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动物社群》读后感精选

《动物社群》读后感精选

《动物社群》是一本由[加拿大]休·唐纳森 / [加拿大]威尔·金里卡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社群》读后感(一):粗浅的评价

首先肯定的是作者对于动物权利理论的整一梳理,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利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概念,譬如主权、公民、权利和义务等进行进一步的矫正和补充。作者提出了一些比较前卫的政治思想,构建人与动物共存的图景,这都是目前认可,学术界也在并为此努力的一个方向。但是,作为一个人类学的旁观者,还是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划分家养动物,野生动物和边缘动物三者,并对其构建相应的政治体系和思想,其实还是多少带有一些社会/自然的二元对立。另外,利用政治学去解决问题的一个陷阱是,很难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缠绕,因为对于其他不同的处境和情景的人与动物来说,面对的问题是不能用这些既定概念去解决的。最后还是说一句,根据一些粗浅的感受和阅读,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终究还是人对整个世界,对于non-human being的关系的问题,假设人与物之间,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的关系始终这样没有彻底的转变的话,问题还是很难解决。

《动物社群》读后感(二):动物社群——政治性的动物权利论

像是迈克尔·桑德尔《公正》向动物界的延伸,采用了许多自问自答、再反问再回答的写法,争论的目的是在对动物权利的辩论中完成道德立场的确认。但其观念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冲击,因为作者不仅仅呼吁保护动物,更是宣扬要赋予动物政治性的公民身份。在构建的理论模型里,不杀戮、不虐待是传统动物权利论故步自封的要求,真正的关键是应将动物视为“有自我的个体”对待。核心论据就是基于“动物具有自我性”推导出其道德地位的重要。面对不同动物社群与人类的不系,要赋予各自不同的身份——对家养动物强调其公民身份,对野生动物强调其领地主权,对城市边缘动物强调其居民身份。并且反复列举人类社会中的智力残障者、婴孩对比家养动物,现代社会边远的原始部落、游牧民族对比野生动物,以外来移民对比城市边缘动物,以归谬论证为何动物可以获得对应的身份与权利。

很显然,这本书讨论的主题超前而又野心庞大,试图彻底推翻只停留在消极权利层面的传统动物权利论,他所构建的是一个理想的“疯狂动物城”乌托邦,所有动物都可以拥有尊严地活着,自由自主地生存与繁衍。许多重复的观点写得像是枯燥的学位的论文,内容本可以更加精炼一些。作者也并没有,或者他不屑于解决政治性动物权利普及后人类世发展和生产的技术问题,也没有解释面对家养、野生之下更复杂的动物群体,我们要如何进行区别对待。例如,我们如何生存在一个不允许捕杀动物的世界,如何替代动物制品及动物食品,作者只潦潦地提到人造肉的应有,在其眼中这些都只是在我们真正到达另一个世界之前,由我们意志所限而疑惑的问题。

他所做的也许只是打出一片试探的水漂,就看未来的其她人类能够再激起多大的浪花,无论如何,其对动物真正的关怀值得我们反思与共情,“试着想象如果某天人类在另一个星系发现了一只类似于大象或者鹦鹉的动物,我们会是多么兴奋,会如何不留余力地去研究这种奇妙的新生物,欣赏它的独特性,我们肯定不会产生奴役或者杀害它们的念头,然而我们正是如此对待着与我们分享地球的神奇动物。”或者,也可以想起维特根斯坦写在《忧郁的热带》的最后一句,

“思考那条道路使人类具有特权使自己的存在具有价值,这种可能性或者是在充满宁静与互谅的短暂凝视中,这种凝视有时候,经由某种非自愿的互相了解,会出现于一个人与一只猫短暂的互相注目之中。”

《动物社群》读后感(三):关于书名Zoopolis的翻译

台版书名为《动物公民》,并没有采用对Zoopolis的直译。我认为台版的译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更好的译法,因为看到“动物公民”这四个字,我们马上可以在直觉上对本书内容有所把握。而看到“动物社群”这四个字,我们不知道这本书究竟什么内容。

我认为,《动物公民》这个书名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和书籍的推广。是一个更好的译法。

但是也许是我个人比较谨慎,如果让我重新翻译的话,书名仍然会选取《动物社群》。

在英文版第vi页,作者说:Jennifer Wolch coined the term 'Zoopolis' (1998) to describe an urban environmental ethics that embraces an integrated vision of human and animal community. We have been inspired by her project, and gratefully borrow her term, although our focus is on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s' as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a broader set of ways in which animals relate to that community.

从这段话可知,Zoopolis一词最早出自Jennifer Wolch在1998发表的一篇文章,参见:Elder, Glenn, Jennifer Wolch, and Jody Emel (1998) 'La Practique Sauvage: Race, Place and the Human-Animal Divide', in Jennifer Wolch and Jody Emel (eds) Animal Geographies: Place, Politics and Identity in the Nature-Culture Borderlands (London: Verso), 72-90.

而唐纳森和金里卡将polis理解为political community,并承认他们对这个词的用法略不同于Wolch。所以在本书,zoopolis是指“人与动物的混合political community”。

译者曾考虑将zoopolis译为“动物城邦”“动物政治(体)”“动物共同体”等,但这些译法都存在一些问题。最后选择了“动物社群”这个译法。

另外,“community”一词有“社群”“共同体”“社区”“群落”等义,本书将根据语境选择译法,例如“动物社群”“国际共同体”“居民社区”“植物群落”“生态群落”等等。也许有生态学者会认为,本书中有多处“community”都应当译为“群落”,比如“野生动物群落”( wild animal community),但对此笔者决定 将其译为“野生动物社群”,因为后者具有一种政治意涵,可与本书中“野生动物主权”这一概念相对应,符合本书的政治理论框架。

《动物社群》读后感(四):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评《动物社群》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一直在侵蚀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我们的人口数量半个世纪以来翻了一番,而野生动物数量则减少了1/3。工厂化养殖场体系的规模一直在扩大,这是为了满足和刺激对肉类的需求。如今,世界肉类产量已涨至1980年的3倍,人类为了获取食物每年要宰杀560亿只动物(这还不包括水生动物)。根据联合国报告《家畜的长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UN2006),预计2050年肉类产量将再次翻番。而且,如今各行各业总是在寻找新的、高效地剥削动物的方式。 1868年美国通过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以来,美国黑人通过不断的斗争争取自己的公民权利,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第一个反虐待动物协会于1824年在英国成立,动物保护协会在近180年的历史中从禁止血腥运动到有关动物园马戏团的反虐待动物立法,也在不断改善动物们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但是,是否有人思考过动物们遭受的虐待和被剥夺生命的痛苦,难道动物生来就该被端上人类的餐桌?难道动物生来就应该被人类当成宠物拘禁和伤害?难道动物生来就应该被用作医学实验和解剖? 大多数对于动物问题的讨论,都集中在三个道德框架内进行,“福利论”思路,“生态论”思路,“基本权利论”思路。本书的作者,邀请我们基于公共理性思考,动物作为脆弱的自我是否和人类同样拥有宝贵的生命,现在人类将动物越来越多的纳入人类的生活环境,人类和动物的交往是必然发生的,在理解和接纳人类与动物拥有巨大差异性的情况下,人类该如何富有道德性的正视动物的权利,构造一个美好正义的人类和动物共同生活的世界。 作者认为赋予动物普遍权利非常有助于终结动物被剥削的悲剧和使动物免受恶劣的暴力形式,本书先强调动物是一个拥有感受的生命,它们能感受到痛苦和愉悦、挫败和满足,动物也可以分辨清楚主体和客体,并且开展交流,动物也拥有自我,拥有不可侵犯之权力,没有人可以剥夺他们的生命。倘若你认为动物王国里没有礼仪道德,不能和人相提并论,不能拥有和人一样的不可侵犯之权力。为此作者辩证的列举了一些“边缘例证”,在人类社会中也拥有智力障碍的人和儿童或者老人,以及缺乏充分社会化,没有知识的人,他们一样缺乏道德主观能动性但是依旧被人类社会认可拥有人权。同时我们更不能陷入种族主义而下断言,仅仅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就拥有人格性。在过去,生存环境和条件有限时,人类和动物之间缺乏正义的环境,对动物的杀戮也许不可避免成为一个群体生存策略中重要而持久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永远一直伤害动物,我们同样需要不断的对现如今的环境做一个正义的评估,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考量。 本书的理论基于把不变的伦理规则与关系性义务相调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人类公民身份的理论框架也可以帮我们在动物问题上实现这种调和。很多政治问题促使我们建立了具有群体性差异的人类公民身份理论,而很多类似的情况在动物问题上也同样存在,所以同样的分类法也适用于动物问题。有些动物应当被视作在它们自己的领土上组成独立的主权社群(那些生活在荒野的、易受人类人侵和殖民所害的动物);有些动物像移民或居民那样选择来到人类居住区(边缘投机动物);而有些动物则应当被视作政治社群的完全公民,因为它们世世代代被圈养,已经变得依赖于人类(家养动物)。所有这些关系都有它们各自的道德复杂性,书中用主权、居民身份、移民、领土、成员身份和公民身份等概念来厘清这种复杂性。 在书中作者提到,人类将宠物类别的猫、狗之类的家养动物带到了人类社会当中来驯化他们,从而使其适应人类社会,家养动物方方面面都依赖我们,失去了自我生存下去的能力,也因此人类对待家养动物的可能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家长主义,这样会剥夺了部分家养动物的尊严。书中参考了现今国际上流行的学说详细论证了如何在动物和人类的社会中找到一种合乎正义的共同生活方式。作者认为可以将家养动物视为公民,公民身份不仅关乎权利,还关乎责任。作者通过结合动物的喜好和动物行为中的交流,以及动物在自身社群中的生活模式及家养动物对于主人的行为反馈,以及学习在人类社会中生活的知识,认定家养动物在社会中拥有被塑造的能力,可以承担某种涉及权利和责任的公民身份。同时,也因为我们把家养动物带入了我们社区,因此我们也有责任去塑造我们共同的社会以公平的为他们提供环境。 书中同样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探讨了野生动物和人类相处的关系,野生动物遭到人类的伤害,一般是通过狩猎和诱捕或者是因为人类侵占了动物的栖息地或是人类的活动影响到了动物生存环境。或许包括我之内的大多数读者认为,认为对于我们身边的动物,比如伴侣动物我们负有积极义务,但是对于那些远离我们的动物,比如野生动物,我们只负有不伤害的消极义务,考虑到干预自然的复杂性只要做好环境保护,不要对动物进行不必要的杀戮和虐待就够了。作者却提到另一种论证方式,他将野外生物的物种主权视作国家主权认为这是具有道德重要性的,野外动物社群可以自行处理有关生存的重要事务,这表明野外动物也能是一个健全的自治社群,因此不需要人类的干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野外动物的生存的领土主权,并为部分人类历史上的不正义杀戮做恰当的补救,人类和野生动物继续共享着这个星球,人类就有义务为改善生态环境负责。 在将动物进行家养和野生简单的二分法之后,其实数量最为庞大的是生活在我们城市之中的动物甚至中心地带的野生动物(包括松鼠,浣熊,麻雀,乌鸦,鹿,狐狸)加上城市郊区的动物,种类数量数不胜数,这些动物并非人类所饲养驯化,也非野生动物一样生活在远离人类环境的地方。这些动物和人类共同使用一个栖息地,过着和人类相处却又独立于人类的生活,就此类型的动物,传统动物权利者并无一个认识上的定论。作者在本书中提出设想论证边缘动物最好保持一种居民地位,使得它们免于某些作为公民的义务,同时使人类免于某些对他们进行全面积极干预的义务,这也同样展现了人类族群和社群的多样性。 作者在充分考虑到动物的脆弱性的情况下分层论证人和动物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论据论点之详细丰富让人觉得学术性很强的同时并未设置什么门槛,可能作者也是为了让更多能读到这本书的人重视动物问题,诚然最后作者也表述,本书所提出的道德理论在动物产业带来的巨大利益之下显得像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但是也为我们读者展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处的更多假设和可能性,相信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对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拥有了新的想象。在我的想象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其像书中论述那样将人类社会的思维带入到动物王国之中,武断的赋予它们各种各样的权利和身份代入假设的场景,不如在自然面前承认自己的渺小,将每一只动物视作鲜活的生命去爱护和重视,承认它们的尊严。 人类追求的道德优越性以及身份认同不是建立在我们漠视动物的痛苦上,而是更加尊重和保护动物生存的自由和福祉,能够做到关心、欣赏周围的动物、植物以及环境并且在这种关联中生活才是更值得去做的事情。最后借用我很喜欢的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的一个理念,他说,“自然其实分两种,一种是人们身边的花鸟鱼虫,绿植阳光,给人带来愉悦舒畅。另一种,是隔着千里之外,野生动物栖息的森林湖泊、陆地海洋,那里可能你一生都不会到达,但你知道有那样一个地方在,这世界因此而多样化,对人类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动物社群》读后感(五):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评《动物社群》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一直在侵蚀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我们的人口数量半个世纪以来翻了一番,而野生动物数量则减少了1/3。工厂化养殖场体系的规模一直在扩大,这是为了满足和刺激对肉类的需求。如今,世界肉类产量已涨至1980年的3倍,人类为了获取食物每年要宰杀560亿只动物(这还不包括水生动物)。根据联合国报告《家畜的长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UN2006),预计2050年肉类产量将再次翻番。而且,如今各行各业总是在寻找新的、高效地剥削动物的方式。 1868年美国通过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以来,美国黑人通过不断的斗争争取自己的公民权利,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第一个反虐待动物协会于1824年在英国成立,动物保护协会在近180年的历史中从禁止血腥运动到有关动物园马戏团的反虐待动物立法,也在不断改善动物们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但是,是否有人思考过动物们遭受的虐待和被剥夺生命的痛苦,难道动物生来就该被端上人类的餐桌?难道动物生来就应该被人类当成宠物拘禁和伤害?难道动物生来就应该被用作医学实验和解剖? 大多数对于动物问题的讨论,都集中在三个道德框架内进行,“福利论”思路,“生态论”思路,“基本权利论”思路。本书的作者,邀请我们基于公共理性思考,动物作为脆弱的自我是否和人类同样拥有宝贵的生命,现在人类将动物越来越多的纳入人类的生活环境,人类和动物的交往是必然发生的,在理解和接纳人类与动物拥有巨大差异性的情况下,人类该如何富有道德性的正视动物的权利,构造一个美好正义的人类和动物共同生活的世界。 作者认为赋予动物普遍权利非常有助于终结动物被剥削的悲剧和使动物免受恶劣的暴力形式,本书先强调动物是一个拥有感受的生命,它们能感受到痛苦和愉悦、挫败和满足,动物也可以分辨清楚主体和客体,并且开展交流,动物也拥有自我,拥有不可侵犯之权力,没有人可以剥夺他们的生命。倘若你认为动物王国里没有礼仪道德,不能和人相提并论,不能拥有和人一样的不可侵犯之权力。为此作者辩证的列举了一些“边缘例证”,在人类社会中也拥有智力障碍的人和儿童或者老人,以及缺乏充分社会化,没有知识的人,他们一样缺乏道德主观能动性但是依旧被人类社会认可拥有人权。同时我们更不能陷入种族主义而下断言,仅仅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就拥有人格性。在过去,生存环境和条件有限时,人类和动物之间缺乏正义的环境,对动物的杀戮也许不可避免成为一个群体生存策略中重要而持久的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永远一直伤害动物,我们同样需要不断的对现如今的环境做一个正义的评估,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做一个考量。 本书的理论基于把不变的伦理规则与关系性义务相调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人类公民身份的理论框架也可以帮我们在动物问题上实现这种调和。很多政治问题促使我们建立了具有群体性差异的人类公民身份理论,而很多类似的情况在动物问题上也同样存在,所以同样的分类法也适用于动物问题。有些动物应当被视作在它们自己的领土上组成独立的主权社群(那些生活在荒野的、易受人类人侵和殖民所害的动物);有些动物像移民或居民那样选择来到人类居住区(边缘投机动物);而有些动物则应当被视作政治社群的完全公民,因为它们世世代代被圈养,已经变得依赖于人类(家养动物)。所有这些关系都有它们各自的道德复杂性,书中用主权、居民身份、移民、领土、成员身份和公民身份等概念来厘清这种复杂性。 在书中作者提到,人类将宠物类别的猫、狗之类的家养动物带到了人类社会当中来驯化他们,从而使其适应人类社会,家养动物方方面面都依赖我们,失去了自我生存下去的能力,也因此人类对待家养动物的可能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家长主义,这样会剥夺了部分家养动物的尊严。书中参考了现今国际上流行的学说详细论证了如何在动物和人类的社会中找到一种合乎正义的共同生活方式。作者认为可以将家养动物视为公民,公民身份不仅关乎权利,还关乎责任。作者通过结合动物的喜好和动物行为中的交流,以及动物在自身社群中的生活模式及家养动物对于主人的行为反馈,以及学习在人类社会中生活的知识,认定家养动物在社会中拥有被塑造的能力,可以承担某种涉及权利和责任的公民身份。同时,也因为我们把家养动物带入了我们社区,因此我们也有责任去塑造我们共同的社会以公平的为他们提供环境。 书中同样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探讨了野生动物和人类相处的关系,野生动物遭到人类的伤害,一般是通过狩猎和诱捕或者是因为人类侵占了动物的栖息地或是人类的活动影响到了动物生存环境。或许包括我之内的大多数读者认为,认为对于我们身边的动物,比如伴侣动物我们负有积极义务,但是对于那些远离我们的动物,比如野生动物,我们只负有不伤害的消极义务,考虑到干预自然的复杂性只要做好环境保护,不要对动物进行不必要的杀戮和虐待就够了。作者却提到另一种论证方式,他将野外生物的物种主权视作国家主权认为这是具有道德重要性的,野外动物社群可以自行处理有关生存的重要事务,这表明野外动物也能是一个健全的自治社群,因此不需要人类的干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野外动物的生存的领土主权,并为部分人类历史上的不正义杀戮做恰当的补救,人类和野生动物继续共享着这个星球,人类就有义务为改善生态环境负责。 在将动物进行家养和野生简单的二分法之后,其实数量最为庞大的是生活在我们城市之中的动物甚至中心地带的野生动物(包括松鼠,浣熊,麻雀,乌鸦,鹿,狐狸)加上城市郊区的动物,种类数量数不胜数,这些动物并非人类所饲养驯化,也非野生动物一样生活在远离人类环境的地方。这些动物和人类共同使用一个栖息地,过着和人类相处却又独立于人类的生活,就此类型的动物,传统动物权利者并无一个认识上的定论。作者在本书中提出设想论证边缘动物最好保持一种居民地位,使得它们免于某些作为公民的义务,同时使人类免于某些对他们进行全面积极干预的义务,这也同样展现了人类族群和社群的多样性。 作者在充分考虑到动物的脆弱性的情况下分层论证人和动物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论据论点之详细丰富让人觉得学术性很强的同时并未设置什么门槛,可能作者也是为了让更多能读到这本书的人重视动物问题,诚然最后作者也表述,本书所提出的道德理论在动物产业带来的巨大利益之下显得像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但是也为我们读者展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处的更多假设和可能性,相信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对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拥有了新的想象。在我的想象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其像书中论述那样将人类社会的思维带入到动物王国之中,武断的赋予它们各种各样的权利和身份代入假设的场景,不如在自然面前承认自己的渺小,将每一只动物视作鲜活的生命去爱护和重视,承认它们的尊严。 人类追求的道德优越性以及身份认同不是建立在我们漠视动物的痛苦上,而是更加尊重和保护动物生存的自由和福祉,能够做到关心、欣赏周围的动物、植物以及环境并且在这种关联中生活才是更值得去做的事情。最后借用我很喜欢的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的一个理念,他说,“自然其实分两种,一种是人们身边的花鸟鱼虫,绿植阳光,给人带来愉悦舒畅。另一种,是隔着千里之外,野生动物栖息的森林湖泊、陆地海洋,那里可能你一生都不会到达,但你知道有那样一个地方在,这世界因此而多样化,对人类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