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利亚特读后感1000字

伊利亚特读后感1000字

《伊利亚特》是一本由[古希腊]荷马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利亚特》读后感(一):一流文章,名家翻譯;低水準的印製品質。

與內容不相稱的出版品質;非常不負責任的出版社。

平裝 / 1424頁 / 32 / 普級 / 1-1,亦即,長:19.2、寬:12.8,紙張印刷極為普通,內文完全沒有任何編排設計概念,如此「低廉印製」竟然要價168,卓越120左右,完全就是為了搶錢。

扣除非正體字(充滿殘缺感的「陋體字」,因為看窮陋了也就習慣,由奢入儉雖難,但形勢如此也不得不屈就),加上低劣的印刷與「毫不用心」,整部書拿到手上,彷彿期盼一道佳餚,一道頂極牛排餐用塑膠袋包起來就上桌。

《伊利亚特》读后感(二):《荷马与莎士比亚》

无论荷马与我们的相距多么遥远,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他所描绘的生活。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进入,主要是因为,不管荷马描绘的事件与我们多么疏隔,他相信他所说的并且严肃地说出他正加以描绘的东西,因此他从不夸大其辞,也从未失去分寸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说阿基琉斯、赫克托尔、普里阿摩斯、奥德修斯这些特点鲜明又栩栩如生的卓越人物,也不必说赫克托尔的告别、普里阿摩斯的出使和奥德修斯的归返等等诸多感人至深的场景,整部《伊利亚特》——《奥德赛》更是如此了——自然而然地与我们所有人密切相连,仿佛我们曾经在诸神和英雄之中生活过,而且现在仍活在他们当中。

《伊利亚特》读后感(三):人性是命运的超越部分

《伊利亚特》1-10章,从金苹果的故事到特洛伊与希腊卷入战争的第十年,赫拉,雅典娜,阿瑞斯等诸神亲身参战。花了很多时间翻了这个故事的背景,一开始觉得大段独白和对话有些枯燥,但战斗部分真的是这个故事的华彩,可以脑洞大开的想象战斗的画面,视觉冲击应该无法用电影镜头传达和表现。

《伊利亚特》11-16章,讲述战争漫长血腥的过程,描写的极其细致。诸神的参战,相互的怂恿,挑拨,对战士的鼓励是战争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看他们作战,神灵每每走下神殿,操控着局势和人的命运。他们变成幕后的主使,像看一场傀儡戏,人类在神灵面前像傀儡一样变得渺小而无力,但是这些神的人化和人不休止的勇气和斗争使他们的界限趋于模糊,神有人性,人也可以有神性。其中,埃阿斯刺伤阿芙洛迪特,阿波罗参战是精彩段落。希腊果然是从古代就很重视个人发展的国家。

《伊利亚特》读完,今天的部分是高潮和尾声,阿喀琉斯因好友战死愤然出战,所向披靡的英勇和力量无人可挡,赫克托耳战死,尸体遭到阿喀琉斯的鞭笞和践踏。普利阿摩斯在宙斯的帮助下前往阿开亚营帐赎回儿子的尸身。高潮到尾声,一个英雄的战斗的极盛,是另一个命运的终结。最后父亲赎回儿子这幕很感人,赎回者老泪纵横,宽恕者仁慈以待。表现阿喀琉斯神性和人性的兼具,健全。伊利亚特全篇读完,荡气回肠。人的战斗之惨烈,无畏,坚持,守候,感人的程度不亚于奥林匹亚走下神坛的神灵的战斗。在战斗里各种力量,运数交错,冥冥之中神的支配让人觉得一切自有定数,无论过程多么艰难,或者多么大快人心,结局总逃不出命运的手心。但正是由此,人性才显得可贵,战士们的性格才得以完善。这个主题,是对命运和力量的超越吧

《伊利亚特》读后感(四):如果抛弃宿命,英雄还能够被称为英雄吗?

《伊利亚特》并不只是一部英雄史诗,也带了很多关于神性、人性、宿命的种种思考,虽然对阿基里斯极度偏爱,但荷马并没有把所有的夸赞与笔墨全都分给阿基里斯,在整本书中,几乎所有有名有姓的人的形象都是立体的,他们的故事线和人生都是可以追溯的,这也导致当每一个英雄、王子倒下的时候都会让人一阵唏嘘,但不只是因为为了国家,为了荣誉,也因为英雄的悲剧性和宿命里的牺牲让人觉得沉重。他们都对自己的死亡早有预知,却依然选择奔向必死的命运。

在故事的最初,我们就已经知道神的存在,而神的存在也让人的命运看起来太轻了,因为神的一句话,英雄就该走向哈德斯。战争的胜败中似乎都有神在“从中作祟”,作为不死的神,他们并没有给予人类的性命足够的尊重,而是用对命运的尊重代替了对人本身的认可,宙斯甚至在人神混战时,坐在神山上哈哈大笑,神们互相谩骂,丝毫不见平时的光辉与神圣,荷马甚至用奸计来形容雅典娜对赫克托耳的欺骗,让人怀疑如果没有雅典娜,他是不是可以逃过命运的致命一击,逃离拖尸绕城的侮辱。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阿基里斯为什么会选择荣耀的命运,明明碌碌一生也可以享用荣华富贵子孙满堂,可是看看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大概就可以理解了,似乎每个英雄心中都有一种情怀和对荣耀的追求,他很明白的讲过荣誉就是毕生的追求。

《伊利亚特》读后感(五):读《荷马史诗》

阿伽门农真是活该。明明处在一个信仰神、祭祀神的社会,自己却固执己见,对神的祭司出言不逊,最后不得不无偿释放女俘,还要美其名曰“为了全体将士”,并且还要抢去阿喀琉斯的附庸(女性沦为附庸真的好可悲)。妻子伙同情夫杀死他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对狩猎女神不敬,最后为了平息事态不得不献祭自己的长女。 草率、轻浮→惹怒神灵→为了平息怒火付出更大代价。总是如此。

自古以来总有男人以“红颜祸水”为借口,掩盖自己的贪婪、好色、昏庸。明明真正目的是统一爱琴海,出征的借口却是海伦。

而且那时的女性已经被“物化”得到一个离谱的境地了。海伦被阿芙罗狄特作为礼物送给帕里斯,成为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在前往特洛伊途中,阿伽门农将女儿作为祭品献给女神,使航行顺风顺水;阿伽门农又因为抢走了阿基琉斯的“荣誉礼物”女俘,致使二人不和,阿基琉斯拒绝参战。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古希腊好像习惯于用“某某之子”来指称某个人,即使是众神之王宙斯,通常也不直言,而且叫“克洛诺斯的儿子”。

史诗读起来确实有点不容易,最大困难是记不住人名。不过虽然长,但也有很多内容可以略过,比如大段重复的内容,如百牲祭的过程,原文复现了好多遍;再比如叙述两方阵营人物的,对于我这种一般读者而言可以跳过(对理解内容没啥影响)

文中很多形容非常妙,比如以“只能见投石的距离”来说明雾大、能见度低,很有生活气息。似乎各个民族的先民们在他们最古老、质朴的诗篇中都有一些现在眼光看来并不贴切甚至无法理解的比喻和形容,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来看,可能是恰如其分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