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我坦白: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的读后感大全

自我坦白: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的读后感大全

《自我坦白: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是一本由[法]米歇尔·福柯著作,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坦白: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读后感(一):自我坦白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1/05/10/%e8%87%aa%e6%88%91%e5%9d%a6%e7%99%bd/

自我坦白: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 [法]米歇尔·福柯 / 潘培庆 /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21-5

子扉我 2021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三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1年5月11日

《自我坦白: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读后感(二):自我坦白

福柯的《自我坦白》是他1982你在多伦多大学的演讲,都是关于自我关注的。

从苏格拉底开始,从德菲尔神谕的:认识自我开始。雅典的民主是公民的言说自由。对公民最大的惩罚就是他不能再说“真话”。

柏拉图有《阿西比亚德篇》,阿西比亚德是雅典一位英俊的青年,雅典流行智者与青年的“爱欲情谊”。阿西比亚德跟苏格拉底也是这样的关系,阿西比亚德想做雅典的执政者。想战胜斯巴达,想战胜波斯。苏格拉底让他先认识自己。这里的关注自己就是知道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就是对世界有所了解,了解雅典,了解斯巴达,了解波斯。

在苏格拉底看来:关注自己就是关注城邦。他自己的任务就是提醒青年们关注自己,认识自己。这个任务是神谕,他在死刑与停止提醒青年之间选择了前者。

福柯还讲了如何关注自己:摆脱外部世界,摆脱财物,名利,身体对对自己控制,而是用自己的灵魂来使用自己的身体、财物、工具......具体的方法是倾听、记录。必须有个良师益友的帮助。

福柯还讲了基督教的自我关注方式是忏悔,这种方式就是节制自己,是“被动的”,是不自由的。

福柯的思路依然是沿着历史的长河,看这个自我关注的变化。从中寻找我们此时此地的“自我关注”的方式与意义。

自我关注的主要内容是“说真话”。那么知道什么是真话就比较重要。真话在远离财富名利的地方。财富名利的附近密集着谎言。

《自我坦白: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读后感(三):一份关于福柯在1982年演讲的讲义

大概10年前,即上世纪70年代,福柯正密切关注一个有关里维耶弑亲案件的档案,随后他的研究基本围绕它而展开,比如《规训与惩罚》《不正常的人》《性经验史》。今日(1982年),他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发表“说真话”“关注自我”“自我技术”等一系列相关的演讲。据说福柯于此次演讲中所从事的研究介于他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处。

首先,“关注自己”本是希腊(应该是古希腊)极受推崇的生活箴言,在苏格拉底等人的影响下,它变成一项哲学原则。在整个古代哲学中,自我关注既被视为一种义务,一种技术,一种基本责任和一套精心设计的方法。

自我可以通过某种技术形成独特的工艺,并且有其完整的运作系统:关注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解释(学)——自我工艺——自我文化(普世性)。这一系统无需过多解释,不过福柯发现,古代人关于自我认知的价值观与现代我们关于自我认知价值观有着秩序上的区别。古代哲人推崇先关注自身才有认识自身的意识,“关注自身”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尤其人的内部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实际上,古人推崇的“关注自身”,福柯认为,是一种摆脱对外部世界依赖的,自我节制,净化灵魂的行为。换言之,“关注自己”相当于保持自我精神洁净。而现代人则是先认识自己才有可能关注自己。这种秩序,福柯认为,是受到外部世界即西方社会的所谓道德伦理约束下的影响。由此,是否深思过,为何我们是我们,我们如何形成一套认识自我与认识他人,或者评价自我与评判他人的标准?谁构建了我们的认知系统与秩序?

此外,福柯还提醒,社会实际上存在某种技术,而这种技术会被人所使用于自身与社会之中,比如借助他人的帮助或指导,对自己的身体或行为施行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操作。这种技术可能是马克思强调的生产技术,而我认为,福柯实指自我的某种精神暗示,这种精神暗示生长在自我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中并深刻地受其影响。

要给“关注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比如“转折点”“交叉点”,如此才会真切意识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但必须要纠正,“关注自己”并非浅层地关注自己的基本需求,满足自己欲念而让自己情绪达到愉悦状态,“关注自己”某种程度是一种自我的内化的对某种事物/观念发生转向。这种转向最终会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问题在于,想要完成“关注自己”,前提是要有技术(如上所述),技术之前,必须对外部世界,对真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知道用何种技术寻找到自我,观察到自我,而后才有“关注自己”。事实上,这其中存在着争论与矛盾。因为“关注自我”的提出是因为他人提出了关注他人,关注外部世界的需求。简要地理解,那便是,知己方能知彼。领悟到这一点的人生导师们,把“关注自己”变成普遍的箴言,一种普遍的活动。

如何实践“关注自己”:

1、遗忘从大众或者不良导师中获得的虚假观念,及时进行自我批判;

2、拥有自我的武器与勇气(有价值的理论和观念),然后永久战斗。

3、能进行自我疗愈(灵魂净化)。

这里还要注意不能过度“关注自己”,否则会走火入魔。因此,还需要有合作者在旁协助,及时把自我从即将入魔之时拉回来。

总的来说,“关注自己”并非完全只在意自己的个人感受而不顾外部世界,而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形成,在某个关键点达到了质的转化,所以才说“关注自己”有准确的时间,但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另一个准确的时间是防止过度“关注自己”而走火入魔的时间。在此还要注意,其实外部世界对“关注自己”及其准确时间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是在“关注自己”的良好形成与否,一是是否有人能在准确的时间拯救因“关注自己”而入魔的他人。

一般会误认为,“关注自己”只是一种自省的行为,即通过自省来认识外部世界。而自省的方式是回忆。福柯并不认同仅用回忆来完成“关注自己”,即使是“自我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以这种方式达到的。在“关注自己”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会面对一切的未知,未知会使我们产生恐惧,虚假观念会让我们误入歧途,“真实的话语才能使我们正视现实。”因此,不可避免其实我们在“关注自己”过程中会因为吸收而参与同化的过程(被同化或者同化他人)。可以是吸收经验教训——我们常说的,吸收某种阅读而得的知识,真理等等——这可以联想到里维耶,虽然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却在自我吸收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了“关注自我”的行为。

在此,福柯引用了苏格拉底提出的“关注自己”的实践方式。总结而言就是注重“输入”与“输出”。当输出完成后,记忆业已形成,认知也为之稳固。福柯认为虽然这可以看作是一整套“关注自己”的技术,但它并没有真正实现“关注自己”,反而由于输入(倾听)他人的信息并且转写(输出)他人的信息,由此看似“关注自己”正在经历一场转化,实际上自我构建了另一个非真实自我的自己,而这个自己最终主宰了真实的自己。很讽刺地可以形容为“你最终不是你自己”。

我们应该如何检验,我们所进行的“关注自己”的实践,能够挖掘出与认识到真实的自我?福柯提供了几种练习方式,最引人注意的是“危机意识”训练。如果简单理解我们想象可能发生的不幸是为了要去习惯它,福柯认为这是错误的,这种练习实际上把未来与不幸同时取消了。不管是什么方式的练习,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保持个人内部与外部世界的独立性,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关注自己,净化自我的可能。

假设:如果我们所生产的“自我”并非真实的自己,那么到底谁控制了“我”?如上几讲得知,“认识自己”需要一个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参与实践,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净化自我的灵魂,使之保持对自己,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独立性。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吸收的,可能是被控制的,被虚构的信息,包括“真实话语”可能并不真实。正如“自我解释”也不一定真实呈现自我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以为某一人事物是你特别想要的,你认为这正是你需要的,而实际上,在此之前,你曾接收到别人对某一人事物的高度评价,或者对你说“你很需要”,到手时才发现,并非如此。

谁控制了“关注自己”?那些领会过真理并且已经对真理进行过测试与实验的“技术”。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如何的引导是正确,什么经验是能让真理成功浮现,什么真理能让我们切实意识到我们是我们。

如果按照古希腊哲人们提出的主张,“关注自己”应该是重视我们自己胜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然而经过外部世界以修行之名的规训/束缚后,我们对“关注自己”产生了认知上的转变。有了社会道德规训后,自我牺牲成为“关注自我”的核心。在此已经造成信息的混乱。最初的“关注自己”是先认识清楚自己再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然而后者的“关注自己”显然已经变成一种单一性的,被规训后的结果。

因此需要辨认,包括对真理的辨认。

在此需要强调文字作为工具,作为“技术”的意义——我们需要警惕的地方。文字拥有解释的功能,但真正的自我解释,需要对文字的含义、形象及其表达的方式进行关注;辨认也是一种手段,用于“关注自己”,注意心灵波动、意识的幻觉以及幻觉由之而来的实在。诡异的是,前面所表达的,其实是两种解释学——解释性解释学与辨认性解释学。福柯讽刺,在人文社科领域中,这两种解释学被试图建立一种明确和理性的关系体系——说白了,我们在做人文社科研究的时候,可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了主观的过度的解读与分析。更极端一些,或许甚至可以理解为,他们构建了他们想给我们看见的信息。

福柯一如既往用考古的方式对自我进行溯源。也让我们知道,“关注自己”原来涉及那么多元素,而个人内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又是如此密切。如果熟悉里维耶案件,不难发现福柯对“关注自我”的思考与探讨,来自于此。在《自我坦白》中或许更能使我们确信,福柯对于里维耶自我书写的回忆录的说辞并不信任,即里维耶并没有展现完全的自我。

限于篇幅,我省去了对研讨会的梳理,限于屏蔽,我省去了宗教等非正常使用的文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