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懂点茶道》读后感摘抄

《懂点茶道》读后感摘抄

《《懂点茶道》》是一本由耕而陶著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懂点茶道》》读后感(一):好书

用惊喜来表达对这本书的感觉!我喜欢茶,也买过很多茶方面的书,甚至还上过有关茶的课,但是没有一个像这位耕而陶先生写的《懂点茶道》内容如此丰富、易懂且科学的。这个书不但解释了6大茶类的产生做法和特点,而且还把茶的化学、茶的功效、健康饮茶…这些知识点说的很透彻,让人很好理解。真心推荐喜欢茶的朋友读读这本书。确实好。

《《懂点茶道》》读后感(二):佛曰:可喝,不可说

读这本书很羞愧,本人其实自诩爱喝茶,虽然分不清茶的品种与种类,但爱喝就是爱喝,也一直对自己这个小爱好存在一定的心理优势,说不清道不明。

然而,本书着实让我汗颜了一把,原来我一直不懂茶。咱们通俗点说,懂不懂茶讲道理和爱喝茶没有太大关系,直到读这本书前我都这么认为,很明显,我错了,错的离谱。具体哪方面呢,详细说说,喜欢喝茶的,或者退一万步讲哪怕不喜欢但也能喝点的,对于年代老茶都有着莫名的追求与崇拜。即使心理也明白那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终究心理或多或少心存侥幸,认为那是老东西,必然也是好东西。

作者在书中明确的讲明与揭示了老茶的营养非但没有吹嘘的那么夸张,反而因为时间过久可能无论是味道还是营养价值都早已沦落凡尘。这个道理真的没有几个人敢讲,像这样一针见血毫不留情戳破这层窗户纸的,作者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单凭书中这点,本书就有他的价值与意义。

而本书当然不止如此,这仅仅是书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作者对于茶已经不仅仅是喜欢与爱,更是一种深层次沁入灵魂的伴侣。对于茶道的研究既能深入文化又能讲明科学,还可以用非常通俗的语句说一说茶与人生。从茶本身的物理特性到茶衍生出来的茶文化,作者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与研究,更难能可贵是作者没有故作高人一等,反而认为茶就是普普通通一碗水,之所以贵,贵在喝时的心境。

然后分章节讲清什么是白茶、绿茶、黄茶、青茶、红茶,大量引用古文文献,讲明出处,也增添了文章自身的三分韵味,如一碗好茶,回味悠长。

所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作者非常喜欢与推崇陆羽,这很容易理解,或者说凡是喜欢喝茶之人又有谁不对写出《茶经》的陆羽赞叹一声呢。

作者在书中自述写书时必然茶不离口,一盏茶,一页文,单是想想这画面便觉快意,而这也是喝茶人才能懂得与理解的逍遥快活。故而在读此书时我也喝一盏茶,看一页文,其心其意,甚妙,却不可言,不可言啊。

《《懂点茶道》》读后感(三):懂茶才能会喝茶,参透中国茶,懂点中国茶道

不懂茶的人喝茶有的为了解渴,有的事为了解闷,有的是为了减肥,有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就是为了口欲之欢,比和白水强点就行。想要喝出点门道来,还是要懂些茶道,我们中国人还是要多了解些中国茶,喝茶不光是为了喝茶而喝茶,像上面列举的那些一样,喝茶还是一种艺术,一种享受,一种文化。

影响我们生活的有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到了最后一个,满足了柴米油盐酱醋才有闲心去喝茶,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温饱绝对不成问题,茶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迅速攀升,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茶不但可以滋养大家的身体,可以消食解腻,还可以愉悦身心。本书《懂点茶道》是以散文的形式讲述关于茶道的那些点点滴滴,让我们认识中国茶,知道怎么喝茶,喝茶有什么讲究,博古论今,娓娓道来,聊尽关于茶文化的那些事儿。

作者耕而陶,自由爱好喝茶,非常痴迷茶。长期在今日头条、新浪微博上发表有关茶类的文章,而且这些文章颇有见地,如今已是茶类文章的知名原创作者,拥有无数读者追捧。对茶类颇有研究,经常亲历制茶一线去亲力而为,山高路陡,虽然有点累,但是累并快乐着,为探得新茶而兴奋不已。这样一位大牛写出的一本关于茶文化的书值得我们珍藏,反复研读。

本书虽然也讲了很多茶的科学知识,但是对制茶的经过不会特别过于细腻,只是了解大致情况,了解一些茶文化,懂点茶道,了解一些中国茶,茶的产地,茶的喝法,茶的口感等等,不可作为制茶工具书。我们知道中国制茶的历史非常悠久,被文字载入史册的记录距今最早的已经有三年多年了,所以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中国文明不可或缺额的一部分,茶是一种农产品,茶树为农民带来了丰裕的收入,也给更多的人带来了茶的熏陶,不但中国人享受到了茶的美好,而且还介绍到了全世界。

书中的文章虽然是由很多散文组成,但是散而不乱,文章以科学常识为根本,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茶的经验,和对茶历史知识的研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用通俗简洁的语言,配以各种各样的茶类图片,对茶本书和茶类小知识生动活泼给我们娓娓道来。不但教会我们如何喝茶,还要懂点中国茶,不但能认识茶的种类,也要懂点茶的门道,看见某种茶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而不是喝到某种茶只会说这茶好喝,香之类的贫乏词语,而是可以用更加专业的方式对茶有更深入的理解,既能横向比较也能纵向比较。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茶是好东西,但是喝多了也不好,一个人每天品饮干茶的总量最好不要超过十二点五克。相信大家通过读这本《懂点茶道》一定能有很多收获,给大家带来茶文化的艺术熏陶。

《《懂点茶道》》读后感(四):说事不谈玄,喝茶不参禅

记不起是在哪儿看过一段话,大意是:一个产品如果介绍得云山雾罩,尽往精神上靠。那大约就是在谈玄。这样的商品论价值,似乎不高,又似乎很高。 当时我的体悟就是,这不是奢侈品常常挂在嘴边的说辞吗:买它就是买身份地位,买它就是爱自己。 也许我俗,不能理解这之间的艺术,且不论那高冷的奢侈品,就是人们常常提及的禅茶一味,一直也是怯怯地不敢靠近。在某些博览会上观看到的茶艺表演,茶是什么味儿一定是看不出来了,那个点茶的迂回婉转也惊到我了,端个茶杯,还左旋右旋——这么繁复啰嗦,还能好好喝茶嘛。 我是妥妥地如同《经楼梦》里人嘲笑的:就是头渴了喝水的牛! 不过似乎像我这样直白的人并不孤独。看过了耕而陶先生的《懂点茶道》,我是既欣慰于有个就事论事、就茶论茶的同道中人,又钦佩于这位先生真不比我这个俗人,在下观物看茶出于直觉,他老先生(啊,似乎也比我长不了几岁)对于茶事,是真正了解的人。 耕而陶懂茶,却不谈玄。 他开门见山地讲,茶,不神秘,很多时候是人把它神秘化了。所谓“茶文化”说的是以茶为载体,人类的传统文化在其上的轨迹、汇集、传承与发展。不是茶本身有文化,而是喝茶的人赋予了它文化内涵。陆羽说“啜苦咽甘,茶也”。茶一入口有苦味儿,咽下去会回甘,这就是茶。 为什么“啜苦”?耕而陶解释说:口感发苦就是茶叶里面最独特的物质——咖啡碱造成的。回甘呢?首先,它是一种比较效应,其次,茶汤入口后,汤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会跟蛋白质结合,进而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薄膜。它可以在片刻之间让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则令喝茶人产生涩感,很快薄膜破裂,又使得口腔局部肌肉恢复原状,收敛性渐失。回甘就是这个过程加上咖啡碱苦味双重冲击而让口腔产生的错觉作用。 茶的本初,就是喝。所以加诸其上的许多花样表演其实有点本末倒置。 那么喝茶到底有没有讲究? 当然是有的。但耕而陶也说了,品茶随心适意,好的茶,谁泡都好喝,跟作秀性质的泡茶形式没有丝毫关联。他认为,茶好不好喝,在于茶叶品质,在于水质,在于沏茶浓度把握。 如果有那“讲究”的人,喝个茶,还得取日月之精华,则无异于缘木求鱼了。 关于茶的价值。耕而陶也是有一说一,高价茶有没有?有。比如真正的桐木关本山金骏眉,这个茶的成本确实高,5斤芽出1斤茶。它单芽发酵有风险,如果发酵出了问题,茶农这一春的生意就会损失很大。市场常见价格应在12000元/斤左右。由于拿茶渠道不一样,有些还会贵一点。这个茶产量有限,市场上不一定有真货。 市场上卖茶,还诞生过许多“我爷爷”的故事,说是从爷爷辈就藏起的铁观音,营养价值老高了。 耕而陶击破了这个谎言,且不论这个“爷爷的故事”真不真,就老茶来讲,到底对人有没有什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呢? 他讲,在茶的化学物质中,有咖啡碱、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四种物质对预防保健起主导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会继续氧化挥发直至碳化。任何茶都有一个最佳饮用的时间点,一旦过了这个点,茶的质量与口感都会逐日下滑,并不是越陈的茶就越好。耕而陶遇到过保存良好、传承有序的百年老黑茶,它的叶片几乎都消失了,只剩下枝梗,已经没有什么滋味了,剩下的只是沉香——用大白话说,主要是干朽了的木头味道,已经失去了饮用的价值…… 读这位实话实说的人的大作,有时候恍惚间似乎看到了一位理工直男。耕而陶也确乎本着科学的精神,将黑、红、青、黄、绿、白六大茶的出身与成长客观地述说了一遍。 让人莞尔的是,耕而陶对于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禅茶一味”,他的感悟是:还未处其境,只知热茶烫嘴。 他知道茶的形而下,不妄谈茶的“形而上”。

《《懂点茶道》》读后感(五):用科普讲解茶道,健康饮茶才是正确的方法

喜欢喝茶的朋友,跟我一起读书吧,因为今天读的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懂点茶道》。

提起茶,这在中国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懂点茶道》的作者是耕而陶,一位研究茶且喜欢制茶的人。在读这本《懂点茶道》时,你会发现这简直像是一本化学书,作者把茶都分解得好详细,哈哈。

视觉上,茶叶用水冲泡之后,必然会有颜色。那茶汤无论是红,黄或是其他,总归是有颜色的,那这些颜色都是由茶叶中的水溶性色素带来的。而这些水溶性色素,有的是从茶多酚氧化而来,有的是花黄素类。

口感上,有的茶汤带点甜,是茶里面可溶于水的糖类;而有的茶汤则带点咸,是茶中有无机盐的存在;有一种茶汤喝起来有点酸,那是因为茶中含有微量的果酸。

嗅觉上,有时候就会觉得茶好香。每一种茶,又各有各的香气。如西湖龙井有蚕豆花香,铁观音有兰花香等等。那这些香气,其实就是一些挥发性芳香物质的总称,有碳氢化合物,醛类,酮类,醇类,内酯类,酸类,酚类等等。

一款茶的香气,由四种综合而来:品种的香气,产地的香气,加工工艺的香气,后期存放转化的香气。以普洱为例,生茶由青草香,花果香向陈香,药香转换。

整本书介绍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特别是书中介绍白茶、绿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那可谓是非常详细的介绍。

茶叶里含有茶多酚,一般是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六。这个茶多酚是茶叶中所有酚类物质的总称,因为茶叶里有三十多种酚类物质。而我们所说的白绿黄青红黑茶就是以茶多酚中的主要物质即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的氧化程度来划分。

绿茶的茶氨酸含量较其他茶类是最高的,茶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而早春的绿茶氨基酸含量最高,呈黄绿色,早春高品质绿茶的特征之一就是黄金芽。

白茶在加工过程中生成的黄酮含量成倍高于其他茶类。白茶有萎凋和干燥两个工序。前一个工序,多酚类物质轻微,缓慢氧化,后一个工序,醇,醛类成分挥发。

黄茶是轻氧化的茶类,它比绿茶多出一道闷黄的程序,是黄茶的品质特点的特殊工艺。

这本《懂点茶道》普及了很多人们对茶的错误认识。例如,饭后立即饮茶,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而茶中的茶多酚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茶汤与蛋白质结合成鞣酸蛋白,会有止泻的作用,抑制肠道蠕动,延长肠道的排便时间;易造成肝脏的营养不良。

例如,饮用黑茶,茶里面的氟易溶于水,长时间煮饮下浸出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八,而长期超量摄入氟会骨骼变形,牙齿脱落,甲状腺肿大等。

正如作者所言,茶能养人,也能伤人。每天品饮的干茶总量不超过12.5克,要学会喝好茶,喝淡茶,不喝烫茶的好习惯,因为脱离健康谈茶是没有意义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