桂林这座小城乡土文化的质朴。乡土化的饮食显然更能连接人们的味蕾与情怀,张迪对于桂林米粉的观念与态度在这一辑辑璧合珠连的文字中有意无意地表露出来了。

风烟俱净、山水共色,身静,心狂奔,仍有所谓永恒在远处招手。仅仅是眼前的《桂林米粉》,就值得我们继续期待桂林这座小城为我们呈现的未知之美,记取那些打动我们的每一个瞬间,守护那些经过我们灵魂的素朴情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