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读后感1000字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读后感1000字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布伦纳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4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读后感(一):书评

时代难题/对话者: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应该怎么解释;如何解释英国、西欧、东欧中世纪到17世纪初发展模式的差异性;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斯密式Marxism与生产力决定论者;勒华拉杜里等人口论者的马尔萨斯范式关于过渡问题的解释路径; 前几章基本已经把自己的思考路径交代清楚了(区分斯密式Marxism与围绕生产关系的Marxism,“提出”社会财产关系-再生产规则-经济发展模式链式,反复强调阶级结构与冲突,集权式or分权式国家形式,农民共同体与贵族共同体)。一些章节相当技术化,导致读起来很头疼,但重复次数多了便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个大致的认识。虽然有人批评说布伦纳搞唯意志论,但我个人感觉布伦纳本人时时刻刻都在强调“经济当事人”的种种活动都是限制在特定的“社会财产关系”中,因而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都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停留在这里显然就陷入了一种结构主义之中,布伦纳的“解决路径”是反复强调class structure和class struggle的影响与偶然性,指出社会财产关系本身总是一定class struggle的产物(法国小农经济之巩固,英国农奴制之衰落与三位一体图式之生成),人们也正是因为此批评他搞唯意志论。

等等,怎么形成闭环了!

或许是一种综合:动态的class struggle与看似静态的社会财产关系,为历史提供了一条强有力的解释路径(?)

N'oubliez pas la lutte des classes

吐槽:所以某些“赛丽斯古代技术为什么不进步”的问题其实能得到比较好的解释了,这就是小农特色啊嗯,欧洲也有这问题。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读后感(二):书评

时代难题/对话者: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应该怎么解释;如何解释英国、西欧、东欧中世纪到17世纪初发展模式的差异性;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斯密式Marxism与生产力决定论者;勒华拉杜里等人口论者的马尔萨斯范式关于过渡问题的解释路径; 前几章基本已经把自己的思考路径交代清楚了(区分斯密式Marxism与围绕生产关系的Marxism,“提出”社会财产关系-再生产规则-经济发展模式链式,反复强调阶级结构与冲突,集权式or分权式国家形式,农民共同体与贵族共同体)。一些章节相当技术化,导致读起来很头疼,但重复次数多了便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个大致的认识。虽然有人批评说布伦纳搞唯意志论,但我个人感觉布伦纳本人时时刻刻都在强调“经济当事人”的种种活动都是限制在特定的“社会财产关系”中,因而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都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停留在这里显然就陷入了一种结构主义之中,布伦纳的“解决路径”是反复强调class structure和class struggle的影响与偶然性,指出社会财产关系本身总是一定class struggle的产物(法国小农经济之巩固,英国农奴制之衰落与三位一体图式之生成),人们也正是因为此批评他搞唯意志论。

等等,怎么形成闭环了!

或许是一种综合:动态的class struggle与看似静态的社会财产关系,为历史提供了一条强有力的解释路径(?)

N'oubliez pas la lutte des classes

吐槽:所以某些“赛丽斯古代技术为什么不进步”的问题其实能得到比较好的解释了,这就是小农特色啊嗯,欧洲也有这问题。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读后感(三):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渡——历史视角

作者简介: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与加拿大学者爱伦伍德共同被誉为“政治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流派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看书渠道:这本书是图书馆借的,因为内容有大量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和斯密的古典经济学观点的比较与、传承与碰撞,而且是历史学视角。对经济学和历史学我都了解的太浅显,所以我读的似懂非懂。但明白了很多其他事情,学问扎实的学者的文章就是随便一个小节拿出来都是高质量论文,全篇无废话,字字珠玑。

正文:第八页开始的第二小节“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度”值得细读。

马克思把封建主义解释为蛮族人入侵欧洲的结果。入侵和征战从根本上破坏了古代社会延续下来的经济系统:首先,对先前高度发达的贸易和工业形式构成了近乎致命的打击。其次,部分保留了散布在帝国各个角落的古代农业,尽管古代社会的乡村居民点分散在广阔的农村地区。马克思有句名言:古代的起点是城市及其狭小的领地,而中世纪的起点则是乡村。最后马克思强调了,入侵者将其士兵共同体叠加在年长而分散的农民共同体之上,构建了封建主义的基本地主-农奴关系。

斯密关于封建主义起源的说法和马克思类似。和马克思一样,斯密强调封建主义是在古代经济的废墟中产生的,并且瓦解了先前的交换和分工扩张系统。斯密认为封建主义是一种人为的中断。也就是说,贸易扩张和分工发展的自然演化进程被人为切断,这样的一种看法源自于斯密的整个世界观。和启蒙时代很多学者一样,斯密的立足点是历史四阶段论(狩猎和采集阶段、游牧阶段、定居农业阶段以及最终的商业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根据斯密的讲法,古代经济已经达到了第四阶段或者说是商业阶段,所以他不得不把封建主义看作是一种异常现象,一种外力压迫下的倒退。

马克思的观点和此很类似。和斯密一样,马克思也是从生存方式开始,并且似乎将斯密的四阶段论视为理所当然,尽管马克思是把狩猎和采集、游牧生活和定居农业都压缩成了一个单一的原始公社或部落阶段。马克思继而认为,大中断是与股古代社会的贸易、专门化和动产私有制同时出现的,这同样是复制了斯密的观点。作者认为,对于马克思和斯密来说,封建主义的兴起似乎是一种中断,只有在没有交换的情况下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ps不得不说一下这本书的翻译,很流畅,查了一下译者是人大的哲学教授,阅读本书的时候难以辨别是美国人写的书,可能翻译方面确实下功夫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