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1000字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1000字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一):很好的工具书

之前听过蒋里博士的演讲,了解了一些创新思维相关的概念和知识,终于等到相关书籍的出版,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也蛮具有操作性,可以买来好好学习下。虽然不一定能成为顶尖的创新人士,但有了专业的指导和方法,应该会少走一些弯路,有相当的提升吧,希望有机会能再次听到蒋里博士的演讲,跟蒋博士有线下的交流,聆听蒋博士的高见。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二):对我而言,浪费时间。

你好,我是书评人耿吉超。 群里说这本书书评有2000元,想赚钱想疯了的我心动了。 我打算认真读这本书,然后写出一篇书评,幻想着能赚2000。 到现在为止,这本书我读第三遍了。第一遍随便看看,第二遍读读画画,第三遍分析阅读。 到现在为止,我实在读不下去了。 我也在想,写书评的价值是什么?如果真的有2000稿费,商家为什么给出这个稿费? 也许是我做销售做久了,我想写书评的目的就是卖书。 对我而言,这本书实在没什么新鲜的内容。总而言之,就是MVP那一套,说得更清楚点。 就是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解决不了,继续寻找解决方案,直到解决。 就这么一句话的事,愣是写了一本书。我深度怀疑作者是不是借着斯坦福的名义忽悠人,或者斯坦福徒有其表,我不懂。 一开始,我想着报名这个课程花了几块钱,理所应当说这些书的好话。 可是这样不爽,我还是愿意按照我的想法做事。 现在,我觉得中立很爽,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当然,这是对我而言,因为我之前了解过这些观点,所以觉得这本书没啥用,对于没了解过类似观点的人是否有用,我也不知道。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三):勤于思,敏于行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才能够看到和其他人不同的创新点。

书里面案例很多另辟蹊径成功案例可供学习和参考,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幸存者偏差,毕竟新颖的角度和思考方式都有巨大的风险。

更多案例是提示如何带领团队去研究事物,并设计出新的框架,并且通过不断地试错进行迭代。所谓“经常失败,尽早失败”。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做法就是尝试各种奇思妙想的组合,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个人还是非常认同书中讲述的一些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创新点,不走寻常路,不怕试错。

对于中国国内普通人而言,创新面临巨大的风险,而大部分人对于风险都是厌恶。于是他们规避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解决方式,更有甚者嗤之以鼻,对于特立独行的新颖想法进行批评。有些非常具有探险精神,创新想法的人经常也会被打击,甚至认为是离经叛道。

当社会和科技发展到一个阶段,前面可以借鉴的或者拷贝的案例越来越少的时候,就需要更多这些“离经叛道”者,假以时日方能帮助社会再进一步。坚持做自己认为是对的,有价值的事情,不用被风言风语打到。毕竟成功者都是少数的,努力尝试过也是勇者。而大部分人其实既不成功也不勇敢。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四):卷,如何卷出新花样?

2022年,“卷”一词在各行各业火了起来,越卷越有新意,越卷越出乎意料。从最开始的学习时间上的卷,再到电商AI语音识别方式的卷,甚至到了太阳能电池材料技术上的卷。这些技术上的创新无一不源于创新思维,那我们普通职场人又如何培养?

创造性思维不是靠天赋异禀或灵光乍现,而是一套可以学习的规律,可以培养的能力。研习,是一笔对自己未来的优质投资。——杨 澜 知名媒体人

《创新思维》(蒋里)这一书中,通过:方法概述、工具包、设计思维实验室、设计思维在组织中的应用、案例研究,这5个方面进行论述。斯坦福的此设计思维的诞生铸就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基因。书中通过概念的讲解,到如何应用,以及现已产生的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文中提出设计思维的独特 。“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天才能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真正具有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者,他们因为在看问题和思考问题方面拥有独特的角度和方法,所以能够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需求、目标和问题。设计思维是一种创新的方法,它通过反复迭代的流程交付以面向用户和客户为导向的创新方案,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究其本质,本人具有同理心,项目禁得起大胆失败,团队成员存在自主性其后进行测试与反馈接收。这些不仅可以让人在社会上成功,在工作中拥有创造力也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优势。

其次,微观循环设计思考者如何工作?

都是实用主义者的他们,不喜欢在理论上过多地讨论概念,而是喜欢建立原型(具体化参数)将创造力,视觉化和互动反映在行动上。通过问题定义和再定义,针对目标对象,将现有方法垂直切分、水平调整,再通过观察,访谈,参与,标杆分析和商业模式探索。为了找到真正的需求,计划,他们还会针对环境分别对受访者进行沟通,对话伙伴。别忘记,他们本着自己的设计思维本质,较强的同理心,让他们可以更好的知道顾客的所需所想。创意技巧:客户共创、好奇心,反思再反思。(具体化参数)原型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

你的大脑是一台合成机器——拥抱新的组合(和发散思维)。(Georg Kress,2014)

最后,让我们共同看看各地项目中有哪些的设计思维吧!

德意志银行在高速的技术变革、人口结构变化、数字化和物联网等各种大趋势的背景下,鲜明地改变了用户的生活和需求。“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时,更好地理解用户对新的甚至是激进的产品的需求。通过用户测试在项目早期识别关于产品和服务设计的错误假设,从而降低项目风险。事实证明,将短时间的迭代过程与不断构建原型相结合是十分有利的。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以实习方式参与到这些项目中。银行将青年人才与内部专家的沟通交流作为项目目标之一。最终这些成果以各种形式惠及新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开发了新的服务项目,如未来规划师。在金融业务中,这一服务能让我们的用户在时间轴上表述他们的财务愿景。

设计思维无论是作为创新工具箱,还是作为创新和用户导向的“游乐场”。人们知道它有很多好处,但要真正理解它的操作原则和影响力,我们必须亲身去体验它。它是我们方法组合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未来项目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这其中,需要的不仅于自由的思考,团队的碰撞,还有足够的耐力和耐心。

我鼓励大家去看这本《创新思维》的原因是,它在改变我们的创新思维的同时,带来的更是国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在这个到处被卷的时代,我们不如成为那个卷创新思维的人,更新的方式,更好的自己,更向前的国家!阁下,意见如何?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五):打开脑洞,改变人生——致仍在奋力拼搏的每一个人

疫情之后,有人说,我们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抗疫三年,我们好像每天都在见证历史,也好像每天都处于未有之变局中。是的,没有错,我们所处的时代,对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个体来说,都是极具变化不可预测的时代。大厂裁员了,房子断供了,生活好像突然就变得紧迫了起来,危机重重。当下,我们可能处在一个最坏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好的时代。

眼睁睁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一个的离开,自己也在惴惴不安的等待着,直到有一天,自己也抱着纸箱从工作了多年的工位离开。那一瞬间就好像一直对自己温柔以待的生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悄无声息的出了门然后带上了门,之后那扇门再也没有打开,而岁月静好的生活也再没有回来。但是我们要出去把生活找回来啊,既然不想摆烂,就只能勇敢的面对。

我们不谈成功学,按下自己躁动不安的心,俯下身子做一些务实的事情。当下,再求职也好,自己创业也罢,所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年乔布斯所讲的think different必然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think different,就是指创新思维。说起这个能力对对我们生活的改变,远的有乔布斯定义智能机,在他把智能机呈现给我们之前,我们认为自己一定需要那些功能按键,是他的创新思维让我们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块可交互屏幕;近的有在泰山压顶式整改下带领新东方文化直播带货浴火重生的俞敏洪,他以自己的创新思维成功重新定义了直播带货。

说了这么多,如果你平时就是大家头脑风暴的中心,点子大王,那么恭喜你,你这是老天爷赏饭吃,可以与我同读《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看看能不能把这个技能点到满级改变世界;如果你平时总是默默无闻,机械麻木的做流程化的事项,那么你也可以试试和我同读《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看看是否祖师爷能赏一口饭吃。

在1950年左右,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terman为了鼓励本校师生进行创新创业,并为学校带来更多的收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挣钱不寒碜),向校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感受到了译者的调皮),在大学里建立斯坦福工业园。如果斯坦福这块牌子还不够打动你的话,那么说三家在这个工业园里走出的企业你一定久仰大名,特斯拉,脸书以及惠普。怎么样,有人打了样,开始学吧。

同理心:对外的同理心是从用户需求出发,对内的同理心是指团队协作。

大胆失败,经常失败,尽早失败:这里我理解的是需要用最小的代价疯狂试错。因为虽说是创新思维,但是我们也不能肯定自己的灵光一闪,就一定是对的,所以要用尽量小的代价验证自己想法的可行性。

让创意具象化:这一点非常重要,乔布斯当年为了因为屏幕玻璃的厚度骂人的桥段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能落实,那它永远只是我们脑袋中的一个想法。

跨学科性:这一原则虽然说的是跨学科,但从后续的描述对事物用不同视角观察,联想到的是跨界,新东方搞搞教培的做直播带货,这不正是跨界的典范吗?

乐观和好奇:最终基本原则以这两个收尾简直是点睛妙笔,因为只有保持乐观,才能再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后,勇敢的开启下一次,失败99次后,乐观的人会想已经排除了99条错误的路,悲观的人只会想再失败就要失败100次了;同样的只有保持好奇,才能在一个又一个被试错证明了不可行的点子之后,还能再想出新的点子,把脑洞开到MAX。

书中既然认为可量化,可具象化,可执行是很重要的事情,那么在一些具体应用实施上就不会形而上,而是条理清晰的带领读者解决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谨记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贯穿始终。首先,对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重重分解,直达问题最本质的核心,即把握到需求本身,当我们分析到这里,再针对需求尝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大量小规模试错,最终从实践中出发得到的解决方案一定会相对于我们最初的方案是颠覆性的。

在条理清晰的,细致到保姆级别阐述完实操流程后,手册还附上了使用了手册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的案例。例如德意志银行、瑞士电信公司等,并于最后还附上了一张创新思维的点检表,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大程度的可视化。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我们既然已经身处这个大时代的浪潮之中,那就只能勇往直前。正所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大危险中也有大机遇,希望我们都能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然后坚定地走好后面的每一步,你,我,他,我们都会有美好的将来,也必然会有美好的将来。

作者:贾亦真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六):2022年已经过半,想要突破却不得要领,来看看创新思维怎样帮助你

昨天跟以前做传统餐饮的老板吃饭,他是做创意甜品的,但是一直坚持用最好的原料导致成本过高,创意营销又玩不过年轻人,加上门店的客单量不足以支撑工厂的人员工资及设备的运转,他只能把多年来经营的连锁店关闭了。

这位老板说起这次结业时,心情是很唏嘘的,总觉得自己的心血被时代淘汰了。

实际上,疫情以来像这样被迫关店的传统门店数不胜数。

创新真有那么难吗?斯坦福大学全球创新设计联盟联席主席蒋里和福尔克.乌伯尼克尔在他们的新书《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中提出:“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目标和创新点。”

别以为设计思维只有设计师才能用得上,所有思维方式其实都能适用于一切业态所需,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看看斯坦福的设计思维是怎样帮助我们突破创新的。

互联网盛行以来,社会各行业发展是飞速的,虽然很多创新的进程我们都有目共睹,但如果换了要我们自己想出来,相信很多人还是毫无头绪。所以不仅在社会上,在工作中拥有创造力也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优势。

《创新思维》书里也提到,设计思维依赖于对事物不同的视角和诠释而产生。团队成员必须保持对寻找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好奇心和原动力。

如果没有好奇心,相信乔布斯也很难想出把手机创造成小型电脑的样子,而且这小小的手机真能满足简单办公的需求。其实在智能手机之前早就有PDA之类的个人掌上电脑,但是一直没有成为爆款,会使用的人群还是少之又少。

所以对于创新设计,还是得有目标的驱动,乔布斯早就说过他要改变世界,正因为他对自己目的的认知,即对创新必要性认知的提出,才容易加速设计思维方法的成功。

当然无论什么行业的创新设计,都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会遇到棘手问题,这些都需要像设计思维这样的创新方法。

这时候设计思维就像我们的第二大脑,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表达问题,甚至通过其探索性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完全颠覆最初的想法。

《创新思维》书中针对团队挖掘客户需求提出了AEIOU分析法,这个方法包括:

无论客户是哪个行业的,AEIOU分析法提出的步骤都是以观察为先的。当调研团队对客户的各个细节方面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后续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这些方法已经得到设计师团队的认证,每一个能成功引起关注的设计项目,都离不开对受众的观察、对客户的深入研究。

《创新思维》书中还就对客户简单明了推介创意时给出了“NABC推介法”,这个方法是是对新创意简明扼要的描述,现在通常也被称为“电梯推销”,因为理想情况下,对项目意图的描述是如此简短,以至于一个人可以在乘坐电梯时向其他人解释并推销它。

NABC是需求(need)、方法(approach)、价值(benefit)和竞争(competition)的英文首字母组合。演讲应覆盖所有这些关键词。

好的方法都是需要实践的,干起来就对了。

头脑风暴相信是每一个创意团队必须经历的环节,以前在4A公司基本成了我们团队或者跨团队合作每天的例行任务。但是有多少头脑风暴会议能真正得出成功的创新方案呢?还得看团队的指引和效率。

《创新思维》书中还提到,一个好的头脑风暴会议,有以下7个基本规则需要注意。

1、追求数量:创意的数量至关重要!团队必须以产生尽可能多的创意为目标,并致力于在预定时间内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

2、推迟判断:评估和讨论具体的创意应该推迟到头脑风暴之后进行。

3、以他人的想法为基础:利用诸如“是的,而且…..”等技巧,在进入下一个创意之前,团队成员应尝试以队友的想法为基础进行讨论。

4、鼓励疯狂的想法:明确允许疯狂的、非常规的想法,这些想法乍一看可能很荒谬,但是它们有助于团队接受新的观点。

5、一次只谈一个问题:讨论应该始终只围绕一个主题。同样,团队也不应该细分成小的讨论组。

6、视觉化:文字很好,图画很好。创意应该被形象化。在设计思维中,即使是最差的图画也会比便利贴上的文字更易于理解。

7、专注于主题:团队应确保他们一直专注于他们试图解决的问题。

好的创意也需要有慧眼的决策人,所以《创新思维》书中也提到,“头脑风暴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管理层级制度。团队内部的管理层级制度不应该影响创意的流动和答案中出现的分歧。”

能否选出创意爆款并让其落地,还有赖团队的领军者了。

所谓的创新都是人想出来的,人能拥有善思考的大脑就是跟动物的最大区别,想创新变革不要再空讲了,行动起来吧。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七):创新是可复制的能力,是方法论

你知道什么是“黑马原型”吗?

我们大多听过“黑马”,指是事先不被看好,最后一鸣惊人的竞争者。在设计开发产品过程中,“黑马原型”是指大胆想象阶段,适用于创新瓶颈的时候。只有在黑马原型阶段,他们才能克服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并考虑新的模式——如果需要,甚至可以与现有商业模式相反。

有时候,如果你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那么它就值得去实现。黑马原型很难在管理层级众多的传统公司中受到青睐,但有时却是破局的关键。

这是这本《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深刻的点。《Design Thinking:The Handbook》是本书的英文版书名。“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最早发源于设计界,是一套科学的提升创造力的训练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被各行各业借鉴。斯坦福设计学院把它归纳成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后,迅速风靡全球高校和中小学。因而,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也被称为D.School或者DT。

而黑马原型是本书提及的创新设计思维的其中一个阶段。这个时代,人人都需要创新能力。在职场,拥有创新能力是极大的竞争优势。

在市场,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屹立不倒的底气。而创新能力,它很少作为一种课程被教授。我们的创新,很多时候来自昙花一现的灵感。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拥有可复制可持续的创新能力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这本书,正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出现的。它带来的是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它想传递的是一整套创新的思维体系与方法。解决人们在混乱的时候,快速厘清方向;解决没灵感的苦恼;解决与客户需求脱离的问题。作者用菜谱式的简洁来构建这本书,让我们随时翻开都可以直接的获取方法。所以,你完全可以将这本书放在你的办公桌上,作为工具。它像便利贴一样方便。下面,我将从小白的角度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有用工具:

01 便利贴:如何用便利贴,提升工作效率?

便利贴,几乎是办公室标配的用品。随手写,随手贴,非常的方便。认真反思我们用便利贴的方式,可以说随心所欲,毫无章法。如果在团队内建立一套“便利贴使用规则”,在项目开始前,统一便体贴“语言”,那么你会感受到便利贴带来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质变。

优势:便利贴VS白板

写在白板的内容是固定的,而便利贴可以重新排列组合,反复生成新的内容,适用于逻辑生成,或提方案讨论的阶段。便利贴上的内容,也可以保存下来,轻松携带转移。

便利贴使用规则:

1.字迹清晰,使用中等粗细马克笔,最好是黑色;

2.内容需要加标题;

3.能用图画解释的,画出简单草图;

02 如何为用户画像:同理心地图

在《创新的窘境》一书中曾提到创新的四大窘境:产品与需求脱节,服务与体验偏离,技术与市场偏离,愿景与实践不符。4个问题的核心就是缺少对人的需求的深层次洞察,缺少好的方法让团队有效协同。

那如何获取用户需求,为用户画像,这里分享一个《创新思维》中提到的“同理心地图“。

适用于团队和个人,准备一张大白纸,画出4区域,把用户放在中间C位。下一步,开始在团队里提问:

①见:这个人见到了什么?

②闻:这个人听到了什么?

③思:根据经验和期待,他对声音和视觉带来的感知有什么想法?

④感:这个人对于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东西有什么感觉?在某些情况下是否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满意或不满吗?

通过同理心地图,可以沉浸式的换位到用户身上,看到我们平常的盲区。作为产品的生产研发或销售者,我们很容易陷入“知识的诅咒”,自以为是的定义用户的感受,而忽略了真正的需求。从基础问题出发,回到原点思考,是很好的挖掘用户需求的方式。

03 创意阶段:如何产生更多创意?

① 头脑风暴头脑应该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多,最好操作的一种产生创意的方式。相信有很多人,听过头脑风暴,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和一般的会议没啥区别,大家都不说话,也没有新的想法出来,或者想法非常局限,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

这里面涉及到头脑风暴使用的规则,磨刀不误砍柴工,渗透规则再开始,效果翻倍。书里谈到了7条,我这里再精简一下,把我觉得最重要的3条拎出来:

1.追求数量,鼓励疯狂的想法

2.不评判,不否定他人想法,以”是的,而且”进行衔接沟通,在头脑风暴会后再进行总结评估所有创意

3.一次只谈一个问题。

头脑风暴会要聚焦在一个点。即使当前遇到的困难的是复杂多元的,也要先拆分出一个最关键的,将问题细分再细分,确定讨论不跑题。比如,当前产品不受欢迎,那么头脑风暴可以围绕“我们如何提高产品曝光度”进行。那么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就不讨论用户对产品的评价,怎么修改产品,产品的使用功能等。一切创意就只围绕曝光率进行。

② 10n

10n尤其适用于在创意产生瓶颈的时候,搭配头脑风暴使用。通过放大或缩小现实问题,来激发团队成员们在极限条件下的创造力,比如现在团队有100万预算,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或者现在只有50元预算,你怎么解决当前问题。

③ 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考帽是解决会议争端,提升会议效率很好的一个方式。准备6种色彩的帽子,每一种颜色帽子代表不同立场。当集体戴上黑色帽子的时候,就只能发表项目的”消极“部分;戴上红帽子的时候,就只发表项目的积极部分。

黑色——消极黄色——积极

白色——客观、数据红色——主观感受

绿色——创意的蓝色——过程管理

当集体戴上黑色帽子的时候,就只能发表项目的”消极“部分;戴上红帽子的时候,就只发表项目的积极部分。通过六顶思考帽,不仅可以全面的解析项目的可行性,也可以使团队快速达成一致,能够换位思考。

04 总结

最后,关于《创新思维》这本书,我们面对它是“拿来主义”——即拿即用,直接落地。但,拿走方法后,如果能用实践经历反哺自己的成长,让创新成为个人技能,成为公司特点。那么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用最实际最简洁的方式写了这本书,把原汁原味的斯坦福设计思维像菜单一样展露在我们面前,不仅仅是把工具递到我们手里,让创新可复制可持续;更是在传授一套思维方法论,一套如何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去做创新者吧,不要吝啬成为创新者的机会!因为,创新者

“Talent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hit, innovator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创新者能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八):人人都可以习得的《创新思维》!

德国作家叔本华说过“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天才能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

我想天才的特质就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而这种了不起的特质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对于个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来说,具备创新思维才能不断突破自我,持续发展,始终保持竞争优势。

但是我们总认为天才必定是天生具有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创新思维,普通人很难通过后天的学习具备这种思维。创新思维似乎是可遇不可求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好像就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灵感,即使偶然闪过也没有获得这种灵感,并将灵感付诸实践的能力。

而《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这本书就颠覆了我对于创新思维的看法。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创新思维并不是多么玄妙的事情,是可以学习的。书的核心内容就是“传授一套思维方法论!传授一套如何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乔布斯说过,“创新无极限!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

那么这本书也正是告诉我们如何拥有创造力,跳出思维的框框。这是一本创新思维的指导书,不传授枯燥乏味的理论,只提供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方法。

无论是个人想要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还是企业,组织机构想要通过创新思维提供更具创新,更有效率,更优质的服务都非常的实用 。

斯坦福大学是全球大学中产生独角兽公司最多的学校,很多著名的公司,比如特斯拉汽车,脸书,惠普,Next Computer、VMware等等都是从斯坦福大学的研发园中发展出来的。

这些成功的大公司都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斯坦福大学创新基因已经刻入到公司的文化之中。

不仅如此,斯坦福研发园也合作了很多知名的公司,为它们提供有创新思维的项目解决方案。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也提供了这方面的合作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斯坦福研究园也不断积累经验,提供更具创新意识的服务,不仅发展了很多知名公司,也诞生了斯坦福“设计思维”。这是一套创新的方法论,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创新不可复制、创新必须靠个人悟性的尴尬局面,从而使创造力、创新力的教授变得有规律可循,使其变成可传授的内容。”

对我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新认知设计思维

书名的英文是Design Thinking,也就是设计思维。要明确一点是“设计思维”不是“设计”,它比单纯美学设计要广泛得多。它为所有的年龄层,所有的行业,提供了提升创造能力的具体方法。

对于个人来说,设计思维是让我们具备能多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也应该成为个人的一种工作方式,并最终成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公司来说来说,设计思维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超强工具包,也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能够利用自身资源建立起来的能力。

设计思维是一套系统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习得的,而不是只靠所谓的悟性来领悟的。这套方法可以逐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问题。

第二、整合也是一种创新

乔布斯说过“取长补短,就是一种整合,就是一种创新!”。

对于个人来说,要有跨学科的意识,可以多接触和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类似我们所说的“斜杆人才”。我们要保持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这往往能帮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惊喜又激励着我们继续保持求知的欲望。

我们应该少一点这个“有没有用”的功利心,用更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个人的成长,不断升级自己思维模式。

乔布斯曾经因为好奇学过书法,当时看好像没什么用。但是十年后在设计苹果的爆款产品Macintosh计算机时,他把书法也设计进去,也就有了世界上第一台有漂亮的文字版式的计算机。

而对于一个创意团队来说,要更有包容性,大家都可以是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然后各自将不同领域的东西“联系”起来,整合并运用到目前正在开发的产品或者服务上,往往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苹果的CEO库克表示苹果的最大优势其实就是整合,有些厂商可以打造操作系统,有些厂商负责制作手机芯片,有些其他的厂商则是制作手机。苹果能将这三个方向完美地整合在一起,让用户拥有体验感更好的产品。

既然设计思维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方法,所以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不必拘泥于学科的背景,个人的性格特点。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接纳的心,能够整合各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这本身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

第三、创新需要“同理心”!

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用户思维。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创新的主体来说,可能是一个个体,也可能是一个3-4人的小团队,甚至是有几十人的大团队,服务与项目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无论是哪种,都应该有一个更能激发创意的环境。很多知名的公司,比如谷歌,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

另一方面就是服务的对象来说,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用户意识,要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和保护对方的隐私,也要为用户创造极佳的体验环境。

另外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好!

我很喜欢书的排版,很像在翻阅一本图文并茂的杂志书,视觉化的呈现本身也很符合设计思维理念。也有人也感觉像在读一本很详尽的菜谱,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材料,需要注意的事项都详细地罗列出来。

书中大到如何设计思维空间,如何分区,小到要采购什么样的马克笔,要买便利贴,做什么样的头脑风暴前的热身游戏,具体从操作流程都非常的详尽。

书的结构也很清晰,就是带着我们体验了一次设计思维的微循环,当然在实际的工作中,这样的微循环一般都要经历多轮。

顺着这个微循环的图表,作者依次详细概述了设计思维所必需的要素和工具,重点介绍了在设计思维项目中经常使用的工具,深入阐述了设计思维空间的概念及创造方法。最后分别介绍了在企业变革过程中引入设计思维的经验和真实的案例研究。

做到“不同凡响!”

最后引入本书扉页的这句话“当你感觉劳而无功的时候,除了继续努力,还可以考虑换个思路解决问题。”换个思路就是切换到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击中别人看不到的目标!

但是要提升思维模式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虽然本书给我们提供了方法,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改变自己思维模式,做到“不同凡响”!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九):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创造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书

Design Thinking: The Handbook的中文版终于要面世了。自从我和福尔克(Falk)及其他作者共同完成这本书的英文版后,我们一直在积极推进中文版的出版,希望借这本书可以让更多的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斯坦福设计思维,以及我们是如何把它传播到全世界的。现在一切就绪,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邀请我为本书的中文版写一个序,再三思考,我决定把斯坦福设计思维产生的背景、经过以及与这本书相关的逸事介绍给大家,便于大家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书中的内容。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创造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书。

可以说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家公认的至关重要的能力。但是,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确实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很多人都认为,创造力、创新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换言之,它是不可传授的,需要有慧根的人自己去悟。如果你悟到了,那么恭喜你;如果你悟不到,那么对不起,你可能本身就缺乏创造力或者缺乏对创造力的悟性。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创造力、创新力,我们没有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方法,只能依靠个人自身的悟性去体会和感悟。

但是培养创造力、创新力这件事在斯坦福大学推出了设计思维方法论之后,似乎变得有规律可循了。因为它给出了一套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方法。按照相关步骤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创新力和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Design Thinking”都被直译成“设计思维”,而我们其实更倾向于把它翻译成“创新设计思维”。这是因为“设计思维”中的“设计”其实并不是一般中文意义上“设计”的意思。不过在本书中,我们仍然沿用了“设计思维” 这个翻译,并没有使用“创新设计思维”这个词。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并不想给读者在理解上带来困惑,毕竟 Design Thinking 在很多地方被翻译成“设计思维”。

不过请大家切记:“设计思维”中的“设计”,不是一般中文 意义上“设计”的意思。正因如此,我在给设计思维初学者上课时,往往一开始就会提 出 一 点:“Design Thinking is Not Design”( 即设计思维并不是单纯的设计)。不要把“设计思维”和“设计”画上 等号。特别是,不要把“设计思维”与单纯的“美学设计”画上等号。设计思维涉及的领域远比单纯的美学设计广泛得多。它是一套由工程师创造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创造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因此,请大家一定要明确一点:“ 设计思维 ”不等于 “ 设计 ”。设计思维是一种创新的方法论。

那么,设计思维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为什么是从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发展出来的呢?1950 年左右,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Terman) 为了鼓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进行创新、创业,并为学校带来更多的收入,向校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斯坦福大学里建立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

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面积特别大,占地面积 33.1 平方公里。特曼院长提出在斯坦福大学开辟一块地用来建立斯坦福工业园, 引入优秀的创新、创业公司,与斯坦福大学进行产、学、研结合。这个工业园后来改名为斯坦福研发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斯坦福研发园的诞生,促进了后来硅谷的诞生。从斯坦福研发园里发展出来的著名公司不计其数。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特斯拉汽车(Tesla Motors)、脸书(Facebook)、惠普(HP)、Next Computer、VMware等。

自20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研发园建立后,斯坦福大学和企业界的合作创新就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而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也发现,我们不仅需要教授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具体知识,还需要解决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问题,让学生们具有创新思维。1959年,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约翰·阿诺德(John Arnold)博士第一次提出了“Design Thinking”这个概念。而在1969年,斯坦福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关于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设计思维课程。这就是斯坦福设计思维教学的发源点。斯坦福设计思维的课程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斯坦福大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力、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

斯坦福研发园的诞生促进了斯坦福设计思维的诞生,而斯坦福设计思维的诞生又从根本上铸就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基因。现在斯坦福大学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大学,究其原因,主要是斯坦福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极具创造力、创新力的学生和校友。他们创建了很多享誉全球的公司。根据相关研究,2011年斯坦福大学校友的公司的营收总和为2700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同年英国的GDP( 26600亿美元)。如果把斯坦福大学校友的公司的营收总和当成一个经济体去参与国家经济总量排名,那么斯坦福大学校友的公司会排在继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的第六位。另外一份2017年研究表明,斯坦福大学是全球大学中产生独角兽公司(估值大于10亿美元的公司)最多的学校。

拥有最多独角兽创始人校友的大学

斯坦福设计思维的诞生,从根本上解决了创新不可复制、创新必须靠个人悟性的尴尬局面,从而使创造力、创新力的教授变得有规律可循,使其变成可传授的内容。这也使斯坦福大学从中大受裨益,也让创造、创新变成斯坦福大学的基因。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的美国硅谷,一直被誉为全世界高科技和创新的中心。而斯坦福研发园则被誉为硅谷的发动机(The Engine of Silicon Valley), 它的成立为硅谷的诞生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而斯坦福设计思维则为斯坦福研发园的成功奠定了创新思维的基础。

斯坦福设计思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进入90年代后,欧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的众多顶尖高校也开始学习斯坦福设计思维。他们把斯坦福大学的这套教授创造力、创新力和创新思维的方法论引入他们的大学教学,并与斯坦福大学共同开设课程,共同传授斯坦福设计思维。

进 入21世纪后,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30所顶尖高校和全球过百家企业共同创立了斯坦福大学全球创新设计联盟。这是一个致力于推广斯坦福设计思维的国际性联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推广斯坦福设计思维的国际性联盟。在最近的这些年,我和福尔克·乌伯尼克尔(Falk Uebernickel,本书的另一位作者)作为联盟的两位联席主席,一直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斯坦福设计思维。

斯坦福设计思维现在在中国的高科技圈、创业圈、企业圈甚至教育圈已小有名气。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或者DT。市面上也开始有一部分关于设计思维的书。在联盟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和其他几位作者共同完成了这本《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主要是想把原汁原味的斯坦福设计思维带给大家,并让大家看看我们在斯坦福大学全球创新设计联盟内部,是如何给研究生上设计思维课程的。它既可以作为设计思维初学者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设计思维熟练运用者的工具书。

在这里,我想送给大家一句我非常喜欢的名言。这句名言来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Talent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hit, genius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 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天才能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这句话的前半段其实说的是,有一个大家都看得到的目标,所有人都想竭尽全力击中它。那么在这个时候,有能力的人才(Talent)能击中别人都能看得见但却无法击中的目标。他为什么能击中这个目标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觉得上面这句话可以稍微调整一下:“Talent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hit, innovator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创新者能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真正具有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者,他们因为在看问题和思考问题方面拥有独特的角度和方法,所以能够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需求、目标和问题。这一切都得益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和不同的思维方法。

1959年,约翰·阿诺德博士提出设计思维概念的时候,就提出要想有创新的思维模式,关键的一点是“不同凡想”(Think Difffferently)。几十年之后,又有一位商业巨人也提出了一模一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大家熟知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乔布斯在1997年回归苹果公司的时候,推出了一则广告史上最为有名的广告——Think Difffferent。与其说它是一则广告,不如说它是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的宣誓。他想告诉全世界,在他领导下的苹果公司要遵循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 不同凡想 ”。其实,乔布斯一直都是设计思维的践行者。设计思维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培养出能够“不同凡想 ”的能力。只有当你能“ 不同凡想 ”的时候,你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目标和创新点。也就是说,你站在了与大部分人不同的一个层次来竞争,因此你具有了别人不具备的优势。这些年来,苹果公司不断地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说从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到2022年我们这本书在中国出版,苹果公司一直和其他竞争对手都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竞争,你不会反对吧。为什么苹果公司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苹果公司的基因是“Think Different”,这也是斯坦福设计思维的基因和关键。

斯坦福设计思维会通过一套成体系的教学方法,逐步改变你的思维模式,让你能够渐近实现“ 不同凡想 ”。当你能够真正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就跳出了大部分人思考问题的维度,从而看到他们一般看不到、察觉不到的问题和创新点。因此,你就能做到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

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思维模式的改变和提升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你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地学习实践和体验,最后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中,每年上完设计思维课程后,总会有个别的学生前来与我交流:“老师,这一年我在设计思维课程上废寝忘食,花了好多时间。但是我仍然感觉好像没有学到什么。我既没有学到一个公式,也没有学到一个定理。”其实,斯坦福设计思维根本就不是在传授任何的公式或定理,而是在传授一套思维方法论,是在传授一套如何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而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也往往在毕业工作的几年后,会对我说:“我现在终于明白这门课的价值。它简直太有用了!”

本书是为了那些想要培养自己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是为了那些想要在他们的团队、公司或者组织中激发创意,并以最快、最实际的方式让创新落地的人而写的。我们追求的是把这本书写成一本不仅可以教大家创新思维,而且可以让你长期使用的关于斯坦福设计思维的工具书。我们像写作菜谱一样在写作此书,目的就是让其提供的创新方法像学做菜一样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业务中可以即学即用。本书第1章概述了设计思维所必需的要素和工具。第2章重点介绍了在设计思维项目中经常使用的工具。第3章深入阐述了设计思维空间的概念及创造方法。最后,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了在企业变革过程中引入设计思维的经验和真实的案例研究。

本书边缘上的彩色标记可以帮助你快速查阅和找到你想要的方法。

本书得到了斯坦福大学全球创新设计联盟中各所高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没有你们,这本书是无法面世的。在此,我代表本书的全体作者( 蒋里、福尔克·乌伯尼克尔、沃尔特·布伦纳、布里塔·普卡尔、特蕾莎·娜芙、伯恩哈德·辛德尔霍泽 ),对联盟中给予我们提供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蒋里

2022 年 5 月于斯坦福大学

《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读后感(十):学点儿设计思维,培养“不同凡想”的创新能力,让你的大脑转起来

这是电影《艺术家》的桥段。男主为女主点上了痣,成为女主蜕变的关键时刻。不得不说,这位巨星非但会演戏,更了不起的是他的创新思维,正是这种创造力,“创造”出又一位巨星。

叔本华说:“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天才,能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

有人把这句话改变了一下:“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创新者,能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这个人就是蒋里博士。天才遥不可及,那么“创新者”呢?

蒋里在书中作了回答。书名《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创造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下称《创新思维》),英文名为《Design Thinking:The Handbook》。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最早发源于设计界,斯坦福设计学院把它归纳成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后,迅速风靡全球。

全球著名高校和知名企业,共同创立斯坦福大学全球创新设计联盟。联盟联席主席蒋里,作为第一作者联合几位老师,集结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编写了这本书。

作者蒋里强调:“设计思维”不等于“设计”。设计思维是一种创新的方法论。

《创新思维》分为5章,系统地概述了设计思维所必需的要素,重点介绍了在设计思维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并引入了真实的设计思维相关案例。

作者把这本书比喻为创新界的“菜谱”,初学者能够快速、可复制地将其付诸实践。如下三点,是对初学者颇为实用的内容。

01想要创新,你会有意识地打造设计思维创意空间吗

《创新思维》说:好想法不能强求。当我们一时不能改变头脑里的东西时,不妨试着改变一下身处的空间。打造创意空间可以参考这2种。

第一是亲近现实,通过环境激发灵感。

大自然能让一个人暂时脱离熟悉忙碌的环境,让思维活跃。公元前430年,雅典暴发瘟疫,城里到处是尸体。一位医生得到消息,立即赶到雅典,走上街头。

他发现城里家家户户均有染上瘟疫的病人,唯有铁匠家一个也未被传染。

他大胆设想:铁匠打铁,整天和火打交道,火或许可以防疫,便在雅典全城各处都燃起火堆。后来瘟疫被扑灭,这位放火挽救雅典的医生就是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用医学的手段击败瘟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话虽有失偏颇,却有一定道理。读再多的书,也只是一种输入,更多是用“眼”看世界,而走出去,用全身心去与世界互动,既是对身体的放松,更是对大脑的放空,给“创意”一个生长的空间。

第二是亲近思想,通过交流激发灵感。

列夫·托尔斯泰有言: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

知名阅读推广人、“格格读书会”创始人格格,分享她创业的突破点就在于“约饭”。格格一直喜欢读书、坚持读书,写书评。不过,始终都是囿于个人行为。

在一次与朋友吃饭时,朋友问:读了这么多书,没想过干点儿什么事吗?格格说:我能干点儿什么呢?朋友接着建议:现在也有很多人像你一样喜欢读书呢,你们可以交流看看啊。

就这样,格格马上着手了“格格北京读书会”,后来又创立了线上“格格读书会”,书友遍及全国。

又一次偶然的机会,格格与人“约饭”,认识了一个出版社的编辑,编辑久闻格格读书会事迹,便主动约她出书。格格此时才明白:原来我也可以写书呀。

于是格格的处女作应运而生。后来格格还把自己这一“约饭”经验传授给书友们,他们都反映这一招思维碰撞确实有效。

就这样,格格从一个默默无闻、默默读书的打工仔,逆袭为把喜欢的事变为事业的自由职业者,好生让人羡慕!

俗话说得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你苦苦思索,徒劳无功时,何妨走出孤身奋战的困境,拉个战友呢?即使这个脑袋瓜不一定比你强,但总归与你不同,或许这就是创意的开始。

02想要创新,你会有意识地进行设计思维热身活动吗

对专业运动员来说,热身有个更为专业的说法——准备活动。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做足准备,效果才会更好。在设计思维中,不时进行热身活动是很有帮助的。《创新思维》描述了几个不错的热身活动。

意大利面塔

其任务是在10分钟内用意大利面建造尽可能高的独立的塔,不允许附加材料。这是一项有趣的娱乐活动,可以激励参与者进行建造和实验。

在设计思维中,有一句座右铭叫“经常失败,尽早失败”,意思是传统来看,什么都是有标准的,不会失败,但如果能在项目的快速迭代中尽早引发失败,并把失败视为知识的来源,则能更快地纠正错误,从而降低风险。

因此,“意大利面塔”游戏除了是一项热身活动,还可以作为设计思维团队的一个分析项目,用它来评价团队的计划和执行方法。活动后大家可以讨论,激发思考。还可以引入一些变化。

比如在第一轮结束之后进行第二轮。在两轮之间,参赛队伍展示他们的面塔,并解释搭建方法。当进入第二轮时,这些新的知识和团队自身的经验都将被融入第二个面塔。

这种加入第二轮的变化练习,正是之前“尽早失败”在创新过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早期发现错误的假设。

是的,但是……/是的,而且……

这是人们每天都在说的话,特别是在工作坊、对话和头脑风暴会议中。人们因此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建立了平行的想法和思想世界。

比如,公司团建,计划去黄山。大家分组讨论,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只能使用“是的,但是……/是的,而且……”开头。一个组可能会提出:是的,但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去远了不太合适,不如我们去上海。

一个组可能会提出:是的,而且黄山路程远,爬山既可以体现个人的意志力,也可以培养团队的凝聚力。

那么,反对方提出了新的目的地,支持方也给出了新的支持视角,不管最后去哪里,这次讨论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团建“设计”。

这个热身活动特别适合于创意阶段。“是的,但是……”可以发现某个策略其中的问题,提出反对的意见,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展示新的观点和创意。“是的,而且……”则可以对此策略提供支持,发现同一视角下的更多可能。

03想要创新,你会有意识地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工具吗

书中有六顶思考帽、10n、NABC等几十种设计思维模型,下面列举两个。

黑马原型

“黑马”是指没有人下注的马,但它却出人意料地获胜。对,出人意料,这就是创意。实践表明,以共识为导向的解决方案往往只是对现状的加强。相反,看起来完全不可行的解决方案,却有可能成为突破性的创新。

黑马原型的精髓在于颠覆权威。IT界当初最著名的IBM公司,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全世界最多只需要五台计算机。

这句话代表了IBM对于IT产业未来发展的判断,这个判断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个笑话,但在当时,那可是“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谁是“倚天”呢?这家公司就叫微软,微软开发出一个操作系统,当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用户的时候,IBM还未认识到PC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也不认为软件是可以卖钱的,这为微软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机会,成为IT界的黑马。

《创新思维》强调:只有在黑马原型阶段,他们才能克服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并考虑新模式——如果需要,甚至可以与现有商业模式相反。正如这句名言:有时候,如果你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那么它就值得去实现。

真空鼻腔喷雾瓶的黑马原型(2014年)

DNA分析法

DNA是遗传学名词,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DNA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

《创新思维》把“DNA分析法”列为设计思维的一个工具,如果要翻译得通俗一些,就是“本质分析法”,意思是根据事物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和具体特征之间的差距,以及市场比较,确定应该做什么。

比如我们现在人手一台的手机,上至80多岁的老爷爷,下至几个月还不识字的小孙孙,都会对着它指指点点,这得益于乔布斯的创新。

20多年前,电脑可不是一般人用得来的,那是要输入指令的。那些命令都有特定的格式,比如一个简单的“复制”,你要输入c-o-p-y,copy,才行,而且,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这就复杂了,对吧,至少得懂点儿English。

因此,乔布斯引入了图形用户界面,用一个个可爱的图标代表文档、文件和任何东西,还能呈现各种颜色。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每天都要打开的电脑桌面,和手机屏幕吗?

在乔布斯对产品本质的理解里,所有产品不能有一丝多余的东西,要让每一个人不用学习就会使用,这就是苹果产品设计灵感的源头。

《创新思维》作者蒋里,在中文版序中也写到:设计思维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培养出能够“不同凡想”的能力。这是在明确告诉我们:“不同凡想”并非天才专利,而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

基于此理念编写的《创新思维》,与其说是一本写满了设计思维方法和工具的“菜谱”,不如说,这是一本教会普通人,通过对这些设计思维的“煎炒烹炸”,而创作出新口味的书。

任何想要“不同凡想”的人,都可以试着翻开这本书,也许下一秒,一个奇妙的idea诞生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