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1000字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1000字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是一本由王干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8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一):解读当代名家的一种范式

解读当代名家的一种范式

汪曾祺是一位真正意义上打通了所有读者圈层的大作家,他的文章既可以“闲情偶寄”,也可以作为广大学生的阅读文本、写作范本,更是当代文学的标杆与研究对象。面对这样一位深刻、驳杂又生动有趣的作家,对其作品、创作、人生等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是必要的,有助于各个层面的读者进一步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了解当代中国与优秀传统,这也是《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一书的写作初衷。

本书共十二讲,大体上从现代性、传统文化与世俗生活三个层面对汪曾祺作品进行整体的阐述,并阐明汪曾祺是一位打通了“尘界”与“天界”的大作家。书稿告诉读者:汪曾祺对世俗生活的投入与热爱,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性的追求,构成了一个丰富完满的世界。而除了作品之外,这种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高度融合的人生范式,同样值得当代读者的关注与追求。

本书作者王干为活跃文坛三十多年的评论家,曾任《东方文化周刊》主编、《小说选刊》执行主编,是当代极具活力与创造性的批评家、编辑,推出过大量的新人新作。同时,王干也始终以汪曾祺的忘年交为傲,以同汪家深厚的友谊为豪。因此,本书除了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之外,更具有着深厚的情谊与追思。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二):汪曾祺式“小确幸”: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审美

汪曾祺,汪老,常常被读者们亲切地称为“世间上最可爱的老头”。对于为什么会喜欢汪曾祺,作者王干先生在序言中提到自己与汪曾祺的“忘年之交”,并直言自己除了在文学观念深受汪老影响之外,其生活观念也被热爱生活的汪老所改变:比如汪老喜欢美食,不仅喜欢在作品中不吝笔墨地去描述美食,写尽了人间草木、一蔬一饭,给大家留下了“太会写吃!”的深刻印象。在现实中他更是喜欢亲力亲为烹调美食。汪老热爱生活,人如其文,他身上有着知足常乐、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并热衷于在生活中寻找诗意和审美,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便是汪曾祺式“小确幸”吧!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为著名评论家王干研究汪曾祺数十载的整体性论述合集,共分为十二讲,涵盖文学、艺术、人生哲学、里下河作家等,涉及汪曾祺作品的现代性、历史感、民间性等多个核心内涵,对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书画艺术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与阐述。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承沈从文,被人们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说到汪曾祺的文学造诣,王干先生在书中第一讲《被遮蔽的大师》中,充分肯定了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界的大师称号,他认为汪曾祺的价值在于:连接了曾断裂多时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打通了文学创作与民间文学的内在联系。

王干认为作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超越生活的作家,一种是热爱生活的作家。像鲁迅就是超越生活的作家,站在生活之上俯瞰芸芸众生,而热爱生活的作家像老舍、沈从文、汪曾祺,把自己混同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汪曾祺是非常热爱生活的作家,他特别爱逛菜场,也热爱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他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是可爱的”。同时,汪曾祺用他的小说与作品告诉我们怎样生活是美好的,怎样才是“抒情的人道主义”。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三):如果你也喜欢汪曾祺

如果你也喜欢汪曾祺,那你一定要看看王干先生的《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

汪曾祺有这样的魅力,我们看过他的一篇文章就会想看他更多的作品。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们这群“汪迷”呢?王干老师的这本书或许能我们答案。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语言很通俗,并不艰涩,容易接受。他对我们普通读者基于作品本身的阅读是一种补充。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汪曾祺、书画中的汪曾祺、小说中的汪曾祺。我们看到了汪曾祺的现代性、民间性、意象美学和书画美学。我们看到了汪曾祺小说和散文中“吃”的不同。我们还能跟随王干老师,看他对汪曾祺小说的精彩解读。即使没有文学理论基础,我们也能读懂,读透。

在第一讲《被遮蔽的大师》中,王干说,“汪曾祺活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之间,历史造就了这样的机会,让人明白什么是很正的‘中国叙事’”,“汪曾祺的另一个价值在于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美感”。是的,这就是汪曾祺的价值。

第二讲《没有旗子 没有标语》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新,是我之前所没有看到过的。我给大家引一段书中原文:“奥地利的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舍勒在论述现代性伦理时,提出了怨恨理论,对现代性的阐释进入了心理学的层面……马克斯·舍勒的怨恨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出现,主要是唤起人本主义对自然主义的反抗,个人对集体主义的反抗,世俗主义对神圣价值的反抗。”王干先生说汪曾祺先生的写作是不“怨恨”的写作。王干先生认为中国整个现代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中都弥漫着一种明显的怨恨情绪,鲁迅的《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春蚕》等都带有怨恨情绪,发泄对旧社会的不满。后来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都是针对现实或历史对人的伤害进行“怨恨”书写的。而汪曾祺则坚持自己“人间送小温”的文学理想,在经历了那个动荡年代之后,在伤痕文学热情高涨时,他则清清淡淡地写人与人相濡以沫的暖意。

(这里我们还可以对比翟业军教授的论文《“人的心,是脆的”――从<受戒>看汪曾祺创作心理》来看。论文认为“《受戒》全篇洋溢的内在欢乐根本不符合汪曾祺彼时的心境。愤懑之人如何奏出清新、柔美之音?……审查略松后,他稍稍平和,开始提起搁置已久的画笔作画:他画的画都是怪里怪气的,瞪着眼睛的鱼,单脚独立的鸟。画完之后还题上字:八大山人无此霸悍。他是借画抒发自己心中的闷气”。二位评论家的观点相左,大家可以对照着看看。)

才开篇两讲就给人如此耳目一新的感受,后面的内容更加精彩,我就不剧透啦。我的感受不能完全概括这本书的好,大家感兴趣还是看书吧!强烈推荐哈哈哈!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四):润笔以情多宛转,要为人间送小温

《汪曾祺十二讲》书如其名,就像娓娓道来的十二堂文学课,堪称一本阅读汪曾祺的入门指南。

书中分十二讲,对汪曾祺的文学、书画艺术乃至美食品味等进行了系统的解读。由于本书将作者多年来的论著、讲话集合成册,书中内容出现了不少重叠的部分,也有一些观点上的前后不一;但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说,这也是多年来他内心波动的流露。对于这些解读,读者可见仁见智、主观摘取。

总的来说,要理解汪曾祺的文艺创作,这本书的确能带来许多有趣有益的联想和角度。

作为千禧一代的年轻人,汪曾祺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在教材里、课外读物里,我们多次见到这位老先生的文字,但是大多是散文。在高中以前,我们读到了他的《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其中对美食的描绘令人垂涎三尺;如今,虽然或许早已经记不得文章里的词句了,但是对那些美食的向往却深深根植于脑海,由于至今没有机会亲身品尝,始终念念不忘,将其引以为此生必要尝试一次的“人间至味”。

当然,理智一些想,即便真的吃到了汪先生所写的那些美味,一定会大失所望的,毕竟他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的想象才是最为诱人的,那些“文字吃播”可比当下的网红主播们用镜头带领大家试吃的那些看似色香味俱全的网红美食不同,后者是主播的狼吞虎咽给观众带来的病态满足,而前者,则已经同现实的味蕾享受关系不大了——其中包含了汪先生对故乡美食的浓浓眷恋和对那些“good old times”的怀念赞美,正是在这种感情的渲染下,他的文字带上了独特的魔法,创造出诱惑力堪比《红楼》豪奢盛宴的淳朴民间百味食谱。

非常惭愧,直到高中之前,我对汪先生的印象都是“高邮咸鸭蛋”,《汪曾祺十二讲》里写到汪先生专攻小说,散文只是“捎带脚”,如果他知道未来的青少年对他片面可笑的了解,想必会很不服气吧。但是在高中的某一节自习课,我百无聊赖地抽出共享阅读空间的一本汪曾祺小说集,粗粗读完《受戒》以后,我大受震撼。这并不是说这篇小说有多么戏剧性或令人诧异;那让我手脚发麻、脑海一片空白的,是这篇小说中蕴含的至纯至美的自然人性,不因其所谓崇高,只因那些最为“粗俗”的俗世欲望——食欲、物欲、情欲,那些淳朴的角色在生活中所自然流泻出来的欲望世界,它们显得如此坦荡,如此“理所应当”,和本应当代表了“无欲”之境的佛教相结合,竟然纯美的不似人间言语,那片小小的芦苇荡竟如同桃花坞一般。

我震撼以外,只觉得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读了这本书,才对汪老的文字世界稍稍有所领悟。在那个“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兴盛的年代,汪先生并没有写出像鲁迅等人一样带着烈焰般的仇恨和呐喊的文字,而是一直以来都注重于耕耘自己如水一般温润柔和的文字:他写生活景观,写人生百味,他的笔聚焦乡村和城镇,他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那些市井小民,写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一种无比冷静客观的态度,就像凝视众生的神佛,悲悯而宽厚。

在《汪曾祺十二讲》里,王老师说汪曾祺的“现代性”寓于他的人道主义,我部分同意。人道主义自然可以被称为是“现代”的,但远远不止。无论岁月怎样洗刷,对自然人性的歌颂和细腻描绘永远是人类艺术长河中最永恒的金粒。千百年后,当又一个年轻人翻开《受戒》这篇小说,他也一定会深受感动,就像多年前我那样。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读后感(五):一本书带你了解汪曾祺

这几年掀起了一股汪曾祺热潮,汪曾祺的散文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他的美食散文更是在年轻一代人中脱颖而出,让人记忆犹新,甚至让吃货大流口水。

我读汪曾祺,也同样是从他的散文入手的,而他的小说作品还没有开始阅读,而今读了这本《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越发的对他的其他小说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本书的作者王干可以说是汪曾祺的“小迷弟”一枚。

顾名思义,本书分为十二章,详细的带我们了解了汪曾祺,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了他为什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自己曾经调侃地说,他的作品上不了“头条”,成为不了热门。因为他的作品并不符合当时的那个年代的潮流,没有鲁迅的批判精神,不能警醒当时的那一代人。可是,他作品中所传递的精神跨越时代,来到了我们面前。汪老可能也想不到,时至今日,他的作品却实实在在的大火了一把。

他的作品处处充斥着抒情的人道主义,并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同时将现代性和民族性成功的融为一体,更是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瑰宝。

他带给我们的力量是温和的,就如同作者说到的“人间送小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充斥着温暖,潜移默化的把爱带进每一位读者的心里,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

文中多次提到汪老的一些作品,像《受戒》、《岁寒三友》、《鉴赏家》等,在王干的精选解读下,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汪老的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就如同参考答案一般。正是因为这样的解读,我对其他并未阅读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不是这样的一本书,我不会对汪曾祺的价值以及作品的美有这样的系统认知,更不可能对汪曾祺作品中所表达的悲悯深深地迷恋。

这世间怎么会有汪老这么温柔的人啊!即使在被判定为“右派”,被下放,他的作品依旧那么温暖,依旧毫不怨怼,依旧热爱生活,并像我们传达生活的美好。就如同他一直在说的一样:“生活是好玩的。”

而本书作者王干,将他从1985年到2021年,36年来所写的有关汪曾祺的文章收录于此,可见他对汪老的喜爱。他将这份喜爱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更加了解汪老,让我们同他一样变成了汪老的“小迷弟/小迷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