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动物生活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动物生活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动物生活史》是一本由[英]约翰·亚瑟·汤姆森(John Arthur Thomson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一):你知道蜂鸟每分钟煽动翅膀多少次吗?

博物学曾一度作为英国人最擅长的学科,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动植物手绘图都出自英国博物学家笔下,然而这份过去的荣光是否可以理所当然地越过时间的理性审视作为今天的科普读物呢?

汤姆森的章节划分显然是经过审慎思考的,第一章以《高智力的哺乳动物》作为开篇,为读者介绍了和人类亲缘的猿猴。猿猴分为三类:新时代的猴;旧时代的猴;类人猿。猴类与我们的相似性首先体现在感官维度,它们和人类一样拥有向前直视的眼睛,因此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便因为同样的立体视觉而相似。其次在智力层面,猴类在所有动物中最能够理解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如特定的声音与动作之间的联系。我们不得不承认,动物最打动人类之处恐怕在于动物和人一样具有相似的情感,黑猩猩会竭力保护同伴不受伤害,还会将梨埋藏在沙子中。

书中不乏动物生存智慧的事例,比如海象在秋天成堆地卧着并不起来觅食,它们也不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特别设有哨兵来保护全体的安全,但数百只海象并不同时全部睡着,一只海象突然醒来环视四周一分钟,然后推醒旁边的海象,自己再次入睡。由此,它们以一种接力的方式观察四周,海象群体中总有清醒的临时“哨兵”;比如雷鸟和野兔在冬季会变成白色与雪地融为一体;比如鹧鸪会假装受伤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等等。动物的生活在汤姆森笔下是真实可爱的,正如开篇所说的那样,观察动物的日常生活,研究它们如何解决生活的四大主要问题才是博物学的关键。

第十一章《乘风扶摇的翱翔者》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部分,作者将本章重点放在探讨鸟类的智慧和迁徙习性方面,然而读者并没有以封闭的结论作为对脊椎动物中与哺乳动物同为最高纲的总结,白嘴鸦为什么任由乌鸦欺凌?候鸟不知冬天滋味,又是因为什么一定要迁徙?九十余年过去,今天的我们是否又能够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呢?

本书的另一亮点是广泛的引用和类比,兼具科学性与诗意,然而原著中的亮点在语言转换后反而变得朦胧混乱起来。对于20世纪英国读者来说如雷贯耳的博物学家未必被今天的中国读者所熟知,英国的度量单位和国际度量单位之间如何换算也未必被所有普通读者烂熟于心,这些细节本应该被译者老师注释下来帮助读者理解相对陌生的领域(原著初版于1931年),可惜全书并无任何一条脚注。本书的诸多翻译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展露,不时扰乱一下阅读的进度,译文相对原著的内容来说实在大打折扣。

2022年的我们还在阅读这本初版于1931年又多次在中国再版的博物学作品,书中值得学习的内容自然是不胜枚举,各位读者在以作者同样温情的视角看待动物的同时,不要忽略它的局限性,更要在这其中的九十余年一窥博物学的进展。

作者名字在豆瓣对应的词条并不正确,也是惊异于再版多次的图书作者在豆瓣竟然没有正确词条。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二):《动物生活史》行走的动物百科书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大自然中很多的动物的某种特性会了解的比较多,在很多的动画电影里,比如《疯狂动物城》里因慢动作出圈的树懒,比如《马达加斯加的企鹅》里憨态可掬的企鹅,比如《狮子王》里勇猛的辛巴。

我们会喜欢企鹅摇摇摆摆的憨态,我们会研究猫猫狗狗的生活特性,我们会喜欢养一些小宠物,但其实,真正对动物的生活史感兴趣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都不曾走进它们的世界,自然社会里才是动物们的主场。

英国知名博物学家、自然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爵士编著的《动物生活史》,可以媲美法布尔的《昆虫记》的博物学经典,主要叙述了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单细胞类动物的生活状态,让我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的生活有更深刻的了解,极大的拓展了我们对于生命多样性的视野。

大自然的每一种生物都是经过优胜劣汰而存活到现在的,生物的多样性也体现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觅食是每一种生物存活下去的最基本的需求,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每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的食物链,有肉食性动物,有草食型动物,生物界里的每种生物共同搭建起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链。比如: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是海豹,而海豹则是以鱼为食物的,鱼类又以丰富的甲壳动物为食物,甲壳动物的食物是海面上成千上万的微小的动植物。

在我们不曾关注到的地方,每一种生物都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

《动物生活史》内容非常的丰富,重点叙述人们了解最为详细、确定的哺乳类和鸟类动物在野外的生活习性,让我们能学习到很多的动物知识,让我们知道了很多的动物在野外都是如何进行捕食,生存和繁衍的。

同时动物的生存分布也跟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生物适应于生活在海底,有些生物适应于生活在极寒之地。生物的充盈也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无限可能。

《动物生活史》除了丰富的知识,还配有近100张全彩色的博物馆珍藏的动物生活高清图,让我们在阅读中多一些色彩,能将不太熟悉的生物和图片进行对照,对它们的模样有着更清晰的认知,让枯燥的阅读变得更有趣味。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三):这是一部高智商动物生活进化史

每一种动物,连同人类,都在生命的大戏中扮演着轻重不同的角色。

大自然的优胜略汰法则决定了生物之间的存活几率,不论是哪种生物,想要在大自然严峻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学会随着自然的变化而进行自身的进化,这种进化的过程便是生物界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进程。

由英国知名博物学家、自然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爵士编撰的这部《动物生活史》一书为我们详细叙述了自然界中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以及单细胞类动物的生活状态,所涉地域包括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南极洲等多个物种空间,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于多种生物生活习性的认知。

本书共分为了十七个章节,分别通过长期地观察、研究向我们讲述了动物们的日常生活,研究它们是如何觅食、如何寻偶、如何抢占地盘以及种族迁徙进化等方面的问题。如同书封所述,本书是一部在广袤天地间发现有灵且美的万物,与之共享生命中深刻的欢乐,可以媲美法布尔的《昆虫记》,与布封《自然史》的博物学经典。

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小生命,它们或普通、或珍稀、或无害、或霸道,它们如同其他地球上的物种一般为了生存拼尽全力,只为物种的演化、生命的延续。

大自然淘汰机制所带来的压力让它们在环境变化之下努力的寻求着一方生存的天地,比如沙漠里的居住者始于北美洲的骆驼,骆驼在沙漠中充当着人类的坐骑,是用于运送货物的“沙漠之舟”。它们从北美洲进化而来,由最初的如长耳野兔般大小的原始驼逐渐进化到渐新世中与羊大小相近,在中新世进化成比现代骆马略大的美洲驼,直到冰河世纪骆驼迁徙至欧洲,北美洲的骆驼消失。

不仅仅是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骆驼,任何环境下的动物都会随着生态的转化不断的迁徙、演变,像鱼类为了生存进化出鱼鳍,像无脊椎动物进化为有脊椎动物,像植物占据旱地,像种子植物演变出真显花植物······

适应本身便是大自然中生命特有的现象,每一种生物对大自然环境的适应都是相对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遗传和表型上的差异,对环境的适应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别。只要存在这种差别,哪怕是很细小的,自然选择都会发生作用,推动整个群体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有些生物灭绝,有些生物进化,有些生物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如今的形态,有些生物为了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放弃了自身无用的器官,这些动物的转化过程是一部高智商的动物进化史,是它们用于适应自然淘汰机制的特殊手段,同样也是大自然的奇妙所在。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四):谁说动物不在生活

当人们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为了更大的房子、更多的存款、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光鲜亮丽的生活表象埋头钻研苦心经营的时候,我们几乎快要忘记了,在这颗奇妙的星球上,还有那么多的动物朋友们,正在赤手空拳地,在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为了让自己的种族能够在这颗星球上长存下去,而奔忙着,拼搏着。

人类进化至此,似乎对自己的命运有了很高程度的控制权,理性的高度发展也让人们越来越沉浸于成为地球主人的臆想中。人们一度习惯于摆出一副傲视一切的姿态,为了能够支配其他生物的命运而沾沾自喜。

而今,理性已经走到了自我反思的阶段,人类越来越看到自己的局限和脆弱,终于学会了在宇宙和自然面前谦逊起来,承认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伟大的自然法则才蕴藏着地球的最高智慧。如果我们的眼光能稍微向四周倾斜去观察一下我们的动物邻居,也许我们会有机会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存在方式,也许我们会从中找回一些什么。

英国博物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所著的《动物生活史》,以博物学中的觅食、寻偶、地盘、种族这四大永久性问题为线索,为我们叙述了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单细胞类动物的生存状态,在空间分布方面,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南极洲均有涉及,书籍内配有几十张精美的插图作品,是我们了解动物知识的极佳入门读物。

在这本内容丰富的著作中,作者用较多的笔墨为我们介绍了哺乳类和鸟类动物,其中涵盖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物,比如猴子、松鼠、天鹅、企鹅、海狮、树懒、鲸等等,也有许多较少被提起的种类,比如霍加狓、犰狳、善知鸟等等。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如何觅食和求偶、如何哺育幼崽、如何抵御生存危险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收获一些不为大众所知却令人拍案称奇的动物生存绝技。

如果不是读了这本书,很难想象到海象的“放哨”方式:秋天,几百只海象在沙滩上成堆地卧着,几天都不起来觅食。他们不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设有哨兵,他们保卫自身的方式是,一只海象突然醒来,警惕地环视周围一两分钟,然后推动旁边卧着的海象,而先醒来的那只又重新入睡,旁边的海象照例推醒自己旁边的海象,如此进行下去,直到全部的海象都醒过一回。

动物的生存方式中有其原始粗陋的一面,也有智慧精妙的一面。你会看到松鼠是如此具有乐天的精神,天鹅是如此的忠于自己的伴侣和家庭,河马妈妈能那么勇敢地保护它地孩子。从动物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最天然的生之喜悦与坚韧,能看到他们如何在自然法则的加持下延续它们的种族,它们唤醒我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忍不住惊叹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动物生活史》读后感(五):关注动物亦是关注我们自己

读这本《动物生活史》就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儿时看的央视的《动物世界》,那个时候动物世界让我们领略了很多的域外风情和不认知的动物。虽然现在小朋友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参观动物园了解到这些可爱的动物们,但如果要对动物们有个系统的了解,《动物生活史》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动物生活史》绝对堪称优秀,它从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介绍到鱼、昆虫及蠕虫,所介绍的物种空间分布极广,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南极洲等均有涉及,通过观察动物的日常生活,并研究它们各自是怎样解决“觅食、寻偶、地盘、种族”四大永久性问题,以揭示生物界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进程。作者约翰•亚瑟•汤姆森设定的章节顺序是从哺乳动物到浮游生物,差不多是从大到小,从更为智慧的生物到看似低等级的生物,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感觉,再配以100张全彩博物馆珍藏的动物生活高清图,让人看得赏心悦目又心有所获。

跨越时代成就经典

作者约翰•亚瑟•汤姆森是苏格兰著名自然学家,是英国最早一批受到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的博物学家,25岁就成为爱丁堡皇家学会成员,1930年,英国王室授予他爵士爵位,以表彰他在博物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此书是他1922年完成,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即使现在)理论界争论不休,约翰•亚瑟•汤姆森却用他细腻的观察力和优美的文笔将生物慢慢演变的过程展现了出来,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有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平淡无奇,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显得难能可贵。比如他提到的有机演化,他是这样说的,“但从全局来看,有机演化到底是前进的,一代代过去,带有更高级、更精良的生物出现,例如感情、知觉和控制力的增加,即心灵逐渐发展”。

感性与理性并存

约翰•亚瑟•汤姆森在书中描绘的动物之所以让我们觉得栩栩如生,很有画面感,除了有清晰的照片之外,更重要的的原因在于约翰•亚瑟•汤姆森在描写这些动物的动作时十分娴熟而生动。比如他在描写鹦鹉时,他这样写道——“鹦鹉在地上急欲取得某物时,总是蹒跚而前,姿态比较笨拙,并且往往会跌倒。它张着翅膀以帮助其前进,如同它早已消失的爬行动物祖先一样四足并行。”如果没有对这些动物的细致观察和对它们的爱,是绝对写不出来这样带着情感的语句的。当然除了感性之外,约翰•亚瑟•汤姆森也用了大量的数据展现他科学严谨的一面,如果想了解雉鸟的孵伏时间、或是产卵数量,又或者你希望知道屋燕喂养孩子的次数和数量,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关注动物亦是关注自己

约翰•亚瑟•汤姆森通过《动物生活史》除了介绍动物的习性之外,更重要地是告诉人类万物生生不息,人与自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在关注动物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关注着自己。这即使放在当下,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