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傲慢与偏见经典读后感有感

傲慢与偏见经典读后感有感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一):只因字数限制转书评

这本书是目前我看到过奥斯汀里面最好看的一本了,如果看原版吃力的话,这个译者翻译的也很好,读的过程很流畅,王科一翻译功底很好,里面有一些古体的翻译,尤其是柯林斯先生回信的那段,既能保证信件的正式也能符合当时时代背景。同时最后关于班纳特太太得知两个女儿都可以嫁出去的消息时,那种欢呼雀跃的神情也翻译的很好。在这部书故事情节比较紧凑,班纳特家里的五个女儿各有特点。个人比较喜欢伊丽莎白,还有大姐。在这里面可以看到不同女性她们的婚恋观。很多人都很羡慕里面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其实两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缺点最后赢得爱情。在书的最后,伊丽莎白问达西是什么时候爱上他的?达西回答:“我也说不准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你怎样的风姿,听到你什么样的谈吐。便使我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自己爱上你的时候,我已经走了一半的路。”当爱情开始萌芽的时候,当事人自己也没有发觉。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二):傲慢与偏见|谁不曾有过

公众号:Walking the talk

爱情、财产、婚姻的关系,就如面包与生存。更何况,一个家庭产业要交由一位远亲来继承的家庭,他们的生存命运只能寄托于5个女儿身上。毕竟,“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在真理。” “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当然的一笔财产。”故事就此展开......

人是很容易被外在所蒙蔽的。达西与生俱来的外表的“傲慢”导致了众多世俗之偏见,断定他是世界上最骄傲,最讨人厌的人。而那位风度翩翩,十分讨喜的韦翰先生,“即使是最平凡、最无聊、最陈旧的话,只要说话的人有技巧,还是一样可以说的动听,” 便可迷惑多数人。

人又是很容易产生偏见的。这种偏见会起源于别人的评价,甚至都还未曾谋面,就可以建立。而这时候人只需要,对号入座便可认定,确实如此。

谁不曾傲慢,谁对谁没有过偏见?达西最初认定吉英对彬格莱不是爱,伊丽莎白对达西第一次求婚的无情拒绝和主观认定,柯林斯表兄与夏绿蒂婚姻的结合班纳特家族的反应,还有整个浪搏恩女士们初识韦翰先生的态度,抑或是,丽迪雅的私奔给所有人的冲击。

只有智者才能看清真相,可谁也逃不脱世俗。

毕竟,“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

成熟、善良而善于洞察人心的吉英说过,“人性都是见异思迁,我们不能凭着某人表面上一点点长处或见解,就去相信他。”爱情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达西的勇敢、诚实,如果没有伊丽莎白的智慧和自信,达西无法战胜自我的傲慢。如果失去达西对自我情感的忠诚,伊丽莎白是不可能有勇气克服自己内心的偏见,成全这一段浪漫。

傲慢也好,偏见也罢。

爱的彼此应该是平等的 ,“他是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

爱的彼此又应该是自由的,虽然我的爱被拒绝,但“我还要想法子研究研究,是否有希望使你爱上我” ,可假如你依然无情,我便离去。

爱的双方,应该坦诚,不应存有误解。

因为,“偏见让你无法接受我,傲慢让我无法爱上你”。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三):幕后 | 一只舞,还是一支舞

12月16日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生日。

企鹅布纹经典·奥斯丁作品的责任编辑之一管舒宁老师撰写了一篇文章,回忆了自己当年初次接手奥斯丁作品的编辑工作时,在“一只舞”和“一支舞”上的纠结。

在此与大家分享这篇有趣的短文,给“人间清新小姐”奥斯丁庆生。

企鹅布纹经典·奥斯丁作品热卖,引得我也重新翻开《傲慢与偏见》,每天读几页,看看那些五颜六色的宣发文案是否名副其实,自己又是否能够品味出杨绛在她那篇著名的评论里提到的那些精妙之处。

答案是肯定的。这当然是拜王科一先生所赐。译文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奥斯丁作品,是在1980年,这在译文图书总目上有据可查,比我想象中的略晚一点,因为一代大才子王科一先生那时已经去世十几年了,而且《傲慢与偏见》这种情调的,也没能赶上七十年代末历经书荒后的第一波外国文学作品抢购潮——那火爆的场面现在看来连苹果新品开售都望尘莫及——买书靠抢,还没有赠品;新华书店的车就急吼吼等在印厂门口。等到斯巴达克斯、于连、巴尔扎克、狄更斯这些硬菜被风卷残云大快朵颐之后,没有残暴、赤贫,不见虐恋、疯狂,只是偶尔因为雨天骑马才会溅上泥点子的奥斯丁的小姐们提溜着裙摆上场了。于是,一场场的舞会,一次次的串门,一顿顿的家宴,一桌桌的纸牌,还有散不完的步、聊不完的天开始了!

这满纸的飞短流长、尖酸促狭、眉目传情和金钱门第,都是中国读者喜闻乐见、接得起的梗,这样坦率有品地专攻婚配俗事,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来,奥斯丁也是“第一个”(“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因着王科一先生的译本,读者更是与这英式幽默与智慧无缝接轨了。当时出版社已经考虑到消费分层,做了大32开和32开普及本两种版本,差距为3角钱。

此后几十年间,为顺应时代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译文出版社不断屏开雀选,以单行本和文集本形式给奥斯丁作品换过十几款造型,历经几代编辑耕耘。这其中有不少是业界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吴劳、黄杲炘;还有几位不及这两位那么有名,却是我们这一代编辑的引路人、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几十年来的当家——郑大民、张建平;资深编辑、王科一先生的女儿王蕾也做过《诺桑觉寺》的责编。

诺桑觉寺

8.5

[英] 简·奥斯丁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十多年前,我转岗入文学编辑室不久,恰逢室里要重出“奥斯丁文集”。作为鼓励也是考察,张建平老师(只是现在再也见不到他了!)派我以这个美差——时隔多年回想起来,零起点、零毛利的新人就此攒下了“第一桶金”。

好在,我闲,也掂出一点轻重,“啃老族”做不得,于是花了些日子把样书通读了一遍。记得读了《傲慢与偏见》之后,就大言不惭地问张老师:“可以改吗?”“可以啊!”

可是,除了几处铅排时代留下的特有的误印,面对这月章星句,我还企图在哪里动刀子刷存在感呢?辗转书页,在男男女女们动不动就转圈圈,又是算计“请你不请她”,又是怨恨“请她不请我”的时候,我终于捉到虫子了!先生请女士应该是“跳支舞”,而不是“跳只舞”。于是,为了体现出在这部书稿上“到此一游”,从那时起,这支舞就被板着面孔、自以为是的文字纠察规矩了十几年。

跳只舞!但凡只要张张嘴,用不那么标准的、带有南方口音,或者干脆就用沪语念一下这个短语:跳只舞!腔调,或者用现在的话来说,氛围感马上就出来了:即透着玩世不恭,逢场作戏,也显着富足优渥,悠闲自在……沪语里至今不都是这样说的吗?“一只赤佬”,“讲只故事”,“只”这个量词,可以神奇地摆平一切。

跳只舞!读来那样活泼,随性,浪漫,充满试探……而一支舞呢?富家公子和乡绅小姐间的傲慢与偏见生生被不高明的编辑规范成了汇报演出。

如今,当我再度得闲,目睹尼日斐花园的舞步再起,感叹满脸写着“机智如我”的女主伊丽莎白竟然也很有痴愚之处,她自视甚高,又是外貌协会,要不是有心无心地偷窥了一次彭伯里,被那里的清雅富庶所打动(好家伙,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物质主义者),那副臭脸还不知端到什么时候呢;她在面对妹妹的私奔秽闻时表现出的猴急模样,不也是奥斯丁暗讽的吗?整本书里真正拥有人间清醒的其实就是班纳特先生和达西这对未来的翁婿。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打了个激灵,我正一边将读者反馈的印刷错误标记于书,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将这个文本中的一些按当下编校标准当属“不规范”的虫子——诸如“一些军官们”“好些朋友们”中的“们”——一一剔除,这时,透过书页向我眨巴着的这些调皮的眼神,唤醒了我脑海里那个难以启齿的梗,让我为自己当年的无知无畏而懊丧,而且,按当下编校标准,“一只舞”就算正经八百的错,改不回去了。

还好,译者信手拈来却韵味无穷的翻译上的精妙之处,随处零星闪耀着,冲着一双双或欣赏、认同,或挑剔、检视的眼睛冷不丁地会做个鬼脸。小说第十八章,天生会应酬的卢卡斯爵士穿过大半个舞场去拍达西的马屁,迎面就是一句:“我真太高兴了,亲爱的先生,跳得这样一脚好舞,真是少见。”

配上休·汤姆森那幅屡次被用作封面的经典插图,这一脚好舞,的确少见。

| 企鹅布纹经典·奥斯丁作品 |

《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诺桑觉寺》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四):金钱让人充满魅力,无论男女

整部《傲慢与偏见》一直在强调,钱能让人充满魅力——无论男女。

先说金钱对男人婚姻的加持。

《傲慢与偏见》开头,奥斯丁就开宗明义,“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有钱人必定会娶太太,是因为很多人会向他们推销自己的女儿。

班纳特太太,那么蠢的一个人,在推销女儿方面,也能迸发出惊人的光芒。

年收入有四五千英镑的彬格莱,乘坐“一辆驷马大轿车”租房,仅凭着一个细节,班纳特太太就觉察到这是乘龙快婿。书中有个细节还证明了她的精明。

简去彬格莱家做客,很可能有降雨,班纳特太太却希望简骑马,而不是乘车。其他人没有伊丽莎白的智商,不明白班纳特太太的用意。班纳特太太希望天下雨,只要简骑马过去,她就能在彬格莱家过夜。只要女儿在彬格莱家过夜,两人的感情就会升温。

彬格莱成为女婿,只是时间问题。

再举一例。伊丽莎白是那么傲气的人,参观达西的豪宅,她对达西的好感明显提升。

达西性格傲慢,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资格。

在奥斯丁的小说中,达西的财富仅次于《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拉什沃斯。前者年入1万英镑,后者1.2万英镑。

不考虑时代因素,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换算,达西的年收入➕班纳特家的年收入=拉什沃斯的年收入。

达西瞧不起伊丽莎白的原生家庭(主要是缺少教养),是富豪对中产阶级的鄙夷。

班纳特家的年收入是两千英镑,和《理智与情感》的布兰登上校的收入齐平。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吧,伊丽莎白嫁给达西,是有钱人向更有钱人的阶层跨越, 而不是灰姑娘向公主的蜕变。

再说金钱对女人婚姻的影响。

有钱的女人,桃花运也会水涨船高。威科姆疯狂追求达西的妹妹,主要原因是看中了她有三万英镑嫁妆。

同理,《爱玛》中的埃尔顿牧师,在爱玛面前形同舔狗就不难理解了,因为爱玛也有三万英镑嫁妆。

继续说回《傲慢与偏见》。

伊丽莎白对爱情始终保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 ,她告诉简,如果没有爱情,她宁愿不结婚。能说出这样的话,因为伊丽莎白背后有钱兜底。

伊丽莎白只有1000英镑嫁妆,另外每年有四十英镑的收益。这笔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笔钱当然和爱玛没法比,三万英镑嫁妆➕每年1500英镑收益,爱玛有充分的婚姻自由。

班纳特一家在当地算得上望族。柯林斯去他们家吃饭,夸赞食物美味,以为是位表妹的手艺。班纳特太太夹枪带棒回答他,“我们家还请得起厨子”。

嘿嘿,这一刻多么像《流金岁月》中章安仁去蒋南孙家做客时的场景。章安仁说没必要为了他烧一大桌子菜 。而蒋南孙告诉她,平时就是这样吃的,为他只加了道红烧狮子头。

话说回来,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和当下流行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小甜文一样,更像是意淫的产物,和老板给我画的大饼一样,认真就输了。

世界上不存在达西这样的人,因为男人始终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的定律——没有男人能同时满足多金帅气专一的三种品质。

达西是浪漫想象,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三角中能同时占据两角就是凤毛麟角的佳偶了。《傲慢与偏见》中最现实的婚姻结合,从来不是简嫁给了彬格莱,也不是伊丽莎白家给了达西,它应该是夏洛特·卢卡斯嫁给了柯林斯。

柯林斯是《傲慢与偏见》中的第一可笑人物。夏洛特却看准机会,迅速成为柯林斯太太。

当夏洛特答应柯林斯的求婚后,包括伊丽莎白在内的人都认为她犯了错误,夏洛特怎么像她父亲一样糊涂。

伊丽莎白当然是聪明人,但这不代表她的看法始终正确。

夏洛特受过高等教育,27岁的大龄剩女(在维多利亚时期确实如此),家境一般,年龄一般,容貌一般,夏洛特有《劝导》中安妮的病,却没有安妮的命。

两人都是27岁,都是大龄未婚,然而,安妮的单身依旧带着白富美的傲气,她是因为“老娘对温特沃斯念念不忘”。而夏洛特却是无人问津的大龄灰姑娘。

夏洛特非常明白,她的父母没能力为她找门好亲事,她不能像伊丽莎白那样,摆明了无爱情不婚姻的姿态。在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后,班纳特太太决定将玛丽介绍给柯林斯,她没有给玛丽机会,果断截胡。

夏洛特确实看清楚婚姻就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而嫁给柯林斯是她能挣到的最好的命运。

伊丽莎白看不透柯林斯的困境,对她而言,柯林斯夫人几乎是她能挣到的最好命运了。

柯林斯有一千英镑的存款,有正当工作——牧师,善于逢迎,有财大气粗的金主器重他。

我特别佩服夏洛特。

我曾专门写文分析过,如果没有夏洛特,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不会那么顺利。

夏洛特结婚后,伊丽莎白去她家做客,习惯在柯林斯的庄园散步,她发现经常遇见达西。

为此,她非常郁闷“她觉得自己倒霉透顶,来这里见不到别人,却偏偏遇见他。”

伊丽莎白不明白,此刻的偶然邂逅都是蓄谋已久。她总是遇见达西,是因为达西一直在注意伊丽莎白的动向。

达西能提前来到柯林斯的庄园,不断和伊丽莎白偶遇,最重要的幕后势力有且只有一个——夏洛特。

夏洛特无法嫁入豪门,她会努力让自己的闺蜜嫁入豪门。这里有她的聪慧。

然而,在婚配市场上,聪慧的价值比不上颜值。

彬格莱开舞会,夏洛特第一位与彬格莱跳舞的姑娘,他看中的是颜值更高的简,而不是颜值中等偏下的夏洛特。

即便是达西,最被伊丽莎白吸引,也是因为她有双好看的眼睛。

《傲慢与偏见》和奥斯丁的其他小说一样,都在强调金钱对婚恋关系的重要作用。

当然,奥斯丁在小说中宣扬的婚姻观,针对的是维多利亚时期,一个女子缺少经济独立的时代。

男人要有钱,才有可能为后代提供物质保障。女方要漂亮,意味着携带着更健康的遗传基因。女爱有钱人,男人爱美女,这是互利共赢,双方各取所需。

穷小子缺少魅力,有钱人才是良配,这是奥斯丁爱情小说的游戏规则,也是主流婚姻的真面目。

即便如今不是维多利亚时期,但我们依旧能看到奥斯丁小说婚姻观的遗风,比如说,没房的男人在婚配市场上的魅力值,总会大打折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