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摘抄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摘抄

《天地一行客》是一本由季羡林 / 老愚,编选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一):万物皆是天地一行客

季羡林先生,似乎得到了全天下最高的赞誉之后,反而什么都洒脱了起来,反而什么名利都不在乎了起来,他告诉我们从未蒙面的读者们说,不要被那些别人给他的过高的赞誉,给欺骗了。他没那么厉害,也没有不厉害。他从来都敢说真话,越到了他人生的后期,他也就越能够说真话。

这本书和我之前读到的几本关于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随笔不太一样,以前读他聊他的猫,他的母亲,他留学的经历。他欣赏过的花,这些都是比较生活气息的物品,和我们普通人也就非常贴近,这本书里面除了他爱的自然,还有聊到学术,聊到清华北大,聊到学术应求真务实,才不误学术良心。聊到佛教思想,这些是其他书里面没有谈到过的话题,这一系列的话题是比较深刻的,也是让人了解起来感受颇深的。

我爱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随笔,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文人,不会故弄玄虚的写出让人难以理解的文字。也不会借着文豪这样的大家,刻意拉开和人民的距离,加上作为普通读者对季羡林先生内在的一种崇拜,常常觉得他是一位老者,家里外公这样的文化人物,常读他的文字,更能让我这样浮夸的年轻人,清楚内心深处的根本是什么,清楚自己做这一切杂碎的工作是为了什么,人生的终点是消失,消失之前我们用着这或短或长的寿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便是我们存在这世界的价值了。

季先生的人生箴言录,似乎很短,似乎是他们那个世纪,似乎是他曾在的那个年代独有的体会,可往往这样的人生感悟是穿越了时光的真真道理,无论放在那个年代也是一样的深刻,一样的令人印象深刻,似乎是对自己说的一般,仿佛是自己的长辈们一般在身边对我们道出了他们人生的感悟啊。

"你要明白,离开是正常的,孤独才是生命之常态。"

愿你过的愉快,过得幸福,过得美满,过得祥和。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二):天地一行客:纸短情深意味长……

季羡林作为国学泰斗、北大终身教授、东方文化学者、作家、思想家,其著作颇丰,各种选本层出不穷,若要一般读者了解先生的精神世界,有些难度。《天地一行客》这本小册子,编选了先生的隽语录,“内容涵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对比,印度文化,读书与治学,人生与世相等”,是了解先生思想精髓的一条捷径。 书不太厚,196页;语言淳朴,绝不说教;道理深入浅出,皆是生活体验而来。 “每次走在它(幽径中的一树古藤)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风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原来每个人都不圆满,烦恼会光临每个人的人生直播间,唯有对生命的热爱,才能缓释这些不愉悦; “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作为一个佛学家,一生研究佛学,敢于说真话,“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种宗教不是悲观主义的,但是像佛教这样彻底的悲观还是绝无仅有的”,宗教的悲观在于寄托于来世,此生还未活明白,来生更不可托付,季先生这份通透,难得的坦诚; 在《爬格子的价值》中说到文字的意义:“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好的作品能让读者读的明白,打得开思想的结,懂得爱,便是上品; “原来我以为天地是又宽又大的,现在才觉得天地是极小极小的,小得容不下我这一具单薄的躯体。”人不过是这天地间一行客,始终不是主人:从来处来,到来处去。这中间的时光叫做你的一生。你看不见的一双手,已将我们的命运之牌,洗了又洗,拨了又拨,无论身心的成长,性情的磨砺,情绪的稳定…… 这一生,你将如何生?生如何?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其实你我都籍籍无名,活得明白,死得通透,安然瞑目,善始善终就是最好的注脚。 季老先生,生于1911年,卒于2009年,百岁老人,用他一生的脚步,丈量着生命的深度。 读这本书,更多的是从季先生平淡的语言叙述里,让思想得以升华,每一句都平常,待品时,每一句都饱含深意。 季先生谈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标准:“一本书能鼓励人前进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书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观?一本书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强人的愚蠢?……” 我想先生的文字都做到了:励志,乐观,智慧,提高精神境界和伦理道德水平,以及高尚的审美享受。 这本书真心值得你把它当做枕边书,用心读一读:得生活的审美,得宗教的理性,得文学的认知,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得生命的感悟,得名利态度…… 可谓,纸短情深意味长……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三):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这句话出自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先生虽然经历坎坷,却不失赤子之心,到了晚年更是对人事看得极为透彻,又勇于表达,善于表达,可以用真诚、恳切、犀利来概括先生之行文风骨。

我们都知道季老是北大唯一终身教授、东方文化学者、作家、思想者,精通多国语言,国学大师。

很欣赏季老的态度,说话要注意两点,第一假话不说,第二真话不全说。这本《天地一行客》正是对季老的大格局、大境界的概述。正如朗读者第二季中朗读的《八十述怀》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斯人已逝,季老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长存,我们重新看他的散文,又是一番韵味。全书分为八章:《天地一行客》、《怀旧净化灵魂》、《谈佛论道》、《西方不亮东方亮》、《坏人不会改好》、《没有真情不动笔》、《知识分子的阴影》、《不完满才是人生》共44篇文章,谈人生、谈哲学、谈佛教、谈社会等等。每个章节都有总结,方便我们理解。从季老的这本书中,能看到他的思考,也能给我们以启发。

谈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曾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化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后又取代了东方文化。当前,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东方文化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他谈到东西方文化,并不是要铲除消灭西方文化。并大胆说,人类文化一萌芽,就有相互学习交流。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人类文化史。中西融会,龙虫并雕。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中对读书有着自己的观点:“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呢?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四):天地行客,唯求心安

这本书的封面只是一幅黑白画,却深深吸引了我!

纯白底色,象征圣洁与清净的长短两条莲蓬纵横交错。寥寥几笔水墨勾勒盈盈天地间,一身穿长袍的短发男子背手仰望天空。瞬间把天地宽广、人类渺小孤独的氛围感拉满。封面图与书名“天地一行客”紧密贴合,让我一下子就get到“你要明白,离开是正常的,孤独才是生命之常态”这句话的点,妥妥是一本一看封面就急迫想要阅读的书籍!

季羡林:中国山东人,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东方文化学者、作家、思想者,精通12国语言,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在白岩松的采访中,季老曾说:“其实一般顾问讲起来,都是不顾不问。”笑死我了,瞎说什么大实话呢?季老怎么这么有趣呢?

《天地一行客》是一本讲真话的人生大书,共收录了季羡林老爷子44篇文章,分别归类为“天地一行客”“怀旧净化灵魂”“谈佛论道”“西方不亮东方亮”“坏人不会变好”“没有真情不动笔”“知识分子的阴影”“不完满才是人生”等8个章节。

季老在母亲离世后,回到老屋,独自一人面对漫漫长夜,再一想到母亲的晚年只有篱笆外的一条老狗陪伴,不禁感慨“我从来不信什么轮回转生;但是,我现在宁愿信上一次。”

看到这一句我忽然泪目。我相信有那么一个地方,或者叫天堂,或者叫天蓝色的彼岸,又或者叫什么别的名字。那些暂时离开我的人,那些我最亲最爱的人会居住在那里,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将在那里重逢。

在“善与恶”里季老说:“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记得西方“天鹅与蝎子”的故事里,蝎子请求天鹅背它过河,出发前,蝎子再三保证说自己不会蜇伤天鹅,但是到河对岸后蝎子却背信弃义蛰了天鹅。蝎子为什么要蛰天鹅呢?因为它是一只蝎子,这就是它的本性。

永远不要相信坏人变好。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坏”,又怎会有所谓的变好呢?

在季老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那个特殊的十年是多么野蛮、残暴、愚蠢及荒谬。那个十年,季老所遭受的一切苦难,他不能遗忘。我们也不应该遗忘,我们要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

关于信仰,季老说: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关键是经济利益。打击别人,争取信徒,也是争取布施,争取庙产。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句话从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在晚年回顾自己漫长而又曲折的一生缓缓道出来的话语是多么朴实无华,但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每个人都在追求一个完满的人生,但是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没有哪一个人的人生是完满的,所谓完满的人生从来都不存在。我们要学会接受生活的不完满,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已经很好。

在这一本书中,季老谈心中的所思所想、谈生命中的人、谈东西方的文化……这些文字都十分质朴,却又十分有力量。

我们都只是天地匆匆一行客,是孤独的个体,在这单行道的旅程我们过得幸福与祥和就已经很完满了。

《天地一行客》读后感(五):季羡林: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

多年前就曾读过季先生的日记,那是一本选编的日记合集,书的名字很诗意,《此心安处是吾乡》,取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的一句词:

日记记录了他1946年—1947年自德国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在北大组建东语系的这一时期。尤记得当时读来的那份“失望”,德高望重、稳居神坛的学术泰斗,一篇篇日记却找不到丝毫大学者、大先生理应体现或刻意体现出来的,对关心人类发展与学术未来、社会问题的艰深思虑与担忧。竟是满篇琐碎日常的“神仙下凡”体验——今天看了几页书、和哪几个朋友出去吃饭了,饭菜口味如何、明天要和谁去办什么事顺便去见谁很高兴……诸如此类,没有“凡尔赛”,没有身份焦虑,没有“主角光环”,通篇完全是普通人的无趣流水账日常,时不时的小确幸或者小确丧,偶尔蹦出来一两个风趣句子,真是能让你笑上老半天,印象最深的便是,几乎每一次的日记中都提到了读书、读书、读书,不禁感慨,这老先生的日记挺无聊啊。

但是,这不正是一个人真实的体现吗?这不正是一个人的真性情吗?

在一切被外界神话了的人设之外,他是可敬可爱可亲的,是质朴鲜活爽直的。

最近又有幸读了季先生的文章合集《天地一行客》。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涵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文化的思考、读书与治学、哲学与美学、人生百态等,更多看到了他对人生的达观,对文化的哲思,对治学的严谨,言语犀利之外更显真诚,其风骨让人深感敬佩。

《天地一行客》这一章汇集了先生对人生、对自我、对自然的感受与思索,感情恬淡。

在《永远的母亲》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凄,情到深处,令人动容。

《浮躁的文化人》中,又现先生的耿直,对国人“假谦虚”嘲讽:

在《我的文学观》《写作者须知》《教授架子》中,先生都毫不留情的批评与嘲讽了做人做事不端正的风气,让人直感痛快。

还有先生关于“老龄化”的评述:

此言可谓为中老年群体出了一口恶气。仅以物理年龄而不结合精神状态去判断,并且认为“老年人”百无一用的观念,狭隘之极。在这本书中,多篇文章都是先生已值高龄时写就,齐白石、黄永玉等诸多大师,都是暮年仍然活跃在自己的领域,佳作频出。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如今一位位真正的大学者、大师们,都离我们远去了,但愿他们的所学能够被他们的学生传承;但愿他们的精神与风骨,能够被天下的读书人所恪守。

关于先生的评价太多了,然而最让我感到最亲近而平和的,是季先生的学生唐师曾的评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