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一性原理读后感1000字

第一性原理读后感1000字

《第一性原理》是一本由李善友著作,69出版的23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性原理》读后感(一):读《第一性原理》读后感

2021年11月份读了这本书。里面的许多内容我很受启发。说到群体质疑,作者讲到我们要学会质疑群体性的共识,敢于打破群体信念。爱因斯坦,哥白尼。这些科学家都是质疑群体性共识所做出的贡献的人。我们要有这种精神。再者,理论是要不断被打破的,之前的理论也许是对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别人就会超越这种理论。爱因斯坦就把自己的理论展示出来,然后,告诉后人,希望以后有人能够超越他。微软公司因为陈旧的思想,曾经颓废了几年,但是纳德拉开始通过改变,微软不是单纯的生产计算机和软件产品,而是帮助亲他人做事,微软的意义在于打造可以赋能他人的产品。至此,微软找到了时代的新使命。那就是赋予全球每个人,帮助他们成就不凡。这也让微软腾飞起来。

《第一性原理》读后感(二):找到第一性原理发现全新的认知边界

亚里士多德说过:“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根基性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 2020,突入其来的新冠疫情是一场灾难,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反思: 我们应该在此时此刻做些什么,才能迎来完全不同的未来? 丘吉尔曾说,不要浪费一场危机(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压力测试,都隐藏着机会。真正有智慧的人或企业,决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也许脚底的根基坍塌了未必是件坏事,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更加稳固的新地基,并在新的地基上盖起高楼,称它为“创新式生存”。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我们会被这些无法预测的变化影响着、改变着。一些不利因素带来的社会恐慌影响着工作、学习甚至正常生活,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是有一些企业在发展、在创新。我们想要找到自己的突破口,找到自己所在领域的创新方法,就得先弄懂“第一性原理”,因为所有的创新都是依靠这个为起点的。现在创新已变成必需品,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以及巨大的不确定性,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人,生而追寻意义。我们找到第一性原理并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发现一个全新的认知边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一性原理》读后感(三):第一性原理

本书通过第一章对比归纳法引出演绎法,进而想读者介绍公理化思维—第一性原理。

归纳法是通过实践推导结论,把连续性的经验推广到一切时空。然而 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连续性,固有的思维会让你陷入“归纳法谬误”。打破认知边界,实现第二曲线创新,你需要全新的思维模式—演绎法。但是演绎法必须有一个基石,一个来自系统之外、能够逻辑自洽的元起点。这个元起点既可以称为第一前提、逻辑奇点,也可以称为第一性原理。

如何找到第一性原理?这需要我们培养公理化思维。在我接受的的教育和生活中,基本上用的都是归纳法得出来结论,你关注过“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这样的问题,你进入职场,前辈是如何指导你的?甚至你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如果你大龄单身是否被某种莫名的信念裹挟。我觉得我的生活就被群里信念挟持着,随着大流向生命的尽头驶去。第一次去思考第一性原理,脑袋是懵懵的。现在书读完了,除了觉得公理化思维很好很不错,在生活中没有多大影响。应该是有影响,但是自己的思想很难从群体信念中拔出来。而群体信念,正是发现第一性原理的关键。

读一本书到底能改变我们多少?我也不知道,能改变多少生活?有一丝公理化思维的光照入大脑混沌的黑洞中。

读本书还有一个收获是,感知到角色的重要性,给自己设定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真的可以改变你的行为习惯。比如,完成自己儿时科学家的梦想,如果我是科学家,我要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呢?

《第一性原理》读后感(四):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任何理性系统的根基性命题。人类常用的逻辑方式,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常用,但是有谬论。我们要实现突破性创新需要采用演绎法。观察一个现象,思考一个模式,我们要深入思考其中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公理化思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顶尖智慧。

破界创新通过打破内在认知边界引起外在现实变化,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创新方式。要想打破系统的边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作为基石假设的第一性原理击碎。当地基垮掉,建设在地基之上的高楼大厦自然也会随着轰然倒塌。

与个人来说,个人的成长必须打破认知的黑洞,对组织来说,组织的变革需要打破系统的黑洞。

破界创始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认知,是在系统之外的东西,需要静下来独立思考。

组织刷新。战略的破解创新。企业的使用、文化、战略并不是虚构的,它是引领一个公司从大到强所必备的。小公司生存第一,中型公司人力第一,大型公司文化第一。

从众效应,真理的事实。破界创新的难点就是寻找到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而第一性原理往往隐含在从众效应之中,使得我们无法识别,无法去打破。只有打破从众效应的桎梏,才有可能拓展边界。分析问题的隐含假设,从众效应让往往会让我们忽略它的存在,反而就是最容易突破的地方,才有机会实现突破性创新。

做事要有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普遍怀疑,我们要敢于怀疑和突破,敢于创新。

《第一性原理》读后感(五):第一性原理读后感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和作者说的大多数一样,坚定不移的认为在之前的生活中了解到的知识都是真理,归纳得到的规律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常常无意识的忽略或默认推论过程中的隐含假设(大家都深信不疑、不被质疑的东西),把边界之内的规律不恰当地推到了边界之外。 这导致我的脑子里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等号,例如看到某某做了某件事,然后就是觉得怎么样怎么样,通过这件事直接认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我突然看到自己的隐含假设,人做了某事儿=人具有某种品质,我的天呐,我突然看到了自己的枷锁,因为我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我得多累,我身边的人得多累? 选择做某件事,当时的场景问题,人物关系,利益关系,事件背景有太多相关因素了,根本无法代表一个人是怎么样的,更不能直接给一个人的品质挂钩。对别人是这样,对自己更是这样。 作者提出,我们自认为是在使用大脑进行思考,其实只是用大脑中既有的思维模型在思考。如果外界在我们的大脑中植入了某种思维模型,我们自然就会用这种思维模型来思考。但是,如果这种思维模型是错误的,或者只用一种思维模型来看待世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出现扭曲,这就是所谓的“锤子综合征”。 然后我就想知道自己的这个隐含假设里的思维模型是怎么来的?是自己小时候受周边环境和朋友的影响,还有妈妈的“言传身教”以及无意间的“灌输”,妈妈总会因为一件事儿而否定我这个人,比如,我有时候不想收拾东西洗衣服,她就会上升到我就是懒蛋,以后老公会不喜欢我,公婆会讨厌我,我以后的生活过得会人人厌。就是因为我偶尔的一次行为,她会上升到我整个人生的失败。从而导致我有很重的枷锁,特别害怕出错,或者失败,因为这样的话我这一辈子都完了。因为我觉得所有人的都会这样看我,为什么这样想,因为我妈妈是这样看别人的。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逻辑的形成,且不受我主观控制,而且是我的无意识的自动化反应,我带着这个初生的底层逻辑去解读我的所见所闻,直到我今天看到它的存在。我很庆幸我现在看到它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