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的大学》读后感100字

《中国的大学》读后感100字

《中国的大学》是一本由梅贻琦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大学》读后感(一):大学精神何在?

成了政府赚钱的工具,拉动消费不可少的方式,教授们谋生的场所,大学,中国还有大学吗,还有大学精神吗?怀恋那些前辈,现在即使有大师,他们不得不向环境屈服,向社会屈服

《中国的大学》读后感(二):清華之所有為清華乃為清華之中華立命

清華大學從成立以來,秉承中華漢之精髓,霉國想假思想控制中國,但更加清華學子之復興民族之鴻志。一個世紀以來,清華為國家民族培養了治國之士,科學之才以為新中國在民族之崛起之中發揮中流之砥柱作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科學民主,包容自由。希望清華在下一個百年繼續在民族精神與科學技術之業上獲得更多,貢獻更多。希望民族國家以清華之百年為始,開啟邁向真正自由,民主,富強,包容,多元之中華大同社會之新紀元。以此共勉之。

《中国的大学》读后感(三):改善大学教育现状,从改变教育理念始

梅贻琦先生曾在清华大学任校长多年,正是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清华大学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学。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无疑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大学》这本书正是反映梅贻琦多年以来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终结,文如其人。在这本书中不时流露出梅贻琦对大学教育的真知灼见,这为改善我国教育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如果你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或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想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改革做出一份贡献,那么请阅读梅贻琦的《中国的大学》,它会告诉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持有怎样的教育理念。

《中国的大学》读后感(四):通识新民

凭一公众号推送,得知今天是梅贻琦先生逝世纪念日,加之最近在集中阅读民国先生的文字,索性今日便带着崇敬与缅怀,读一读梅先生的文章吧!兴味索然的在网络上寻找资源,却恍然先生并非其他文人那般是专业写文大家,而更多的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不过幸运的是本北理工出版社整理了一本《中国的大学》,其中收录了一系列梅先生关于大学教育的演讲稿和文章,但不幸的是网上只能找到此书的前半部分。事实上是只有半本,确是太不过瘾,此书应该是第一本小说之外能让我手不释卷的书啦,所谓字字珠玑指的就是先生的文章。很感动的一点是梅先生为清华操劳一生,系留美理科出身,但文章中子曰诗云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国故之功底扎实的很,果真身体力行的作了一会通识的典范,所谓通识则是先生殚精竭虑为清华拟定的人才方向,大学所要培养的是知,情,志;理论,技术,组织能力并长的通识之人,如此才能做到《大学》中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先生的教育理念放在今天也是先进的,对于有心自我修为的人具有十分的参考价值,最重要的是梅先生其人用自己的品行证明了,学识,人格,能力能够完美的兼容并蓄,真正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回国买到纸书,一定要把剩下的看完!

《中国的大学》读后感(五):读《中国的大学》你看到了哪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培养的是专识+通识之人才,即通专并重。我们可以从'各讲话'或记录中知道,他在职期间所历经的学校及人事的变迁。

昔日之清华成立于民国元年,那时的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的性质,所以一切都是向着准备留学这个目标进行( 庚款留美生 )。民国十四年夏季改办大学部(招收了第一班大学部学生),改办大学部的目的,是想把清华改成一个自己能够造就专门的人材,研究高深学术的独立机关。因战争的爆发,学校由北京迁往云南,许多人都是在战争的荼毒下徒步跨越万水千山行进,那时的条件有多恶劣,真心不敢想。在这迁徒的过程中,大学被敌军占领,大部分教室都被改用了,变得面目全非,学校的书籍许多被洗劫,珍贵的书籍流失毁坏,许多重要的实验器材无法转移的,无不被洗劫毁坏,呜呼哀哉。

此书,更适合借阅,读完后,了解到清华的发展,了解到一校之长对学校管理是如何看待构建的,了解到一名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哪些能力。过去条件艰苦,但是对知识的渴求,超乎我们的想象,也许是因着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影响,强国的信念,刻在那一代人的热血里。反观现代,民风越来越趋于利,读书,的意义越来越少人去深究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