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精选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精选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本由[英] 威廉·莎士比亚 / [俄] 亚历山德拉·谢苗诺娃 绘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一):《罗密欧与朱丽叶》:再一次见证,爱与分别不相悖

文|继芳翎馨

对于外文文学,尤其是经典的小说名著,我总有一种莫名期待,期待打开一个新世界,期待看到一个新的思想升华。同时,也会因为这种期待,对于整个故事、整本书籍产生新一轮的思考。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上学时读过其中片段,又因一些剧作对他的故事梗概有了点基础的了解。看过曹禺剧版的翻译,热辣辣的直白;而最近拿到朱生豪版本的翻译,又会体会到一种文字的美感。

拿云志出品、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图书,《罗密欧与朱丽叶》彩绘插图版,让我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创作者在刊印这本书时的用心,从装帧、书籍质量,到金属烤漆的书签和主题明信片,摸着这书仿佛就能感受到书籍传递出来的力量。

这是一本像绘本一样,为我们讲述一个个经典剧目的书,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有些惶恐的,因为每一次的经典都会叩问我,也都会留一些疑难杂症,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是这一次,我竟发现,因为这些精美绘图,点缀在字里行间的那些小图、各色的花边,也让文字显得更灵动了。

我竟忽然之间更能读下去这一本经典,也能随着大家的对话,发觉这些内容其实并不难懂,甚至关注到了以往没有关注到的那些细节——罗密欧应该要愧对他的女友,因为是他见异思迁;朱丽叶太恋爱脑了,为了一个认识三五天的人,就可以抛下一切……

很多年前,在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年少的我的感觉是一脑袋的“为什么”,为什么喜欢不能在一起,为什么就不能冲出世俗的藩篱,什么样的仇恨真的就这么大吗?

这一次再读朱生豪翻译的这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我忽然觉得文艺作品中的悲剧,之所以会被铭记,或许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在以撕裂幸福的方式,教会我们一些生活的道理,爱与分别并不相悖。又或许,它也在告诉我们,有一些炙热的爱恋,如果你足够热烈,那炙热的火光,不光会给你情爱,也将给你痛。

试想一下,莎翁笔下如此风驰电逝的霹雳爱情来到你的身边,是不是会感觉到一阵惶恐,太可怕了,怎么会有这样火速的爱恋?而这本剧作引发我们思考的还在后头——因为两个年轻人用自己的生命在对抗着所有的仇恨,于是两大家族摒弃了前嫌,也开始修复关系。

“以一定量的痛苦来获取更大程度的幸福。”

这或许也是悲剧之所以称作悲剧的可能,人们总要看到代价,才能真正地想到如何规避这些苦难,才会想到怎样让所有的一切都恢复到我们期待的圆满之中。

读经典,会给我们一些哲思,这种哲思往往又站在更远的未来,不断叩问时代:究竟什么是爱,究竟以怎样的方式才能构建更丰富的爱,又以怎样的形式能剥离复杂的社会关系,让生活变得更为纯粹?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二):罗密欧与朱丽叶,旷世之情今安在?

当爱情化身为扑火的飞蛾,为了一刹那的绚烂,忘却了怯懦。

著名的戏剧家本·琼孙曾称莎士比亚“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由他所创作的戏剧将悲剧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剧情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而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莎士比亚笔下有两部悲剧,戏中人爱得死去活来,那炽热而浓烈的爱火,熊熊燃烧,最后烧死的都是相爱的男女主人公。

这两部悲剧分别是《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如此一见倾心、义无反顾的爱,冲破了家族与社会的阻隔,让他们心心相息,却又戏剧性的走向撕心裂肺的诀别,他们誓死都要在一起的决心更是让悲情之上蒙上一层决绝的悲壮。

由拿云志出品、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经典看得见系列丛书之《罗密欧与朱丽叶:插图典藏版》将采用译莎巨匠朱生豪的经典译本,配以俄罗斯80后新生代画家亚历山德拉·谢苗诺娃精心创作的全彩插画,再现莎翁笔下令人感叹唏嘘的经典悲剧爱情故事。

此插图典藏版不论从装帧、书籍质量还是随书附赠的金属烤漆书签及主题明信片,都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即使它所讲述的是一出悲剧故事,仍挡不住莎翁笔下唯美的爱情气息。

其实罗密欧在遇见朱丽叶之前是有一位女友的,显然在莎翁的刻画下我们早已忘记了对罗密欧见异思迁的苛责,相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的一见倾心,爱的浓烈且炽热,这点儿瑕疵显然被大众所忽略了过去。

一吻定情,两人的爱走上的却是一条不归路。或许有人会问,如此炙热的爱情为何要以悲剧收场?其实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言,无论他们的爱有多热烈,无论他们的感情能感动多少人,无论他们的死有多令人揪心,最终毁掉他们的都是所谓的命运无常。

莎士比亚在开场诗中写道: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本身的结合注定将是悲剧,否则为什么那么多的意外偏偏都赶到了一块儿呢?

给罗密欧送信的神父因城里的突发事件无法出城;毫不知情的罗密欧赶到朱丽叶家族墓穴里时,朱丽叶药性还未过;等神父算好朱丽叶苏醒的时间赶过去的时候却发现一切都太迟了。

拷问自身的悲剧能引发人们的同情与反思,但是来自命运的悲剧,人们也只能为之叹息了。这出悲剧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快,在最初我们会单纯地被他们的旷世爱恋所吸引,当你看完整部悲剧时你会发现这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速度已经是快到刚相爱就永别的地步了,短短几天时间就结束了这段旷世之情,终究还是给人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感觉。

莎士比亚歌咏爱情的典范之作加上译莎巨匠朱生豪的经典翻译,搭配俄罗斯新生代插画家谢苗诺娃以爱之名的深情演绎,让《罗密欧与朱丽叶:插图典藏版》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就像腰封所述:仅仅是爱的影子,已经给人这样丰富的欢乐,要是占有了爱的本身,那该有多少甜蜜!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天才,浪漫情调,绝美爱情,沉淀心灵

提起戏剧来,文艺复兴期间的杰出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莎士比亚一共为后世带来三十七部戏剧,一百多首诗歌,其作品被后人称为“时代的灵魂”。

无数的名人对莎士比亚赞美有加。

歌德曾经说过:“莎士比亚就是无限”;

马克思评价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而赫尔德对莎士比亚的赞美则很有画面感:“如果说,有一个人使我心里浮现出这样一个庄严场面:高高地坐在一块岩石顶上!他脚下风暴雷雨交加,海在咆哮;但他的头部却被明朗的天空照耀着!那么,莎士比亚就是这样!”

是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这么有魅力,他将人的情感、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结合,深刻地展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如此地光辉与伟大,以至于,“他(莎士比亚)的岩石宝座的最下面,有一大堆人在喃喃细语,他们在解释他,拯救他,判他的罪名,为他辩护,崇拜他,诬蔑他,翻译他,诽谤他,而他对他们的话却一点儿也听不见!”

即使是在浮躁的现代社会,莎士比亚作品也同样不过时。当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的短视频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当各种鸡汤励志煽情鸡血文不断冲刷着我们的双眼;当各类直播带货以群魔乱舞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才发现那些优美的文字、厚重的思想、深沉的情感,早已经变成一种奢侈品,与我们渐行渐远。

这时候,精选一本经典图书,让自己的心灵沉淀下来,是十分有必要的。莎翁遍阅人情,备尝世味的戏剧著作,比如脍炙人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插图典藏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莎士比亚作品的版本极多,《罗密欧与朱丽叶(插图典藏版)》是以著名的莎士比亚中文翻译第一人--朱生豪的版本为底本制作的,可以说非常具有权威性。

朱生豪从1936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期间历经了战乱,动荡,这让他对人生与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也让朱生豪能够更深刻地领悟莎翁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尤其是1942年到1944年这段时间,生活的艰辛与身体的病痛,不仅没有压垮朱生豪,反而激发了他深入研究莎翁剧本的紧迫感,这几年他总共完成了三十一部半的莎翁戏剧。无奈造化弄人,朱生豪在1944年32岁的大好年华因病不幸离世,让人唏嘘不已。

《罗密欧与朱丽叶(插图典藏版)》采用精装的设计,硬质而精美的封面与封底,带有浓浓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古朴而典雅,透出一种年代感。而内页采用铜版花纹纸彩印,整本书精美无比,手感极佳,让读书人爱不释手。

这本书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采用了大量俄罗斯插画师亚历山德拉·谢苗诺娃的绘画作品。同为西方一脉相通的文化传统,以及西班牙马德里的学习经历,让《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流传千年的浪漫主义爱情、文艺复兴时期的风土人情、豪门世家的爱恨情仇,都一一呈现。辞与画共赏,文与意同在,珠联璧合,完美融为一体,让读者们们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人生的感悟。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无需赘述了。相信每个读者在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的时候,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由于年龄层次的区分,都会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唯一不会改变的,是莎翁那被称之为“人世间百科全书”的文字魅力,以及翻译大家朱生豪的优美笔触。

在描写朱丽叶的美貌时,莎翁原文是这么描写的:“The brightness of her cheek would shame those stars,As daylight doth a lamp;her eyes in heavenWould through the airy region stream so brightThat birds would sing and think it were not night.See!how she leans her cheek upon her hand”(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版)

朱生豪的翻译可以说完美地复现了莎翁作品的特点,并且结合中文的韵律与表达习惯,用诗一般的语言将莎翁的语言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展开它们的歌喉。瞧!她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是多么美妙!”在口水文字泛滥的现代,如果能够在文章中引用这样一段文字,那是何等的清新脱俗。

在表达罗密欧矛盾复杂,痛苦不堪,百感交集的心情时候,莎翁是这样写的:“O brawling love!O loving hate!O any thing!of nothing frst create!O heavy lightness!serious vanity!Mis-shapen chaos of well-seeming forms!Feather of lead, bright smoke, cold fre, sick health!Still-waking sleep, that is not what it is!(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版)”这段话在英文语境中读起来可能抑扬顿挫,用不同的词语与短语形式,以及不同的分词形式,表达当时那种复杂地难以名状的情绪,可是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读者来说,如何将这段话以男主人公的口吻完美表达出来,是相当有难度的。

而朱生豪的文字处理堪称一绝。“啊,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啊,无中生有的一切!啊,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四字叠词的形容词,来表现爱与恨的对立;五言韵律短语的运用,让读者们很容易与中文的语境去理解罗密欧的心情,同时不失莎士比亚英文原文本的神韵,朱先生不愧是语言的大师。

罗密欧说:“恋人的声音在晚间多么清婉,听上去就像最柔和的音乐!”而在宁静的夜晚,在睡觉之前,读一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插图典藏版)》又何尝不是这繁杂人世间最柔和的音乐呢?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四):夸张又离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凭什么成为爱情经典?

我们当下的读者在阅读经典名著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那些所谓的名著,在情节上过于简单、夸张乃至于离谱,被称为名著似乎名不副实。

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似乎也受到了类似的指责。作为莎翁最著名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被视为是歌咏爱情的经典之作。

但看过了这部戏剧,很多人都觉得有些失望,乃至于觉得它“德不配位”,不足以被称为爱情经典。这当然是有理由的,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情节似乎本身就存在槽点。

整个故事充满了夸张的手法,罗密欧仅仅见了朱丽叶一面,二人就许下了婚姻的承诺,这种“突如其来”的爱情让人猝不及防,更何况罗密欧在遇见朱丽叶之前,正深陷于对另一个女子罗瑟琳的爱慕之中。

故事最后,罗密欧与朱丽叶本可以迎来喜剧收尾,但因为一个误会却双双殒命,这种阴差阳错也让许多读者不理解。

以上种种似乎都在说明,《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足以成为经典。

经典二字,当然是见仁见智。但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非要用当下的观点来评价一部四百年前的著作,那真正有问题的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是我们读者。

文学作品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趋于成熟,因此我们当下的文学作品,在情节和细节上或许要比一二百年前甚至是三四百年前的故事更精彩,更复杂。

但这绝不是说,现在的作品就比那些古早的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要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奉为经典,不单单是因为它故事本身引人入胜,更因为它影响了此后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与作品,这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成功之处,也是莎翁的成功之处。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戏剧中,莎翁贡献了许多经典名句:

……

再说回《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故事本身,陈如上面所说,这是一个有些夸张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来得太快,同样陨落得也太快。

这是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地方,但也恰恰是它被封为爱情经典的原因之一。

罗密欧和朱丽叶仅仅在宴会上见了一面,就生发出了猛烈的爱情,以至于随后罗密欧偷偷潜往朱丽叶家中私会。

大胆的不单单是罗密欧,朱丽叶也用大胆来回应罗密欧。她当着罗密欧,当着爱人的面,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爱情,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爱情。

我们很难想象这居然是四百年前的故事,在四百年前,就有一对情侣放肆而又浪漫地为爱不顾一切,而四百年后的我们却常常“近爱情更怯”。

朱丽叶大胆地接受了罗密欧的爱意并且宣誓了自己的爱意,在她看来这并不是轻浮,不是浪荡,这只是为爱痴狂,只是最纯粹的爱情罢了。

所以朱丽叶说,“是黑夜泄露了我心底的秘密,不要把我的允诺看作了无耻的轻狂”。

罗密欧准确地理解了朱丽叶的这句话,于是二人顺理成章地结婚了。

但众所周知,《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爱情悲剧,这种悲剧在二人还未相爱之前就已经埋下了。

故事的开头就已经交代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是仇敌,在故事中双方曾大打出手,有人因此殒命。

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不会得到家人的祝福,他们的婚姻也是私下进行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成了断送二人爱情的催命符。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双双赴死,这确实是一场悲剧,爱情被现实绞杀。

可笑的是,当二人死后,两家父母幡然醒悟,就此和解,只可惜已经换不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命。

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前,我曾看过中国古典爱情戏剧《牡丹亭》。

西方有莎士比亚,东方则有汤显祖,莎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汤翁则有《牡丹亭》,这两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却几乎完成于同一时代,在内容上更是达成了一种奇妙的统一。

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我一直在留心与《牡丹亭》对照,确实发现了二者一些共通的妙处。

《牡丹亭》里面写,“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追求,四百年前的杜丽娘追求自由恋爱,不惜为此慕色而亡。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何尝不是如此,二人相爱之时,已经意识到两家的世仇,但为了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愿意为彼此忘记自己姓名,现实没能成为他们爱情的阻碍,他们的爱情只信仰自由。

即便结局,罗密欧和朱丽叶意外殉情,与其说二人输给了现实,不如说二人输给了他们太过丰盈的爱情。

莎翁在书中已经暗示了,“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太热烈的爱情也会太快熄灭。这话后来的王尔德也说过,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说,“浅薄的悲和爱能够长存,伟大的悲和爱则只能毁于自身的丰盈。”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太过伟大,以至于他们毁于自身的丰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也是一种彻底的浪漫主义,因此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用现实主义的观点来解读这个故事。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慕色而亡,随后又因爱而生。面对复活之后的杜丽娘,柳梦梅许下重誓:生同室,死同穴。心口不齐,寿随香灭。

《牡丹亭》最终是喜剧收尾,杜丽娘和柳梦梅见到了“月落重生灯再红”。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没这么幸运,二人双双殉情,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偿所愿呢?

诚如莎翁在这个故事中所说,爱情原本就是盲目的,是最智慧的疯狂。为了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忘记了姓名,甚至忘记了生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