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陈忠实解读陕西人》的读后感大全

《陈忠实解读陕西人》的读后感大全

《陈忠实解读陕西人》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陈忠实解读陕西人》读后感(一):陈忠实的陕西

《陈忠实解读陕西人》是作家陈忠实所写的与陕西有关的虚构与非虚构作品,陈忠实从小生活在关中,对陕西的历史人文有着独特的观察和体悟。陈忠实的陕西,类似于老舍的北京,沈从文的湘西,王安忆的上海,叶兆言的南京,方方的武汉……

我对以西安为中枢神经的关中这块土地的理解初步形成,不是史学家的考证,也不是民俗学家的演绎和阐释,而是纯粹作为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个子民作家的理解和体验。——陈忠实

《陈忠实解读陕西人》读后感(二):故乡人写故乡事

看一些文学作品,你会发现,故乡在作家那里的分量是多么地重。希腊神话奥德赛,奥德修斯历经数年的飘泊,一直没有放弃回故乡。马尔克斯一直用魔幻的笔调来写他的南美洲。莫言则用文字和民间故事构筑他的高密故乡。连先锋派的苏童,都要虚构一下他的“枫杨树故乡”。

故乡的魅力,大抵是让人难以割舍的,陈忠实也不例外。作为陕西人,陈忠实显然意识到脚下的那片西北大地,其上的人物和风物,眼之为见,感怀其中,一一化为文字,勾勒出一幅陕西的长篇画卷来。

由当地人来解读当地人,大至是不差的,如由外人的眼光来看,则不免走马观花,流于浅薄。陈忠实在陕西生活几十年,由其来记叙陕西各样的人物,各样的风光和生活的各个角落,自然占了先天的优势。陈忠实确实亦沉潜其中,一一道来,于是李十三、朱先生、柳青等人物跃入纸上,西北的河流、火晶柿子、搅团等风物出自笔端。没有多年的生活和观察,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写起故乡的人与事来,陈忠实没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去国离家的忧愁,其笔调是平和的,不慷慨激昂也不缠绵悱恻,不作惊人语,不乱抒情,亦不长篇大论地引用历史资料,完全是一个当地人的姿态,不以别人的视角为转移。他写陕西的风物,看得出对这些事物的熟悉和喜爱,平缓的文字中见证的是一菜一饭中的天长地久的淡然生活。写人物,则不免是带着传奇的色彩看的,李十三和朱先生的原型人物,都是有影响的并且与众不同的,代表了文艺和文化,柳青也是文学上叫得响的人物,至于这些人在陈忠实眼中,是堪为记录的。相对来说,底层的小人物,作者则似乎未见多言,书中的那个庄稼汉,可不是一般的人,而是“诗情不竭的庄稼汉”。

《陈忠实解读陕西人》读后感(三):陕西那嘎达都有啥?

陕西那嘎达都有啥?

评《陈忠实解读陕西人》

提起陈忠实,读者第一想起的是他的《白鹿原》,前段时间《白鹿原》被拍成电影,但反响却不是很好,这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观众对于《白鹿原》的期待很高,而电影却不能完全反映书中的情节,对于喜欢陈忠实的读者们来说是个遗憾。陈忠实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笔下刻画的陕北风情令人感动,这本《陈忠实解读陕西人》书中对于陕西风土人情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而陈忠实作为秦地作家对于乡土的热爱与奉献,更是在他的文字中可以深深感受得到。这本《陈忠实解读陕西人》就是让读者门从陈忠实的一些相对较为零散的文章中,感受一下陕西的风土人情:从历史到现在,在这片大地上发生的各种变化;从虚拟到现实,作者的小说或者作者亲身的经历,种种故事背后都蕴藏着陕北的文化;从人物到风俗,种种口耳相传或者是文字记载的文化,在陈忠实的笔下变成了小说、散文等文章中的元素。

很多人都说,陕西的宝藏都在地下,除了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外,古都西安一年四季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观光;陕西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诸如榆林这样的城市还有 “中国的中东”的戏称;近年来毛乌素沙漠的绿化效果明显,坐在往返于北京和榆林之间的飞机上就能看到,曾经的沙地如今已经逐渐形成绿洲。这里的人们除了有一口浓浓的地方口音之外,质朴和率真的性格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据一位同侪说,他曾经到陕北和当地人民打交道,第一次喝酒老乡指着桌上的一瓶白酒让他喝掉,年轻的他喝了以后伶仃大醉,但第二天去找老乡办事,老乡二话没说就给办了,而且还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而我以上所说的,和陈忠实老师解读的陕西人出入很大,陈忠实老师是生于斯长于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他对于陕西文化的痴迷、对于陕西人民的热爱,从他的文字里面就能感受得到。他通过一些历史传说,再现了李十三、朱先生等传奇人物的生活和成就,陕西的文化底蕴,在这些传奇人物中得到了印证;模拟了孙蔚如、孔从洲将军的卓越功勋,陕西人的“冷”不仅仅体现在从将军到士兵的视死如归的气概上,更是他们对于国家、民族的一种热血担当的印证;生冷倔硬的性格背后,是他们精忠报国的情怀。在陕西的风土人情上,陈忠实老师更是从他自身的经历说起,从他熟悉的灞河开始,一直到白鹿原、骡马市、古城西安,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陕西的文化。在生活中,陈忠实老师举了父亲的树、自己吃过的柿子、麦饭、搅团和粘面的例,在对过往的回忆中,细数着生活中陕西文化的影子。

关于陕西文化,除了历史古城西安、革命圣地延安和三秦大地的风物地理之外,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陕西人的性格了。“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这首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也许最能反映出陕西人的独特性格了。

2012-10-14

《陈忠实解读陕西人》读后感(四):看见自身的投影

文/李想

2001年底,我还是个读大学的少年,跟着同学去陕西电视台参加《开坛》节目的首期录制。提问环节,一个同学站起来问嘉宾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为什么单单不评价陕西、不评价西安。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特别是很难在陕西地界、面对着几百个陕西人。一贯侃侃而谈的余秋雨顿了一下,说,西安太厚重,我需要用很大篇幅、很长时间才能说清。

评价陕西人,或者说评价关中人,的确是有难度的。陕西人,实在是复杂到不好定义的程度,不在其中生活多年就无法理解,于是,陕西人形象定位的重任,还是要落在陕西人自己的笔下,就有了这本《陈忠实解读陕西人》。

电影《白鹿原》上映后,陈忠实的名字被很多年轻人重新提起。当然,几乎每个我认识的人去看了电影后,都对那一碗面念念不忘。面的做法说起来很简单,把面煮好后加上辣椒面,用热油一泼就可以吃了;但详细说起来,面本身就需要反复揉搓,关中方言里“打倒的老婆揉倒的面”,在传递出做面诀窍的同时,也暴露了陕西男人打老婆的陋习。矛盾的是,陕西男人并不都是粗野放浪的,《李十三推磨》里,一本本的碗碗腔写出来,黄桂英谢瑶环姜秋莲站起来,谁能说李芳桂不是铁汉,谁又能说他李十三没有柔情?

平日里陕西人固执地坚守着家乡而不肯远行,自嘲为“懒汉”,在粮食满仓的冬季,三三两两圪蹴在墙根晒太阳。然而陕西人又是勇敢的,《娃的心、娃的胆》里讲过一个故事,八百子弟嘶吼着“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打得过就不要命地打,被围困就宁可投江也不投降。细究起来,“懒惰”是衣食丰足的表象,陕西人骨子里还是楞倔。

陕西出文人。关学大家牛兆濂就是《白鹿原》里朱先生的原型。“朱先生”是故事里的人,不但饱读诗书还料事如神,但陈忠实写出来的可不是“状诸葛之智而近妖”,他是个活生生的人,他知道拔了麦苗种大烟以后是会饿死人的,哪怕眼前黑乎乎的烟土能换白花花的银子。《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也是写活生生的人,说的是作家柳青,那个听着废话会忍不住抠手指、挨了批斗会忍不住要自杀的人。陈忠实终究不会写时下流行的不食人间烟火、一心追逐爱情的浪漫无根青年,他的笔下,人都是有来处、有去处、要承受命运苦难磨砺、最终归于尘土的活生生的人。

是人就要吃饭。所以陈忠实写了《麦饭》、《搅团》和《粘面的滑稽》。前两种食物现在看来登不得大雅之堂,却在最饥馑的年成里挽救了陕西人的身体,粘面时至今日还是陕西人吃饱吃好的主要食物——即使满桌山珍海味,还是不如有碗加了辣子的粘面舒坦。当然,说吃食不仅仅是说吃食,他要说的还是爱吃这些食物的陕西人的性格。而《娲氏庄杏黄》和《火晶柿子》所谈到的水果,赤裸裸的说“舌头原本是没有什么天生贵贱的。”那些所谓贵族的“成功人士”,就算是作出“龙种凤胎的不凡气象”,终究还是要靠一口吃食才能撑得住活下去。

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性格之形成都和地域文化、历史风貌息息相关,而关中沃野,诞生过诸多王朝,曾经的开放包容使得此地文化复杂而混沌。《原下的日子》保留着最质朴的情怀,那里有《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读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母亲那从未靠近却永不远离的草原家乡——原来我们每个人的故乡,不管是远远离开还是始终在其上生活,都因为不可更变的时光洪流而变得日渐陌生。留下来的,或者是《漕渠三月三》里的秦腔,或者是《为城墙洗唾》里封闭与断裂的城墙,都是逐渐消失的农耕文明和文化形式,终于成为《遥远的想象》。

在《陈忠实解读陕西人》里,看到的是陈忠实不装腔的厚道,浮华都市里铮铮的淳朴。于是,掩卷之后,对陈忠实和他笔下的陕西乃至陕西人,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