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是一本由[苏] 高尔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一):高尔基三部曲

初中时读过,除了简爱、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外国文学之一,至今记忆深刻。还记得周末闲暇时间躺在沙发上悠悠闲闲的读书,那段美好的童年岁月。如今初入职场,生活节奏加快,想想自己已经很久没有除了专业书籍外再去读其他的书了,很久没有感受纸质书籍的味道了,每天被繁琐的工作,琐碎的杂事环绕。那段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掩埋在记忆深处,被珍惜得装订成册。幼年时想着长大,长大后又无比怀恋童年。祝看到这段文字的小可爱们,努力,热爱生活吧,加油!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二):本书对我的影响

实话说,我觉得这本书被小看了。看完三部曲,就紧接着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卡拉马》动人心,可是三部曲一直暗中告诉我,你不要相信他,你出去自己看一看,你去看一看。看完这三部曲,对我心中宗教的神秘感有巨大的冲击,尽管高尔基并没有批判宗教,甚至没有着重说几句宗教。

《在人间》的结尾,现在想来也是极美的。具体的描写已经忘了,脑海里只有他在山坡上,看着灯火通明,想着好人变坏了,坏人变好了,一切都不明白,想要逃离,想要拥抱他们。在一切的迷茫中,他选择了继续学习。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就好像一场无穷的旅行,我们都知道高尔基是一个伟人,他会投身于革命,可是伟大不是一时间造就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伟大的一部分。

我看小说很少有看第二遍的。看书也是一个看剧情走向一个看心理冲突,大部分书看过一遍,体会一遍就过了,可是这本书,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好多年,数十年,等我老了,回忆自己的青春一定会再读的一本书。他的伟大,也是我通往伟大的路。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三):心心念念了很久,再次购入

这是一篇偏向个人感官的评论。

以前买过人文出版的三部曲,是分开三本的软皮平装本,装帧朴素,纸质“环保”,非常便宜,我这种纸张木浆有挑剔的人本来是不喜欢这种如同盗版的书,但因为内容深得我心,翻来覆去看了N遍,上厕所也带上翻一两页,喜欢得不得了。没想到搬家加上时间流逝。竟然不知遗失到哪里去了。

马上又要搬家,想到新房里的书架,觉得该添置基本爱书了,立马冲到亚马逊下了单。

依然是人文版,现在是三合一,封面是硬壳但精细度不高,设计风格有点上世纪八十的年代感,内页纸张适中,摸起来有手感,颜色略黄不刺眼,排版是刚刚好,阅读感很舒适。就是觉得书本略重,大概是纸页克重比较高。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书籍,纸张薄而坚韧,不透,印刷清晰,拿在手里爱不释手。大概因为他们的上班族习惯闲暇时间抽空突击阅读,所以小说做得比较轻便

最后说句内容吧,我记得几年前看到个帖子,评选度过的最闷的世界名著,提名高尔基三部曲的真不少,只能说你之砒霜我之蜜糖,这本书也许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但主人公的命运之路是很精彩的,各色小市民阶层人物刻画也很形象。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四):震撼心灵的佳作

望着高尔基那张憨厚的脸,看着他淳朴得有些呆滞的眼神,你怎么也想不到他可以写出这样感人肺腑的文字。这是一位平民作家,更是一位人类灵魂的导师。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以自己童年到青年的经历创作的自传,讲述了自己悲惨的身世和思想成长的过程。这部自传是那么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同时又那么充满了力量和勇气。农奴解放后的沙皇俄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悲惨不是因为生存条件的艰苦,也不是因为阶级社会的压迫,而是源自民众普遍的愚昧和无知。这种愚昧让人麻木让人凶恶,让人绝望让人冷漠。幼小的高尔基就生活在这样的残酷的现实中,饱尝了人间疾苦,看遍了人间丑陋。难道人的一生只能这样如牲畜般度过?难道善良的人不配拥有美好的生活?深陷泥潭的高尔基幸运的遇到了生命的指引,那就是书籍。书籍给高尔基带来了希望和力量,让他知道这世界上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良,并一步步引导他走向解放全人类思想的道路。这位伟大的人民作家用自己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普通的穷苦孩子是如何在与命运的抗争中百折不挠并最终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创作手法上高尔基应该是借鉴了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童年》和《在人间》简直就是俄国版的《大卫科波菲尔》,区别是高尔基将狄更斯文中苦中作乐的讽刺换成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将狄更斯阖家团圆的大结局换成了对解放人类思想的艰难却坚定的希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正是踩着书籍的阶梯一路向上,并在这阶梯的最顶端又增添了一级。

#读书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读后感(五):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在小学的时候,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读。不可否认,她们给我的影响深之又深。当很多年之后,我问其中一人,问她是否还记得这本书时,她轻轻地点了点头。

很可惜,在我童年之时,我只读了《童年》,因当时着急还书,故匆匆借还。后来我渐渐长大,有些变了,有些没有变。当我又想起了这本书,想起我的童年,才再次去借了它;当我即将踏入人间,当我渐渐成长,要去面对我并不想面对的一切之时,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

虽然这三本加起来很长很厚,但它很好读,并非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之类的书一样,很多人读不下去。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从小与外祖母住在一起,在他的整个童年里,外祖母给了他无限的关怀与爱,如若没有外祖母对他的关心,或许高尔基的人生道路也会有所不同。

后来的高尔基,去做学徒,去做船工,去一所“人间”的大学,他一直游转在社会的最底层,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教育,更多的是社会的粗鄙。可是,无论在哪里,高尔基总能遇见内心真正善良的好人,遇见不停鼓励他读书的好人:“好事情”、斯穆雷、“马戈尔皇后”等人。

是所有人都能在漫天黑暗里看到微弱的星星么?还是深陷泥潭也不会忘记寻找星星。

《我的大学》的结尾,读起来让人愤怒不已,封建观念、奴性似乎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着。“在当时俄国社会不怕农民沉默,就怕农民从众,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美德,缺乏自己的价值判断。”一味的愚昧和盲目、卑鄙和势力让农民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他们无坏心,只是缺少了思想,也是大众的一个共性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