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喝茶的哲学》》读后感精选

《《喝茶的哲学》》读后感精选

《《喝茶的哲学》》是一本由[日]冈仓天心 太宰治 吉川英治等著 张语锋译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2-4图书,本书定价:48.8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喝茶的哲学》》读后感(一):《喝茶的哲学》

元祐年间,苏轼来到杭州上任,他在游览杭州西湖的寿星寺时,有一人听到消息,立马赶到寿星寺,为苏轼点茶。苏轼尝过之后惊闻天人,特地写了一首诗赞扬他高超的茶艺。 苏轼口中茶艺的名师就是在宋代非常有名的谦师,谦师治茶,有非常独特的地方。北宋一位有名的史学家曾经感叹:“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 后来“三昧手”便成了点茶技艺高超的代名词。 茶包容了人生的三大追求,“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代表人们生存的需求,为生存“一昧” “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是人们追求高雅情操,修身养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为人之“二昧” 茶道,茶礼是人性更往上的一个层次,为人之“三昧” 喝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了解茶本身更深层次的意义。 品茶,品茶,品的不仅仅是茶,还有人生,酸甜苦,似乎都能在小小的茶叶间传递。 经过多年的发展,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茶叶原产于中国,在古代时,中日关系友好,不少日本来中国的访使,把茶叶等一系列物品带回了日本。 七世纪早期开始,来中国的日本僧人就将中国的茶道文艺带回了日本,最开始茶叶只是僧人们晚上打坐,用来防止打瞌睡的饮品。 当时日本的茶叶都是从中国运输出去的,全都是晾干的茶叶。 从唐朝开始,砖茶经由水路流入日本。在13世纪之前,日本饮茶都是将茶砖分开,直接加入热水等待茶叶泡发出味道。 13世纪之后,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将茶叶磨制成粉末防止小茶碗中,这种类型的茶,在今天仍然在日本流行,甚至运用到了正式的茶道。 到了日本室町时代,日本品茶发展成了一种社交活动,在贵族中饮茶还需要茶室,茶室在当时的装潢、布置也是十分讲究的。 在日本茶道有繁琐的流程,茶叶,茶具,技艺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般主人举办茶艺聚会,除了沟通感情外,还可以彰显一下自己财力,势力和社会地位,慢慢地就形成了独特的茶道仪式感。 19世纪初,葡萄牙一位水手从中国带回去一些上好的普洱茶。水手的母亲听说儿子是从遥远的地方带回来的,觉得一定珍贵无比。于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品尝。煮好后,众人一尝,便觉苦涩难咽。水手回家看到餐桌上用小碟子盛着“煮好”的普洱茶,便问:“煮茶的水呢?”母亲答道:“茶都那么难吃,那谁还会好喝吗?我早就把那水倒掉了。” 这一则小故事从侧面证明了,在19世纪时,茶文化并不普及,最起码比之现在,流传程度要差得多。 如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产物之一,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例如日本,更是把茶文化发展成一种宗教信仰,成为日本主流文化之一。 日本的讲究体现在茶道上,在日本茶被称为一种美学。 日本的茶道不单单是为了品茶更多的是教人们在污浊的日常中寻找潜在的美,追求纯净和谐。 日本人认为茶和禅学关系密切,品茶悟道不如说是在参悟人生。 日本的茶文化从15世纪开始,就被提升为一种审美的宗教——茶道。 日本的茶文化非常讲究,每一项饮茶活动都有具体的流程,因此日本人专门建造茶室,每个茶室的装修也是极为讲究的,在日本喝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变成了参悟茶道的一种形式。

《《喝茶的哲学》》读后感(二):茶道之美

当我们提到茶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种提神的饮料。然而,茶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唐代的陆羽所著《茶经》就是这样的一部集大成之作。而且这种文化也已经走出国门,东渡日本,西出印度,进而远传英伦,形成了独特的下午茶文化。但是,真正形成茶道的可能还是我们东边的邻居日本,《喝茶的哲学》这本书就介绍了日本的茶文化。

本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22年4月,是套装书中的一本。所聚焦的是侘寂的茶道——残缺之美,在无味中体味有味。日本的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而《喝茶的哲学》就是通过名家名笔来传递出这一点。

和西方的葡萄酒、咖啡明显不同,茶有着自己的特点,淡淡的香气,精致的茶具等等,都是茶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里,品茶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还是一种精湛的技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对大道的向往。日本人赋予了茶道独特的意义。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茶之书》,这是冈仓天心旅居欧美时使用英语写就的茶文化名著。它一共分为了七个章节,不仅讲述了有关茶方面的知识,还有花道,禅学等等。他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这也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在本部分中,冈仓天心提到中日茶文化之间的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是以中国的儒释道及文人圈,以及各民族民俗生活为平台创建的,而日本的茶文化以武士和僧人们为核心平台发展壮大的,二者是乐生与哀生的差异。而本部分的结尾,就是以千利休被丰臣秀吉处死前举行最后一次茶会,而后从容赴死的故事为完美终局的。介绍了茶道的唯美和信仰。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茶闲,选取了吉川英治、冈本加乃子等名家的有关茶文化的文章,从中可以读出茶文化的茶闲。吃茶闲暇之中,世间烦恼、人生苦乐,都付之远去,剩在齿颊间心胸里的只是清幽淡雅的闲意。

本书的第三部分所述为茶事,北大路鲁山人在这里面是重头戏,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茶美生活,还批判了现代茶人。众茶平等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茶道的“审美综合大学”论也可谓独树一帜。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茶话,讲述的是和茶有关的段子和故事。其中利休的故事最为人所熟知。他被丰臣秀吉逼迫自杀,但是仍然留下了茶道的千古佳话。

以“和、敬、清、寂”为四规的日本茶道,至今仍然用中国宋代禅院的点茶方式。这种哲学值得我们进一步去了解

《《喝茶的哲学》》读后感(三):喝茶感悟人生

下雨天的周末,蕞适合窝在家里,拿出一本有趣的书,沏上一杯浓郁的香茶,清香溢满小屋,看到茶叶缓缓浮上水面然后慢慢沉下去,杯中的茶叶肆无忌惮地舒展着懒洋洋的身躯,此时便是有趣的周末时光。

相信很多人都爱喝茶,喝茶会让身体健康,喝茶会让人身心愉悦,喝茶能让人心境平和,喝茶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能喝茶的很多,但能喝明白的却很少。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本书,里面包含了很多喝茶之外的生活哲理。

书籍:《喝茶的哲学》

作者:冈仓天心,太宰治,吉川英治 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由多名日本作家所写,收录了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有太宰治,吉川英治,小川未名等几名作家与茶相关的经历与故事,共同来展现茶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生活是艺术的基础,而茶道便是崇拜日常生活中琐碎之美好的仪式。

茶,初为药用,后为饮品,在8世纪的中国,咏茶作为一项高雅的娱乐活动,跻身诗歌领域,到了15世纪,日本将茶提升为一种审美的宗教—茶道。茶道是一种仪式,基于对生活琐事中美的崇拜,恳切地传授人们生活中的纯粹与和谐。互爱的神秘和社会秩序中的浪漫主义。本质上,茶道就是对“不wan美之物 ”的崇拜,因为茶道是一种温柔的尝试,尝试在充满不可能的人生中,完成一些可能的事。

茶的基本原理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美感。因为他与伦理和宗教相结合,表达了我们与自然的全部观点,它是卫生学,强烈提升整洁,它是经济学,在整洁中,而非复杂与奢侈中,展现舒适。它是道德几何学,定义了我们对宇宙的比例感。茶道展示了东洋的真正精神,因为它让所有信徒都成了品位上的贵族。

一杯小小的清茶也能喝出许多人生的感悟,茶道与琴棋书画不同,它并不是给别人看或听的技艺,从茶叶 到器具,从泡茶的水到品茶的环境,主人与客人本身就是趣味的一部分,一个人若是不能感知自己伟大中的渺小就容易忽略他人渺小中的伟大。

茶不过是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也不过是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

这本书是了解日本茶道的一个窗口,如果那你也喜欢喝茶,对茶道感兴趣,可以阅读此书。

《《喝茶的哲学》》读后感(四):喝茶的哲学

现代人总是忙忙碌碌,但在我的身边也会发现有一些爱喝茶的朋友,偶尔我也会与他们交流一二。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也有很多美好的故事。 最近我读了《喝茶的哲学》这本书,这本书讲述的是日本茶道,以及作者对于茶的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喝茶并不是人生的一种必要的需求,但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有很多美妙的事物慢慢展现出来,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体验,我们的思考。所谓哲学,就是对于存在本身的思索。 我国饮茶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王安石在《议茶法》里记录:“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北宋时期,茶叶已经成为汴京居民的日常消费品。后来也通过贸易等途径传到朝鲜,日本等国。 茶的发展也有很多的变化,最开始人们把茶当做药品来使用,也有人把茶当做食物进行烹饪,后来开始尝试用水泡。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变化过程,人们曾经把茶磨成粉转,再用水冲泡,到现在自然是采摘尖叶,经过炒熟之后直接冲泡的方式很多。

与艺术一样,茶也分时期与流派。可以将其演变进程粗略地分为三大时期:煎茶时期、抹茶时期和泡茶时期。我们现代人属于最后一派。每一种品茶方式都暗示着那个时代的主流精神。 说到品茶,确实是一门艺术,一种哲学,而不仅仅是因为喝茶有益身心健康。古人云,“―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喝茶不失为一种雅趣,悠然自得享受其中。 究竟何为茶道,需要平心静气的一点点品味,品茶的人往往会给人一种非常安静的感受,仿佛内心有一股沉稳的力量。 只有与美共度一生的人,才能美丽地死去。伟大的茶道宗师在临终时,也与平时生活的时候一样优雅。他们总是努力与宇宙保持和谐,早已准备好进入未知的世界。 其实在我看来,喝茶最重要的并不是选择多么上等的茶叶,或者用多么高明的冲泡技巧,而是要有一颗淡然的心,澄净的心,去细细品味。

在这本书中,有一种稍显悲观的看法,对后世的中国人而言,茶虽是美味的饮料,却不具备茶的理念了。人们失去追寻人生意义的热情。他们变成现代人了,也就是说,他们老了,清醒了。幻想为诗人与古人提供了永恒的青春活力。 在我看来,虽然懂茶艺,会品茶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人们也确实总是忙于生活,但始终有人愿意在一个闲暇的周末细细地品尝杯茶。喝茶不必成为一种全民的活动,人们也无需从茶中获得太多的慰藉,当然如果可以有,也是极好的。 正如这本书中所说,在这个世上,茶的世界最轻松。不必什么事情都强行遵守常识,不需要为欠人情而苦恼。品茶是自由的一种选择,而不要成为一种负担。

无论多么擅长烧制陶器,若是没有为人着想的心,就毫无作用。品茶大概也能让我们变得心胸更加宽广,也更加懂得关心他人。 茶道是一种温柔的尝试,我们尽可以在这种尝试中完善自我,变得更加温柔善良。

《《喝茶的哲学》》读后感(五):点透茶之根本

仲夏时分的华北平原,似乎干什么都能以“这大热天”给自己的拖延找了理由,平日喧闹的街头,也只有等傍晚落日时分,才恢复以往的喧嚣。看新闻不时播报,最高气温又刷新历史有记录以来新高,现在多少人的生活,都是靠空调度过的。伴随着环境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灾害也不时发生,一些山区似乎有发生了洪涝灾害。而夏天除了天气,也成为了重要的时间节点,改变了无数学子的命运。高温、酷暑、苦夏;暴雨、洪水、烈日;困顿、不安、彷徨。一切都那么躁动不安。

而今夏的我,依旧被茶而治愈着,茶似乎可以让一切安静下来。忙了一段时间,终于得闲,在夏日必备的一张影单中,我看到几年前曾看过的一部老电影,便又把它找出来看了一遍,这便是——《日日是好日》。电影讲述了20岁的女大学生典子对前途充满迷茫,经母亲的推荐,她与表姐美智子一起到自家附近的茶道教室跟武田老师学习茶道。

典子本来没把这当回事的她,在严谨的茶道老师指导下,从对茶道一无所知的典子慢慢地体会到了“负重若轻”“先形后心”这样的道理,感受茶道带来的幸福,感悟艺术之美,参悟人生真谛,茶道也默默陪伴她度过了许多个春夏秋冬和人生起伏,在经历人生坎坷,再温习茶道,逐渐明白了茶室上“日日是好日”的真正含义。

喝茶的人很多,真正懂茶的有几人?最近我在读的《喝茶的哲学》,电影中主人公典子身上我看到本书所广集冈仓天心、吉川英治、梦野久作、太宰治等多位日本文豪们的影子,因茶而人生丰富。作家多喜茶,甚至有的一生痴迷,很多日本作家都对茶史及茶类制作有着深入的认知,更是常年致力于茶的研究与推广,在《喝茶的哲学》中一展日式侘寂的茶道,凸显残缺之美,在无味中体味有味。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可清贫可富贵,可出世亦可入世。茶,一片发源于东方的神奇树叶,历经各朝各代,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之一。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茶有益,有大益。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告诉世人,当体热、口渴、胸闷、头疼、眼涩、乏力、疲倦等身体不适时,喝上四五口茶, 可以与饮醍醐、甘露相媲美。

《喝茶的哲学》一书,写茶更直指人生、生活、文化等多方面,从日式茶道之法,到茶之浓淡看人生百态,文豪执笔,文字简洁明了,内容不晦涩,以茶之书、闲、事、话,点透茶道之本。喝茶,是件简单的事;喝茶,也是件复杂的事。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回归简单,两千年来人类喝茶的方式,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用茶来滋养自我,无论身体,亦或精神。茶的馨香,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在浮躁的环境中静下来。希望你也能感悟到,有茶之日,日日是好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