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的读后感大全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的读后感大全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是一本由(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读后感(一):断绝父亲的深度依恋后,心灵的归路在何方

总的来说,阅读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文学大师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这部有着十三个风格迥异的故事的短篇小说集,心情就如同书名一样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阅读感觉。回顾两天来的阅读过程,心情一直被书中人性的幽暗所压抑。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迄今共有各类著作一百一十余部,涉及小说、诗歌、戏剧、评论等文体,数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习惯使用内心独白式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以不同的视角,通过想象、梦幻、暴力等写作手法探究人性的丑恶与人类内心深藏的那一点点柔软。

在阅读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人物关系设计中,以父女关系的篇幅比较多,而且情节设计基本上都是父亲去世,女儿悲痛,继而痛改前非,走出迷茫,开始自己人生新生活。具体到这本书中就有《猎手》《逝者如斯》《弑父》《背叛》等,当然还包括我刚读完的《我带你去那儿》。如果是作者无意识的情节设定,那么作者在通过这些故事人物关系设定,想告诉读者什么,或者是在表达自己内心深入最难以磨灭的情感。如《猎手》中,小说中女主人公在密西西比河边一座小型中西部文理学院为她举办的欢迎晚宴上,女主人公在食品储藏室对父亲的离世的一种预感以及与校长恋爱后,对父亲的回忆:在《弑父》中,女主人公马克斯小姐花心的父亲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曾经经历过五次婚姻,最终还是与女儿相依为命。而女儿马克斯小姐也宁愿自降低一级职位,只为方便看望自己的父亲。在此期间,父亲找到一名名为助理、实为未婚妻的卡迈伦小姐,在马克斯小姐父亲去世后,她与卡迈伦小姐相依为命,整理其父著作,在一起思念作家罗兰・马克斯先生。在《逝者如斯》中,莉安达和卡罗尔的恋爱乃至放弃生命过程中,她幻觉中依然是自己的父亲,如小说结尾:“噢,莉莉!真傻,你知道你不会死,你还太年轻,而且,你爸爸需要你。”“爸爸把她举得高高的,举过海滩的草丛,这样她就能看到远处沙丘之外的大西洋。一阵猛烈的寒风吹来,吹过扎手的草丛,让他们颤抖、战栗,活像有生命的脊椎。”更还有《我带你去那儿》女儿在父亲病重即将离世时独自开车两千多公里去看望父亲,在荒野中的幻觉等等,都在揭示,父亲是女儿精神上的支柱。虽然一开始会有误解,中间会有争执与憎恨,但是都会在最后得到和解。这是留有遗憾的和解,这是永远愧疚在心的和解。

还有一篇小说比较特殊,不仅视角特殊,而且带有深深的忏悔的意味。这篇小说就是《叉河路圣堂,南泽西》。小说以一个吸毒、飙车,最后因车祸而死去的十七岁男孩亡魂的视角,回忆了他在发生车祸去世时的经过,以及其父母、同学、朋友等的到他的墓地看他时表现。虽然为外国小说,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孩子对父母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父母的悲痛、男孩的后悔,但是都无济于事。揭示了年青一代因叛逆而付出的沉重的代价。

在这部小说行文过程中,作者利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通过吸=毒、性、自虐、暴=力描写等,展现了美国颓废一代时期的真实社会状态。

读完这本书,我最满意的就是内封设计。看着它,就让我想起了杯子里的雪碧,泡泡黏在杯壁上,下不来也上不去,就像书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在社会的残酷现实中,在人性的善与恶的抉择中,在伦理的约束中,在自我内心的评判中苦苦挣扎,虽然最终小说人物都走上了人生彼岸,却不知心灵的归路在何方……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读后感(二):幽暗昏惑的人性书写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70年,欧茨凭长篇小说代表作《他们》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之后陆续获得诸多文学奖项,并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欧茨因文学成就获得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关注,她取材广泛、风格多样,被称为“穿裙子的福克纳”。她的短篇小说集《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由13个故事组成,讲述了平凡日常的故事背景中人性种种无以名状的幽暗昏惑,揭示了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人心中的暗流激涌。

欧茨擅长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尤其是女性心理活动。这部小说集中的作品都没有宏大的背景和跌宕的情节,甚至没有太多场景切换,宛如一幕幕室内剧,几乎所有矛盾冲突都是在人物内心展开,欧茨以客观冷静的笔触描写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和心理变化,以此刻画人物,反映其生活状况。跟随她克制内敛的笔触,我们得以咂摸这些女性复杂丰富的“内心戏”,真切体会到她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纠结。

《马斯提夫獒》讲述了一对并不亲密的“情人”在一次户外远足中遭遇恶犬袭击的故事,并以全知视角描绘了女人的全程心理活动。在去的路上,女人认定男人“就是对的人”。但在峰顶,男人完全沉浸于摄影,女人感到“这种做法多幼稚,多自我又疯狂!”在下坡路上,女人感到惆怅,因为男人的漠不关心而无力,并近乎爆发。此时,一只马斯提夫獒挣脱主人的控制向女人扑来,男人勇敢上前救护了他,自己却负伤入院。女人在医院回想起刚发生的一幕,心中充满爱意。

《距离》描述了女人独自前往与男人相距二千二百三十七英里的拉斯维加斯,她憎恨名叫L的情人,并为他失眠,到第三天,她终于试图打电话给L,却发现弄丢了电话号码,于是拨打查号台询问号码。她试图在这段关系中占据主动,因此不管做什么,内心总是试图告诉自己“这是我的权力。我的选择”,或是幻想不打电话,就此结束二人的关系,但她终究忍不住打了电话。由于查询的号码有误,她只好一再重新查询,在屈辱和愤怒中她甚至想要从窗户跳下去。可她终究忍不住一再拨打电话,当听到无人应答时,她感到“我已没有任何尊严。我绝望、心碎。”但她上瘾了,仍然继续拨打,当最终拨通,听到电话里传来男人的声音时,这在她耳边“瞬间摧毁了一切距离”。而她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我。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猎手》是精妙的短篇。年轻的薇拉(V.N.)应邀担任盖里森学院为期两周的驻校女诗人,并结识了校长罗伯·弗林特。弗林特在当地地位显赫、富有魅力,他像一个老练的猎手,迅速捕获了薇拉,两人坠入情网。但最终,欧茨并不是想讲述一段浪漫故事,在故事的结尾,在薇拉即将离开时,弗林特露出了自己市侩的一面,怀疑薇拉偷走了学院的古董,这令薇拉备感羞辱,她不禁想起曾经他们在床上彼此交缠的样子,而现实却“让人绝望,又这么真实”。在机场,薇拉接到了父亲过世的消息,飞机起飞后,她一直在哭,只是不知是为父亲的亡故,还是为这段感情的破灭。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讲述了女记者伊凡吉莲·菲弗对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采访。诗人开始时高高在上掌控全局,他妙语连珠,甚至开着粗俗的玩笑,戏谑地问女记者“你可爱的小屁股?你的白色内裤——湿不湿?”女记者起初如同他的迷妹,一幅人畜无害的样子,被耍弄得十分狼狈。但慢慢地,女记者不顾诗人的抗拒,展开了连续进攻,并狠狠地奚落他,“像女猎手一样毫不留情地追逐着气喘吁吁的猎物”,最终剥开了诗人不愿暴露的阴暗过往,令诗人无力招架。两人的地位发生了彻底逆转。

书中很多故事节奏平缓,一如日常生活,不紧不慢,但在结尾突然发生反转。如《斯特凡内之死》,鼓起勇气去探望斯特凡内遗孀的米琪,却被误认为是死者的情人,而前面得到众人溢美之辞的斯特凡内的另一重面貌也展现在读者眼前。还有些故事如《逝者如斯》中穿插着其他叙述者的视角,形成对照。而在《背叛》中,斯坦福毕业即失业,只好在动物园做义工的儿子突然失踪,却被父母发现变成了倭猩猩的一员,带有荒诞色彩,颇似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些故事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欧茨在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剖析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人物如同我们身边真实感知到的普通人那样,会摇摆,会纠结,会迷茫,展露了丰富而复杂的人性。在坚持叙述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同时,欧茨也在笔触中流露出对人物的深切理解和同情,为我们描摹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不安。13个故事跃然纸上,是文学,亦是人生。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读后感(三):把日常生活的书写上升到非凡的境界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目前已经83岁高龄的她,一生作品丰富,作品主要以描写美国社会为主,书写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试图向世界展示美国社会的全景,她的作品由社会的一个个小片段组成,纵览下来,会组成一副全景,人们以此了解当代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堪称社会大百科型的作家。这类作家有很多,托马斯曼笔下的德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俄国,毛姆笔下的英国,都是此中翘楚。而欧茨作为女性作家,又有着女性独有的细腻和丰富情感,令她的作品读起来别有韵味。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

评价人数不足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 202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部《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是由13个短篇小说组成的集子,除了与书名同名的那篇小说外,其他12篇描写的都是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尤以家庭生活为主。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没有机会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即便偶尔去旅游,也只是浮光掠影,只看到城市的皮毛和外在景观的宏伟美丽,看不到人们生活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才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重要的东西。欧茨的作品展现的正是这些细节,在她的笔下,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画面向我们徐徐展开,我们所做的就是在这副巨大的画卷中徜徉,这里看看,那里看看,拼凑出我们心中的美国社会。

她的这部集子多以家庭生活为主:有《骆驼故事》的祖孙两人到医院看病,孙子等待时的焦虑、无助、恐惧;有《马斯提夫獒》中长期独身女人因为一个男人帮她阻挡了大獒的攻击生命垂危,而决定嫁给他;有《殉道者之书》中女人和婚外情的男人到外地做流产手术,历经种种波折,终于手术成功,女人却因为男人看到自己堕胎后那如释重负的眼神而决定跟他决然分手;有《弑父》中女儿与声望巨大的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纠葛。这些小故事看起来都很琐碎平庸,但在欧茨高超的技艺驾驭之下,变的波澜壮阔,起伏不定,那些普通的场景也因此变得不凡,每个读者应该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

读者在读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欧茨的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读,她向来不注重故事情节,这也跟她深受卡夫卡、福克纳等人影响有关,情节进展缓慢,人物冲突不明晰,节奏较慢,读者很容易像是被拖入沼泽之中,艰难跋涉。但这不应当成为不读欧茨书的理由,相反,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应该读她的书。因为一篇小说最高的境界是能把人带入某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你会忘了我们平常的生活,忘了我们周围熟悉的人,还有习以为常的工作等 ,你会深深地沉醉于小说给你创造出的这个小世界中,跟着里面的人物走啊走,跟着他们的思想想啊想,跟着他们的感情或哭或笑,或沉思,或忧虑,你完全忘了自己的生活,在阅读的短短时间内超越了时空,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当你结束小说的阅读,你长舒一口气,悚然一惊,啊,我竟然如此沉迷其中。

这样的小说才是最顶级的小说,欧茨的作品正有这样的魔力,她把你推进精心构建的小说世界中,你在其中艰难跋涉,苦苦坚持,深深怀疑自己的选择,但当你读完,掩卷沉思时,会发觉这些文章是如此的有味道,值得久久地回味。这样的文章能给我们心灵以触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能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想到它时,会在心里欣然一笑,而不是如很多文学作品,读的时候畅快淋漓,一段时间之后忘的一干二净。

回到作品本身,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较弱,但作者有独特的处理风格,这又让她的作品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秘诀就在于起笔相当不凡。每篇文章的第一句话都如神来之笔,瞬间抓住读者的心,急于探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进入正文后,作者却有意放慢节奏,这也是因为大量的细节描写所致。作者的文字密度极大,细节描写堪称极致,大量的感官状态,动作,心理描写共同组成了这个庞大的世界。作者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福克纳影响颇深,对心理描写情有独钟,但她又有改进,既不像陀氏那样有大量的心理独白,也不像福克纳那样以心理直接代替场景呈现,而是运用的相当克制,她把意识流作为一种手段,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在关键时刻有着点睛的作用,把意识流与其他手法交替运用,免去了枯燥,也给了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有的文章到了中间或偏后的时候,作者有意运用了一些惊人的反转,让人有石破天惊之感,如《杰斯特一家》,住在乡间别墅的老夫妇二人老是受困于不远处邻居家人声鼎沸的噪音,某天终于受不了了去找邻居理论,却惊愕地发现邻居家是一户早已被大火烧毁的废墟。还有《背叛》,生活富足的家庭,其中一个儿子虽然从斯坦福毕业,却对饲养猩猩产生了兴趣,后来离家出走,爸妈寻找许久,最后竟然在动物园的猩猩群中发现了他,他们的儿子,变成了一个猩猩。其他一些文章也有这样的转折,这些意料不到的情节,就像一剂强心针,让每个读者精神一振。

有些作品颇有卡夫卡式的荒诞意味,如《背叛》中的人变成猩猩;《叉河路圣堂,男泽西》中以一个车祸死去的青年的鬼魂的视角讲述所见所闻;《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中大诗人因为一次失控的访谈而停止心跳。如此种种,作者在日常普通的生活中凸显出另一种意义。

读这部短篇集是绝对非凡的体验,拿起它,陷入其中,你会发现,日常的小事竟也能如此地不凡,让人肃然起敬。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读后感(四):超现实、梦幻一般的感受———读欧茨的《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短篇小说集》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短篇小说集》——书名自带得诱惑力气息扑面而来,还不曾进入就已触动其心弦……。

从来没有读过'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作品,在拿到《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短篇小说集》之前。对她的初识停留在这书封皮上的文字——作者简介:'出生于1938年6月,美国当代重要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欧茨的创作力极为旺盛,以多产而闻名。…………,迄今她已出版一百余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诗集、剧本和文学评论等。1970年欧茨以长篇小说代表作《他们》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多产、畅销、且题材广泛是我对欧茨的第一感官。

初读欧茨的作品,第一感觉有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短篇小说的味道。茨威格一生著作繁富,小说、诗歌、戏剧、文学评论、传记类等,均有作品出版。他的中短篇小说的成就在世界文坛影响巨大,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德语中短篇小说三大名家之一。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灼人的秘密》等作品中,其中女性人物的心理在茨威格的笔下被深刻、细腻且优美地刻画出来,让最苛刻的批评家都无可挑剔。显然,欧茨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上也是一等一的高手,特别是在描写各种女性人物的生活和爱情经历上。她注重探索她们复杂且丰富的心理状态,通过更深层面去分析产生妇女各种悲剧的原因,以致唤醒广大女性地自省,走向独立。其作品《猎手》中的诗人——V.N.小姐与学院校长之间的情欲故事;《弑父》中大作家与跟前的各类女助手和女实习生的情感纠葛等,都很好地表达出欧茨在女性方面写作得意义。但欧茨作品又有别一番的超现实、离奇的“哥特式小说”风格。她把人物处于在“异常环境”、“异常心态”、“异常关系”中以及在心理扭曲情况下产生得荒谬思想和行为刻画得尤其精彩绝伦 。令置身于读这些故事的我们完全被带入她所布的局,去思考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不和谐关系中背后的更深次的原因,最终达到人与人或世界的和解。“事实上,长篇小说里有很多和我的思想没有直接关联的元素,让我无法把自己所有的思想表达其中。但是,短篇小说可以。”说这段话是欧茨为何如此热衷于写短篇小说的缘由吧。

13个故事,13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这是欧茨的《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短篇小说集》呈现给我们的众多得精彩人生内容。

《骆驼故事》讲述的是孙子陪同祖母去看病治疗的故事。作者用平实的文字,从描写祖孙俩的一些简单对话,孩子内心深处的前后情感地起伏,及他们一系列的行为举止得细微变化等琐屑处着笔,通过平淡无奇的言语和不经意的小瞬间中来体现出祖孙俩深厚的情感。这种朴实无华得细腻很容易落入俗套,难把控。但在欧茨的笔下且能抵达人心,平实的根基是如此得完美,把情感直接拉向高潮……

“背叛”,什么是“背叛”!不上升到家国大义,最常规的解释是,“你”违背了要求或是希望'你'要怎么去生活、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做的人,是这个“人”对“你”所做出的“评判”。这种“背叛”常常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知交之间等有着亲密关系的一种情感纠葛。《背叛》这篇短文讲述的有关父母与儿子之间,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彼此在对待人生的目标和选择上也就会“不同”,这种“不同”必会导致他们之间矛盾不断被激化的家庭情感冲突故事。在这则故事中同时也折射出美国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堕落的人越来越年轻化;年轻的一代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我们可以理解里克,他为什么会喜欢倭黑猩猩,似乎它们是他自己的一种更低级更原始的存在。”

“嗯——我觉得,当我憧憬未来的时候,就像在看一面没有反光的镜子。”

“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悲剧性时刻。我指———美国人。社会上接受过昂贵的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已经达到饱和——就像你——拥有一流大学的本科学位,甚至是荣誉学位。只是你们的数量太多——这是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的最根本的问题。但是你们没有团结起来,没有形成一个特别的团队。你们分散在四处,多半和父母住在一起。这和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你母亲和我大学毕业的时代可完全不同——那时候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离开家…………”

书中这类大量地对话及心理描写,展现出一个正直作家对青年一代他们前途地忧虑。“我们写作,是因为我们坚定地相信意义是存在的,而我们渴望将各种意义各归其位。”(欧茨)

弗兰纳里·奥康纳也曾说过:“写作不是逃避,是对现实的投入,也将摇撼现实体系。”一个写作者必定对现实世界抱有希望,因为不抱希望的人根本不会去写作。

13个故事,一则则读过后,深感读欧茨就是读人生;读欧茨的作品就是读人性与社会性。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读后感(五):空虚与迷乱

欧茨短篇集《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大名我早已无数次听过,最主要的原因想来还是因为她多年位于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之上。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官方的名单,却很是得到了全球文学人士的关注。但对于她的阅读却依旧停留在数年以前大学期间读过的一本《狂野之夜》。依然记得那是二百页左右薄薄的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整个红色的封面上很小的标题以及更小的副标题,视觉冲击极大,如同梦魇。当时并不知道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谁,仅仅是因为那封面才买了,一读之下大为震惊。她用五个短篇,以狂乱犀利又悲悯深情的笔触书写了爱伦·坡、狄金森、马克·吐温、詹姆斯和海明威五位文坛巨擘亦真亦幻的最后时刻。

此次拿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欧茨短篇小说集《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很是惊喜,又是红色的封面,像迷离的血雾,其中点缀着暗色的气泡,神秘,幽暗,难以捉摸。或许这正是欧茨小说的底色。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由十三个短篇组成。十三个短故事在欧茨创作的一百多部作品中仅仅是就九牛之一毛,但我想还是可以从这十三个故事十三个不一样的人生里管窥欧茨创作的特点,以及她的精神底色。

这十三个故事大多以女性视角书写,有大量的内心描写,展现了二十世纪美国社会与文化环境,以及这种环境中女性的悲哀,她们似乎只能依附于男人,丈夫或者情人,但没有一个男人可以依靠,她们的生活似乎充满迷乱和空虚,以迷乱来填补空虚。

比如《“斯特法内死了”》中的米琪,《猎手》中的女诗人V.N.小姐,以及《距离》中逃到了几千公里以外却还要想尽办法给情人打电话的女人,《消失》中发现丈夫的东西一件件消失不见的茱莉娅……

斯特法内的死亡像是一根导火索,引出了米琪生活里埋藏的雷。四十几岁患有癌症的米琪一直隐藏着这一事实,除了自己的丈夫卡梅隆以外所有的的同事亲戚都不知道,她为了保持“几乎乐观的平静”进行着各种累身累心的表演。可是,有一天早上丈夫出门时她在吻别中感到了丈夫潜意识里的躲避,她发现他对她曾经“充满欲望的爱已经变成了怜悯”。斯特法内死了,一路她听到的都是关于斯特法内的赞扬和惋惜,她本想带着类似同病相怜的心情去看望斯特法内的遗孀并表达哀悼,虽然她与斯特法内并不熟悉,可没想到在追悼晚会上被那个女人当成是斯特法内的情人而赶了出来,独自走进冰冷的雨中。

V.N.小姐被邀请到盖里森学院担任为期两周的驻校诗人,而该校校长罗伯·弗林特是一位老道的情场“猎手”,正是因为他从中操纵才会让V.N.小姐这样一位年轻的女性成为驻校诗人。就在这V.N.小姐的父亲在医院濒临死亡的两周时间里,罗伯·弗林特成功猎到了这位女诗人,但最后射向她胸膛的子弹并非爱,而是她去机场前关于校长住所里一座丢失的古董瓷钟的质问。当她带着愤怒和悲痛走进机场,又从电话里听到了父亲的死讯。

《距离》中女人独自来到了几千里以外的一所旅馆,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逃离,但我们确定她的逃离并不决绝,更像是一场演戏。她逃离了曾经的生活,却发现想不起情人的电话,记录电话的纸条也不翼而飞,于是一遍遍打电话给号码资讯中心询问他的号码,在经过两次错误之后第三次终于找对了,听到的却只是留言。她想她不会再打了也不会接电话了,就这样从过去的生活中抽离。然而当电话铃响起,她还是接了,虽然表现得“镇定自若”,但“放在听筒上的手由于期待而颤抖”,那个声音瞬间毁了她努力营造的“距离”。当他问“凯瑟琳,老天,是你吗”时,她虽然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我”,但这简单里我却觉得满是欲盖弥彰。

茱莉娅结婚几十年了,儿子已经成人远离他们,他的家族似乎依旧难以接受她。有一天她发现丈夫以前经常陪自己出去骑行的山地车“消失”了,是他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送给了他的侄子。然后,他发现他的东西开始慢慢消失,衣服(她送的昂贵的衣服),内衣,袜子……她觉得他在这个城市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家,所以开车跟踪丈夫,来到一家医院看到他和一个生病的女人在咖啡馆,但终究没有弄清楚那是不是他的情人,也没有弄清楚那些消失的东西究竟去了哪里。

在欧茨的笔下,生活充满空虚和迷乱的不仅仅是女性,还有孩子。他们和那些依附而不能依靠于男人的女性一样,看不出坚定的理想和信仰,无所事事,寻求刺激。

例如《骆驼故事》中和祖母一起去医院的男孩,游荡在一所豪华医院之中,意识流离于各种无聊的事物之上,就连小说标题“骆驼故事”也是他讲个祖母的一个恶俗笑话。

《逝者如斯》中的莉安达生长于一个曾经显赫的家族,虽然从小就知道不是父母亲生,但父亲很是关心她,只是家族思想保守难以接受纹身。她在朋友(情人)卡罗尔的鼓动下在身体隐秘部位纹身,然后参加姐姐的婚礼中途离开,喝酒、吸=毒,纹身部位感染。她给卡罗尔,朋友,家人先后打电话都没有打通,在濒临死亡时打给911,最终还是未能生还。

《叉河路圣堂,南泽西》就是对凯维的一场叫魂。凯维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喜欢开车狂飙,喜欢重金属摇滚乐,也迷失于毒=品带来的虚幻之中。一次他在意识不是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带着三个伙伴驾SUV在叉河路装上路边栏杆掉下山坡,摔在干涸的河床上死去。

欧茨的十三个短故事,有太多迷乱与空虚,太多理性与非理性的纠结矛盾。她真实地表现了当代美国的社会形态,并充满担忧之情。不仅如此,她还思考文明“进步”的可疑,《背叛》中走进动物园成为倭黑猩猩的男孩里克究竟是背叛还是回归?谁才是真正的“背叛”者,值得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短篇集的最后两篇,《迷人的,昏暗的,幽深的》以及《弑父》仿佛让我再次回到了当年阅读《狂野之夜》之时。这两篇也是两位大作家最后的时光,一位像《狂野之夜》中的五人一样确有其人,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兰·马克斯为虚构。

2021年6月13日夜

曹文学与渤海之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